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牽樓蘭古國 揭新疆十一大未解之謎

  新疆,這是中華神舟大地上一個神秘的地方,在這裏發生了太多神奇的事情,下面我們就來一起看看吧!

  一、樓蘭王國之謎

  樓蘭是中國西部的一個古代小國,國都樓蘭城(遺址在今中國新疆羅布泊西北岸)。西南通且末、精絕、拘彌、于闐,北通車師,西北通焉耆,東當白龍堆,通敦煌,扼絲綢之路的要衝。

  1900年3月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沿塔里木河向東,到達孔雀河下游,想尋找行蹤不定的羅布泊。3月27日斯文·赫定完成了羅布泊西部的探險開始返程。這時,他和他的維吾爾族嚮導阿布都熱依木和奧爾德克發現用於考察的一把鏟子遺留在了營地。

  他們返回營地尋找時遇到了風暴,迷失了方向,但卻在迷途中意外地闖入了一座古城,在他們的眼前:有城牆,有街道,有房屋,甚至還有烽火台。

  隨後他們又在這片廢墟東南部發現了許多烽火台一起延續到羅布泊西岸的一座被風沙掩埋的古城,他們在這裏發掘了大量文物,包括錢幣、絲織品、糧食、陶器、36張寫有漢字的紙片、一百二十片竹簡和幾支毛筆……隨後他向世界宣佈,他發現了中國史籍記載的着名的樓蘭城。他的發現震驚了世界。


  從此,舉世聞名的新疆重要古蹟樓蘭就像一個強大磁鐵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

  對於樓蘭古國為何神秘消失,不同學科的研究者從各自的觀點來解釋這個未解之謎:有人認為是由於羅布泊的枯竭,自然環境的變化,河流改道等原因。也有人認為是孔雀河上游不合理地引水、蓄水,認為造成的。更有人認為是絲綢之路改道、異族入侵等原因造成的,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那麼,究竟哪方面更接近歷史真實呢?

  説法一:樓蘭消失於戰爭。公元五世紀後,樓蘭王國開始衰弱,北方強國入侵,樓蘭城破,後被遺棄。

  説法二:樓蘭衰敗於乾旱、缺水,生態惡化,上游河水被截斷後改道,人們不得不離開樓蘭。樓蘭曾頒佈過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環境保護法律。

  説法三:樓蘭的消失與羅布泊的南北遊移有關。斯文·赫定認為,羅布泊南北遊移的週期是一千五百年左右。三千多年前有一支歐洲人種部落生活在樓蘭地區,一千五百多年前樓蘭再次進入繁榮時代,這都和羅布泊遊移有直接關係。

  説法四:樓蘭消失與絲綢之路北道的開闢有關。經過哈密(伊吾)、吐魯番的絲綢之路北道開通後,經過樓蘭的絲綢之路沙漠古道被廢棄,樓蘭也隨之失去了往日的光輝。


  二、太陽墓葬之謎

  1979年,新疆考古研究所組織了樓蘭考古隊,開始對樓蘭古城古道進行調查、考察。在通向樓蘭道路的孔雀河下游,考古學家在距孔雀河數里的地方,發現了三千八百年前“樓蘭王國”的神秘墓葬。

  該墓葬不惜以大量樹木為代價而建造,步入其中可以看到一組組用七層胡楊木樁圍成的同心圓圈,木徑粗達三十餘釐米。整座墓地遠遠望去,就如一輪古老滄桑的太陽,鑲嵌在戈壁荒原上。由此,人們稱其為“太陽墓葬”。

  考察發現,墓葬木樁可以固沙強冢,沒有它們,在沙地上要挖掘營建深達兩米多的墓穴是很難的。然而固沙威嚇採取如此形式,顯示如此圖案?它代表着什麼意義?難道是“太陽崇拜”嗎?為何墓主人均為仰身直肢面向西方而不是東方?“樓蘭王國”是毀於為建造大規模的“太陽墓葬”,而大肆砍伐林木的活動呢?“樓蘭王國”的先民們,為什麼要在大漠中建造如此起義的太陽形墓葬?它究竟代表了什麼意義呢?


  三、大耳朵之謎

  就在人們對羅布泊一個個未解之謎爭論不休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1972年7月美國宇航局發射的地球資源衞星拍攝的羅布泊的照片上,羅布泊竟酷似人的一隻耳朵,不但有耳輪、耳孔,甚至還有耳垂。

  對於這隻地球之耳是如何形成的?有觀點認為,這主要是五十年代後期來自天山南坡的洪水衝擊而成。洪水流進湖盆時,穿經沙漠,挾裹着大量泥沙,衝擊、溶蝕着原來的幹湖盆,並按水流前進方向,形成水下突出的環狀條帶。


  四、神秘的死亡之謎

  為揭開羅布泊的真面目,古往今來,無數探險者捨生忘死深入其中,不乏悲壯的故事,更為羅布泊披上神秘的面紗。有人稱羅布泊地區是亞洲大陸上的一塊“魔鬼三角區”,古絲綢之路就從中穿過,古往今來很多孤魂野鬼在此遊蕩,枯骨到處皆是。東晉高僧法顯西行取經路過此地時,曾寫到“沙河中多有惡鬼熱風遇者則死,無一全者……”。許多人竟渴死在距泉水不遠的地方,不可思議的事時有發生。

  1949年從重慶飛往迪化(烏魯木齊)的一架飛機,在鄯善縣上空失蹤。1958年卻在羅布泊東部發現了它,機上人員全部死亡,令人不解的是,飛機本來是西北方向飛行,為什麼突然改變航線飛向正南?

