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賽季中超聯賽已經降下帷幕,經歷了2個月魔鬼賽程的球員們終於獲得了短暫的休息時間,之後便要繼續開啓各自的亞冠、足協盃比賽任務。同樣開啓新一輪工作任務的還有足協,有消息稱近日他們正在加緊擬定一項新的政策,確保“一年一政”的中超光榮傳統不能丟。
跟以往一樣這項新政推出來不會讓外界感到舒服,尤其是對那些國腳或優秀本土球員而言,這項新政推出後幾乎能讓他們直接看哭!據悉足協這次將矛頭再次對準了本土球員們年薪問題,繼2020賽季實行“本土球員國腳系1200萬元封頂,非國腳系1000萬元封頂”的工資帽後,他們計劃將在新賽季將這個縮減工資的“帽子”上加一個Puls - -500萬元封頂!其削減力度足以讓每一位本土球員聞風色變。
或許不少球迷仍然記得2020賽季中超開始前,那場駭人驚聞的本土俱樂部“退出浪潮”,席捲範圍甚至涵括了中超、中甲、中乙等國內職業俱樂部。當時包括天津天海、廣東華南虎、上海申鑫、四川FC、延邊北國等共計14支俱樂部宣佈退出中國足壇,其退出原因都幾乎離不開一個問題:沒錢!
眾所周知“玩足球”是一個非常燒錢的投資,而且投資風險極高,即使俱樂部老闆捨得花錢也未必能夠獲得成功,從而導致了一些俱樂部在財政問題上快速崩盤繼而走向滅亡。比如廣東球迷頗為熟悉的廣東華南虎(前身是梅縣鐵漢生態),2018賽季晉升到中甲後他們當即在酒店向球員發放了2000萬元現金獎勵的震撼場面還歷歷在目,他們還大手筆引入了包括穆裏奇、阿洛伊西奧等一眾好手,所以當時他們被外界冠以“中甲恆大”美譽。
只可惜好景不長,雖然老闆剛開始的時候捨得砸錢,但是球隊連續2個賽季一直處於中甲中游位置,到了2019賽季後半段俱樂部經濟出現嚴重問題,多位核心球員相繼出走,俱樂部掛牌轉讓多時未果後宣佈破產退出中國足壇。看到這裏或許不少球迷會認為:足協做得對,限制俱樂部不要亂花錢,才能更好地保護好一支球隊。
但事實上,如果您的想法和足協一樣那恐怕只會是一般見識,準確來説:只是看到問題的表面,沒有看到到根源。接下來小編要開始反轉了。我們就拿廣州恆大來舉例:根據恆大集團財務報表顯示,2019中超賽季恆大總收入為9.5億,在這近十個億的收入中電視轉播分紅8700萬元,門票收入5726萬元,球迷商品收入3672萬元,這三項加到一起也只有1.7億左右!
另外在廣告收入方面,恆大俱樂部收穫5.6億元,但這是恆大為自己的產品做廣告,所謂羊毛還是出在羊身上!此外恆大母公司共撥款4.6億,用於球隊的各項開支,但是恆大俱樂部的總支出卻為29億,這樣一算在2019中超賽季恆大俱樂部共虧損20億元!
僅僅一個賽季就虧了這麼多錢,但是球迷們有看到廣州恆大經營不下去了嗎?並沒有,相反集團在商業層面上更上了一層樓。靠母公司“輸血”的例子其實在世界足壇上比比皆是,例如大巴黎背後以納賽爾為首的卡塔爾國家投資集團,曼城背後以曼蘇爾為首的阿布扎比財團,如果僅憑俱樂部靠自身造血盈利基本不可能把他們打造成聞名天下的豪門俱樂部。
廣州恆大也是如此,受限於中國足壇的市場環境以及整體實力,註定讓他們成為不了像曼聯、皇馬這樣不用靠集團“輸血”也獲得鉅額盈利的俱樂部,因此想要強大、在亞洲足壇闖出一番成就只能靠母公司足夠的財力支持。當年廣州恆大正是花費鉅額成本引入郜林、鄭智等國內頂尖球員,同時還引入了孔卡、巴里奧斯、J馬、羅比尼奧等國際知名球星,讓俱樂部的品牌推廣迎來一個新巔峯,恆大集團也隨之慢慢成為了國內最成功的地產品牌之一,世界500強企業,這些都是我們在俱樂部虧損賬本上無法體現出來的一面。
我們再試想一下,如果恆大隻有500萬元的限額年薪,吸引優秀球員都只能“靠臉、靠情懷”,打造一家亞洲足壇範圍內最優秀的俱樂部目標又何從談起?恆大集團品牌全球化又如何實現?因此足協既然忌諱下一波“退出潮”,那麼他們更應該去解決的是那些中小俱樂部在實際經營當中所面對的困難問題,而不是從500萬元限薪政策着手。
畢竟對於這些經營困難的中小俱樂部而言,500萬限薪對他們來説其實也是如同浮雲,因為他們根本就付不起這筆錢給球員。沒有解決實際問題的同時,500萬限薪還將會對國內頂級聯賽那些經營狀況良好的球隊產生極大的影響,被這樣的政策緊縛手腳不僅無辦法讓俱樂部出成績,還會對國內球市、集團品牌推廣等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如此看來,如果真要在新賽季實行這個新政恐怕也不見得是一件好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