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轉、騰躍,滑板的滾軸在碗池邊緣碾過,發出吱呀的聲音,那是熱愛在呼喚的聲音。
昨天,杭州亞運會滑板碗池決賽在錢塘輪滑中心舉行,15歲的中國小將陳燁以84.41分奪得男子組金牌,拿到了中國在滑板項目世界大賽(奧運會、亞運會、世錦賽)的首枚金牌。中國雙姝張文娟和毛嘉思則分獲女子組銀牌和銅牌。
圖説:陳燁奪冠 新民晚報記者 李銘珅 攝(下同)
這是一片平均年齡不足20歲的賽場,男子和女子選手加起來共16人,只有兩人不是00後。一次次隔空擊掌,互相擁抱祝賀,歡樂肆意奔流在這片陽光籠罩的陸上丘壑之中,讓人不由感慨:滑板真好,青春真好……
為滑板造一座池
身披鮮豔的五星紅旗,踏着滑板繞場一圈。陽光照射在陳燁的臉上,洋溢出蓬勃的朝氣——英雄出少年,15歲的他以近乎完美的表現奪得冠軍。
2016年元旦,不到八歲的陳燁和爸爸陳玩欽逛街,在商場裏試玩了一下滑板後吵着要買。陳玩欽便和陳燁約定——“如果能堅持半年,我就全力支持!”
圖説:陳燁在比賽中
半年後,陳燁對滑板依然熱愛。陳玩欽兑現承諾,先是租了店鋪賣滑板,又租下個200多平方米的倉庫,給兒子建專屬的碗池訓練場。每種材料和工具都是他自己買回來的,每塊坡道也都是自己做的。2019年,碗池竣工了,有了“爸爸牌”專屬練習場,陳燁進步飛速,2019年被選入廣東隊,2022年獲得國家集訓隊選拔賽冠軍。去年,陳玩欽又重新選址,建造了一個面積900平方米、最高高度達到9米的滑板場——這一次,同樣也是自制場地,整整花費了大半年時間。
“滑板很刺激,速度和騰空的感覺都很吸引我。”陳燁在賽後表示,如果沒有父親的支持,自己不可能在亞運會的賽場上“飛”起來。
圖説:陳燁在比賽中
因滑板多一個家
黑黑瘦瘦的於朗來自中國香港,在男子碗池預賽中排名最末,無緣晉級決賽。走出賽場,依依不捨地回望看台,他説,這是自己參加過現場氣氛最好的比賽。
於朗的家住在距離香港滑板公園不遠處,每天上下班經過,他總能看到一羣“板仔少年”在一次次騰空一次次摔跤。從好奇的駐足觀看到加入他們,於朗在滑板公園找到了從未有過的成就感和快樂,更收穫了一羣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會一起研究新招,然後互相鼓勵。”在滑板場,於朗還遇到了一生所愛,如今兩人組成家庭並有了兩個孩子。
26歲的年紀,在滑板領域已算年長。但於朗知道,自己的家人和孩子正在電視機前守候觀看自己表現。“我想給孩子一個榜樣。”小小滑板已經備好,3歲多的兒子今年就將開啓“板仔生涯”。
伴滑板共同長大
9歲的菲律賓女孩阿萊加多是本屆亞運會最年輕選手。紮了滿頭辮子卻少年老成,面對鏡頭女孩絲毫不怯,侃侃而談。在美國加利福尼亞的滑板小圈子裏,這位出生在當地的菲律賓小孩已是擁有7家贊助商的小名人。昨天的比賽中,雖然三輪都出現不同程度的失誤,甚至在做第一個跳躍動作時就狠狠摔倒在場地內,但阿萊加多沒有絲毫沮喪和氣餒。“摔倒是很平常的事,我不怕。”
圖説:菲律賓女孩阿萊加多
頂着一頂粉紅色頭盔,來自中國台北的11歲姑娘林逸凡牽着10歲弟弟林柏羽的手接受採訪。姐弟倆都參加本次亞運會的碗池比賽,姐姐進入了決賽輪而弟弟止步預賽。雖然“摔在地上很痛,也受過傷”,但小姑娘一個勁地説,對滑板就是喜歡,“從沒有想到過放棄”。而媽媽也從最初的心疼哭泣,到如今笑着支持。“我倆都會一直滑下去,想站上奧運的領獎台。”
圖説:林逸凡
擁抱年輕人,這是滑板當初申奧成功的最大原因。2010年以來,國內的滑板玩家從2萬人次上升至150萬人次。在一次次翻騰之中體會青春,這,正是滑板的迷人之處。(新民晚報特派記者 厲苒苒 杭州今日電)
記者手記丨另一扇窗
從街頭走上賽場,滑板給了年輕人“用體育看世界”的窗口,不過對中國滑板隊而言,一切都是“白手起家”。
和不少運動員因為被街頭滑板文化吸引而加入不同,中國的滑板選手大多是從其他項目跨界選材而來。曾參加東京奧運會被稱為“火箭少女”的女子街式項目選手曾文蕙以及昨天站上領獎台的李玉娟、毛嘉思,均是跨項選材來的。
圖説:毛嘉思
李玉娟曾是一名武術運動員,能在最後一輪逆襲獲得亞軍,得益於“轉體540度抓板”的超高難度動作。“世界上能完成這一動作的女運動員不超過10人。”賽後,李玉娟坦言,為發出這樣的“大招兒”,她準備了將近兩年,而這份堅韌和執着來自昔日武術打下的“童子功”。獲得銅牌的毛嘉思在成為滑板運動員之前練的是雜技,也因此,憋大招對她而言也駕輕就熟。
圖説:李玉娟
“跨界選材,實際上是雙向選擇,看似他們被選擇成為滑板選手,實際上,他們也必須選擇滑板才行。”中國滑板隊碗池總教練上田·林肯·迪約表示,無論隊員在之前的項目上處於什麼程度,但只有對滑板足夠投入,才是不斷進步的關鍵,“如果你能把兩個項目很好地結合起來,也許是事半功倍的結果。”
跨界選材一詞並不陌生,去年中國參加北京冬奧會的177名運動員中,約有1/5來自跨界跨項選材,他們有的成功奪牌,有的使得某一項目首次有了中國人的面孔。儘管不是所有選手都能嶄露頭角,但這一新的選材方式,深深影響了中國體育領域的人才觀,是從無到有的歷史跨越。(厲苒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