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最新研究指出,秦始皇陵墓的兵馬俑靈感來自於古希臘雕像。倫敦大學一位大學講師Lukas Nickel寫道:“完全有可能的是,秦始皇陵的雕像源自希臘文化與中國的早期接觸。”
Nickel的證據包括最新翻譯過來的古代記錄,其中的一個故事講述了巨大的雕像出現在中國的遙遠西部,促使秦始皇在他的宮殿前複製這些雕像。Nickel稱,這個故事提供了中國和西方早期接觸的證據,這些接觸激發秦始皇不僅複製了12座巨大的雕像,而且建造了兵馬傭。
Nickel提出,在秦始皇統治時期,中國並未建造真實大小的雕像,建造如此多雕像的想法源自那些受亞歷山大大帝戰爭影響的亞洲國家。
Nickel將講述12座雕像故事的中國古代文獻翻譯了過來。文獻中並未講述雕像如何出現、誰帶來了雕像以及這些雕像真正描述的對象,只是記錄了雕像比真人還大,站立大約有11.55米高,腳有1.38米長。它們令秦始皇印象深刻,因此他決定使用戰爭中使用的銅製武器鑄造12座複製品。
即使如此,這些記錄也表明了古代中國與中亞各國存在某種形式的接觸,而這些國家受到希臘文化和雕像建造傳統的影響。
Nickel在論文中寫道:“雕刻家試圖通過骨架、肌肉和筋腱描述運動中的人,這種對人體的理解當時只在受希臘影響的歐洲和亞洲流行。”他提出,創建這種逼真的雕像並非通過簡單的聯繫就能夠學會,古希臘耗費了幾百年才精通。這是一項複雜的藝術,並非朝夕之間就可完成的。
揭:秦陵兵馬俑為何都不戴頭盔的真相
1974年3月,秦始皇兵馬俑在陝西省臨潼縣得以重見天日,由於規模宏大、栩栩如生,兵馬俑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蹟。近日,一些考古專家提出了一個令人費解的現象,兵馬俑中的士兵沒有一個人戴頭盔,是什麼原因使得這些衝在戰爭第一線的士兵和將領不戴頭盔?秦國能夠統一六國,為什麼連頭盔都不給士兵配備?
秦國士兵上戰場時袒胸赤膊,根本就無所謂生死
兵馬俑的一些士兵都是戴着一種小圓帽,據考古人員證實,這是一種麻布做的頭巾。
軍官模樣的戴着牛皮做的板狀帽子。更多的士兵則把長髮盤在頭上,挽成一個個髮髻。但無論是士兵還是軍官,秦軍一律不戴頭盔。這究竟是什麼原因,是軍費緊缺還是其他一些不為人知的秘密?
西北大學歷史系主任、秦漢史專家徐衞民教授就此問題説出了自己的看法。秦國本身就是個崇尚武力的民族,這就好比日本崇尚武士道精神一樣,都是一個民族的精神。
《史記》上説:秦,帶甲百萬。意思是有百萬身披盔甲的軍隊,這裏的甲也僅僅是指盔甲,但是卻不包括頭盔,不同的兵種穿的盔甲不同,基本上這些盔甲是皮質的,很簡潔,這些都是為了顯示出他們的這種尚武的精神。
這種尚武的精神從其他著作中都能感受到。韓非子是戰國時期的大思想家,他在自己的著作中記錄了初次接觸秦人的感受。他説,秦人聽説要打仗,就頓足赤膊、急不可待,根本就無所謂生死……
當時一個著名的説客這樣描述戰場上的秦軍:他們光頭赤膊,奮勇向前,六國的軍隊和秦軍相比,就像雞蛋碰石頭……他們左手提着人頭,右胳膊下夾着俘虜,追殺自己的對手……
不僅如此,司馬遷在《史記》中也同樣記載:戰場上的秦軍竟然袒胸赤膊,索性連僅有的鎧甲也脱掉了。
秦國士兵在戰場上英勇殺敵的主要動力源於可以進爵。
既然崇尚武力,為什麼不戴頭盔更好地保護自己?徐教授説,不戴頭盔是為了在戰場上顯出英勇的氣勢,可以壓倒敵人。並且商鞅的兩次變法都有針對軍隊的改革,最重要的兩條就是:“頒發法律,制定連坐法,輕罪用重刑;獎勵軍功,禁止私鬥,頒佈按軍功賞賜的二十等級制度。”
這些都規定了秦國的士兵在戰場上必須英勇殺敵,而真正在戰場上立了軍功的士兵就可以加封爵位。徐教授説,商鞅規定:秦國的士兵只要斬獲敵人一個首級,就可以獲得爵位一級、田宅一處和僕人數個。斬殺的首級越多,獲得的爵位就越高。
只要打仗打得好就可以授爵,一授爵就有一定的土地、有一定的房子,那麼,整個生活跟打仗掛鈎了。
這就是商鞅著名的軍功授爵制度。如果一個士兵在戰場上斬獲兩個敵人首級,他做囚犯的父母就可以立即成為自由人。如果他的妻子是奴隸,也可以轉為平民。
對於重視家族傳承的中國人來説,軍功爵是可以傳子的。如果父親戰死疆場,他的功勞可以記在兒子頭上。一人獲得軍功,全家都可以受益。
加封進爵,這是秦國士兵在戰場上可以英勇殺敵的主要動力。據史書上記載,秦國直到統一六國的時候,共殺死敵人約有160萬人。
除了軍功授爵外,什麼原因造成這個民族嗜殺成性?
