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高質量水上運動,從一千多年前的錦標賽就開始啦

人類高質量水上運動,從一千多年前的錦標賽就開始啦
張擇端《金明池爭標圖》(局部)
人類高質量水上運動,從一千多年前的錦標賽就開始啦
元代王振鵬《龍池競渡圖卷》(局部)

東京奧運會已然落幕,眾所周知,水上項目是我們每屆奧運的金牌大户,此次中國代表隊獲得的38枚金牌中有13枚來自水上項目,運動員們的水中風姿給所有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實古人們也對水上運動情有獨鍾,早在唐代就出現了類似高台跳水的運動,更是有很多游泳高手記載於史籍。如果古人也有奧運會,水上項目的金牌將花落哪家呢?

30米的高空 “跳水”,唐代這位運動員壓得住水花嗎

中國的跳水隊有着“夢之隊”的美名,古代雖然沒有“跳水”之名,卻很早就有了和跳水動作、技術非常類似的運動項目——水鞦韆。歷史上第一位著名“跳水運動員”為晚唐時人曹贊,他的官方身份是水嬉藝人。水嬉,是古人對各種水上表演和運動項目的總稱,在古代表演成分更多,競技性遠不如現代。此人水上技藝之高超,有如開了特效一般。唐朝文學家趙璘曾將自己一生的見聞記錄在《因話錄》中,其中就有他遊歷黃州時,親眼目睹的曹贊在水中的精彩表演。

書中這樣説道:“黃州優胡曹贊者,長近八足,知書而多慧。凡諸諧戲,曲盡其能。又善為水嬉,百足檣上不解衣投身而下,正坐水面,若在茵席。”唐代,一尺約相當於現在的30釐米,此人身高有兩米多,當真是天賦異稟了。“檣”,指船上的桅杆,足足有100尺的桅杆,就相當於30米左右的高度,而如今奧運會上跳台高度只有10米。只見這人穿着衣服從桅杆上一躍而下,當快要入水的一剎那,一個華麗轉身,端端正正落在水面上,就好像坐在自己家的涼蓆上一樣愜意。曹讚的跳水在快到水面時有一個翻轉的動作,至於端坐於水面上,很可能是一種障眼法,或者是作者誇大其詞也未可知。

水鞦韆出現於晚唐,在當時是比較少見的水上運動,與龍舟競渡經常一起表演。這種運動的難度非常大,五代十國時期,前蜀花蕊夫人所寫的《宮詞》有云:“內人稀見水鞦韆,爭擘珠簾帳殿前。”意思是説,當那些宮女們聽説有人在皇宮內的湖上玩“水鞦韆”,便爭先恐後地拉開珠簾觀看。

到了宋代,水鞦韆表演才逐漸多起來。宋代孟元老所著的筆記體散記文《東京夢華錄》中對水鞦韆玩法和形式做了十分詳細的記載:“又有兩畫船,上立秋千,船尾百戲人上竿,左右軍院虞侯監教鼓笛相和,又一人上蹴鞦韆,將架蕩平,筋斗擲身入水,謂之‘水鞦韆’。”在鼓聲的伴奏下,一名“跳水運動員”在豎立着鞦韆的船上,蕩起了鞦韆。只見他越蕩越快,越蕩越高,一直把鞦韆盪到與鞦韆架相平,才猛地雙手脱開秋千繩,縱身飛向空中,隨即在空中完成高難度翻筋斗等各種花式動作後,跳入水中,泛起朵朵浪花。

從上面的描述,我們可以看出,宋代的水鞦韆和現代跳水有相似之處,現代跳板跳水利用跳板的彈力,而水鞦韆用的是鞦韆的擺力。表演水鞦韆的人需要有很好的水性,並且要經過專業的訓練,其難度和現在奧運會上的跳水有一拼。表演者必須掌握好起跳時間,還要把鞦韆盪到一定的高度,如果起跳的時間稍早或稍晚,就不能順利地跳進水裏,而是重重地摔在船頭的甲板上,其危險性可想而知。

宋徽宗本人十分喜愛水鞦韆,並將其加以推廣,他下詔規定每年舉辦一次全國性的“水鞦韆”表演比賽,所有經費朝廷來掏。從全國遴選出水鞦韆高手後,選入皇宮準備參加皇家舉辦的水鞦韆大賽。表演結束後,宋徽宗還要給優秀者一定的獎賞。宋代後,水鞦韆漸漸消失在歷史記載中。

游泳和魔術、象棋相結合,古人的腦洞果然大

像水鞦韆這樣的水上游戲,在宋代不斷湧現,例如水球比賽。不過,此“水球”非奧運會上的“水球”也,而是要求參賽者在水中輪流投擲氣球,以距離遠近定輸贏,宋徽宗有詩描寫了這一比賽情況:“戲擲水球爭遠近,流星一點耀波光。”

無論古代還是現代的水球運動,都需要參賽者具備很強的游泳能力。古代不乏游泳高手,其中就包括以水鞦韆聞名的曹贊。這位運動健將深信“與天鬥其樂無窮”,普通的項目對他而言已經沒有任何挑戰了,所以,他開始了——作死。這詞不是我説的,而是當時的人對他的評價——“見者目駐神悚,莫能測之,懸有他術致之,不爾真輕生也。”意思是大家下巴都快驚掉了,如果他不是有超能力,就是在玩命了。

那麼,他究竟有哪些作死的行為呢?比如,在水上穿着靴子行走;比如鑽進麻布口袋裏,然後讓別人紮緊麻袋口,並且將其扔入江中,而他則想辦法在不破壞麻袋的同時又能逃出來,把游泳和大變活人結合起來,果然有創意;又比如,花樣游泳, “回波出入,變易千狀”,只見他在水裏迴旋出沒,變換各種游泳姿勢,“神龍見首不見尾”。

