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杜絕“足球場禁止踢球”:球場常打開,足球才“有門”

由 忻素芹 發佈於 體育

圖片來自國家發改委官網。

“絕對不能出現足球場大門緊閉、‘養草皮’‘足球場禁止踢球’的現象,確保社會足球場實現高效利用。”

據新京報消息,7月30日,國家發展改革委、體育總局組織召開視頻工作會議,總結前一階段社會足球場地建設的成效、經驗和不足,部署下一步工作。會上提出,各地要對已建成的社會足球場充分利用,建立對社會開放的長效機制,做到運營機制靈活、存量球場用足。

會議對社會足球場開放提出明確要求,讓廣大球迷備感欣慰。長期以來,“足球場禁止踢球”的現象並不少見。7月中旬,西安紅旗體育場“禁止踢球”事件還曾在網上引發熱議。在足球名城西安,出現“禁止進入球場踢球”的規定,是一個讓人笑不出來的“笑話”。好在,之後該球場決定實行定時開放,每日開放時間為上午9時至12時,下午2時至晚8時——這樣的糾錯是必須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校園球場本可以作為社會球場的有力補充,實際上,一些校園球場是向社會開放的。或者説,某種意義上,這些場所本身就帶有社會球場的屬性。但也有不少校園球場“與世隔絕”,甚至出現過對自己的學生也“説不”的情況——2019年5月曾有消息,某學校發出通知:為了維護球場草坪,禁止踢球。甚至,球場的球門都被當廢鐵賣了。

在職業足球的熱鬧背後,社會足球的窘迫由此可見一斑。

相關管理部門關注到類似現象,作出硬性要求,非常有必要,也非常急迫。

足球場資源在很多城市都屬於稀缺資源,尤其是足球欠發達地區,球場佔比更是小而又小。我所在的南京,社會足球場看上去已經不少了,可擱不住踢球的人多。我和一幫足球愛好者每次踢球前訂場地,都是一份辛苦活和技術活,因為好的時段搶手,場地更搶手。

人多場地少,是現實矛盾。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現成的足球場都不能得到充分利用,那廣大足球愛好者就更沒處踢球了。

在專業比賽球場之外,社會球場的數量及使用狀況是衡量一個國家足球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在很多足球發達國家,業餘足球運動也發達,社會球場普及率較高。

曾有媒體以“俯瞰東京,遍佈足球場”為題做過報道。東京市區不包括中小學校在內,分佈在公共區域、對公眾開放、可以進行比賽的足球場地羣就多達113處,每處包含數片標準場地。

社會球場不僅承載着足球愛好者們的足球激情,還可以安放足球少年們的足球夢想。作為足球欠發達國家,無論是為了普及足球運動、培養足球人才,還是推動全民健身,都得多建、善用社會球場。但現實中,先別説廣建球場受到房價等條件制約,就連把建成的球場妥善利用,有時都成問題。

相對而言,在一些商業性質的社會球場,這樣的“管理任性”要少一些。這類球場追求的是“上座率”和利潤,自然希望大開大門,除非他們不在乎賠錢。但非商業性質的社會球場就不同了,即如西安紅旗球場,隸屬於一家國有企業集團。因為此前出現過踢球傷人,就要“一刀切”地禁踢。

所以,社會球場“常打開”,最終還是要破除僵化的管理思維,多一些公共服務理念,少一些本位意識。此番,國家發展改革委、體育總局關注到球場閉門現象,並且作出硬性要求是好事,但還要設計好罰則。要讓社會球場收斂起管理任性,全心全意為踢球者服務,還得考慮將社會球場的運轉正常化納入考評機制,以此施加壓力、增強動力,才能遏制散漫隨意的管理手段。

球場常打開,足球才“有門”,這個道理,有些地方主管部門和球場運營方該懂。

□伍裏川(媒體人)

編輯 孟然 校對 李世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