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微博。
《奪冠》(原名《中國女排》)復映定檔當天,導演陳可辛發了一條朋友圈:“1月19號,首映前,經歷了人生最煎熬的1個月,沒想到首映後經歷了更煎熬的7個月……能熬到今天,就靠中國女排四個字。中國女排是精神,是信仰。謝謝所有的女排姑娘們,你們的故事給了我莫大的能量,去完成這個光榮任務。”
9月25日,《奪冠》全國公映,拉開了國慶檔的帷幕。但它已比原定的上映日期遲了整整8個月。
好在《奪冠》並沒有辜負觀眾的期待,上映三天以來,票房“奪冠”,在電影評分平台也獲得不錯的口碑。
拼搏、奮鬥、不認輸……大部分國人對中國女排與女排精神並不陌生,在當下的中國,我們又該如何闡釋女排精神?《奪冠》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圖片來自微博。
時代座標中的女排精神
《奪冠》以三個歷史階段反映中國女排四十年來的發展,分別是1981年第三屆女排世界盃,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6年裏約奧運會。
電影從1979年開始講起,彼時中國女排在漳州排球基地備戰第三屆女排世界盃。
電影將歷史娓娓道來。那時女排姑娘們的訓練條件非常艱苦,美國已經開始用計算機研究我們的戰術和運動員,而整個中國總共也沒幾台計算機——體育競技場外,姑娘們面臨的是技術的鴻溝;而女排姑娘們先天的身體條件,也比不上歐美女排。
那時候的中國女排只能靠吃苦,苦練,硬練,拿命去練,“流血不流淚、要球不要命”這句話對當時的女排來説不只是口號,而是日復一日踐行的準則。
一個冠軍為什麼如此重要?答案當然不只在賽場上。
電影裏有個非常接地氣的情節,吳剛飾演的主教練説起他第一次出國的經歷,賓館裏的冰箱、彩電和空調讓他震驚於中國的落後。
經濟建設方興未艾,剛剛打開大門的中國,太需要向全世界證明自己的存在;而改革開放的中國,也需要一種精神激發起全民積極參與社會建設的熱情。
正是在這樣的時代氛圍裏,中國女排不辱使命地拿下第三屆女排世界盃冠軍,並開啓了五年冠的傳奇。
1981年,中國女排首次獲世界冠軍。圖片來自網絡。
1981年,知名媒體第一次提出“向女排姑娘學習,在現代化建設中發揚女排精神,振興中華”。
從此,女排姑娘們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艱苦拼搏、團結協作、永不服輸的精神,振奮了一代中國人。
上世紀末,在經歷了低谷期後,2000年初中國女排迎來中興期。在經歷了三十年的改革開放後,無論是競技體育還是中國社會,都迎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上,昔日中國女排的最大功臣郎平已經成為美國女排的主教練,在備受矚目的半決賽上,中美女排更是遭遇了狹路相逢的戲劇一幕,遺憾的是,中國女排惜敗。
電影呈現了郎平在二者之間的左右為難。作為中國女排曾經的一員,作為一名中國人,她私心希望中國女排獲勝;但作為一名職業教練,她又必須全力幫助美國隊去贏。
雖然郎平的選擇並不能被一些國人所理解,但電影還是對郎平的選擇表示支持。這彰顯的是對職業體育人的尊重和理解,彰顯的也是女排精神的開放與包容——愛國主義與職業體育並不衝突。
時代的座標來到了2013年,郎平重新擔任中國女排主教練。郎平為女排帶來了一系列改革,在改革的陣痛期,中國女排的成績並不理想,改革也面臨着重重阻力。
電影也經由黃渤飾演的功勳教練之口,説出社會上對中國女排的質疑:當下的中國還需要女排嗎?還需要女排精神嗎?
答案當然是肯定的,然而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女排精神之所以能傳承至今、歷久彌新,是因為其不僅能鼓舞人,更是總能從時代發展裏汲取精華。
圖片來自網絡。
女排精神與“成為自己”並不衝突
電影中一再講到,1980年代,女排姑娘什麼都沒有,要贏只能“拿命去拼”。
也正是那一代女排姑娘,那一代無數中國人篳路藍縷的奮鬥,才有了今時今日強大自信、在世界備受矚目的中國。
我們不能忘卻女排姑娘們的付出和犧牲。比如郎平,頭部以下沒有一塊骨頭是完好的;在美國旅居階段,郎平甚至有殘疾人證件。
郎平成為主教練後的第一件事,就是給女排姑娘們“減壓”。她不僅給女排姑娘們配備了完備的體能師、康復師團隊,也放棄了過去那種透支身體和精神的訓練方法。
郎平的執教思路是科學與人性。她讓姑娘們去玩、去休息,甚至讓她們去談戀愛。
這必然遭到一些人的質疑:當今的女排姑娘們什麼都有了,她們還能記住女排精神嗎?她們還會記住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
圖片來自微博。
電影要藉此傳達一種更為開明的體育觀念: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與對個體價值的尊重並不相悖,並且當二者匯合反而可能激發出更大的能量。
所以電影中郎平一次又一次地問姑娘們:你們熱愛排球嗎?你們為什麼打球?
當朱婷説為了父母時,郎平説那你永遠也打不出來。
當朱婷説為了成為你時,郎平也説那你就搞錯了。
在里約奧運會女排四分之一決賽前,郎平給朱婷發了短信,告訴朱婷答案:“你不用成為我,你只要成為你自己。”
贏得冠軍固然重要,但冠軍並不是比賽的唯一價值;讓姑娘們成為優秀的運動員固然重要,但更要讓她們成為優秀的人。
至此,《奪冠》也傳達出了對女排精神新的理解:女排精神不是“唯冠軍論”,不是長贏,女排精神是不服輸。
圖片來自微博。
無論時間怎麼變化,女排精神中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艱苦拼搏、團結協作、永不服輸的精神內核,永遠不會發生變化。
但就像電影中郎平説的,“曾經一位外國記者問我,你們中國人為什麼這麼看重一場排球比賽的輸贏呢。我説,因為我們的內心還不夠強大,等有一天我們內心強大了,我們就不會把贏,作為比賽的唯一的價值。”
正因為我們內心愈發強大了,所以我們不再宣揚“唯冠軍論”,我們對個體的價值有了更多的尊重,我們給了個人更多選擇的權利和自我實現的機會。這是與時俱進的體育觀念,這也是女排精神與時代中國相互滋養、花繁葉茂的結果。
□陳子非(媒體人)
編輯:陳靜 校對:吳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