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足球報:陳戌源需從聯賽脱身,專注於國字號建設與青訓發展

由 鍾離綺琴 發佈於 體育

虎撲01月18日訊 近日,《足球》報撰文評價稱,足協主席陳戌源需從聯賽中脱身,專注於國字號建設與青訓發展,專注於理順機制。

聯賽基本梳理完畢,抓大放小循規即可

希望足協主席從聯賽中脱身,並不是説讓陳戌源徹底不管聯賽了,而是希望陳戌源能夠抓大放小,真正以中國足協第一負責人的身份去關注聯賽,比如2021賽季的聯賽啓動同樣面臨一些問題,有一定的可能性推遲,這就需要陳戌源在精細調研的基礎上拿主意、想辦法、去爭取。

但是,一些日常的事務,足協主席真的就沒有必要操心了。説起來,目前的中超聯賽已經完成了基本的佈局:限薪政策已經出台,遏制泡沫化意義倒是不大了(未來還是頗有意義的),為俱樂部減負減壓才是真正的作用;中性名雖然爭議極大,但也到了塵埃落定時刻,至於後果如何,保持關注即可;聯賽擴軍基本敲定,雖然也有點不合時宜,但也算是進一步提振了俱樂部的希望,也在現階段實現了對俱樂部的減負減壓;放開轉會市場,是職業聯盟的提案,足協也算是從善如流;至於聯賽的具體針對性安排等,有了去年的經驗,足協按部就班操作即可。

關鍵是,這一切工作原本就屬於足協另外一位負責人、足協秘書長劉奕分管,而且事關聯賽的足協職能部門也是經驗豐富。

希望陳戌源從聯賽中脱身,更是希望他不要再考慮出台新的新政了:過去的這幾年,新政出台的頻率太快、太密集了,新政的出發點都是好的,但問題的關鍵是很多新政都不健全:比如U23政策,經過了4次調整才形成了如今的“U23政策4.0版本”,總算不鬧笑話了;還比如中性名政策,先有俱樂部,後有關聯企業被動關聯,不行,俱樂部下屬企業使用自己俱樂部的名字,也不行,讓人感覺無比怪異;在這個過程中,一些拍腦門的負面政策也一不小心出來了。

未來,作為足協主席,作為中國足協的決策者,很多聯賽的事務固然繞不開他的最終決策,但其實只需要按照正常程序有序推進就可以了,至於聯賽的那一堆“大事小事”,應該儘可能隱形,當然,諸如開幕式、頒獎儀式上亮個相站個台,那是應有之義。

國字號建設,更需要全面梳理 

那麼,作為足協主席應該做什麼呢,很簡單,三個方面:國足號、青訓,以及理順決策機制;前兩者本身就是足協的核心責任,而後者則是中國足協的命門所在。

先説國字號,其實在2020賽季,足協和陳戌源一直在救火:裏皮撂挑子了,緊急選聘李鐵;希丁克不行了,緊急選聘郝偉;疫情來了,國字號怎麼打,一遍又一遍地和亞足聯、對方協會溝通,恐怕每次溝通都需要陳戌源拿主意。確實不容易,當然,再之後國字號停擺,給了足協和陳戌源喘息之機。

如果説U19打中乙還能説有喜有憂,但2020年年底的時候,有消息顯示足協(或有關方面)又在醖釀U22打中甲——這就有點想當然了。國字號球隊打聯賽,是青訓低迷期的權宜之計,更不能以政績工程為出發點,而應該以鍛鍊球員為出發點,建議系統規劃低年齡段國字號球隊(U18到U21)打低級別聯賽(中乙或者中冠)。未來青訓大幅度提升之後,則需要廢止此項政策

2021年,U18國家隊已經組建,包括領隊邵佳一在內的9名前國腳成為教練組成員,足協此舉可謂是用心良苦,但這僅僅是幫助他們有了一個好的起點,未來的發展才更值得關注,足協也表態有意送出去培養(疫情緩解之後),但這仍舊無法提供更多的就業,實現本土教練的成長。

實際上,一個比較好的辦法是,讓更多的教練員參與到後續年齡段的國字號集訓營建設中,這同樣是國字號建設的系統化工程:過往,中國足協總是有了比賽任務才組建正式的國字號球隊,除了國家隊之外,就是U23國家隊(對應U23亞洲盃)、U20國家隊(對應U20亞洲盃,前身U19亞青賽)以及U17國家隊(對應U17亞洲盃,前身U16亞少賽),一般提前兩年組建,比如今年U18國家隊組建,就是為了兩年後以U20的身份參加U20亞洲盃,爭取U20世界盃的席位。

