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深度:三分球時代來臨,萊利預言正實現,“模板化”籃球成新趨勢?

由 端木泰華 發佈於 體育

從2004年起,聯盟的格局與球員的追求發生了改變。天勾或許已經失傳,曼巴吐信的腳步難再現世,擅使得夢幻腳步的球員也寥寥無幾。多d 是一羣沒有感情的三分球機器,還有一個在投籃領域震鑠古今的斯蒂芬·庫裏。

在資深球迷界,投籃區域圖頗受歡迎,這是一份唾手可得的深度數據,能夠在某些方面助我們理解比賽。但同時它的侷限性也很大,投籃分佈只是個靜態的端點,在這個“無三分不成活”的年代,並不能盡數呈現出球員的特點。所以人們竭力將球員和球隊的攻防表現進行數字化,以便讓球迷可以直觀地觀賞比賽。

首先第一張鎮場圖,是關於單賽季半場進攻機會與得分數間的關係。

所謂半場得分機會,指代持球人員和擋拆人員在擋拆後終結的回合、球員手遞手接球后終結的回合、定點投籃結束的回合、關鍵投籃或者幹拔結束的回合、搶斷後終結的回合等各種能夠得分的機會。

2008年至11年的急降,它對應着湯姆·錫伯杜等強側防守派教練的得勢;

半場進攻機會與得分的關係,實際上體現了陣地戰得分效率。金州勇士強調的“速度與空間”,讓整個聯盟加快了腳步,得分數水漲船高。這也是近年來全明星級後衞屢現的主因。

定點跳投與擋拆配合在半場進攻中比重上升,個人單打與背身單打驟降,團隊籃球與三分球打法登上歷史舞台。斯蒂夫·納什與麥克·德安東尼為跑轟開闢先河,初代“大鬍子”拜倫·戴維斯與兄弟們創造黑八,球迷終於見識到小球的魅力。而水花兄弟完成了他們的最終願望,以迅捷且精準之姿登上“山頂”。

這種趨勢的本質是NBA球隊在比賽過程中逐漸棄用了進攻效率較低的得分手段,比如背身單打和中距離幹拔這些復古的進攻方式。而是把球隊的進攻重心放在了效率更高的投籃和擋拆上。比如現役的超級得分手詹姆斯·哈登,在近兩年用摧古拉朽的得分數據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得分記錄,他在進攻端就將投籃和擋拆發揮得淋漓盡致,卻很少使用中距離和背打。

半場進攻中每一種打法的次數總量,同樣呈現出相同的趨勢:單打與背身單打變少,而擋拆與定點跳投見漲。

身為時代的主題,三分球受到重視是肉眼可見的,更是有據可考的。2004-05賽季,NBA球隊平均每100次半場進攻中能獲得6.3次三分球出手機會;2018-19賽季,NBA球隊平均每100次半場進攻中能獲得11.2次三分球出手機會。若不是疫情導致停擺,這一數據仍會上升。

從2004年至2016年,除去後仰與切入這兩類特殊的方式,球員們在使用其他慣用得分手段時,幾乎全部增加了三分線外的出手比率。比如詹姆斯2010-11賽季場均只出手3.5次三分,到2019-20賽季已穩步上升至6.4次。倫納德從2011-12賽季的場均1.7次三分出手穩定上升到2019-20賽季的5.7次。

聯盟成員們的投籃選擇發生改變,代表着比賽重心正向外遷移。“定點跳投”的意義不僅限於完成跳投動作,球員從起步到終結,其中還完成了跑位或虛晃等動作。作為聯盟數一數二的接球三分射手,雷迪克的生涯數據也完美印證了近些年的三分進化規律。他的賽季場均三分命中率從2006-07賽季的38.8%穩步進化到2019-20賽季的45.2%。而他的三分出手都大多集中在接球后的定點跳投。

如果三分球對於比賽的意義不過是減少了無謂的運球,那麼球員們的失誤率和犯規率也應當隨之下降。然而事實卻恰好相反:

從2004年至今,球員們的失誤率不降反增。看上去是因為快節奏改變了回合數,實際上歸結於另一種必然的趨勢:控球后衞的邊緣化,1、2號位界定模糊,3號位球員強勢崛起。詹姆斯的賽季場均失誤從2003-04賽季的3.5次上升到2019-20賽季的4.0次,很大原因就是他的控球時間在逐漸增加,在2019-20賽季更是直接改打控球后衞。

