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向未來|聚光燈外的多語言呼叫中心

近日,北京冬奧會圓滿落幕,給世界獻上了一場冰雪盛宴。我們為獎台上的健兒們喝彩,也為獎台下的拼搏者們動容。在北京這座“雙奧之城”,志願者們在聚光燈下鑄就了最美的“藍色風景線”;聚光燈外,位於北京外國語大學的多語言呼叫中心為語言服務架起幕後橋樑,並將繼續為北京冬殘奧會提供服務。

遠程語言傳譯首次亮相冬奧

在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期間,北京冬奧組委在北京外國語大學設置了多語言呼叫中心,外賓可以通過“冬奧通”手機客户端,對接呼叫中心,獲取實時人工翻譯服務。呼叫中心的96名語言服務志願者提供21個語種的通話翻譯服務,是遠程同聲傳譯(交替傳譯)新型語言服務在冬奧會歷史上的首次應用,提供的語言服務時長和語種數量為歷屆冬奧會之最。

根據北京冬奧會中外工作人員、運動員等的服務需求,多語言呼叫中心為英語、法語、俄語、德語、意大利語、日語、韓語等7個語種提供24小時在線翻譯,挪威語、哈薩克語等14個語種提供18小時在線翻譯,服務時間為早6點至晚24點。

多語言呼叫中心通過“線下坐席+線上呼轉”的模式,靈活安排工作班次,實現24小時服務。據帶隊老師何騰騰介紹,按照冬奧組委的遴選標準,提供語言服務的志願者們都經過了多輪考察和語言平台的實操培訓,實現了“崗前嚴訓練,在崗顯神通”的效果。

一起向未來|聚光燈外的多語言呼叫中心

1月21日,多語言呼叫中心96名志願者在北京外國語大學接受賽時培訓,並進行實操訓練。北京外國語大學供圖

自1月23日起正式運營至今,多語言呼叫中心通話接通率達到96%以上,成功解決了交通、醫療、比賽、生活等各類問題,同時,夜間多次處理了急難險重的突發性事件。

冬夜裏的温暖聲音

志願者們的值班分為早班和晚班,晚上十點後,翻譯需求電話會呼轉到志願者的個人手機上。“值夜班期間,總是擔心電話會響,電話數量多的時候,精神高度緊張,甚至會出現‘幻聽’。”多語言呼叫中心的法語志願者焦淼説道。

一起向未來|聚光燈外的多語言呼叫中心

多語言呼叫中心法語志願者焦淼在工作中。受訪者供圖

據何騰騰介紹,夜間的電話一般都是急難險重的情況,所以值班志願者的心一直都是懸着的,有的志願者還會把翻譯工具、電話和記錄本都放在枕頭邊,時刻做好接電話的準備。法語志願者韓娜鴻表示,有一次,她在晚上十二點左右接到外賓電話求助,對方結束會議後想打車回酒店,但手機打車軟件出現問題,聯繫不上司機,非常着急。最終,外賓在她和工作人員的幫助下成功聯繫上司機,解決了問題。“我很高興,能夠在北京冬天的深夜裏帶去一點温暖,” 韓娜鴻説,“我們可能不會接觸到很多所謂‘高大上’的場合,但是在最緊急、翻譯需求最迫切的情況下,一定會聽到我們的聲音。”

一起向未來|聚光燈外的多語言呼叫中心

多語言呼叫中心法語志願者韓娜鴻在工作中。受訪者供圖

“雙奧語言中心”與“北外浪漫”

多語言呼叫中心是在北京2008年奧運會多語言服務中心的基礎上成立的。2010年至今,中心已經24小時不間斷運行了4333天,為外國友人提供24小時電話外語翻譯服務。“2008年北京奧運會,我作為學生參與奧運;2022年北京冬奧會,我成為了多語言呼叫中心的負責老師。角色雖然發生了改變,但我感到同樣光榮、更大責任。” 何騰騰説。2008年奧運會期間,北外多語言服務中心提供的主要服務包括電話翻譯及場館支援。今年冬奧會期間,作為語言服務的大後方,中心以線上三方通話的形式克服時空障礙,聯通中外溝通橋樑。

在本屆冬奧會上,除了多語言呼叫中心,還有很多元素讓北京外國語大學刷了一波“存在感”。開幕式觀眾席的多語種“你好”圍巾,多語種“歡迎”背景牆,鄉村小朋友合唱希臘語《奧林匹克聖歌》,還有其他活躍在冬奧各個崗位上的北外人,都給冬奧帶來了“北外浪漫”。

北外人,起始於語言,又不止於語言。他們用語言向外國友人講述中國故事,用行動向世界展現中國風範。

在即將拉開帷幕的北京冬殘奧會上,多語言呼叫中心將繼續發揮職能,發揚服務“雙奧”的志願精神,用耳畔的聲音消除來自世界各地朋友們的語言隔閡,提供更加優質、全面、高效的語言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21 字。

轉載請註明: 一起向未來|聚光燈外的多語言呼叫中心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