記者問徐教授,除了根據首級授爵的原因外,還有沒有別的原因造成了這個民族崇尚武力?是不是秦國本身就是一個野蠻的民族?
徐教授解釋道,秦國的崇尚武力,和秦國整個發展過程密不可分,秦國原本是坐落在東海邊的一個小國,但是由於其他國家的擠壓,被迫遷徙到西邊。而中原國家一直把這個秦國當成戎族,也就是少數民族來對待,很瞧不起它,認為它是個沒有開化的民族。可以説,秦國是在一種很艱難的環境中求得生存和發展的。
除此而外這還跟它的地理環境有關係。因為秦國地處西邊,靠遊牧民族比較近,也可以説是在這些遊牧民族的包圍中發展起來的,而遊牧民族比較擅長在馬上射獵,這個對秦國的影響比較大,所以,耳濡目染的就會形成這種崇尚武力的民族精神。
山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秦漢史專家安作璋也同樣認為,秦國的崇尚武力,這個跟其民族的發展是有緊密的關係。由於秦國地處西邊,一直被中原各國視為偏僻的小國,在春秋時期都沒有參加中原各國的盟會,就是因為瞧不起秦國,稱它為西北蠻夷之邦。所以,秦國一直以來的國策就是獎勵耕作、發展農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就是加強軍隊的訓練。長此以往,就形成了秦國崇尚武力的精神。
秦陵16大驚天謎團:兵馬俑暗藏詛咒
作為古今中外第一個稱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秦始皇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他也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不過這位“千古一帝”的陵墓在外界眼中卻始終是迷霧團團,中國考古學家們1974年春季就已經發現了秦始皇陵,而且秦始皇的埋身之處也已經找到,但是幾乎整整40年過去了,考古團隊卻從來沒有要開棺的意思,一直以陵墓中探測到水銀含量嚴重超標來搪塞外界……難道秦始皇陵墓真的中藏着不為外界所知的驚天之謎?
謎團一:秦始皇靈魂仍可統治一切?
眾所周知,秦始皇一直想要長生不老。傳言一説秦始皇曾多次派人四處求取仙丹,而且令人驚奇的是,仙丹最終找到了!但是,秦始皇發現,他必須在繼續當皇帝與長生不老之間做出選擇。於是,他以出巡為藉口詐死,其實,他至今依然生活在華夏大地之上。(聽起來好懸~~)
傳言二説秦始皇死後躺在純金打就的棺材裏,在水銀的河上飄來飄去,並且秦始皇遺體完好無損,用靈魂統治着一切。
據1974年春季發現了秦始皇陵以來,幾乎整整40年過去了,國家從來沒有要開棺的意思,是否是有人在發掘過程中發現了有關秦始皇的驚天內幕?或者上面有人在刻意隱藏我們不為人知的真相?這一切的一切我們都不得而知。
謎團二:秦陵暗藏“九層妖塔”?
