我看世界盃丨老不老,妖最好
有關比利時隊“內訌”的傳言,從小組賽第二輪開始就傳得沸沸揚揚。“內訌”是那麼刺眼,以至於連比利時隊的支持者都開始“內訌”了。一方認為大戰期間,各位應該求同存異共克時艱,另一方則認為那不過是比利時足球文化固有的特色,只是“深度交流”。賽前發佈會上,主帥馬丁內斯和門將庫爾德瓦也都痛斥了“假新聞”:“社交媒體上充斥着謊言。”
更衣室裏究竟發生了什麼,外界可能永遠無從得知,但經驗告訴我們,凡事如果到了要在發佈會上澄清的地步,至少説明問題是相當嚴重的。所以,還是要讚揚一下澳大利亞主帥阿諾德的管理藝術,無論賽前賽後,他都在跟隊員們強調:不要上社交媒體!不要上社交媒體!確實是這樣,網絡時代,羣魔亂舞,如果你不勝其擾的話,屏蔽也是一個很好的選項。
足球是一個團隊項目,團結當然是最重要的因素,但團結從來就不能只是一句口號。是人就會有思想、有想法,這是一個有着幾十名成員的團隊,如果沒有矛盾才奇怪,關鍵在於如何化解,而不是粉飾。至於比利時內部的問題究竟存不存在、有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即便最終的結果不能完全説明問題,但對比一下德布勞內在上下半場的發揮,看看盧卡庫在或者不在場上時他的表現,或許能看出些端倪。真心心疼盧卡庫,憨厚朴實的“小魔獸”現在已經成長為調停更衣室矛盾的重要角色,但長期受傷病困擾、久疏戰陣,讓他不再是那個在場上解決問題的關鍵先生,半場的出場時間,他錯過了三次必進機會,他還是能夠出現在敵人意想不到的、恰到好處的位置,只是意識還在,但腿腳卻不靈便了。
29歲的盧卡庫,並不算老,但也不得不和“黃金一代”共同謝幕了。其實德布勞內引發隊內爭議的有關“球隊老化”的言論,也並不新鮮,早在世界盃開賽前,對於克羅地亞和比利時,外界是早早就給他們貼上了“老”的標籤。但問題的關鍵在於,老是客觀存在的,是不是服老,則又是另外一回事兒。31歲的德布勞內,確實有些“老”,而這個年齡,不知道37歲的莫德里奇得有多羨慕,然而“魔笛”用他的實際表現證明了等你老到“妖”的境地,老就不是問題。
對於“打平就能出線”的克羅地亞,賽前外界的警告不絕於耳,有了厄瓜多爾和伊朗的前車之鑑,所有人都在提醒他們不要保守。克羅地亞人當然明白,但他們也更明白怎麼做。以一羣30歲以上的“老傢伙”為骨幹的陣容,精確地演繹了什麼叫做“控制”:開場時體能充沛,迅速搶攻,爭取迅速佔據有利局面。事實證明,他們原本是可以達到目的的,但“令人生厭”的VAR,否掉了一個本來雙方都已經接受了的點球。一擊未能中,克羅地亞不再盲目搶攻,轉入陣地戰,用更有效的無球跑動、更準確的傳切配合,來控制着比賽節奏。下半場隨着盧卡庫的上場,防守上有過一陣慌亂,但豐富的經驗也幫助他們力保球門不失,同時也不放棄反擊的機會。儘管沒有進球,但比賽就這麼一步步被他們“磨”到對自己更有利的方向。及至80分鐘以後,實際上結果就已經註定:這幫老妖精太知道怎麼在最後時段把最有利的結果保留下來了。
實際上不只是這一場的戰術,回顧他們整個小組賽,更是一次成功的戰略部署。三個對手,他們只要制服最年輕也是最莽撞的加拿大隊就足夠了,其他的兩場,儘管0:0的比分看上去蒼白,卻也絕對實惠。必須承認,我一度誤判了莫德里奇和他的球隊,第一場比賽看着他兩次在關鍵位置的犯規,很容易就得出“魔笛老了”的結論,但後來的事實是,三場比賽,在最需要跑動的後腰位置,他全部打滿。37歲的魔笛就是克羅地亞的縮影,勤勉而且聰慧,老練但不老邁。
同樣是“黃金一代”,比利時人已經謝幕,克羅地亞人的演出還在繼續。並不能篤定他們還能如四年前那樣一直跳到曲終人散,但成熟中已經在孕育新生力量。看看賽後,37歲的莫德里奇和小他17歲的格瓦迪奧爾額手相慶的場景,後者才20歲的年齡,在中後衞位置上也已經為球隊打滿所有比賽,而且是在面部受傷、戴着面具的情況下。“妖氣”,就是這樣在兩代人之間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