  1950年,解放軍剿匪部隊一名警衞員失蹤,事隔三十餘年後,地質隊竟在遠離出事地點百餘公里的羅布泊南岸紅柳溝中發現了他的遺體。

  1980年6月17日,着名科學家彭加木在羅布泊考察時失蹤,國家出動了飛機、軍隊、警犬,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進行地毯式搜索,卻一無所獲。


  1990年哈密有七個人乘一輛客貨小汽車去羅布泊找水晶礦,一去不返。兩年後,人們在一陡坡下發現三具卧乾屍。汽車距離死者三十公里,其他人下落不明。

  1995年夏米蘭農場職工三人乘一輛北京吉普車去羅布泊探寶而失蹤。後來的探險家在距樓蘭十七公里出發現了其中兩人的屍體,死因不明,另一人下落不明,令人不可思議的是他們的汽車完好,水、汽油都不缺。

  1996年6月中國探險家餘純順在羅布泊徒步孤身探險中失蹤。當直升飛機發現他的屍體時,法醫鑑定已死亡五天,既不是自殺也不是他殺,身強力壯的他到底是因何而死呢?

  羅布泊這個謎的世界,神秘的荒原,千百年來人們為你迷惘、思索、爭論、甚至獻身。


  五、尼雅之謎

  本世紀初,英國人斯坦因在新疆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的南緣尼雅河畔發現了一座古城遺址,並從這裏挖掘出封存了千年的各種珍貴文物達十二箱之多。當這些文物被帶回英國時,使西方學者大為震驚,這就是被稱其為東方“龐培城”的尼雅遺址。

  東漢時期,名將班超為抗擊匈奴穩定西域,曾帶隨從駐紮西域數十年。他利用傑出的政治、軍事、外交才能聯合當時的西域三十六國抗擊匈奴的侵略,威鎮西域數十年,留下了“投筆從戎”的千古佳話。

  有人提出,斯坦因所發現的尼雅遺址,就是中國史籍中記載的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的精絕國。

  精絕國在古代是一個小如滄海一粟的小國,但它曾經活躍在絲綢之路南路,以殷實、富庶着稱。當時,尼雅城叫做尼壤,是精絕國最繁華的城市。可惜的是,這個富庶的國家不知因為什麼原因突然消失了,以至於時四五百年之後,玄奘取經東歸時經過尼雅城,只見到了滿目的荒涼。

  據古書《唐會要》記載,精絕國王朝長期受到西南方向的強大部落“SUPIS”人的威脅和入侵,並且步步加深,國王對“SUPIS”人的威脅十分擔憂。在精絕人的眼中,“SUPIS”是一羣像魔鬼一樣野蠻、兇猛、可怕的敵人。有人據此認為,精絕國的消失就是“SUPIS”人造成的。

  但是在各種史書上從來沒有關於SUPIS人的任何記載,這個兇猛好戰而富於侵略性的民族會是些什麼人?尼雅王國後裔們的命運如何?這些未解之謎讓歷史學家們苦思不得其解,而尼雅王國的最後歸宿,又令人嗟嘆不已。


  六、喀納斯湖水怪之謎

  “喀納斯”蒙古語,意為“峽谷中的湖”。喀納斯湖湖面海拔1374米,南北長24公里,平均寬約1.9公里,湖水最深188.5米,面積45.73平方公里。自然景觀保護區總面積為5588平方公里。

  喀納斯湖四周雪峯聳峙,綠坡墨林,豔花彩蝶,湖光山色,美不勝收。這裏是我國唯一的南西伯利亞區系動植物分佈區,生長有西伯利亞區系的落葉松、紅松、雲杉、冷杉等珍貴樹種和眾多的樺樹林、已知有83科298屬798種。 有獸類39種,鳥類117種,兩棲爬行類動物4種,湖中魚類7種,昆蟲類300多種。

  許多種類的花木鳥獸在全疆乃至全國都是絕無僅有的。區內森林草原相間,河流湖泊眾多,自然景觀豔麗,具有極高的旅遊觀光、自然保護、科學考察和歷史文化價值。

  當地稱卡贊湖即鍋底湖,是取其形狀象鍋底而得名,卧龍灣位置處在布爾津縣去喀納斯的途中距縣城140公里,距喀納斯10公里。湖四周森林茂密,繁花似錦、綠草如茵,湖中小島景色秀麗,湖進水處巨石抵中流,激浪拍巨石,玉珠飛濺。

