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冬奧村進入預開村時刻,北京冬奧會的腳步越來越近。1月27日,北京冬奧村將正式開村。温暖舒適、科技持家是冬奧村的最大特色,在這裏,世界各地的冰雪健兒將獲得更多的新體驗,幫助他們在比賽中有更好的發揮。
圖説:冬奧村 新華社圖
舒適四合院
按照計劃,1月18日北京冬奧村啓動閉環管理,第一階段的1月18日至22日,初步完成團隊內部的運行機制磨合。第二階段的1月23日至27日,各國家、地區和奧委會代表團先遣團陸續抵達冬奧村,是賽時運行機制的預熱期。1月27日,北京冬奧村將正式開村。
1月23日的首個接待日,北京冬奧村接待了來自21個國家、地區和奧委會代表團的先遣團。中國代表團先遣團第一個抵達,冬奧村的工作人員依次確認運動員註冊資格、代表團總人數及各自的入住人數、住宿位置、通行權限、車輛物資等需求。註冊結束後,各代表團先遣團前往居住區的超級服務中心領取房間鑰匙。在代表團接待中心,標明瞭整個流線的指路牌、標誌標識,所有空間的門口均張貼防疫要求海報,上面有“佩戴口罩”“限流”等清晰的標識。
圖説:代表團抵達冬奧村登記 網絡圖
北京冬奧村(冬殘奧村)位於北京奧體中心南側,由20棟住宅組成,總建築面積約33萬平方米。住宅採用四合院的形式,20棟建築圍合成六個院落,其中兩個院落較大,剩下四個小的院落各由兩三棟樓組成,通過圍合和開放的空間變化,讓人有樓樓有園、户户帶景的歸屬感,也將奧運文化和北京傳統文化巧妙地融合。
圖説:冬奧村住宅採用四合院的形式 新華社圖
冬奧村裏分為居住區和運行區兩個區域。運行區承擔代表團註冊、辦公、安保、禮賓等功能,居住區為參賽運動員和隨隊官員提供住宿、餐飲、醫療等服務。村裏還另設有廣場區。冬奧會期間,各國代表團的旗幟將在這裏展示,休戰壁畫簽名也將在這裏舉行。廣場區入口處,鮮亮的“BEIJING 2022”標識十分顯眼。賽時,運動員可以在這裏享受到“一站式”的生活服務,包括沖印、乾洗、花店、書報亭、旅行社、美髮美甲、便利店、銀行等。
圖説:冬奧村裏“年味十足” 網絡圖
圖説:生活服務標識顯眼 網絡圖
菜品678道
既然入了村,衣食住行是剛需,特別是吃。為此,“冬奧菜單”囊括了世界各地的特色佳餚,體現東道主的好客之情。菜單一共由678道菜品組成,涵蓋全球美食。從這些菜品中,每天會選取約200道供來自全世界的運動員食用,菜單輪換週期是8天一次,以滿足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不同飲食習慣的運動員的需求。為方便運動員選擇自己喜愛的食物,運動員食堂設置了世界餐枱、亞洲餐枱、中餐餐枱、明檔、清真餐枱、披薩與意大利麪餐枱、沙拉和調味品台、鮮果台、麪包和甜品台等12種餐枱。此外,還會在世界餐枱、清真台、明檔、披薩和意大利麪提供宵夜服務。所有菜品都講究營養均衡,烹飪健康,符合運動員比賽期間的營養需求。
圖説:運動員食堂設置了12種餐枱 網絡圖
圖説:為了配合防疫,餐桌間用隔板隔開 網絡圖
1月27日北京冬奧村正式開村首日的菜單已經公佈,除了世界各地的美食外,中式餐食也令人嚮往。比如午餐提供在世界各地最受歡迎的揚州炒飯、四喜丸子,晚餐有香腸炒麪,還提供餃子、叉燒包等傳統麪食。作為東道主,“冬奧菜單”自然少不了京味,北京烤鴨、爆羊肉、木須肉、驢打滾、豌豆黃等名菜與特色小吃,將讓遠道而來的客人體驗北京豐富的飲食文化。北京、延慶和張家口三大賽區的冬奧村將使用相同的菜單配方,運動員無論入住哪裏,都能享受到不打折的美味。根據此前“相約北京”系列測試賽的反饋,餃子等中式點心很受外國運動員的歡迎。
圖説:冬奧村開村首日菜單 網絡圖
保你睡得香
進入奧運村後,運動員都會先遇見一套智能設備“智能防疫員”。和其他場所出示“健康碼”不同,經過這個設備時,你無需摘下口罩,一秒鐘它就能完成身份識別、智能測温等8個查驗環節,提高信息核驗效率的同時,也提升通行速度。刷過一次證件後,“智能防疫員”就記住了每個人的信息,下一次會直接通過檢測判斷運動員的健康狀況,體温檢測的精準度在0.2℃以內。
入了房,第一感受是清新簡約。天青色的牀頭,輔以白色的牆壁、暖色的窗簾和淺色的木地板,看起來温馨雅緻。而看上去樸實無華的運動員公寓,其實藏着許多高科技,只為提供運動員更舒適的休息空間。
圖説:運動員公寓 網絡圖
比如冬奧村裏的牀採用記憶棉材質,保證睡得舒服,同時能根據每個人的習慣調整。“這張牀,就是掉下一根羽毛都能感知。記憶棉牀墊裏配有傳感器,提供按摩、零壓力和鬧鐘推醒的功能。”冬奧村住宿運行團隊的負責人介紹,記憶睡牀可以調整睡姿、坐姿,“例如打呼嚕了、側翻身不舒服了,都可以自動調整,在不同使用場景下為人的脊柱提供最佳支撐。”另外,設置鬧鐘後,在設定的時間牀會自動起降,提醒運動員“該起牀了”。
圖説:冬奧村裏的牀藏着“黑科技” 網絡圖
如果有運動員需要將牀加長,也沒有問題。因為牀位安置了牀尾凳,整個牀的長度能達到2.2米至2.4米。為了讓運動員能休息好,房間還配置了電動窗簾,100%遮光。(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金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