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吧?民國中小學用這樣的書法字帖
當代人學書法,動輒“取法乎上”,行書非二王不寫,楷書非顏柳歐不碰,可是結果呢,把二王寫滑寫俗,把顏歐寫僵寫死的比比皆是。反觀過去,沒那麼多字帖,沒那麼多書家,也許就靠着老師寫的一本大仿,或者前人留下的
當代人學書法,動輒“取法乎上”,行書非二王不寫,楷書非顏柳歐不碰,可是結果呢,把二王寫滑寫俗,把顏歐寫僵寫死的比比皆是。反觀過去,沒那麼多字帖,沒那麼多書家,也許就靠着老師寫的一本大仿,或者前人留下的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章咪佳趙之謙小像 圖片來源:止觀書局趙之謙正看着我。他鼻正耳闊,灰白的短髮整潔而精神,斜襟衫廓着他紮實的身形;他抿着嘴,眼神尤為堅定。這是趙之謙41歲(同治九年,1870)時,
趙之謙多才多藝,好學善學,在文學、史學、金石考據之學,及書畫篆刻諸多方面都成績斐然。畫則由近人任渭長而上溯南田、徐青藤、陳白陽,更以篆籀草行之法入畫,自創雄邁清雋之一代新風,為海派藝術開闢了廣闊的天地
《漢書祭祀志》記載:“自五帝始有書契,至於三王,俗化雕文,詐偽漸興,始有印璽,以檢奸萌。”印章方寸之間,藴含着千百年的歷史古韻,無論是字體的變化、風格的演進或是篆刻技藝的精進,均承載着文明的重量。這種
有個有點小氣有點軸的老頭, 內心狂傲到沒朋友,恨古人不見他,説學他者生似他者死,放今天粉絲分分鐘過億的大網紅——白石老人,在給學生周鐵衡所作《半聾樓印草》的扉頁上寫了這麼一段話:“刻印者,能變化而成大
趙子謙(1829——1884),浙江紹興人,號悲庵,梅庵等,清代著名的書畫家,碑學大師,篆刻家。官至江西鄱陽,奉新,南城知縣,曾任《江西通志》總編。 趙之謙自幼聰明,讀書習字,博聞強記,過目不忘,青
蒲老竹葉大於掌,畫壁古寺蒼崖邊。墨汁翻衣冷猶善,天涯做客才可憐。朔風魯酒助野哭,拔劍斫地歌當筵。柴門日午扣不響,雞犬一屋同高眠。 ——吳昌碩 謝稚柳論言:“蒲華的畫竹與李復堂、李方膺是同聲相應
趙之謙(1829-1884) 清代由於金石考據學的興盛,清代中後期書法也發生了“帖學式微,碑學興盛”的巨大轉變。在包世臣等人“崇碑抑帖”的書法理論影響下,清朝出現了一位偉大的天才----趙之謙
第六屆揚子晚報藝術節,本期推出浙江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戴家妙。 ★☆★參展藝術家:戴家妙 戴家妙,1970年9月生於永嘉。號正齋,別署水湘居、二奴山房。現為中國美術學院教授、書法系副主任、中國古代
趙之謙(1829年8月8日 -1884年11月18日),中國清代著名的書畫家、篆刻家。漢族,浙江紹興人。在晚清藝術史上,趙之謙無疑是最為重要的藝術家之一。他一生在詩、書、畫、印上,進行了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