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中國隊選手許昕(後左)/劉詩雯在比賽中。新華社記者 鄭煥松 攝
東京奧運會正在進行時。賽場上,運動員的頑強拼搏讓人熱血沸騰。賽場外,中國觀眾的加油打氣之聲在社交平台屢上熱搜。當帶着實現三連冠的夢的34歲老將吳靜鈺遺憾止步跆拳道女子49公斤級四分之一決賽,網友説:“能出征奧運已經是實力了。”當許昕、劉詩雯乒乓球混雙3:4不敵日本組合,網友説:“無論結果,你們都是中國驕傲。”當中國女排小組賽接連兩次不敵對手,網友説:“不要有壓力,發揮出自己就好!”……這一系列真摯而強烈的評論,表達着對運動員的寬慰與支持,也詮釋着中國民眾對奧林匹克精神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站在奧運會最高領獎台是世界無數運動員的夢想,所有參賽運動員都會為夢想拼盡全力。然而,有比賽就有勝負,有勝負就有人遺憾,這既是奧林匹克的魅力,也是競技體育的殘酷。在瞬息萬變的賽場,運動員除了經受體能、技術的考驗,還要面對賽場適應性、心理承受力的挑戰,稍有不慎便會與獎牌失之交臂。正因如此,在東京奧運會賽場上,當“00後”楊倩奧運奪冠,人們毫不吝惜對她沉穩表示誇讚。而當100米蝶泳銀牌得主張雨霏0.05秒之差遺憾摘銀,人們依舊被她的笑容感動。賽場內外,中國觀眾與運動員“情同與共”,這背後是一個體育強國、世界大國日漸成熟的國民心態。
近一個世紀以來,中國人對奧運的認識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難忘1932年劉長春孑然一身代表中國參加奧運會的孤獨步履,難忘許海峯在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上實現中國奧運會金牌“零”的突破,難忘中國女排在同一年的奧運賽場力克美國實現“三連冠”,難忘2008年奧運聖火首次在北京點燃……對幾代中華兒女來説,“奧運情結”植根心田。
近幾十年,伴隨國家強大、社會進步,中國人對奧運比賽的認識更加開放與包容,打比賽的意義不僅僅是“奪金”,看比賽的關注點也可以不必只有“冠軍”。國人可以為烏茲別克斯坦女子體操“八朝元老”丘索維金娜致以崇高敬意,也可以為被求婚的阿根廷女子佩劍運動員佩雷茲·莫里斯送出真摯祝福,還可以為赤道幾內亞“最慢勇士”莫桑巴尼參加奧運的經歷感動落淚……這樣的大國心態,既飽含着中國人民可以創造一切可能的志氣,也藴含着中國堅定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底氣。(孟慶川)
海外網版權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