  湖的泄水口有座木橋飛架東西,站在橋上向北是一平如鏡的卧龍灣向南是奔騰咆哮的喀納斯河。從卧龍灣沿喀納斯河北上約1公里,你會在峽谷中看到一藍色月牙形湖灣,那就是月亮灣。月亮灣會隨喀納斯湖水變化而變化,是鑲在喀納斯河的一顆明珠。


  七、巖畫之謎

  在比較早期的考古文化中,有一個重要的部分,就是分佈在天山、阿爾泰山、阿爾金山和崑崙山中的巖畫,它們大多是古代遊牧民族文化的遺存。新疆遺存的巖畫有刻畫和彩繪兩類,主要見於高山牧場、中低山區,以及牧民們轉場的牧道上。部分河谷地帶也有發現。

  這些巖畫大部分鑿刻在黑砂岩、花崗岩和板岩的巖面上,巖面大多朝東向陽,巖畫採用粗線條的陰刻。彩繪巖畫主要見於洞穴中,大多用一種儲石色的礦物作原料,硃紅彩、或黑、白色彩。

  1.動物畫,最常見面的是牛、馬、羊、鹿,也有狗、熊、駱駝。如霍城縣乾溝巖畫,在一塊岩石上刻有形狀不同的十七隻大頭羊和山羊,其中一隻體形較大的山羊,羊角較長,一角向後彎曲,一角前翹,驚覺地抬頭注視前方,粗礦的線條勾繪出了一副草原生活景象。

  2.狩獵畫,常見畫面是錯人手持弓箭向獵物射擊的形象。如撒爾喬湖的一幅狩獵圖,畫面有一獵人,雙手前曲握住弓弦,他所射出的箭已擊中了一頭黑熊,黑熊掙扎逃竄,獵人則緊追不放,畫面形象清晰,神態逼真。


  3.放牧畫,這類畫在北疆的裕民、富藴、哈巴河等地都有發現。如哈巴河縣發現一幅巖畫,畫面有眾多的巖山羊,還有鹿、駱駝等,大小參差、緩慢行進,畜羣之後有一獵狗尾隨。兩名放牧者,一上一下步行於畜羣中。上邊一人手執長鞭,下邊一人似戴一尖帽,兩手張開作驅趕狀,畫面生動活潑,反映了遊牧生活面貌

  4.車輛畫,表現御者徒步駕車,頭戴尖帽,手執長級繩,作嗆喝狀。“車”以兩個圓輪與長轡表示。拉車牲畜,作奔馳狀,長尾系三角墜,頭上有一長角。這幅巖畫在阿勒泰巖畫中是十分罕見的,它反映了阿勒泰古代遊牧民族的一個重要的生活側面。

  在車輛之下,還刻有一些對羊圖案。除此之外,還有格鬥畫、舞蹈畫、神靈畫等,如在富藴縣唐巴勒巖洞中發現一幅彩繪巖畫,上部繪兩個同心圓,旁繪雲彩圖,下部繪一人頭像,頭戴插翎的帽子,額部繪有幾十道短線,臉部給眉、眼、嘴,未繪耳朵。與此相似的畫面,在內蒙古陰山岩畫中也有發現。巖畫上兩同心圓,旁有云彩,應代表日、月,下面奇異的人頭像,似為神靈。

  原始的宗教觀念常表現為對自然神靈的崇拜,新疆北部發現這類巖畫,同樣反映了這一點。應該指出,確定巖畫的時代是一個複雜的問題。我國曆史悠久,幅員遼闊,古代各民族的社會形態發展不平衡,有的巖畫可能是銅石井用時代的產物,有的巖畫的時代則可能在公元前後,還有的巖畫則可能產生在公元十二、三世紀,甚至更晚的時間。

  有的巖畫在懸崖峭壁,當初是什麼人、是怎樣刻上去的……無人知曉。


  八、石球、石人之謎

  在新疆廣闊的草原上,人們常常可以看到屹立着的一尊尊石雕人像。這些石人都是用整塊岩石鑿雕而成的。從外形看,它們大都是全身像,頭部、臉型、身軀都雕得生動逼真。

  如今在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温泉縣境內阿爾卡特草原上發現的阿爾卡特石人,就是用一整塊白沙岩石雕鑿成的。

  它頭部雕鑿出一個寬圓的臉龐,一雙突起的細長眼睛和高高的顴骨,上唇有兩撇八字鬍鬚。身上雕鑿出翻領大袷袢,腰部束一根寬腰帶,右手拿一隻杯盞舉至胸前,左手扶一把垂掛在腰部的長劍。雙腳刻鑿出一雙皮靴。