坐在飛機俯視秦陵封土,可以清清楚楚地看見一個正方形錐體,所以美國人叫它“黃土金字塔”。其實美國人錯了,秦始皇陵不是三層台階式“覆鬥形封土”,而是建造在九層夯土之上的中華土木大金字塔,甚至比埃及胡夫金字塔更大。
還不僅如此,秦陵地宮也是一個同等規模的“倒金字塔”。更讓人難解的是,封土台九層夯土似乎暗合了“九層妖塔”之説,這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
“九層妖塔” 雖是小説之言,但是空穴來風。《老子》講哲學以建築作比喻,有“九層之台,始於壘土”之説,可見在春秋就有“九層之台”建築了,可惜還沒有發現東周“九層之台”遺蹟。
秦始皇是個怪人,他在地宮修建30米高樓,僅僅是供靈魂出遊地宮的,至於地表造“九層妖塔”之謎,看來要求救考古發現了。
謎團三:地宮深幾許?
據最新考古勘探資料表明:秦陵地宮東西實際長260米,南北實際長160米,總面積41,600平方米。秦陵地宮是秦漢時期規模最大的地宮,其規模相當於5個國際足球場。
通過考古鑽探進一步證實,幽深而宏大的地宮為豎穴式。司馬遷説“穿三泉”,《漢舊儀》則言“已深已極”。説明深度挖至不能再挖的地步,至深至極的地宮究竟有多深呢?
儘管這一推斷懸殊太大,但卻首開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探索秦始皇陵奧秘的先河。國內文物考古、地質學界專家學者對秦陵地宮深度也作了多方面的研究探索。
根據最新鑽探資料,秦陵地宮並沒有人們想像的那麼深。實際深度應與芷陽一號秦公陵園墓室深度接近。
這樣推算下來,地宮坑口至底部實際深度約為26米,至秦代地表最深約為37米。這個數據應當説不會有大的失誤,這是依據目前勘探結果推算的。但是否如此尚有賴於考古勘探進一步驗證。
謎團四:地宮設有幾道門
秦陵地宮門道數量問題,其實《史記》中似乎早有答案。只是未引起學者們的重視罷了。《史記》清楚的記載:“大事畢,已藏,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藏,無復出者。”棺槨及隨葬品全部安置放在中門以內。
工匠正在中門以內忙活,突然間“閉中羨門,下外羨門。”工匠“無復出者”,也成了陪葬品。這裏涉及既有中羨門,又有外羨門,其中內羨門不言自明。地宮三道門似乎無可辨駁。
值得注意的是司馬遷中羨門用了個“閉”字,外羨門則有了個“下”字,説明中羨門是可以開合的活動門,外羨門則是由上向下放置的。中羨門可能是橫向鑲嵌在兩壁的夾槽中,是一道無法開啓的大石門。內羨門可能與中羨門相似。三道羨門很可能在一條直線上。
謎團五:“上具天文”作何解釋?
秦陵地宮“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記載出自《史記》,其含義是什麼?着名考古學家夏鼐先生曾推斷:“‘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應當是在墓室頂繪畫或線刻日、月、星象圖,可能仍保存在今日臨潼始皇陵中。”
近年來,西安交大漢墓發現了類似於“天文”“地理”的壁畫。上部是象徵天空的日、月、星象,下部則是代表山川的壁畫。
由此推斷,秦陵地宮上部可能繪有更為完整的二十八星宿圖,下部則是以水銀代表的山川地理。
在這座有着象徵天、地的地下“王國”裏,秦始皇的靈魂照樣可以“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統治着這裏的一切。
謎團六:地宮埋“水銀”之謎
始皇陵以水銀為江河大海的記載見於《史記》,《漢書》中也有類似的文字。然而,陵墓中究竟有沒有水銀始終是一個謎。現代科技的發展為驗證秦陵地宮埋水銀這一千古懸案提供了必要的前題條件。
地質學專家常勇、李同先生先後兩次來始皇陵採樣。經過反覆測試,發現始皇陵封土土壤樣品中果然出現“汞異常”,相反其它地方的土壤樣品幾乎沒有汞含量。
科學家由此得出初步結論:《史記》中關於始皇陵中埋藏大量汞的記載是可靠的。現代科技終於解開了地宮埋“水銀”的千古謎案。
至於地宮為何要埋入大量水銀?北魏學者酈道元的解釋是“以水銀為江河大海在於以水銀為四瀆、百川、五嶽九州,具地理之勢。”原來是以水銀象徵山川地理,與“上具天文”相對應。
謎團七:地宮珍寶知多少?
“奇器珍怪徙藏滿之”一語出自司馬遷筆下。早於司馬遷的大學者劉向也曾發出過這樣的深切感嘆:“自古至今,葬未有如始皇者也。”那麼,這座神奇的地宮珍藏了哪些迷人的珍寶呢?
