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2比1逆轉取勝2010年世界盃冠軍西班牙隊,從而以小組頭名身份躋身卡塔爾世界盃16強,日本隊的進步令人歎服。不過,如果成就日本隊制勝球的那次傳中球被判出界,那麼比賽結果或者説日本隊的命運可能就會迥然不同。植入本屆世界盃比賽用球內的“鷹眼”技術雖然引發了各界的爭議,但不得不説,先進的科技為善打技術足球的日本隊出線,助了一臂之力。
從田中碧第50分鐘的進球被當值主裁戈麥斯判定有效開始,圍繞進球前三苫薰助攻時皮球是否出界的爭論便在足球界全面展開。如果用肉眼來辨析, 那麼相信很多人都會認為,三苫薰觸球時,球已經越過底線。特別是,助理裁判員索魯第一時間已經舉旗示意球已出界。但戈麥斯在視頻助理裁判員及越位識別裁判員提示下,還是一度叫停了比賽。漫長的等待時間,讓場邊的西班牙隊主帥恩裏克預感事情不妙——如果沒有進球,那麼判罰理應很快做出。但經過漫長的溝通後,戈麥斯最終將手指向了球場中央的開球點——進球有效。
對這次判罰提出異議的不止是西班牙隊及球迷,還有在現場觀戰的媒體代表。由於媒體看台上設有閉路電視,記者們能夠非常清晰地觀看進球回放的每個細節。而看過此次進球回放全程的各路記者,一致都認為,“這個球已經出界”。
然而高科技否定了觀賽者通過肉眼做出的視覺判斷。確切地説,是植入比賽用球“旅程”內部的芯片給出了不一樣的判定結果。按照國際足聯有關本屆世界盃的判罰規則, 此球的判罰,實際也顛覆了過去以來,業內人士,特別是人為判罰對“球出底線”界定的認知。在此之前,裁判員在判定球是否出界的問題上,通常會以“皮球是否整體越過邊界、底線”為判罰標準。
但卡塔爾世界盃引入的高科技,特別是半自動越位識別技術(SAOT)對類似情形的判定標準發生了變化。當然,這種變化得益於植入內部的芯片,也就是所謂足球內置“鷹眼”的超高速運算。現有規則顯示,只有皮球整體出界,才算出界,而不是大家此前理解的“球體2/3部分出界”就算出界。如今的“出界”,實際指的是皮球最大橫截面,對地面的投影全部越過邊界線(底線)。換言之,哪怕投影與邊界線稍微沾邊,那就不是嚴格意義的出界。日、西比賽結束後,有數據顯示,三苫薰觸球時,皮球的投影與底線有1.88毫米的重合。普通觀眾通過肉眼與高科技的識別維度存在差異,也就不難被理解。當然這種判定差距自然就會引發爭議。
高科技的加持,的確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判罰的精度、準度,但“以人為本”的判罰原則受到了空前挑戰。當參賽各隊、球迷過去多年來為裁判員人為判罰出現嚴重“錯漏”而表達不滿之後,技術支持下的精確判罰似乎並沒有止住各方爭議的聲音。對此,國際足聯裁判委員會主席科里納的評價或許能給出比較合理的解釋。他説:“引入技術也好,完善判罰規則也罷,無非是為了儘可能提升判罰準確性,從而力保競賽公平公正以及球迷觀賽體驗。但判罰結果本身從來都事關參賽者的競爭利益,利益受損者從來不會開心。當丟球、失利來臨的時候,很少有人能夠做到換位思考……”
文/北青體育 肖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