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夏奧會相比,冬奧會影響力要小得多。但是,冬奧會開幕式的舉辦形式比夏奧會靈活得多,夏奧會開幕式上的很多創意其實都來自冬奧會。
(1)昔日運動員肩扛裝備入場
自1924年冬奧會開始舉辦後,其開幕式入場式採用了與夏奧會同樣的莊嚴儀式。只不過,最初幾屆冬奧會規定,運動員在入場式上必須身着運動裝備,以方便開幕式後馬上進行比賽。於是,冬奧會開幕式上出現了運動員們身着比賽服,肩扛滑雪板、冰球棍等比賽器材的場景,與夏奧會開幕式相比,別有一番風情。
從第一屆夏蒙尼冬奧會入場式到第五屆聖莫里茨冬奧會入場式,雪板、冰鞋、雪橇、冰球棍等冰上運動器材都被運動員們攜帶入場,冰雪器材等裝備一屆比一屆整齊劃一。直到第六屆奧斯陸冬奧會後,這種“裝備式”入場才逐漸消失。
1924年,首屆冬奧會在法國夏蒙尼舉行,各參賽國國旗在開幕式會場組成了一個半圓。
那個時代,冬奧會入場式規定十分軍事化,各國代表團按照官員、男女運動員順序入場,連行為舉止都有具體要求。就拿1948年第五屆聖莫里茨冬奧會來説,開幕式要求各國代表團走過貴賓席的時候,運動員要將頭轉向貴賓席但不能伸手,此時,旗手也需要放平旗幟。
隨着時代的發展,各國代表團在奧運會開幕式入場式中開始“不拘小節”。1968年第十屆格勒諾布爾冬奧會入場式上,首次出現了運動員拿相機拍照的畫面,這在當時是非常罕見的。1980年第十三屆普萊西德湖冬奧會以後,各國代表團在奧運會開幕式上越來越活躍,揮手、微笑、交談、飛吻、攝影、歡呼、跳躍等,既展現了奧運健兒的風采,也烘托了世界各國優秀運動員歡聚一堂、共享奧運盛會的氛圍。
1948年,第五屆聖莫里茨冬奧會開幕。由於開幕式後馬上要進行比賽,所以運動員們都是攜帶運動器材入場。第六屆冬奧會後,這種“裝備式”入場逐漸消失。
時至今日,在奧運會開幕式上見到運動員帶着攝像機、照相機、手機等影像設備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運動員們也早已不受軍事化限制,只要不脱離所在方隊,就可以盡情展示本國風土人情。
2006年第二十屆都靈冬奧會上,澳大利亞運動員拿着本國吉祥物——“戴着拳套的袋鼠”在入場式上亮相,不但為展示民族色彩增添了新意,也令觀眾耳目一新。
(2)多種創新被夏奧會借鑑
由於沒有夏奧會項目普及性強,長期以來,冬奧會的關注度一直不夠高,只集中在歐美等國家和地區舉辦。不過,正因為傳播範圍小、參加人數少,冬奧會開幕式的形式比較靈活,容易有所創新。尤其一些創新舉措在冬奧會開幕式上推出後,為夏奧會開幕式提供了有益的借鑑。
1976年,第十二屆冬奧會在奧地利因斯布魯克舉辦。為紀念這座城市兩次舉辦冬奧會,開幕式上設置了兩個火炬塔。
1952年第六屆奧斯陸冬奧會上,第一次由女性宣佈開幕,同樣的情況到1976年蒙特利爾夏奧會上開始出現;1960年第八屆斯闊谷冬奧會上,比賽首次在開幕式次日進行,夏奧會實行這一規定是從8年後的墨西哥城奧運會開始的;1972年第十一屆札幌冬奧會上,第一次增加了裁判員宣誓環節,隨後,同年舉行的慕尼黑夏奧會開始實行;1976年第十二屆因斯布魯克冬奧會開幕式舉辦時,第一次由兩位運動員點燃了主火炬,同年蒙特利爾夏奧會上也借鑑了這一做法;1984年第十四屆薩拉熱窩冬奧會上,運動員和裁判員宣誓首次使用了奧林匹克會旗,這個流程隨後出現在同年舉行的洛杉磯夏奧會上;2004年雅典夏奧會水中點燃五環的場景讓很多人記憶猶新,其實,在2002年第十九屆鹽湖城冬奧會開幕式上已有類似場景,只不過當時是冰上點火罷了。
(3)文藝演出漸成主角
在早期的冬奧會開幕式上,並沒有文藝演出這一形式,除奏樂環節外,人們感受更多的是儀式的程序化。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冬奧會開幕式文藝表演慢慢形成了獨有特色。
1992年2月8日,第十六屆冬奧會在法國阿爾貝維爾開幕, 圖為演員們正在表演。此時,文藝表演已成為冬奧會開幕式的主角。
1976年第十二屆因斯布魯克冬奧會開幕式上,9名旗手在10名鼓手的伴奏下整齊劃一地展示了民族舞蹈的魅力。1984年第十四屆薩拉熱窩冬奧會上,女演員們表演了歌伴舞,以及富有氣魄的方隊造型,濃郁特色的音樂與服飾將開幕式推向了高潮。1988年第十五屆卡爾加里冬奧會上,1100多名兒童表演了團體操,他們在場內組成美麗的圖案,向世界宣揚冬季運動的魅力和奧運傳承精神。這個時候,文藝演出早已不再是儀式的陪襯。
如今,文藝演出已成為冬奧會乃至奧運會開幕式的主角,每屆大型“秀”都是觀眾對奧運會開幕式的重要期待。
(4)為薩拉熱窩靜默1分鐘
1994年第十七屆利勒哈默爾冬奧會開幕時,薩拉熱窩正飽受波黑戰爭之苦,包括兒童在內的很多平民在戰爭中喪生。
