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記者 柴如瑾
北京冬奧會進入倒計時,八語種對照版《冬奧會體育項目名詞》近期發佈,並面向公眾開放冬奧術語平台。今後,無論你是翻譯、志願者、運動員、裁判員、新聞記者還是體育愛好者,都可隨時隨地在線查閲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7個大項、15個分項全部競賽項目名詞的釋義、來源、使用實例等,移動端還支持語音識別、拍照翻譯等功能。
那麼,這款全世界規模最大的多平台、多語種冬奧運動術語在線服務系統,還有哪些獨特的功能?又是如何研製的呢?記者就此採訪了冬奧術語平台項目首席專家、北京語言大學教授劉和平,聽她為大家解讀冬奧術語背後的故事。
觀眾正在參觀中國科技館舉辦的“科技冬奧即時展覽”。陳曉根攝/光明圖片
記者:高水平的語言服務是高質量辦賽的基礎,也是主辦國家、主辦城市國際形象和國際競爭力的體現。作為“北京冬奧會語言服務行動計劃”的重要項目,冬奧項目名詞和術語平台如何確保語言服務的精準性和權威性?
答:多語意味着跨語言和跨文化。北京作為雙奧城市第一次組織冬奧會,冬奧項目術語是個大問題。2017年,為助力“科技奧運”,《冬奧會體育項目名詞》和冬奧術語平台立項。此後的幾年間,八個語種譯文的統一性、精準性、專業性和權威性是所有參與人員始終關注的焦點。詞典編委會和平台專委會由八個語種的國際奧林匹克運動專家及術語和出版領域專家組成,大家一次次對樣稿“把脈把關”,從名詞的提取、每一個詞條的翻譯,到圍繞“質疑”開展的官網查詢、會商會和研討會等,最終還請懂外語的國際裁判進行終審,保證八個語種的譯文質量。
從術語庫詞條數量上看,英文詞條排在第一位(30015),其次是中文(27022),法語作為國際奧委會的官方語言位於第三(19166),這三種語言也是北京冬奧會的主要使用語言。八個語種全部對齊是做不到的。這也是詞典只收錄了3000餘條名詞的主要原因之一。因為一種語言到另一種語言有差異,即便講同一語言的不同國家因地域不同語言也存在差異,如美國和加拿大。在每半年一次的專委會上,專家們圍繞術語的確定常常爭論不休。休會期間,郵件、電話、遠程視頻會議等成為“家常便飯”。為確保翻譯的準確性和專業性,項目組還組織專家到北京冬奧會的三個舉辦地進行實地考察,瞭解需求,力求準確描述場館、場地等與賽事相關的術語名詞,如“雲頂滑雪公園(Genting Snow Park)”、國家速滑館“冰絲帶(Ice Ribbon)”等。
記者:被評價為“填補了體育術語多語種翻譯空白”的冬奧項目名詞和術語平台,還有哪些特點和功能?
答:不同語言的使用者可查閲詞典,同時通過網站、手機應用、應用程序接口等渠道搜索與冬奧會、冬殘奧會相關的各大領域、不同門類的術語表、多語種術語譯文、術語解釋、常見表達、使用場景、使用案例等,為測試賽和賽會各方提供優質語言服務。
北京2022年冬奧會臨近,越來越多的張家口市民投身到城市志願服務工作中。圖為張家口怡安街社區志願者為居民傳授英語知識。李小永攝/光明圖片
平台為動態更新狀態,即根據使用者,特別是專業使用者的反饋,來刪除、增加、修正術語庫中的詞條,根據奧林匹克運動的發展不斷更新庫裏內容,為使用者提供不斷完善的體育術語庫。此外,平台還有兩個語言智能支撐系統,一個是“冬奧項目知識圖譜網站”,支持各類與冬奧體育和運動員等相關的知識查詢;另一個是“面向冬奧會的機器翻譯系統”,這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冬奧會中英平行語料庫,數據覆蓋全部冬奧會的中英文網站,語料庫包含1800萬中文字和1.1億個英文詞,語料經過人工校對,數據質量高,共享百萬句對。應該説,“冬奧術語平台”“冬奧項目知識圖譜網站”“面向冬奧會的機器翻譯系統”不僅在國際多語術語建設領域填補了空白,也將作為語言遺產繼續服務於奧運會。
記者:作為全世界規模最大的多平台、多語種冬奧運動術語在線服務系統,冬奧術語平台在研製過程中遇到了哪些難題並積累了哪些經驗?
答:項目組根據冬奧組委的意見,首先確定了八個語種。接下來的問題之一是平台的技術開發。“智慧冬奧”意味着項目必須智能化,從框架搭建、功能描述和實現,從網頁搜索到手機端查詢,從頁面動態到不同體育項目圖片的動態融合,從拍照翻譯到語音識別,從術語平台到與另外兩個冬奧支撐項目的耦合,翻譯專家、計算機專家和網絡工程師不斷面對多語言知識管理、冬奧大數據統計分析呈現的挑戰,運用最新的多語言術語管理技術、神經機器翻譯技術、知識圖譜技術滿足功能的實現,最終為使用者奉獻“友好”的界面和使用體驗。
除平台技術開發外,如何組織八個語種的專家建設術語庫,這是另一個大問題。項目組成員查閲了包括國際奧組委和近些年舉辦過冬季奧運會國家的網站,但結果令人失望:從1896年舉辦奧運會至今,每一屆奧運會結束後相關資料都沒有得到妥善保存。而且在冬奧會的各種項目名詞裏,此前只有法語和英語有規範用語,而其他幾個語種都沒有。因此,我們在項目組內成立了外國專家委員會,邀請一直為國際奧委會工作的體育翻譯專家格隆先生擔任組長,徵求大家對術語庫建設的意見和建議。最終形成的一致意見:一是由格隆先生負責起草英文和法文術語詞條,然後交由其他語種專家翻譯,對有異議的詞條在專委會上進行討論確定;二是由北京奧組委和相關體育部門提供北京2022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相關材料,項目組從中提取相關術語;三是組織不同語種專家和學生在不同國家的奧運會或體育部門官網上對已完成並仍有異議的詞條進行資料查詢,經專家討論確認後收入平台。
冬奧術語平台
通過詞典的編纂和平台術語庫建設,項目組認為,首先,搭建一流的專業化團隊,讓專業人員解決專業問題,是項目成果權威性的根本保障。其次,資金到位,讓專家充分了解項目內容和要求,包括實地考察訪問等是不可忽略的要素。再次,體育強國建設需要語言服務人才。在項目建設過程中,除了凝練出學生、中國教師、外國專家、領域專家對術語名詞的搜索、選擇、確定、審核等內環式項目流程模式外,培養體育領域語言服務人才也是我們的重要任務之一。為此,幾十名學生先後參與項目,併為專委會提供同聲傳譯服務。目前,北京語言大學已有52名志願者活躍在冬奧會各個不同崗位上,測試賽和大賽期間將有約260名學生與其他志願者一起參與冬奧會語言服務工作。
總而言之,詞典和平台呈現的各語種譯文均出自奧運語言服務資深專家之手,這不僅保證了詞典的質量,也將極大地提升我國體育術語的翻譯能力和語言服務能力,將成為本屆冬奧會的重要文化遺產及奧林匹克精神傳播的重要載體。
《光明日報》( 2021年11月28日 05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