  九、麥田圈古巨石堆建築之謎

  被認為是“神秘現象”的麥田圈是指由於不明原因所致的各種有規律的巨形圖案,因主要在麥田中出現,故稱“麥田圈”。自從80年代開始,己經有不少麥田圈被發現過,目前世界各地發現各種“麥田圈”現象有2000餘次,其圖案有單一的圓,或者是由圓圈組成的連環,或者是其他幾何圖形和線條的組合,如啞鈴狀、新月狀、車輪狀等,在英國、俄羅斯、澳大利亞等地都曾有出現。

  而在我國新疆,近年來也有類似"麥田圈"的圖形被發現的記載。 遍及新疆各地、外蒙古、俄羅斯及歐洲等廣闊地域的塞人石堆墓形與世界“麥田圈”之謎存在極其密切的關係。石堆墓通常被認為是距今2500年左右的塞人遺存,由巨大的石塊石板壘砌而成,規模宏大,在新疆阿爾泰山脈一帶及中亞哈薩克斯坦等國均有發現,令人難以置信但不可忽視的是,在天文學家統計的1989年所發現的麥圈圖形中,幾乎涵蓋了包括青河石堆墓在內的所有具有現代工業文明特色的墓葬圖形。

  科學家總結麥田圈的特徵有:“寂靜無聲的形成,但速度很快,頂多不超過一分鐘;無損傷的瞬間使植物傾倒;壓倒植物的幹莖;誘發植物水平長;調查困難;極其壯麗複雜多圓的組合;不受各種氣候所影響;周圍沒有其他印記;不受地形限制遍及全世界杳無人煙處……”起初一度被好事者自稱是自己所為的麥田圈,後來當他們面對一個個規模宏大,極其複雜、精美的圖案時,已是啞口無言了,很多麥田圈佔地面積之大,非常人所能想見。


  如果是人為,所需人力有的需要數十人乃至上百人幹很長時間,而麥田圈從空中俯看,有的圖案其複雜和精美程度,不是人多就能製成的。多位天體物理學家共同認為,它們絕不可能是人為的產物,而很有可能是由來自異域的文明所為,經測試,麥田圈正中央部位均有異狀物質,有些具有微量放射線,磁能量亦很大。這些能量從而何來?

  種種分析顯示,麥田圈由強大能量作用於瞬間中產生,當中隱藏了數學、化學、分子科學訊息,故此,極可能是地球以外的高科技生命體所為。説到這兒,大家不難聯想到“麥田圈”實際上就是外星人的飛行器所致吧。外星人生活在與我們人類不同的空間,人肉眼看不見,它們擁有比我們人類更發達的科技,所以它乘坐的飛行器説來就來説走就走,偶爾給人類顯現一下它的存在。

  十、乾屍之謎

  這兩具乾屍是上世紀初日本探險家大谷光瑞從吐魯番阿斯塔那墓地盜掘文物中的一部分,後被旅順博物館收藏。此次復原工作是吉林省考古專家運用電腦三維技術進行的,歷時20天。

  從復原圖上看,男性乾屍生前長相儒雅,為45歲左右的中年男子,其鬍子、頭髮、眼睫毛、眉毛都有,鬍子明顯修過,十分整齊;女性乾屍為一體態豐滿的成年女性,其鼻子、嘴、牙齒都較小,眼瞼長,是典型的丹鳳眼。


  “早在1987年,我區有名的古代乾屍──樓蘭美女便在日本專家的協助下現出了當年容貌,我區還在幾年前派出考古人員前往北京專門學習過復原古代乾屍容貌的技術。”穆舜英介紹説,我區目前之所以沒有全面開展古代乾屍的復原工作,是因為我區對古屍的研究工作剛剛起步,還有許多困擾在新疆古代乾屍身上的謎團等着考古人員去破解,而這些工作比復原乾屍容貌要重要得多。

  在編號為羅布泊地區鐵板河一號墓裏發現一具保存完好的女性木乃伊。她面目清秀,深目微閉,屬於白種人,被譽為“樓蘭美女”。

  那麼她的先輩是何時遷來的?又是什麼地方遷來的?隨之而來的疑問是從樓蘭王伐色摩那(漢名元孟)到鄯善王尉屠耆,他們是白種人呢?還是黃白混血?如果是白種人他們屬於什麼民族?如果是混血,又是哪兩個民族婚生的?樓蘭國的居民都有哪些民族?哪個民族是主體民族?……

  1979年新疆考古所的一支考察隊在羅布泊以東發現了一些外形特殊的古墓。墓中死者有的衣着完整,頭戴尖氈帽,帽頂還插了幾根繩。

  這種奇特的服飾令考古學家驚訝不已。經仔細測量發現,這些人屬於“深目高鼻”的古歐洲人種,與現代北歐人很相似。他們的頭骨可以分成兩組,一組與南西伯利亞、阿爾泰地區青銅時代的安德洛諾沃文化相近;另一組與時代更古老的阿凡納沃文化相近。也就是説,在同一地點,埋葬着兩批體態不同的古歐洲人。


  後來,考古學家又在樓蘭古城東郊東漢的墓葬中,找到了五個歐洲人種遺體。有人根據樓蘭人毛髮成分測定,認為這些人很可能與來自東地中海的民族有關。總之,如果説樓蘭古國是個民族成份十分複雜的國家,那麼,這些古歐洲人到底是什麼民族?他們是出於什麼目的而千里迢迢奔赴樓蘭?後來他們又去了哪裏?

