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體育)中國足球青訓的“分水嶺”到了?——來自恆大足校的調研報告

由 太史憶秋 發佈於 體育

  新華社廣州6月30日電 題:中國足球青訓的“分水嶺”到了?——來自恆大足校的調研報告

  新華社記者王浩明

  從2012年建校以來,恆大足校已經走過了八年的歷程。如今,這所累計投入28億元、吉尼斯紀錄認證的“最大寄宿制足球學校”,已經有累計408人次入選各年齡段國家隊。

  近日,記者走訪了恆大足校,以一校對中國足球的“管窺”難免不夠全面,但仍可見一斑——中國足球的人才基礎可能已經迎來了一個“分水嶺”,而足球青訓的理論和實踐也正在經歷從依靠經驗到依靠科技的深刻變化。

  (小標題)“分水嶺”來了?

  “小胖墩”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一個精瘦、曬得黝黑的小夥子——這是記者在兩年後再次到恆大足校後的第一感受。

  “恆大2010年進入足球的時候,中國足球人口嚴重不足,恆大足校2012年建成開學,制定了以五年為一個階段的青訓戰略規劃。第一個五年也就是從2012至2017年,足校着力從娃娃抓起,擴大足球人口,夯實人才基礎。”恆大足校校長王亞軍説。

  他介紹,從2018年起,恆大足校開始推行“全面精英化辦學”。比如正在進行的2020年招生,足校在國內30個省區市設立招生站,選派優秀教練員、球探赴當地進行初試。初試預計超2萬人,到校複試超2500人,最終招收200-300人,“可以説是百裏挑一甚至千里挑一”。

  恆大足校的精英化戰略也從一個側面折射了中國足球基層苗子的數量和質量開始觸底反彈。2018年來到恆大足校擔任競訓總監的西班牙人裏卡多·雷東多對此感觸頗深。

  “通過這三年的招生複試,已經能明顯地感覺到,中國孩子的基礎越來越好,尤其是2006年及以後出生的低年齡段,他們不僅基礎很好,而且整個綜合素質都很不錯,所以我對這些年齡段的孩子很有信心。”他説。

  一直在中國足球青訓一線調研走訪的國足前主帥朱廣滬也表示認同。

  “2001年選拔國少的時候我參加了,2005、2006年選拔國少的時候我也參加了,我感覺2005年、2006年水平確實高了一塊,主要表現為會比賽、知道怎麼樣去比賽,戰術意識比原來強了。”朱廣滬説。

  事實上,2006年以後出生的孩子們,恰恰在剛上小學的年齡,就趕上足球改革方案的出台和校園足球大發展的紅利。普及面越來越廣的校園足球讓更多孩子們接受到了足球啓蒙。

  不少專家都認同,中國足球人才基礎的“分水嶺”已經到來,但國足成績上的“分水嶺”會來得更晚,等到2005-2006這批球員成為場上的主力時,應該要到2025年以後了。

  (小標題)“數字化”勢不可擋

  從依靠經驗到依靠科技——這是近年來世界足球發展的一大趨勢,而中國足球的青訓,也必須擁抱這種趨勢,才能不被世界先進水平繼續拉開差距。

  恆大足校打造了20個“智慧球場”,記者在其中一個球場觀看了U13隊的訓練。在攻防演練中,實時的視頻和球員身上佩戴的穿戴設備結合,教練則手持平板電腦,在每次攻防演練後,趁熱打鐵,迅速調出量化和可視化的戰術總結,對剛剛進行的對抗點評,再佈置下一小節的訓練。

  該隊主教練梅納説:“這樣的技術幫助非常大,這種設備歐洲很多豪門俱樂部都有配備。”

  在記者觀看的一場守門員訓練中,門將面對的不是真人的射門考驗,而是可以隨時調整速度、角度和旋轉,幾秒鐘就可以射出一球的發球機,就這樣顯得有些“虐”的人機大戰,磨礪出高人一等的反應速度和門線技術。

  而這些只是恆大足校選拔和訓練體系冰山一角,基於八年的選材和成長大數據,恆大足校已經形成了一整套科學的選材和培養體系。

  恆大足校招生負責人介紹,招生測試項目分為身體素質、足球技術和比賽技戰術表現共3大項15小項。身體素質的評分以足校歷年精英生測試數據庫為基礎,結合世界足球強國、亞洲一流隊伍、中國曆屆優秀球員青少年階段大數據樣本制定;足球技術、比賽技戰術評分,由專家評委從技術運用合理性、1對1能力、決策力及情緒把控等6大方面考察,經數據錄入、電腦評分後,再經集體評議後確定錄取球員。

  “我們通過回顧、分析數據發現:2018年、2019年招生測試中表現優秀的學生,現在都是足校各年齡段隊伍的主力球員。這證明了我們整個體系的科學性。”

  (小標題)何妨放下“模式之爭”

  事實上,從恆大足校2012年建校以來,就伴隨着爭議,讚許與批評者各執一詞。

  從2012年開始,在譭譽中堅守八年的恆大足校,已經開始迎來收穫期——據介紹,恆大足校總計入選各年齡段國家隊408人次,其中2018年全面精英化辦學以來入選236人次,尤其是2019年119人次創歷年之最,U17球員凌傑更是連跨兩歲“跳級”入選U19國青隊。

  記者觀看了恆大足校的一場升旗儀式,大屏幕上播放的一段視頻中,有在水中踢球的雲南小夥巖坎香、葡萄牙球星C羅和韓國球星孫興慜的故事。

  “巖坎香在艱苦的環境堅持練球,C羅只吃雞胸肉、睡前90分鐘就不再碰手機,孫興慜每天練1000次射門……”恆大足校用這些為了足球夢想而堅持不懈的榜樣來激勵着學生們。

  事實上,不管是十年磨一劍的徐根寶,還是建校超過20年、不斷為中國足球輸送人才的魯能足校,再到八年投入超過28億元的恆大足校……他們都是中國足球青訓的堅定踐行者。對中國足球的青訓來説,並不怕“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怕的卻是沒有堅持與投入。

  “如果國內有更多這樣的俱樂部,更多這樣的社會力量參與,給足球注入更多資金,中國足球的發展會越來越好。”朱廣滬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