當天,挪威國王哈拉爾德五世宣佈本屆冬奧會開幕後,時任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致辭。在致辭中,薩馬蘭奇回顧了十年前在薩拉熱窩舉辦冬奧會時的美好情景,對正在飽受戰爭之苦的薩拉熱窩人民表示了深切的關懷。他呼籲世界和平、停止戰爭、放下武器,呼籲人們遵守“奧林匹克休戰”原則。在他的號召下,現場約4萬名觀眾為薩拉熱窩靜默1分鐘。
1994年第十七屆冬奧會開幕式上,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號召現場約4萬名觀眾為飽受戰爭之苦的薩拉熱窩人民靜默1分鐘。
隨後,薩馬蘭奇冒着生命危險,親臨薩拉熱窩,帶去了利勒哈默爾冬奧會運動員們的鼓勵和慰問,也用實際行動呼籲全世界為早日促成停戰而努力。那屆冬奧會,以速滑運動員柯斯為代表的挪威運動員以及部分人士,成立了“奧林匹克援助基金會”,號召人們向非洲、波黑地區和拉丁美洲人民伸出援助之手。柯斯帶頭將自己在5000米速滑比賽中獲得的 22.5萬克朗捐出,國際奧委會和挪威冬奧組委也捐出了相同數額,用以救助那些飽受戰爭之苦和疾病折磨的人們。
(5)兩次印象深刻的“美麗遺憾”
奧運會開幕式表演因精彩紛呈歷來為人們津津樂道,冬奧會開幕式表演自然也不例外。不過,進入21世紀後有兩屆冬奧會的開幕式出現了重大失誤,所幸,兩屆冬奧會都通過閉幕式表演彌補了遺憾。
2010年2月12日,第二十一屆冬奧會在温哥華開幕。當最後一棒火炬手格雷斯基手持火炬跑到場地中央時,全場的氣氛達到最高潮,但過了好半天,場地上沒有任何變化,主火炬也沒有出現,幾名火炬手只好站在原地。為點火準備的配樂播完了,現場不得不從頭播放這段音樂。又過了一會兒,地面上出現5個空洞,主火炬和3根支架從中升起,仍有一個洞空空如也。原來,殘奧會冠軍漢森面前沒有升起支架,他只得在原地舉着火炬,看着其他幾名火炬手點火,最終引燃主火炬。好在主火炬手們應變能力很強,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不斷向觀眾揮手致意,現場氣氛依舊熱烈。温哥華冬奧會組委會在第一時間公開承認了這次技術失誤。閉幕式上,呈現了那個依然“殘缺”的火炬台,一個裝扮成電工的小丑出現在發生故障的冰柱前,進行一番檢查後,小丑發現了斷開的電線並將其接好,露出如釋重負的表情。那一刻,全場觀眾起立鼓掌致意。
2021年2月5日《北京日報》特刊第3版報道,國家體育場是國際奧林匹克運動大型體育場館賽後利用的一個典範,北京冬奧會開閉幕式將讓“鳥巢”再次驚豔世界。
另一次失誤發生在2014年第二十二屆索契冬奧會開幕式上。按照設計,原本應由五朵雪絨花綻放成一個奧運五環,可是最終只有四朵綻放,上排右端代表美洲的環未能打開,現場霎時陷入一片尷尬中。半個月後,閉幕式拉開帷幕:當上千位演職人員跑上場組成奧運五環時,開幕式上的“四環外加一朵雪絨花”又重新上演,現場觀眾席一片譁然,這種情況怎麼可能再次發生?就在人們一陣惋惜與唏噓時,右上角的那朵“雪絨花”瞬間綻放成一個大環後與其他四個環緊緊相連,形成了完美的奧運五環。人們這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個場景是故意設計的呀!頓時,全場掌聲雷動。
(6)北京冬奧開幕式向全球徵集創意
在某種程度上,精彩的開幕式意味着一屆奧運會成功了一半。為了徵集到優秀的創意文案,同時發現更多具有國際水準的創新型專業人才,為組建開閉幕式創意團隊打下良好基礎,北京冬奧組委文化活動部於2018年10月至12月間,面向全球公開徵集北京冬奧會開幕式創意文案。
2018年10月16日《北京日報》1版報道,北京冬奧組委文化活動部面向全球公開徵集北京冬奧會開幕式創意文案。
這次開幕式創意文案徵集的總體要求是:充分體現北京冬奧會願景和奧林匹克精神,充分表現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傳承發展,充分展示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樹立中國在國際舞台上的良好大國形象;在總體風格上營造莊重、熱烈、歡樂、友好的冬奧慶典氛圍,展現冰雪運動特色;在藝術表現形式上注重創新,注重運用高新技術手段,使北京冬奧會開幕式既展現當代中國形象又富有冬奧特色,給世界留下美好的奧運記憶。
2021年7月18日《北京日報》1版報道,承擔北京冬奧會開閉幕式的國家體育場“鳥巢”的改造工作於今年7月4日全面啓動。
2022年北京冬奧會開幕的腳步一天天臨近,承擔開閉幕式的國家體育場“鳥巢”已進行了改造。屆時,北京將通過什麼樣的方式講述雙奧城市的奧運理念,我們翹首以待。
參考資料:國際奧委會官網、京報集團圖文數據庫、《冬季奧林匹克之旅》《冬季奧林匹克運動(1924-2002)》《中國冬季奧運會發展報告(2017)》
部分供圖:視覺中國
鳴謝北京體育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