《史記》明文記載的有“金雁”、“珠玉”、“翡翠”等。其它還有什麼稀世之寶誰也不清楚。不過80 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地宮西側發掘出土了一組大型彩繪銅車馬。車馬造型之準確,裝飾之精美舉世罕見。
之前,考古工作者還發掘出土了一組木車馬,除車馬、御官俑為木質外,其餘車馬飾件均為金、銀、銅鑄造而成。地宮外側居然珍藏瞭如此之精美的隨葬品,那麼,地宮內隨葬品之豐富、藏品之精緻是可想而知的。
謎團八:秦陵地宮有無飛雁之謎
據《三輔故事》記載,楚霸王項羽入關後,曾以三十萬人盜掘秦陵。在他們挖掘過程中,突然有一隻金雁從墓中飛出,一直朝南飛去。斗轉星移過了幾百年,有一位三國太守張善還見到了這隻金雁。
瀏覽史書,我們發現司馬遷和班固都留下“黃金為鳧雁”之説。至於説金雁製作精巧,而且還能飛,這也是有可能的。因為在春秋時期,魯班已經能製造出木雁,能飛到天空,一直飛到宋國城牆上。
不過一個金屬物體在空中飛翔要像風箏和輕氣球那樣簡單易行,如果沒有機械動力單靠自然界風力,不要説空中飛行,恐怕連起飛都成問題。
再進一步分析,假設秦代有能力製作會飛的金雁,那麼金雁埋入地宮之後將會不停地自動飛翔,一直在地宮內飛行了近一千個日日夜夜。如果這個奇聞不是傳説,那麼金雁的控制與指揮系統恐怕連今天的電腦也望塵莫及了。
謎團九:秦始皇使用銅棺還是木槨?
秦始皇使用什麼樣的棺槨?《史記》、《漢書》均未明確記載。司馬遷只留下一句“下銅而致槨”的含糊記錄。於是有學者據此得出秦始皇使用的是銅棺。
但從文獻記載而言,秦始皇未必使用的是銅棺。《史記》、《漢書》明文記載:“冶銅錮其內,漆塗其外。”“披 以珠玉,飾以翡翠”,“棺槨之麗,不可勝原。”這裏“漆塗其外”、“飾以翡翠”的棺槨恐怕只能是木質的了。
如果是銅棺或石棺肯定用不着土漆塗其外,而只有木棺才可能使用土漆。
從先秦及西漢的棺槨制度考察,使用“黃腸題湊”的大型木槨是當時天子的特權。自命功勞大過三皇五帝的秦始皇不可能放棄“黃腸題湊”的木槨而改用其它棺槨。
謎團十:地宮有沒有空間?
目前考古勘探表明,秦陵地宮為豎穴式。墓內可能有“黃腸題湊”的大型木槨。如果是豎穴木槨墓,墓道及木槨上部都以夯土密封。這樣一來,墓室內外嚴嚴實實,不會再有空間。
然而,陵墓主持者之一李斯則説:“鑿之不入,燒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無狀。”李斯這段話如果記載無誤,那地宮明顯有個外殼。按理這段話不會有假。因為李斯曾以左丞相身份親自主持過陵墓工程,對地宮的構造瞭如指掌。加之這段話是當面向聖上彙報的,應該説不會有摻假嫌疑。
如果按李斯所言可以推斷秦陵當是一座密封的、真空的大地堡式 地宮。不然,怎麼會“叩之空空”?又怎麼會“燒之不燃”?按文獻記載推理地宮是空的,且有較大的空間,但由於考古勘探尚未深入到地宮的主要部位,所以地宮內部究竟是虛是實目前還是個謎。
謎團十一:秦始皇遺體完好嗎?
20世紀70年代中期長沙馬王堆漢墓“女屍”的發現震驚中外。其屍骨保存之完好舉世罕見。由此,有人推測秦始皇的遺體也會完好地保存下來。雖然客觀上具備保護遺體條件,但秦始皇遺體是否完好地保存下來呢?
如果單從遺體保護技術而言,相距秦代不足百年的西漢女屍能很好地保護下來,秦代也應具備保護遺體的防腐技術。
問題是秦始皇死在出巡途中,而且更糟的是正值酷暑時節,“屍體”未運多遠,便發出了燻人的腥味,經過50余天的長途顛簸,屍骨才運回咸陽發喪。
根據當代遺體保護經驗,一般遺體保護須在死者死後即刻着手處理。如若稍有延誤,屍體本身已開始變化,恐怕再先進的技術也無能為力。秦始皇遺體途中就開始腐敗,屍體運回咸陽等不到處理恐怕早已面目全非了。據此推測秦始皇遺體保存完好的可能性很小。
謎團十二:自動發射器?