但是,低年齡段的國字號集訓營也應該保持起碼的集訓,比如現在就可以組建2005年齡段集訓營、2006年齡段集訓營、2007年齡段集訓營,甚至每個年齡段可以組建兩個集訓營,一方面足協可以做到心裏有數,另一方面可以給退役國腳更多實習崗位,而退役國腳的身份也更容易吸引孩子們的興趣。

當然,就2021而言,因為40強賽和12強賽,陳戌源的目光必然會放在國字號上。

被漠視的青訓,應該賦予核心地位 
很少為人注意到的是,儘管説青訓很重要,但青訓一直被漠視,至少在陳戌源上任中國足協主席之後,他極少把目光落在青訓上,一個典型的例證就是:連續兩年了,青少年足球工作會議都沒有召開,要知道,2019年底(2020年初),疫情還沒有爆發,2020年冬天稍早一些時間,開會也並不是太困難的事情。
青少年足球工作會議都不開,青訓工作如何規劃?如何開展?答案也是不規劃,不開展,比如2020賽季青超就被暫停了,哪怕在秋冬季的時候完全可以小範圍操作;還有2021賽季的青超聯賽,只是説會打,但怎麼打,不清楚。
一個有更意思的現象是,青訓部門的負責人被借調參加聯賽準備事宜。
現在的中國青訓,只能靠各個機構“生產自救”,比如他們自己主辦賽事,他們自己安排集訓,他們自己尋找對手,他們自己絞盡腦汁去幫孩子加練補課。內援調節費嚴重損害青訓機構利益的政策,至於長期侵吞青訓機構利益而無法徹底貫徹的聯合機制補償,就更不用説了。
反過來,只想着“抄近道”,比如U22打中甲,以盼亞運會能夠有好成績,可這對中國足球有什麼用?青訓如果都沒了,中國足球有什麼未來?有什麼希望?十五年前一系列惡政讓中國足球青訓遭遇重創,慘烈的後果就是現在國家隊無人可用,在2019年亞洲盃創造了平均年齡28.74歲的紀錄之後,最新一期國家隊平均年齡整到了29.48歲,未來突破平均年齡30歲不是夢,未來十年國足都沒有多少人才可用。
再退一萬步,我們高舉雙手再舉起雙腳支持U22去打中甲,可U22這個水平,中甲這個水平,打了又能怎麼樣?沒有不斷提升的青訓,何來水平提升的各級國字號?何來水平提升的聯賽?沒有青訓,一切都是浮雲,2015到2020賽季,單單中超就千億左右的投資,結果因為沒有青訓基礎,中國足球在亞洲足壇國字號層面連朵浪花都沒翻起來,現如今又是一地雞毛。當然,好歹這些投資有不少流向了青訓,青訓也看到了復甦的勢頭。但足協如此漠視青訓,毀滅是分分秒的事情。
所以,陳戌源現在就應該去廣州,去北海,去昆明,去看看在那裏冬訓的各個俱樂部梯隊,和小球員聊聊,和青訓教練談談,和青訓機構管理層交流交流,急他們所急,想他們所想,把青超落實下來,把聯合機制嚴格起來,把惡政撤下來。
未來的每一天,每一項決策,每一次議程,每一場會議,也希望陳戌源能夠把青訓都放在最前面。

決策機制系統有序,足協才能找到位置 

其實,中國足協和陳戌源最苦惱的或許還包括身不由己,這固然有值得同情的一面,但從另一個層面講,卻也是咎由自取。

比如聯賽管理權,足協就從來沒有交給“職業聯盟”,這個機構到現在都還沒真正成立,究其沒成立之原因,是足協很長一段時間都在試圖侵吞應該屬於“職業聯盟”的責權利,現在倒是理得基本差不多了,但職業聯盟主席仍舊難產。

淺顯一點來説,如果一項有關聯賽的新政需要聯賽同意,比如職業聯盟會員大會通過,或者職業俱樂部全體大會投票通過,且票數要超過2/3,誰又能隨隨便便出台新政?至少新政説得過去才有可能被採納吧?

還比如國字號打職業聯賽,如果你認真研究了,和俱樂部達成共識了,建立了低級別國字號球隊打低級別聯賽的共識,而且提前規劃避免攪亂聯賽秩序,同時每年跟蹤效果,進而提前規劃改進方案,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規則和有條不紊的機制,誰又能隨隨便便出台“國奧打中甲”、“國家隊打中超”等政策?

足協總想着自己的權力不受限制,但真相是:固然沒有人限制你的權力了,可是當別人對你施加權力的時候,也就沒有人幫助你去限制他們了。

其實,包括足協之外的決策者,出發點都是為了中國足球的發展,如果中國足球內部的秩序和機制理順了,萬一有不合時宜的決策可能空降,足協完全可以憑藉規則和制度去力爭,那樣的足協,才會被上上下下所真正信任,才能夠真正找到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