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從“探秘”中國到培養新一代“架橋人”
新華社華盛頓11月25日電 通訊:從“探秘”中國到培養新一代“架橋人”
新華社記者楊士龍 胡友松
1979年8月17日,剛從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畢業的22歲女孩馬德琳·羅斯(中文名饒玫)抵達中國上海,等待她的是一段未知而奇妙的旅程。
她此行是要前往復旦大學教英語,同時學習中國文學。這種安排是根據兩所高校簽署的合作協議做出的。
回憶起這段經歷,曾長期擔任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國際關係學院中國研究部副主任、中國區執行主任的饒玫日前對新華社記者説,“當時我們確實對中國知之甚少,這使得中國充滿神秘感”。
“20世紀70年代初,美中‘乒乓外交’後有一些代表團互訪,數量很有限,卻讓像我這樣的美國人想更多地瞭解中國。”
到上海虹橋機場迎接饒玫的,是復旦大學外語系的兩位教授。當時虹橋機場還很小,坐上他們那輛老舊的蘇制轎車返回復旦時,天色漸黑。“整個城市很安靜,感覺像一個從久睡中剛甦醒的大城市。”
饒玫是美國最早赴華留學的年輕人之一。她常常懷念1979年到1980年間在中國的那種每天都有“新發現的感覺”。“出國留學的人都會有對新地方和新文化一探究竟的體驗。同樣,中國人對美國人也有着濃厚的興趣。兩國人民都有一種新發現的感覺,都爭先恐後地向對方介紹自己的文化。”饒玫説。
離開復旦大學後,饒玫1980年到1982年間在哥倫比亞大學攻讀了國際事務專業的碩士學位,之後去香港生活工作了一段時間。再回到美國後,她在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工作了十年,作為《中國商業評論》雜誌的編輯,見證了早期美中經貿交流的蓬勃發展。
在2015年來到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工作之前,饒玫還曾是喬治·梅森大學中國研究促進計劃的負責人,多年來一直致力於培養中美關係新一代“架橋人”。
“20年來,我主要負責美中教育交流項目,這和我之前從事的經貿交流工作的基本目標一致,都是致力於幫助雙方加深瞭解,研討合作之道。”
饒玫還負責南京大學約翰斯·霍普金斯中美文化交流中心這一聯合交流項目。她介紹説,這個交流中心是中美聯合創辦的第一個高校合作項目。這個“雙語言、雙文化”的項目到2021年剛好滿35週年。
“我聽過很多這樣的故事,中美兩國的高級政府官員和商界領袖開會時,雙方團隊中往往都有一個曾在這個項目裏接受培訓的代表,”她説。“因為受過訓練,他們在意見相左的時候,也深知如何傾聽對方,有能力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談到美中關係未來發展,饒玫認為,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美國和中國國情都是“複雜又多面的”。“我們會有不同意見,會競爭,在一些領域可能還會針鋒相對。但要知道,只要我們努力溝通、傾聽,嘗試瞭解對方的立場,大部分情況下我們都能想出解決辦法,達成諒解。”
她認為繼續推動兩國學生和學者間的基層教育交流是改善兩國關係和增加互信的好辦法。
今年3月下旬,饒玫參加了一場美中兩國教育界領導人蔘與的網絡研討會,雙方都希望在新冠疫情得到控制後儘快恢復更多交流項目。
“我們要研究如何保護地球資源、抗擊大流行病、改善氣候環境。要解決這些問題,美中兩國必須相向而行。所以,我們應倍加努力,不能因為有不同意見就分道揚鑣。”饒玫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