  面對樓蘭,斯文·赫定迷茫的自問:“我很奇怪,我們瑞典怎麼就沒有一塊比我在樓蘭發現的木簡和紙片更古老的石頭?”

  “樓蘭美女”是迄今為止新疆出土古屍年代最早的一具,距今約有4000年曆史。眼大窩深、鼻樑高窄、下巴尖翹的“樓蘭美女”具有鮮明的歐羅巴人種特徵。然而,關於此屍所代表的人羣具體屬於何種種族類型以及他們生前是當地土着還是從他處遷徙而來等問題至今在考古界仍眾説紛紜。

  1985年出土於且末的一具嬰孩乾屍頗為引人注目。這具嬰屍距今約3000年,年齡不到一歲。令人費解的是嬰兒的雙眼均蓋有長3釐米、寬2釐米的小石片,這是一種原始宗教的殘跡?還是為了遮擋風沙?抑或保護靈魂免遭散逸呢?


  十一、巴爾魯克山野人之謎

  2007年8月初,新疆裕民縣巴爾魯克山傳來了驚人的消息,當地牧民在放羊的時候發現:野人在偷他家的羊羔。這一情況,恰好被途經此地的野人尋訪者王瑩拍了下來,這段錄像便成了揭開野人之謎的關鍵證據,流傳已久的野人到底長得什麼樣?關於野人的謎團是否能夠因為這段錄像得到破解呢?

  我們的編導在得到消息後立即與王瑩取得了聯絡,打算動身前往新疆巴爾魯克山,與等候在那裏的王瑩會合,並希望能夠採訪到第一手資料,解開巴爾魯克山野人之謎……

  巴爾魯克山,在漢語裏是“富饒、富足,無所不有”的意思,它跨越了塔城地區的裕民縣和托里縣,是一座相對獨立的山脈。這裏從上世紀90年代起,不斷地有傳聞説:有人見過一種能用兩足行走的古怪動物,它們時隱時現於幽谷叢林間,渾身長有棕紅色的毛髮……

  巴爾魯克山還是個藏龍卧虎之地,而巴爾魯克山毛人的發現,更使它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揭秘:秦始皇陵墓九大未解之謎

  秦始皇陵墓位於西安以東30公里的驪山北麓,南依驪山,層戀疊嶂,山林葱鬱;北臨渭水,逶迤曲轉,銀蛇橫卧。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峯巒環抱之中與驪山渾然一體。景色優美秀麗,帶着神秘色彩秦始皇陵的吸引着無數的遊客。  

  秦始皇陵墓是一座充滿了神奇色彩的地下“王國”。那幽深的地宮更是謎團重重,地宮形制及內部結構至今尚不完全清楚,千百年來引發了多少文人墨客的猜測與遐想。地宮是什麼樣的結構?地宮內藏匿了多少奇器珍寶?地宮內有沒有防盜機關?地宮挖了多深?始皇帝是銅 棺石棺還是木棺木槨?始皇帝的屍骨是否完好無損?……這一系列的懸念無不困擾着專家學者。目前只能根據現有考古材料結合有關歷史文獻作初步的探討和推測。


  神秘莫測的秦陵地宮在司馬遷筆下僅留下極為簡略的記載:“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考古專家們以此為線索,努力尋找着能揭開秦陵地宮之謎的種種蛛絲馬跡。

  秦始皇陵墓謎團一:幽幽地宮深幾許?

  據最新考古勘探資料表明:秦陵地宮東西實際長260米,南北實際長160米,總面積41,600平方米。秦陵地宮是秦漢時期規模最大的地宮,其規模相當於5個國際足球場。通過考古鑽探進一步證實,幽深而宏大的地宮為豎穴式。


  司馬遷説“穿三泉”,《漢舊儀》則言“已深已極”。説明深度挖至不能再挖的地步,至深至極的地宮究竟有多深呢?

  神秘的地宮曾引起了華裔物理學家丁肇中先生的興趣。他利用現代高科技與陳明等三位科學家研究撰文,推測秦陵地宮深度為500至1500米。現在看來這一推測近乎天方夜譚。假定地宮挖至1000米,它超過了陵墓位置與北測渭河之間的落差。那樣不僅地宮之 水難以排出,甚至會造成渭河之水倒灌秦陵地宮的危險。儘管這一推斷懸殊太大,但卻首開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探索秦始皇陵奧秘的先河。

  國內文物考古、地質學界專家學者對秦陵地宮深度也作了多方面的研究探索。根據最新鑽探資料,秦陵地宮並沒有人們想像的那麼深。實際深度應與芷陽一號秦公陵園墓室深度接近。這樣推算下來,地宮坑口至底部實際深度約為26米,至秦代地表最深約為37米。這個數據應當説不會有大的失誤,這是依據目前勘探結果推算的。但是否如此尚有賴於考古勘探進一步驗證。

  秦始皇陵墓謎團二:地宮設有幾道門?

