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萬能打動國腳嗎?若沒技術也沒精神,恐怕給座金山也不管用!
據報道,為了鼓勵踢好40強賽,力爭四場全勝而出線,中國足協給中國男子國足開出了1200萬元人民幣的贏球獎金。具體為:勝關島100萬元,勝馬爾代夫200萬元,勝菲律賓300萬元,勝敍利亞600萬元。平和負則沒有獎金。
給予國足一定獎勵的做法小編是贊同的,但能不能起到調動國腳積極性的作用,則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如果能贏下四場球,這筆獎金具體分配到球員個人手上會有多少?如果扣掉45%的税,只有660萬元,國足隊員有20多人,教練組成員、醫療、技術與後勤保障人員恐怕也要參與分配,主力隊員最多能拿到手20萬元。
20萬元對普通工薪階層相當於一年的收入,是筆不小的數字;快遞小哥跑幾公里送一單快遞也就10來元,掙20萬元需要騎行幾十萬公里,更是一筆鉅款;而對這些國腳富翁們來説,前幾年的年薪是1200萬元至幾千萬元,在俱樂部重要場次的贏球獎金也有幾百萬元。如果是當作生意來做,這點獎金對他們來説應該只是個小數目,恐怕不足以調動其積極性。
但如果是為祖國榮譽而戰,1200萬元獎金對一支球隊已經算是很豐厚了。國足最強的對手敍利亞隊,40強出線獎金是多少?10萬美元,以當前匯率折算不到65萬元人民幣,約等於中國隊的5.4%。
敍利亞如果能最終獲取卡塔爾世界盃的門票,據説還能追加10萬美元即65萬元人民幣獎金。而中國隊要是能拿到卡塔爾世界盃的門票的話,能拿到的獎金和企業贊助恐怕會10倍100倍的增長。
為了什麼而踢球?動力源在哪裏?除了國足國腳,其實各行各業每一個職場中人都存在這個重要而具有普遍意義的問題。不釐清這個問題,恐怕技術上就發揮不出來,精神上就拼不出來。
而動力源,過去被廣泛討論的無非就兩個:一個精神的,一個物質的。精神上的強調為國爭光,過去計劃經濟時代是必然會強調的,也是不可或缺的,也在很大程度上管用、好使!
而市場經濟時代一切向錢看,有些矯枉過正。靠勞動、靠本領追求多掙一些錢,理所當然。但錢不能作為價值觀、成功與否的唯一標誌,甚至都不能作為最重要的標誌。
小編黑旋風提出第三個動力源:職業性。作為職業運動員,你得不斷努力,不斷提高個人基本技能、體能,在團隊中一起去追求一個接一個的勝利。優秀的職業性體現出來,附帶着會掙更多的錢。有的行業個人的優劣與掙錢多少並不很成正比,而競技體育職業性的優劣與掙錢多少卻是高度吻合。
比如説國腳,如果能夠奪取世界盃門票,收益遠不只是眼前的獎金,而是身價的陡增,接下來多年裏在俱樂部會得到更多收入。而如果繼續多屆進不了世界盃,國腳的身價也會持續下降,可以在俱樂部掙到的收入會繼續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