古代的游泳高手還有不少,其中包括一些潛泳能手。漢武帝一次在河邊聽到水上有歌聲,原來是一羣老人和年輕人手持樂器在水上表演節目。漢武帝命令他們下水取水底洞穴的寶物,一個人受命潛到數百丈深的水底撈取出了一個碩大的明珠。由於生產需要,古代沿海居民很多都有這樣高超的潛泳技術,宋人蘇東坡在《日喻》中認為,南方人之所以會游泳潛水,是因為“日與水居也”,長期生活在水邊,“七歲而能涉,十歲而能浮,十五而能沒矣”。

北方人也有善於游泳的,《唐國史補》有記載,龍門人擅長游泳。龍門,古稱呂梁,在山西、陝西交界處,是黃河由此南下的咽喉,地勢險峻,水流湍急,形成急瀑暴流。在我國古代游泳活動中,“游龍門”數得上極為驚險壯觀,且歷史悠久,《莊子》就記錄了一位戰國時期的呂梁人,游泳技術堪稱逆天。

按照書中的記載,孔子在呂梁遊歷時,看到有一座巨大的瀑布,連魚鱉也不敢在此停留。忽然,孔子看到一個人往瀑布裏遊,他以為此人是想不開要自殺,連忙讓弟子順着水流去救他。結果這人遊了百步之後安然無恙上岸了,並且還披散着頭髮,大聲地唱着歌。此外,《晏子春秋》中也記載了一個名叫古治子的人,此人能逆流遊5裏,順流遊50裏。

元代人文天祥也是一位游泳高手。不過,和上述幾位單純尋求刺激的高手比,文天祥游泳突出一個“文”字。每到暑天,他都約上“象棋九段高手”周子善,來到溪中游泳,並“於水面以意以枰,行弈決勝負,愈久愈樂,忘日早暮”。只見他們在水中沉浮出沒,翻轉回旋,用水面作棋盤,全憑意象,下起了盲棋。兩人在水中戰個天昏地暗,以至於忘記了時間的存在。

三千多人蔘加的龍舟競渡,陣仗也太大了吧

賽艇運動雖然起源於近代英國,但它和我們古代的龍舟競渡也有一定的淵源。競渡最晚在南北朝時期就已經非常盛行。唐代詩人王建的一首《宮詞》形象地描寫了唐代宮廷賽龍舟的情景:“競渡船頭掉彩旗,兩邊濺水濕羅衣。池東爭向池西岸,先到先書上字歸。”唐代賽龍舟的規模很大,詩人李羣玉《競渡時在湖外偶為成章》一詩這樣寫道:“雷奔電逝三千兒……三十六龍銜浪飛。”三千多人分駕三十六條龍舟,平均每條龍舟上將近一百人,隨着震天的鼓聲和歡呼聲,像雷電一般飛逝,速度之快,好像在銜浪飛行。這種場面是何等壯觀啊!

由於賽龍舟受天氣因素的影響,加上這本身是一項危險係數很高的競技運動,所以經常會發生一些事故。有一年杭州西湖上舉行龍舟競渡,忽然北風狂起,龍舟隨着洶湧的浪漂到了湖的南岸。還有的龍舟在江中試水時出了事,三艘船平白無故地沉入江底。儘管如此,古人依然樂此不疲。

宋代的“水戲”十分精彩,形式也是多種多樣,宋代的龍舟競渡是“水戲”運動的首位,之所以如此興盛主要還是得到了朝廷的支持。政府每年都會舉辦龍舟比賽,並且王公貴族會與尋常百姓一同觀賞,比賽結束後,還會有相應的獎勵,當時的比賽場地“幾於無置足之地”,可見當時的盛況。

金明池是北宋時期著名的皇家園林,位於東京汴梁城(今開封),最初是為了訓練水軍而建,後來逐漸成為進行水上運動表演的場地。金明池佔地極廣,池中可行駛大船,張擇端的《金明池爭標圖》生動描繪了金明池中賽龍舟、水鞦韆等場景。畫中以一艘大型龍舟為中心,兩側各有五艘小龍舟,每艘約有十人並排划槳,船頭一人舉着旗幟,船中幾人則奮力划槳,向前方標杆衝去。“臨水殿”是金明池中的看台,皇帝在這裏和羣臣舉行宴會,欣賞龍舟競賽。岸上的百姓爭相觀看,摩肩接踵,划船的浪花飛濺到岸邊的人們身上,也絲毫撲滅不了市民觀看競渡的熱情。

現代體育有各種錦標賽,其實“錦標”一詞就是從競渡這一運動項目中來的。龍舟競渡自春秋戰國以來就是古人們非常喜歡的一項體育運動,但這一古老的活動在唐代以前僅為划船活動,並無“奪標”這一環節。到了唐代賽龍舟成了一項獨具特色而又極為隆重的競賽活動,其目的在於爭奪第一名。為了裁定名次,人們在水面的終點插上一根長竿,竿上纏上五顏六色的錦布,鮮豔奪目,稱之“錦標”,也叫“彩標”。競渡船隻以首先奪取錦標者為勝,故這一競賽又稱為“奪標”,“標”成了冠軍的代名詞。宋代以後,奪標成為競渡的法定規則,一直沿用到明清兩代。

文/本報記者 陳品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593 字。

轉載請註明: 人類高質量水上運動,從一千多年前的錦標賽就開始啦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