前鋒們的定點跳投頻率大增,類似安德烈·羅伯森這類強守無攻的3號位競爭力不復當年。當下,近乎所有小前鋒都具備三分球能力。新科MVP字母哥能迅速成長為一線超巨除了和他恐怖的身體素質有關外,也和他漸入佳境的三分表現密不可分。2014-15賽季,字母哥場均只能命中0.1個三分球,而到了2019-20賽季,他場均已經能命中1.5個三分球。

三分球是每個位置球員的心頭所好。在一百回合擋拆三分球產量高歌猛進的大背景下,鋒線球員的擋拆三分佔了其中的絕大部分。尤其是從2015年至今的幾年間,鋒線球員擋拆三分球的次數更是以迅猛無比的速度增加。

其實從“3D”球員(3 deffence)的發展變化我們也可以從一定程度上看出小球時代的趨勢。大概在勇士王朝後半段,“3D”概念開始盛行。而在彼時,這類任務的承擔者多以小前鋒為主。可是到後來,“3D控衞”竟遍地都是。參考帕特里克·貝弗利,無論在火箭還是快船,他都不是主要持球人。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身為球場指揮官的控球后衞們,持球率竟然連續下降了。此前他們更多地通過擋拆製造機會,而這些工作小前鋒同樣遊刃有餘,甚至一些四號位也同樣可以完成。與一號位持球率下降所對應的是場上其他四個位置的持球率幾乎都有所上升。也就是説,隨着小球時代的盛行,NBA球隊中一號位的作用越來越被弱化。

球隊弱化一號位的根本原因是聯盟對進攻的愈發重視,諸多球隊開始將原本屬於一號位的球權分擔給進攻能力更加出色的前鋒和得分後衞。這種趨勢直接導致了很大一批覆古控場型一號位的發展受到限制,類似於邁克·卡特·威廉姆斯這樣的控場型一號位被埋沒在人海中,大學時頗有聲望的朗佐·鮑爾也因為三分球遭到普遍看衰。試想一下,他們如果生存在十五年前的NBA,必定可以獲得比現在更好的待遇和球隊地位。

縱觀如今的NBA,全明星級別的控球后衞無一例外都有着出色的得分能力,球隊對一號位的要求早已不只是單純的控制節奏和梳理戰術。這就是聯盟出現越來越多“雙能衞”的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持球型前鋒開始在聯盟像雨後春筍般成長起來,凱爾特人的塔圖姆和布朗,獨行俠的東契奇、鵜鶘的英格拉姆和蔡恩、雄鹿的字母哥、猛龍的西亞卡姆。在小球時代之前,我們很難想象聯盟的新生代球員會以三號位為主。

帕特·萊利曾説,“未來NBA的最強陣容將由五個小前鋒組成。”控球后衞的球權弱化,其背面正是諸多全能小前鋒的粉墨登場。這些多才多藝的3號位球員,在NBA的進攻環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沒有好的鋒線,一支球隊或許很難在季後賽走遠。不得不説,作為歷史聞名的千勝教練和球隊經理,萊利對籃球發展有着自己非常獨到的見解,如今NBA的發展也很大程度上印證了他數年以前的觀點。

相信這個聯盟也會是這樣,當我們沉醉於優美的遠投弧線間,激烈且熱血的對抗又將回到我們的眼前。

運動的規律便是因果的規律,張大帥的100分紀錄存在因果,林書豪的一鳴驚人存在因果,喬幫主完成世紀一投同樣存在因果。金州勇士登頂,詹姆斯歸於紫金帳下,倫納德與喬治在洛杉磯聚首。歲月疾馳,在一次次因果的碰撞下,NBA這塊“大陸”已然構成了嶄新的模樣。

很顯然,NBA的比賽方式已經被徹底顛倒。大數據時代,通過一張張圖表,我們便能夠解剖其中的因果。

上示圖折線凸顯出三個階段:

2004年至08年的上升,它對應着早年間打手犯規與非法防守犯規的修訂;

2014年至20年的節節攀升,它對應着水花兄弟與勇士的復興之路。

【以三分球終結的定點跳投比率大漲】

【單賽季球員三分命中率、失誤率、罰球比率變化表】

【單賽季各位置球員控球率變化】

NBA的未來會是怎樣,運球過半場就投籃?還是十個詹姆斯那樣的球員在場上馳騁?提速讓球賽改頭換面,伴隨着新鮮感而來的是刺激感。可是誰都不喜歡濫投的對轟,聯盟收視率不可避免地下滑了。人總是先學會走路再學會跑,經歷過一次次跌倒,才懷念那最初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