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大賽氛圍 銘記精彩瞬間
廣西隊男子體操選手胡旭威在比賽中。 圖片來源:新華社、影像中國
山東隊女子標槍選手劉詩穎在比賽中。 圖片來源:新華社、影像中國
山西隊女子射擊選手苗婉茹在比賽中。 圖片來源:新華社、影像中國
河南隊女子霹靂舞選手劉清漪在比賽中。 圖片來源:新華社、影像中國
西藏隊田徑選手多布傑在比賽中。 圖片來源:新華社、影像中國
9月27日晚,第十四屆全運會在陝西西安圓滿落幕。已有62年曆史的全運會在三秦大地上寫下諸多“第一次”:首次走進中西部地區、首次實現多地佈局和比賽、首次和奧運會同年舉行……
本屆全運會結束了,但賽場內外的精彩依然留在每個人心中。13個日夜,本報前方報道組感受着全運會的新氣象、新變化。望向未來,全運會正逐漸打開更廣闊的空間,綻放更迷人的光彩。
選手全力以赴 比賽精彩紛呈
陶相安:本屆全運會亮點頻出。王芝琳、苗婉茹、張博恆等“00後”運動員嶄露頭角,表現搶眼;蘇炳添、龐偉等名將全力以赴,不斷追求卓越的拼搏姿態令人感動。從游泳選手汪順連奪六金,到山東隊在田徑男子4×200米接力決賽中改寫亞洲紀錄,一場場高質量比賽將競技體育的魅力展現得淋漓盡致。選手表現優異,彰顯我國在射擊、舉重等優勢項目上的人才厚度,以及競技體育良好的發展態勢。
王亮:本屆全運會與奧運會“無縫連接”,東京奧運會冠軍在回國隔離期間堅持訓練,在全運會賽場全力發揮,為觀眾奉獻了高水平的比賽。比如舉重選手侯志慧打破世界紀錄、跳水女子十米台競爭激烈,一些比賽的精彩程度不輸奧運會。比如乒乓球項目,比賽競爭激烈,關注度極高,球迷大呼過癮。馬龍與樊振東在男子團體決賽中的強強對決、參加東京奧運會的4名女將闖入女單四強、小將展現出的強大實力,“拿乒乓球全運會冠軍比世界冠軍更難”所言不虛。
李洋:大眾的觀賽熱情高漲。羽毛球、游泳、田徑等熱門項目,門票銷售火爆,大部分場次上座率超過八成。霹靂舞、攀巖等新增項目備受青少年觀眾喜愛,約上三五好友共同觀賽成為不少人的選擇。現場助威激情四射,線上觀賽同樣火熱。備受關注的女排決賽,直播平台上近千萬名觀眾同時在線,為選手加油助威。精彩紛呈的比賽,激發了體育愛好者的觀賽熱情。
劉碩陽:“我參加了4屆全運會,還沒見過現場有這麼多觀眾!”當看到近兩萬名觀眾觀看百米飛人大戰,短跑名將蘇炳添如此感慨。廣大羣眾不僅是觀賽者,也是全運會的參與者、賽後場館的使用者,一系列立足全民的辦賽舉措,使全運會的融入度和參與度不斷加深。本屆全運會創新辦賽模式,在做好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精心組織辦賽,為其他賽事的舉辦積累了寶貴經驗。
大眾廣泛參與 各方匯聚合力
範佳元:“開門辦全運”一直是近年來的辦賽方向,本屆全運會高校、社會俱樂部、個人等都有機會登上賽場。全運會的包容性,激發了大眾參與運動的熱情,拓寬了競技體育後備人才發現和培養的渠道。各方匯聚合力,為體育事業帶來蓬勃生機。
李碩:回望歷屆全運會,很多運動員都是先在全運會賽場嶄露頭角,繼而到國際賽場大放異彩。全運會有力撬動項目發展,引導各方資源為奧運備戰貢獻力量。本屆全運會在設項上全面接軌巴黎奧運會,攀巖、三人籃球、沙灘排球等項目還設立了低年齡組別的比賽,讓青少年選手獲得寶貴的大賽鍛鍊機會。15歲的駱知鷺獲得攀巖16歲以下組女子兩項全能冠軍,16歲的劉清漪在女子霹靂舞決賽中獲勝,她們在賽場上展現青春活力,折射出中國體育的閃光未來。
厲衍飛:羣眾賽事活動在第十三屆全運會首次登上全運舞台,本屆全運會延續這一舉措,共設19個大項,小項較上屆增加近1/3。“我要上全運”活動組織近千場,部分羣眾賽事展演活動搬上互聯網,利用羣眾身邊的場館舉辦比賽,踐行了“全民全運”的理念。為業餘體育愛好者搭建展示平台,夯實項目發展基礎,順應了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的時代呼喚。
王霞光:從1997年第八屆全運會至今,我作為記者親歷了7屆全運會。與全運會的發展同步,全運會報道也不斷進步。形式多樣、新意十足的報道層出不窮,各類新媒體產品花樣翻新,讓廣大觀眾得以全方位、立體化了解全運故事,也讓全運會的價值得到更深層次的開掘。
助推城市發展 帶動全民健身
原韜雄:“綠多了、路暢了、城美了”,這是西安市民的切身感受。從場館、交通、城區改造的硬件提升,到服務質量、文旅融合的軟實力增長,全運會不僅促進了西安體育事業發展,更成為區域綜合發展的“催化劑”。全運會不僅給承辦城市留下一筆可觀的財富,更激發出無限的發展潛力。
馬劍:本屆全運會期間,每天都有多個相關話題登上網絡熱搜,全運會對大眾的吸引力變大了。藉助舉辦全運會的契機,均衡佈局各地、各區域的體育場館設施,帶動新一波全民健身熱潮,讓更多百姓共享體育發展的成果,這是增進民生福祉之舉。從賽期一時熱鬧,到百姓持久獲益,全運會促進競技體育與全民健身相互支撐的作用日益顯現。
鄭軼:全運會走進中西部地區,越來越多的城市有能力承辦大型賽事。肩負多元功能的全運會,不斷深入大眾尋找養分。本屆全運會是一個新起點,讓賽會迴歸體育、迴歸羣眾,“全民全運、同心同行”,正激發出全運的深層活力。將體育嵌入城市發展與民生軌道,近年來全運會的鋭意創新,不僅彰顯示範效應和輻射效應,更助推體育事業的健康發展。
陳晨曦:奧運會與全運會首次同年舉辦,讓體育的熱度從奧運賽場延續到全運賽場。開門辦賽,開掘中國體育的巨大價值,持續打造賽事品牌,提升觀賽體驗,全運會能在全社會形成巨大的影響力和關注度。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在豐富人才培養路徑的同時,也不斷為全運會注入更多活力。
《 人民日報 》( 2021年09月28日 13 版)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