早在兩千多年以前,人們就開始在墓穴中設置一些主動防衞的設施,既起到射殺盜墓者的目的,又能殺一儆百,嚇唬有盜墓企圖的人。而秦始皇在防止盜墓方面也苦費心機。
《史記》記載:秦陵地宮“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進者輒射之。”指的是這裏安裝着一套自動發射的暗弩。如果記載屬實的話乃是中國古代最早的自動防盜器。
秦代曾生產過連發三箭的弓弩。但是安放在地宮的暗弩當是一套自動發射的弓弩。
當外界物體碰到弓便會自動發射。2200多年前的秦代何以生產如此高超的自動發射器也是一大謎。
謎團十三:兵馬俑伉被焚之謎
考古人員在清理兵馬俑坑時發現,一、二號坑中有很多火燒的痕跡,陵區有大面積的火燒土分佈,同樣考古人員在對秦陵陪葬坑的挖掘中也發現了大量火燒土和殘餘焦木,坑中的棚木基本上都被化為灰燼。究竟是誰對兵馬俑坑進行了如此巨大的破壞?
從文獻資料推測,破壞兵馬俑的人應當是項羽。由於項羽的祖父項燕在秦滅楚時被秦將王翦所殺,叔父項梁亦死於秦將手下,因此與秦始皇結下深仇大恨。
但如果是項羽火燒了秦陵,陪葬坑裏完好保存着精美的銅鶴、銅鵝、銅鴨子等珍寶一件都沒有被運走卻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謎團十四:兵馬俑詛咒之謎
在秦末亂世,秦始皇兵馬俑軍團原型的秦京師軍下落不明,至今無從解答。
另據野史記載,曾經擊垮了秦帝國的楚霸王項羽,最後卻死於“兵馬俑”之手。最後在烏江邊斬殺項羽的5位騎兵將士,都是關中地區出身的秦人,也都是舊秦軍將士,都是秦兵馬俑的原型。
垓下之戰,漢軍60萬,楊喜、楊武、呂勝、王翳、呂馬童這5名騎士能夠留下名字,已經是奇蹟了。在十二萬分之一的幾率中脱穎而出的5人,卻是百分之百的舊秦軍的將士,而且官職都合於秦京師軍,更是決非偶然了。
所謂史事鎖鏈一環緊扣一環,最後竟然在項羽之死和兵馬俑之間找到歷史鏈接點,引出“兵馬俑”殺死了項羽一事來,使人感到了歷史的深沉和神奇。
謎團十五:秦陵封土取自何處?
眾所周知,皇陵的封土,是用方夯白灰、砂土、黃土摻合成的三合土,又用糯米湯澆固,加了鐵釘。不怕風吹雨打,十分的堅固。當時盜墓,一鑿子下去就一白點,用炸藥都炸不開。
體積龐大的秦始皇陵封土堆堪稱國內之最,封土堆呈覆鬥形,高76米,長和寬各約350米,如此大規模的封土堆在國內堪稱之最。但它的土究竟是取自秦始皇墓中,還是挖自魚池一帶?
《史記·秦始皇本紀》:“復土驪山”。《正義》曰:“謂出土為陵,即成,還復其土,故言復土。”意思是説把原來從墓穴中挖出來的土,再回填到墓上去。
而在臨潼地區長期流傳着一種説法,認為封土堆的土是從咸陽運來的,因經過燒炒,所以陵上寸草不生。現在在秦始皇陵也看到,封土堆上石榴樹密佈,灌木叢生。
秦始皇陵封土堆的土究竟來自何方?這個謎團還有待考古學家們進一步查證。
謎團十六:“旁行三百丈”究竟何意?
史料《漢舊儀》一書中有一段關於修建秦陵地宮的介紹:公元前210年,丞相李斯向秦始皇報告,稱其帶了72萬人修築驪山陵墓,已經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地底一樣。秦始皇聽後,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旁行三百丈”一説讓秦陵地宮位置更是撲朔迷離。
科技人員運用遙感和物探的方法分別進行了探測,證實地宮就在封土堆下,距離地平面35米深,東西長170米,南北寬145米,主體和墓室均呈矩形狀。地宮雖然被定位,但史料記載“旁行三百丈”究竟何意?
