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強,助人,興城——“上艇”激盪層層漣漪

為期兩天的首屆“上艇”圓滿收槳,填補申城水上賽事空白之外,也助賽艇運動駛入大眾視線。其實在我們身邊,賽艇愛好者的朋友圈正在慢慢擴大,他們因為共同的志趣聚攏到一起,發掘它獨特的美,併成為賽艇文化、賽艇精神忠實的踐行者、傳播者。

自強,助人,興城——“上艇”激盪層層漣漪

圖説:SDBC俱樂部會員正在備戰 新民晚報記者 李銘珅 攝(下同)

初識賽艇有多美


為了首屆“上艇”,SDBC俱樂部的會員從繁忙的工作中擠出時間備戰。賽前下河熟悉賽道,圓明園路上各隊的集合點,一襲白衣藍色圍巾的俱樂部創始人暴小暄特別醒目,她解釋,“我們會員的特點就是每個人都注重審美。”

賽艇是流線與速度結合的美。羅賓(Robin)第一次感受到這種衝擊力是在英國留學的時候,有一天他租了條木船,沒按固定路線走,結果從一條支流慢慢划進了泰晤士河,“我突然看見從很遠的地方高速運動過來一條小船,近了才發現,那是一個當地人駕駛着單人艇。我的木船非常笨重,而他當時的狀態更像是坐在一支鉛筆上,手握兩支鉛筆劃動,從我面前以可以想象的最快速度駛過。那一刻,我就對賽艇的那種精神氣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自強,助人,興城——“上艇”激盪層層漣漪

圖説:SDBC隊獲得“上艇”衝刺賽俱樂部組別亞軍 受訪者供圖

因為對賽艇的敬畏感,羅賓接近它的第一步,是請教練糾正自己的游泳動作,“就跟創業一樣,首先要考慮最壞的結果。玩賽艇,先識水性。”早起,户外,陽光和新鮮空氣,練賽艇最直接的收穫是心肺功能提升,而羅賓(Robin)因為個子高,賽艇還能預防駝背,“划船有一個後倒的姿勢,剛來練時,教練就指導我如何在船上把腰挺直。所以練賽艇的人精神面貌都很好。”在這個過程中,羅賓瞭解到暴小暄在朱家角澱浦河畔創立的賽艇俱樂部SDBC,經過一段時間接觸,加入進來。

自強,助人,興城——“上艇”激盪層層漣漪

圖説:SDBC隊員合影

找到堅持的理由


俱樂部成立近五年,讓暴小暄感慨的是,最初的一批老外會員離開後,國內的賽艇愛好者及時補充進來,並通過口碑傳播,吸引更多會員加盟,“我們的會員綁定感很深。這種凝聚分不同階段:先是大家覺得這事跟自身的需求比較對路;下一個階段,大家又去影響身邊的人。”

陳家駿就是經朋友推薦,成為賽艇發燒友的。原本踢足球打籃球的他,覺得划船離自己挺遠,但在好友的多番鼓勵下,終於下水嘗試,“當時上艇還蠻有壓力的,生怕把朋友帶水裏去。”練習賽艇近半年,陳家駿跟隨隊友去鄂爾多斯比賽,驚喜地帶回一枚銅牌。這讓他堅信,付出的終會得到回報。

投入賽艇運動,需要激情,更離不開恆心。像“上艇”衝刺賽的訓練,槳頻可以達到35spm,心率165至175,而距離較長的追逐賽,要求多組訓練槳頻保持穩定。在划船器上完成一組,身上就汗流浹背,而如此強度的訓練,須日復一日地堅持。

“人在工作中會有倦怠感,有時候,我一刻也不想去工廠,或者想離開那間辦公室。”而在船上,在隊友身邊,陳家駿卻能感受到滿滿的朝氣,他慢慢覺得,賽艇是自己喜歡並願意堅持下去的一件事情,“大家在各個行業裏都取得成就,很多做得比我好。為什麼他們能一路堅持?我可以學習取經。”

自強,助人,興城——“上艇”激盪層層漣漪

圖説:SDBC俱樂部會員熟悉賽道

融入團隊一分子


參加“上艇”的英國人詹姆斯,曾是劍橋大學賽艇隊員。不過他糾正,在英國賽艇也不是大眾運動,因為需要早起去河上划船,每天堅持訓練,真能做到的人很少。來上海工作後,詹姆斯接續了自己的愛好,第一次走進SDBC俱樂部,他就驚訝於出色的裝備,專業的教練,濃郁的氛圍,“會員水平也非常高。”為什麼不選一家老外為主的賽艇俱樂部?他回答:“我在這裏組建了家庭,我喜歡中國,喜歡上海,俗話説‘入鄉隨俗’。”

