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棋,起源於中國,最早稱之為“弈”,是我國最早的棋盤類遊戲,早在春秋戰國以前就有了。孔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孔子説,一天吃得飽飽的也不去思考人生,這就難辦了啊!不是有擲骰子、下圍棋之類的遊戲嗎?做這些總比什麼都不做要好。孟子曰:“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孟子在《告子上》中記載了一位下圍棋的高手,他的名字叫弈秋。弈秋是春秋時期魯國人,他非常喜歡下棋,是我國有記載的第一位專業棋手,也是最早從事圍棋教育的人。由此可見,圍棋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相當普及,它的發明肯定在春秋之前。
圍棋,是一種策略性二人棋類(也有聯棋或團隊對戰模式,有二對二、一人對多、多對多等形式,參見“團隊圍棋”一節),使用格狀棋盤及黑白二色棋子進行對弈,過程中圍地吃子,以所圍“地”的大小決定勝負。中國古時有“弈”、“碁”(“棋”的異體字)[1]、“手談”等多種稱謂,屬琴棋書畫四藝之一。越南語為“C? vay”(漢字“棋圍”)。日語為“囲碁”(IGO)或“碁”(GO)。其西方名稱“go”,系源自日語。圍棋被認為是目前世界上最複雜的遊戲之一。圍棋的起源於歷史這樣一來,圍棋又成了尋歡作樂,耍弄權術的工具了。
其實,這些説法都不過是推測而已,堯、舜之説只是編織的美妙傳説。烏曹在《古史考》中被認為是造磚的先祖。在造圍棋方面找不到更多的佐證。至於皮日休提出的圍棋源於戰國。更不足為信。早在春秋時,孔子就已經提到圍棋了。在甘肅水昌縣鴛鴦池出上的原始社會末期的陶罐,不少繪有黑色、紅色甚至彩色的條紋圖案,線條均勻。縱橫交錯,格子齊整,形狀很象現在的圍棋盤,但縱橫線條只有十至十二道,而不象現在是十九道。考古學家諷稱之為棋盤紋圖案。湖南省湘陰縣挖掘出一座唐代古墓,隨葬品裏有圍棋盤一件,大小呈正方形,縱橫各十五道。在內蒙發掘的一座遼代古墓裏,挖出圍棋方桌,高十釐米,邊長四十釐米,桌上畫有長寬各三十釐米的圍棋盤。棋盤縱橫各十三道,布有黑子七十一枚,白子七十三枚,共一百四十四枚。另有黑子八枚,白子三枚空放着。想必墓主生前好弈,舍不下一盤殘局,帶到九泉之下琢磨去了。這些只是眾多考古新發現中的幾件古物,但足以説明幾點:首先,不容置疑的是,圍棋在原始社會時,已具雛形。縱橫交錯的棋盤圖形已經基本形成。
圍棋不是一個人發明的,它一定是在經過了由簡單到複雜,棋子由少到多,着法由單一到多樣的發展過程,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也許是幾百上千年。不斷改進不斷完善,使其遊戲玩法合情而合理,從而達到一個統一的規則。所以,圍棋的發明者不是堯帝,而是廣大勤勞智慧的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