  2002年9月17日,世人通過電視直播目睹了考古學家探測金字塔內部空間的過程。當考古學家從第一道石門洞口將機器人放進去之後,想不到機器人又碰上了一道石門。舉世矚目的金字塔考古工程只好擱淺。金字塔地宮可能不只兩道門。那麼,秦陵地宮當年建造 了幾道墓門呢?

  秦陵地宮門道數量問題,其實《史記》中早有答案。只是未引起學者們的重視罷了。《史記》清楚的記載:“大事畢,已藏,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藏,無復出者。”


  棺槨及隨葬品全部安置放在中門以內。工匠正在中門以內忙活,突然間“閉中羨門,下外羨門。”工匠“無復出者”,也成了陪葬品。這裏涉及既有中羨門,又有外羨門,其中內羨門不言自明。地宮三道門似乎無可辨駁。值得注意的是司馬遷中羨門用了個“閉”字,外 羨門則有了個“下”字,説明中羨門是可以開合的活動門,外羨門則是由上向下放置的。中羨門可能是橫向鑲嵌在兩壁的夾槽中,是一道無法開啓的大石門。內羨門可能與中羨門相似。三道羨門很可能在一條直線上。

  秦始皇陵墓謎團三:“上具天文”作何解釋?

  秦陵地宮“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記載出自《史記》,其含義是什麼?

  著名考古學家夏鼐先生曾推斷:“‘上具天文,下具地理’應當是在墓室頂繪畫或線刻日、月、星象圖,可能仍保存在今日臨潼始皇陵中。”近年來,西安交大漢墓發現了類似於“天文”“地理”的壁畫。上部是象徵天空的日、月、星象,下部則是代表山川的壁畫。由 此推斷,秦陵地宮上部可能繪有更為完整的二十八星宿圖,下部則是以水銀代表的山川地理。在這座有着象徵天、地的地下“王國”裏,秦始皇的靈魂照樣可以“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統治着這裏的一切。


  秦始皇陵墓謎團四:地宮埋“水銀”之謎

  始皇陵以水銀為江河大海的記載見於《史記》,《漢書》中也有類似的文字。然而,陵墓中究竟有沒有水銀始終是一個謎。

  現代科技的發展為驗證秦陵地宮埋水銀這一千古懸案提供了必要的前題條件。地質學專家常勇、李同先生先後兩次來始皇陵採樣。經過反覆測試,發現始皇陵封土土壤樣品中果然出現“汞異常”。相反其它地方的土壤樣品幾乎沒有汞含量。科學家由此得出初步結論:《史記》中關於始皇陵中埋藏大量汞的記載是可靠的。現代科技終於解開了地宮埋“水銀”的千古謎案。


  至於地宮為何要埋入大量水銀?北魏學者酈道元的解釋是“以水銀為江河大海在於以水銀為四瀆、百川、五嶽九州,具地理之勢。”原來是以水銀象徵山川地理,與“上具天文”相對應。

  秦始皇陵墓謎團五:地宮珍寶知多少?

  “奇器珍怪徙藏滿之”一語出自司馬遷筆下。早於司馬遷的大學者劉向也曾發出過這樣的深切感嘆:“自古至今,葬未有如始皇者也。”那麼,這座神奇的地宮珍藏了哪些迷人的珍寶呢?

  《史記》明文記載的有“金雁”、“珠玉”、“翡翠”等。其它還有什麼稀世之寶誰也不清楚。不過80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地宮西側發掘出土了一組大型彩繪銅車馬。車馬造型之準確,裝飾之精美舉世罕見。之前,考古工作者還發掘出土了一組木車馬,除車馬、御官 俑為木質外,其餘車馬飾件均為金、銀、銅鑄造而成。地宮外側居然珍藏瞭如此之精美的隨葬品,那麼,地宮內隨葬品之豐富、藏品之精緻是可想而知的。

  秦始皇陵墓謎團六:秦始皇使用銅棺還是木槨?

  秦始皇使用什麼樣的棺槨?《史記》、《漢書》均未明確記載。司馬遷只留下一句“下銅而致槨”的含糊記錄。於是有學者據此得出秦始皇使用的是銅棺。但從文獻記載而言,秦始皇未必使用的是銅棺。《史記》、《漢書》明文記載:“冶銅錮其內,漆塗其外。”“披 以珠玉,飾以翡翠”,“棺槨之麗,不可勝原。”這裏“漆塗其外”、“飾以翡翠”的棺槨恐怕只能是木質的了。如果是銅棺或石棺肯定用不着土漆塗其外,而只有木棺才可能使用土漆。

  從先秦及西漢的棺槨制度考察,使用“黃腸題湊”的大型木槨是當時天子的特權。自命功勞大過三皇五帝的秦始皇不可能放棄“黃腸題湊”的木槨而改用其它棺槨。

  秦始皇陵墓謎團七:地宮有沒有空間?

