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門”後“上鎖”難,監管比落地更難 足協新政旨在保護上港?
這兩天三級職業聯賽俱樂部都在蘇州開會,繼前些年的四大帽、外援限薪、以及前段時間被爆出的國內球員年薪對半砍之後,又被爆出足協有意退推出“轉會鎖”以及外援薪金也將近一步被優化的背景下,可以説中國足壇近一步壓縮投資的信號已經非常明顯了。
足協新政旨在保護小俱樂部,轉會鎖推行有難度
那麼話説回來,為何有關方面要採取強制措施壓縮俱樂部投入?這跟形勢有關。中超聯賽相較於歐美主流建立是非常不健康的存在;在歐美成熟的體育市場,俱樂部一般都具備自負盈虧能力,而歐足聯還出台了財政公平法案,旨在控制各俱樂部的虧損額度,保證各俱樂部在良性軌道上發展。但在中國沒有成熟的體育市場,以至於各俱樂部的營收能力極為有限,過於依賴於投資人注資的模式運行,這就導致中超有差不多四分之一左右的俱樂部每年的虧損額度在10億以上,少一點的虧損額度也得有4、5個億,足球俱樂部已經成為很多投資人的負擔時,一旦投資方出現變故,俱樂部根本不可能彌補資金缺口的情況下,退出的俱樂部越來越多,光今年就已經有16傢俱樂部退出職業聯賽。
何況新冠對於全世界的經濟都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衝擊,越來越多的俱樂部扛不住了,欠薪已經成為中國足壇現階段的常規操作,中國足球職業聯賽體系即將崩塌的情況下,在這個時候有關方面突然緊急出台的一系列限制令,實際上也滿足了投資人的訴求;甚至可以説在特殊時期採取特殊手段,幾乎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了,這也是對資本壓力比較大的小俱樂部的一種保護。
而為了防止被挖角的壓力,早在去年年底的相關會議上,就已經有俱樂部代表提出過“轉會鎖”的想法。而之所以提出後沒有被推行,很大程度上跟國際足聯相關條例的衝突有關。而如今又有俱樂部提出了“轉會鎖”,一旦足協確定要推行,則意味着這會有利於各俱樂部的留人;但還是因為轉會鎖跟國際足聯的轉會條例存在衝突,想推行的難度着實不小。
2000萬一個到現在沒人查,沒有監管又該如何推行新政?
當然監管問題也不是這一屆足協任期才出現,而是很早之前就已經有了。自從引援調節費政策出台後,所有內援的薪水到了足協都是統一的2000萬批發價。同樣是2000萬一個的操作,有的俱樂部採取的是一線球員搭配梯隊球員一起買,拉人頭把均價拉到兩千萬一萬。但更多的俱樂部則選擇了簡單直接的操作,不管花的是8000萬、1億、1.2億,到足協那裏統一報2000萬,到目前為止也沒有人去查。而在外援轉會市場上,由於不少西歐俱樂部都是上市公司,轉會市場上的投入和支出在財報中會公佈,因此中超去歐美俱樂部買人,一般來説該交的調節費一分都不會少;但如果是去韓國、巴西、東歐俱樂部去買人,這裏面還是存在操作空間。比如説某個前段時間鬧着去英超的韓國球員,當初來中超的時候,中超俱樂部給他的轉會費報價就是1000萬美元,後來兩傢俱樂部談妥的成交價是1200萬(約為1012萬歐元);但到了足協註冊時,價碼又變成了550萬歐元,足協也沒查。
當中超聯賽到現在還沒有建立起監管機制,這就意味着即便新政推出的再嚴苛,但各俱樂部只要想繞過新政去操作,一定能想到辦法。即便有傳聞稱中國足協有意引入第三方來監管,來堵這種漏洞;但實際上足協之前也不只一次的提出過要對各俱樂部進行嚴格審計,在18年年底四大帽出台時,就已經提出了違規俱樂部要遭到處罰,還提出過要找專業的財務公司入駐各俱樂部,且足協之前也先後跟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中的普華永道和德勤先後進行合作。。。然而之前足協的監管只是做了一系列的表面工作,違規俱樂部也沒有任何的處罰,再請其他財務機構來協助,監管就能起作用?
新政會維持還是打破現有格局?
但客觀的説,如果足協真要想照顧上港,根本不需要表現的那麼明顯;何況在限制政策制定下來後,對大多數球員來説,意味着他們要麼趕緊跟俱樂部按現有標準續約,要麼明年1日1日以後轉會,就只能按新規來籤合同的背景下,就已經註定了各隊只要想留基本可以把自己的核心球員給留下來的背景下,面臨艱鉅續約難題的上港、申花、蘇寧、卓爾都會成為新政的受益者。
按照足協的計劃,從新賽季開始所有中超俱樂部的投入陸續都會被壓縮到6億以內;考慮到目前中超有超過半數俱樂部的每年的虧損數字都不止6個億,如果真要能把投入控制在6個億以內,則意味着絕大多數俱樂部都可以解燃眉之急,也同樣表明豪門俱樂部想再去挖中下游俱樂部的球員難度升級的背景下,這也許會成為打破聯賽現有格局的操作。減輕了投資壓力後,不排除未來中超會再次出現草根球隊爭冠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