賽艇是歐美人的專利嗎?詹姆斯並不覺得,“中國很多成績優異的運動都是團隊項目,比如排球。東京奧運會上,中國賽艇隊也拿了很多獎牌,證明賽艇也適合中國人蔘與。”更主要的是,不管你來自哪個國家、哪座城市,只要坐上艇,划起槳,內心都能感受到一種久違的平靜。因為賽艇需要保持高度專注,即便一絲一毫的雜念都不允許。比如訓練服的拉鍊沒拉好,行船的過程中,船槳就可能鑽進衣袋,破壞槳頻,從而破壞整條船的駕駛。

然後,是融入團隊。賽艇講究人船合一,艇員都是團隊的一份子,划槳時要去感受每一名隊友給你的力的反饋,這時不是腦子決定手,而是從手、臀部傳導到大腦。詹姆斯的隊友、也是俱樂部合夥人的海洋感悟,一旦投身賽艇運動,就會積極融入到團隊裏去,“這是一個互相督促,相互信任的過程。因為如果不堅持下去,會感覺辜負隊友和教練。”

自強,助人,興城——“上艇”激盪層層漣漪

圖説:SDBC俱樂部會員正在備戰

賽艇精神啓人生


“上艇”賽道設在上海的母親河蘇州河,近外白渡橋的蘇州路南岸,一幢磚紅色維多利亞風格建築,即是1859年成立的上海划船總會舊址。方世忠去這座優秀歷史建築考察,那裏曾是三段四開間的格局。如今,“上艇”依水而生,因水而興,這座城市的賽艇愛好者能抓住機遇,去書寫一段新的歷史,塑造一種新的精神。

2019年,時任徐彙區區長的方世忠首次參加“上馬”,跑完42公里全程。如今任職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局長,他又成為首屆“上艇”的參賽選手。從“上馬”到“上艇”,方世忠笑稱,在上海“打通”水陸兩項大賽的,自己很可能是頭一個。儘管多年堅持有氧訓練,但參加“上馬”前,方世忠最長只跑過10公里賽,結果第一次嘗試就順利完賽,“在32到35公里處,身體遇到極限,這時腦子裏若有一絲放棄的念頭,就前功盡棄。”方世忠常和身邊的同事、朋友分享訓練和參賽心得,希望更多人體會運動帶給精神上的收穫。接觸賽艇後,他發現這項運動對人的精神有相當程度的塑造作用,尤其疫情發生後,人對精神引導的需求更加強烈,“面對時代的不確定性,我們唯一確定的對人的精神的確信和不斷地超拔,依靠這些去戰勝所有的不確定。”

自強,助人,興城——“上艇”激盪層層漣漪

圖説:SDBC隊在“上艇”比賽中 官方圖

在SDBC俱樂部會員錄製的參賽感言中,方世忠説:“2019年我跑完‘上馬’全程,不僅感受到貫通的45公里黃浦江兩岸美麗風景,而且在比賽過程中,深刻地體會到馬拉松精神,那就是挑戰自我,超越極限,永不放棄。這次我報名參加上海另一項體育品牌賽事‘上艇’,相信賽艇比賽也會讓我們再次體驗到剛剛貫通的40多公里蘇州河兩岸的美好生活,同時我們在訓練過程中,已經感受到賽艇給我們帶來的精神啓迪,這就是更加專注,更加註重團隊,保持向前的勇氣……”(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金雷)

自強,助人,興城——“上艇”激盪層層漣漪

圖説:SDBC成績表 官方圖

場外音|都是呈現者


2017年時,全國民間創立的賽艇俱樂部也就四五家,如今這個數字在不斷增長。有人認為賽艇為舶來品,太高端,其實是誤解。賽艇,門檻並不高。幾千元價位的專業划船器已經邁入更多家庭,越來越多的青少年也投入到這項運動中來。這個基礎上,讓人嚮往的,是賽艇愛好者們營造的氛圍。划船,是美好休息天的一部分,如何還能與志同道合的新友一起相識相處,何樂而不為?

接觸賽艇時間久了,你又會有新的感悟。為什麼牛津劍橋的賽艇對抗賽廣為傳頌?並不是因為名校的光環,反而是這些學子要拿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才能成為船上的一份子,將自己記錄在歷史簿裏。而當你具備更多的責任感時,就會去感染身邊的人。參與的過程中,不必在意成績,在乎的,是通過刻苦和持久的訓練,體驗到了什麼。

精神上,今天我們比任何時候都需要更多的激勵。“上艇”的創辦,延續上海的文脈,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期待有更多人特別是年輕人蔘與到比賽也參與到賽艇運動中來,因為,你們每一個人,都是這座城市軟實力的呈現者。(金雷)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976 字。

轉載請註明: 自強,助人,興城——“上艇”激盪層層漣漪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