  目前考古勘探表明,秦陵地宮為豎穴式。墓內可能有“黃腸題湊”的大型木槨。如果是豎穴木槨墓,墓道及木槨上部都以夯土密封。這樣一來,墓室內外嚴嚴實實,不會再有空間。然而,陵墓主持者之一李斯則説:“鑿之不入,燒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無狀。”


  李斯這段話如果記載無誤,那地宮明顯有個外殼。按理這段話不會有假。因為李斯曾以左丞相身份親自主持過陵墓工程,對地宮的構造瞭如指掌。加之這段話是當面向聖上彙報的,應該説不會有摻假嫌疑。如果按李斯所言可以推斷秦陵當是一座密封的、真空的大地堡式 地宮。不然,怎麼會“叩之空空”?又怎麼會“燒之不燃”?

  按文獻記載推理地宮是空的,且有較大的空間,但由於考古勘探尚未深入到地宮的主要部位,所以地宮內部究竟是虛是實目前還是個謎。

  秦始皇陵墓謎團八:自動發射器?

  秦始皇在防止盜墓方面也苦費心機。《史記》記載:秦陵地宮“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進者輒射之。”指的是這裏安裝着一套自動發射的暗弩。如果記載屬實的話乃是中國古代最早的自動防盜器。

  秦代曾生產過連發三箭的弓弩。但是安放在地宮的暗弩當是一套自動發射的弓弩。當外界物體碰到弓便會自動發射。2200多年前的秦代何以生產如此高超的自動發射器也是一大謎。

  秦始皇陵墓謎團九:秦始皇遺體完好嗎?


  20世紀70年代中期長沙馬王堆漢墓“女屍”的發現震驚中外。其屍骨保存之完好舉世罕見。由此,有人推測秦始皇的遺體也會完好地保存下來。雖然客觀上具備保護遺體條件,但秦始皇遺體是否完好地保存下來呢?

  如果單從遺體保護技術而言,相距秦代不足百年的西漢女屍能很好地保護下來,秦代也應具備保護遺體的防腐技術。問題是秦始皇死在出巡途中,而且更糟的是正值酷暑時節,“屍體”未運多遠,便發出了燻人的腥味,為了防止腥味擴散,走漏“風聲”,趙高、胡亥立即派人從河中撈了一筐筐鮑魚,將鮑魚與“屍體”放在一起以亂其臭。這樣,經過50余天的長途顛簸,九月,屍骨終於運回咸陽發喪。

  秦始皇由死到下葬間隔近兩個月。根據當代遺體保護經驗,一般遺體保護須在死者死後即刻着手處理。如若稍有延誤,屍體本身已開始變化,恐怕再先進的技術也無能為力。秦始皇遺體途中就開始腐敗,屍體運回咸陽等不到處理恐怕早已面目全非了。據此推測秦始皇遺體保存完好的可能性很小。

  以上謎團只是秦陵地宮眾多謎團之冰山一角。隨着我國考古研究工作的深入和高科技探測技術的實際運用,秦陵地宮終有一天將再次震驚全世界。

  地宮放置水銀竟藏着秦始皇的隱秘心事


  公元前246年,秦始皇開始在今天的陝西省臨潼區驪山腳下建造一座堪稱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在以後的2000多年時間裏,圍繞着這座神奇的陵墓也引發了越來越多的謎團和猜想。

  2002年4月,我國首次對秦始皇陵進行地下考古勘察工作。在歷時一年的考古勘察中,研究人員初步確定地宮的深度達到了30米,足足穿過了三層地下水,地宮的高度為15米,相當於現在的4層樓建築。

  同時,考古人員還發現了一個非常奇特的現象,就是在地宮上的封土堆上居然存在着嚴重的汞異常。

  難道地宮中真的像《史記》中記載的那樣存在水銀嗎?地宮中放置水銀究竟隱藏着秦始皇怎樣的隱秘心事?大量的水銀又來自何處呢?傳説秦始皇死後躺在純金打就的棺材裏,在水銀的河上飄來飄去,並且秦始皇遺體完好無損,用靈魂統治着一切,難道是真的?


  如此規模龐大的建築羣以及內部埋藏的無數珍寶,在華夏盜墓史上能夠獨善其身完好保留下來確實是一個奇蹟,而對於這個奇蹟中最匪夷所思的就是秦陵墓中的水銀了,縱觀至今發現的所有大型帝王陵墓,你還能找得出比秦陵最令人詫異的嗎?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探秘秦陵水銀五大謎團。

  揭秘一:秦始皇為何要使用水銀

  科學的勘測結果表明,地宮中不僅有水銀,而且水銀的藏量非常龐大。有人推測,地宮中的水銀可能多達幾噸甚至上百噸。

  更讓專家稱奇的是,將地宮內水銀分佈探測圖和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的秦朝疆域圖對照,發現這兩張圖竟然有着驚人的相似。

  那麼,秦始皇如此在地宮中大量使用水銀難道僅是為了實現他一代帝王的恢弘想象嗎?


