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撲12月13日訊
近日,前《足球週刊》主編傅亞雨在《體壇週報》評論指出,中超目前窘迫的現狀源於本身就是偽職業聯賽。
儘管欠薪遍地,但最終16支球隊都抵達賽地,中超得以體面收官。相信此時,大多數中超球員已有共識,此時除了報團取暖別無他法;大家也都清楚,此刻他們已然沒有了跟老闆較勁的所有砝碼,唯有咬牙活着,才有可能等到未來繼續生存的希望。冠軍、亞冠、附加賽、保級、擴軍,國腳和潛在國腳的表現,這些本應在未來三週成為聯賽核心話題的內容,應該不會激起太多的浪花,未來該怎麼活,才是需要我們認真思考的。
中國足球的管理者們,在如此一地雞毛的情況下能平穩度過這個寒冬,已屬幸運,但也只是一個緩衝,如果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聯賽的問題,春暖花開自是遙不可及。據説,足協會全力推動中超俱樂部的混改,讓俱樂部有相對穩定的根基。可是,政府+國企+私企的混合股份模式,真的是中國足球的救亡之路嗎?
且不説足協根本無法實質性推動各地的俱樂部股改,因為這完全超出它的權力範疇,也不論實際運作中的諸多細節困擾,就説各地方政府是否都是那麼熱情地要為中國足球添柴加薪,其實30年前早有答案,現在也依然如此。有一種説法是,既然職業足球搞了30年,中國足球卻越來越差,那為什麼不重新讓專業體制試試?
對於這種看似很有道理的論調,我們必須正本清源——第一,專業體制沒法振興足球;第二,中國足球每況愈下不是職業足球、職業聯賽的錯,恰恰相反,中國足球淪落的根本原因是儘管我們披着職業足球、職業聯賽的外衣,卻從來沒有認真地去搞職業足球和職業聯賽,過去30年來大行其道的依然是權力足球、政績足球。
如果不能從根本上扭轉對職業聯賽的態度,用職業的態度去對待它,讓該管的人去管理它,而依舊把它當做國足政績的工具,那現在所有的救亡措施,也就是暫時性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最多能讓現任的管理者們平穩過渡,而沒法讓中國足球長治久安。
中國足球在2021年末,遭遇了最冷的冬天,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過去30年,中國職業足球的改革始終未能繼續向前推進,而是在停滯甚至倒退,才有了今日之危如累卵的局面。局部的修修補補,恐怕已無法真正扭轉中國足球頹敗的走勢,在錯誤的方向上發力越狠,墜向深淵的速度也會越快,直至萬劫不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