  今天我們知道水銀是一種有毒性的液態金屬,如果有人進入地宮,會吸入水銀所釋放出來的汞蒸氣而中毒。而且水銀能夠很好地隔熱,在地宮之內形成一個密閉的隔熱層,同時水銀具有殺菌作用。所以,科學家普遍認為地宮中的水銀是用來防腐防盜的。

  但是,在秦始皇以前人們還沒有意識到水銀有這些作用。

  在那個時候,人們為了解決黃金不足的困難,發明了鍍金鍍銀,而水銀是鍍金鍍銀非常重要的一種材料。所以可以推測,在春秋時期,墓室裏面放水銀是一種財富的象徵。

  根據這個推測,考古專家認為秦始皇在死後仍然希望繼續佔有天下的財富。

  但是,和之前貴族古墓不同的是,秦陵地宮的水銀量十分龐大,而且歷史學家在考察這段歷史的時候發現,水銀對於秦始皇而言,似乎有着更為不尋常的意義。


  《史記》記載,秦始皇20多歲時迷上了;長生藥;和;真人術;。為了達到修仙的目的,在煉丹方士盧生等人的鼓動下,秦始皇甚至把皇宮搬進咸陽地宮,足不出户呆在裏面,一面批閲奏章,一面;接引;神仙,不許外人打擾。

  秦始皇為了能達到他永遠統治天下的夢想,十分迷戀尋找長生不死之藥,於是即使在設想他死後情形的時候,仍然希望能夠把權力和財富帶到另一個他只能想象的世界裏去,一樣地可以巡視九州。

  為了尋求長生不死,秦始皇就需要煉丹。煉製長生不老的丹藥的時候,水銀的地位就一下子上升了,因為水銀是煉製所有丹藥的一種最基本的材料。


  揭秘二:這麼多的水銀從哪裏來

  按照地理位置推想,秦始皇陵的水銀來源應該不止一個渠道,其中距離最近的一條線索,來自於陝西南部的旬陽。

  旬陽,這座城市非同一般。因為漢江和旬河正好在此交匯,形成了一個天然的太極圖,所以旬陽縣成為歷史上有名的;太極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賦予了旬陽縣神奇的自然景觀,同時也藴藏了豐富的礦產資源,它是全國最大的汞銻礦產基地。

  就在旬陽縣公館鎮附近的礦山上,考古學家找到了大量的古礦洞,大小有一百多個,最深的有幾百米,最淺的十幾米,形狀最大的地方空間很大,小的則只能容納一個人進去。


  老礦洞的存在證明了旬陽縣開採汞礦的久遠歷史,在旬陽縣博物館秦漢史展廳裏,出土的文物又給人們提供了新的線索。

  在古代,水銀的一個重要用途就是製造鎏金青銅器,而這些戰國時期的文物無疑證明了早在那個時代就已經有人開始使用水銀了。同時,館裏眾多的文物也向我們傳達了這樣一個信息,早在秦朝以前旬陽就已經是一個重要的城鎮了。

  秦始皇陵內戰馬俑

  到了諸侯割據的戰國時代,旬陽正處在秦、楚兩國的交界地帶,雖説位於山區,陸路交通十分不便,不過險要的地理形勢、便利的水路運輸又讓這裏成為了秦、楚兩國必爭之地。

  公元前221年秦國滅掉了楚國,終於佔領了着名的旬陽,也佔有了水銀的藴藏地。於是今天人們可以遙想2000多年前的秦國人,就是在這寬闊的漢江水面上,為眾多的船隻掛起了風帆,裝載着大量的汞礦石浩浩蕩蕩地從旬陽駛向了秦始皇陵。


  揭秘三:水銀的另一重要來源地

  秦陵地宮存在着大量水銀,但是,按照當時秦朝的能力,這些水銀的開採應該是一個十分浩大的工程。專家們認為,除了陝西旬陽縣之外,這些水銀最有可能是從當時最大的汞礦產地重慶東南地區運過來的。而當地最大的汞礦主,是一個叫清的寡婦。她可不是一個普通的女人,因為她和秦始皇陵有着千絲萬縷的神秘聯繫,留下種種千古傳奇。

  《史記》專門記錄經濟事件的篇章《貨殖列傳》裏,特別提到了清這個特殊的女人。她是一名生活在四川的寡婦,因為她的家族掌握了丹穴山這個地方,世代靠着它,賺了很多錢。其中,丹穴山指的就是現在重慶市酉陽縣的銀嶺山,這裏自古以來就以盛產丹砂而着名。

  丹砂,在古代,除了用作書寫、繪畫和化妝的顏料外,另一個最主要的用途就是提煉水銀。《漢書》中的《食貨志》中更為明確地説道:巴寡婦清,其家族數代壟斷丹砂經營,成為鉅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631 字。

轉載請註明: 夢牽樓蘭古國 揭新疆十一大未解之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