地質調查人員在秦陵區進行探測時,發現在封土堆南約700米處出現了重力異常的現象,按地質理論説明該異常區與周圍土質存有差異。
因此可以猜測,秦始皇陵地宮最初挖掘點可能位於這個異常區,因土中含有大量礫石,修陵人無法挖掘,最後不得不順着礫石層改向挖掘,即所謂的‘旁行三百丈’。
秦始皇的私生活:嬴政一生收藏了多少女人
先吃苦後富貴的人往往有着共同的特點:貪婪,且又吝嗇。早年在邯鄲與母親相依為命吃盡苦頭的嬴政也不例外,而且這種特點表現得格外明顯。
因為,一、他是至高無上的秦王乃至於始皇帝,具有滿足惡性膨脹慾望的雄厚基礎;二、他不像過去那些秦王們那樣受過嚴格的宮廷教育,與祖父與父親也只有短暫的相處,屬於單親媽媽養大的苦孩子,自私多疑孤僻任性,藐視各種清規戒律的束縛;三、自從他清除了外戚權貴的勢力並親政以後,憑着暴虐剛愎的天性,進入到一種我行我素、獨斷專行的自由境界;四、他具有極強的戀母情結,而這個自己最愛的媽媽又很不檢點,導致他心中幾乎無愛可言,只能是自私地去愛自己,導致無限的自大自戀傾向。
嬴政是個貪婪無度的收藏家。他一生最着迷的收藏主要是三樣東西:女人、財富、宮殿。他回到咸陽時還是個孩子,在親政時已經儼然是個男子漢大丈夫了,儘管長個雞胸脯,體形不佳,但這絲毫不妨礙他對女色的偏愛。
嬴政年輕時的私生活如何,史書上沒有任何記載,但是我們可以推斷,他很早熟,而且“性”致勃勃。他四十九歲死時,已經有二十多個成年的兒子,最小的兒子胡亥也二十歲了。此外還有不少女兒。在高生育率、低成活率的時代,能夠有如此之多的成年子女,必然要有數量驚人的後宮佳麗。
嬴政年輕時的私生活如何,史書上沒有任何記載,但是我們可以推斷,他很早熟,而且“性”致勃勃。他四十九歲死時,已經有二十多個成年的兒子,最小的兒子胡亥也二十歲了。此外還有不少女兒。在高生育率、低成活率的時代,能夠有如此之多的成年子女,必然要有數量驚人的後宮佳麗。
同時,將其積攢了數百年的珍奇國寶、金銀財富作為戰利品運回秦國,當然,最重要的是要把戰敗國的後宮佳麗和王宮貴族的子女悉數劫掠,奉獻給秦王。
於是,齊、楚、燕、韓、趙、魏等等各具特色的宮殿,在秦都附近相繼建成,每個宮殿就是一座具有地域特色的寶物和藝術品博物館,同時也是居住着各具特色的異國佳麗的宮苑,説白了,就是秦王嬴政縱慾狂歡的離宮。
為了安全起見,嬴政命令將咸陽周圍二百里內的宮殿羣用二百七十條甬道相連接;每個宮殿羣除了珍寶美人以外,各自有獨立完備的為皇帝服務的官署和宦官及各種勤雜人員,這樣,嬴政可以隨時隨地輕車簡從地去任何一個宮殿,既享受到周到奢華的服務,也不會再讓人根據皇帝的龐大隨從車隊而判斷出他的具體行止。他的行蹤是最高機密,誰若泄露,格殺勿論。一次,嬴政在梁山宮居住,恰好看到丞相李斯豪華的車隊從附近經過,很是不滿於其奢華。
不久,又見李斯車隊,已經變得十分簡樸。嬴政知道一定是身邊的人將自己的不滿透露給了李斯,就把在梁山宮官署的人全部殺掉。從此,無人再知道嬴政的具體行止了。
女人在他的眼裏,不過是傳宗接代的工具,滿足感官快樂的玩物,顯示至高無上地位的裝飾。且不説那些幾十年連皇帝長什麼樣都不知道的女人是如何的可憐,就連那些為他生兒育女的後宮佳麗,也並無任何名分。
嬴政是否改變了秦的後宮制度,史書沒有明確記載。我們看到的是他的奶奶、媽媽還保留着太后的名號,與各自的夫君合葬在一起,可謂陰陽相配,合於人情,合於制度。但是,考古證明,秦始皇陵園中萬物皆備,卻偏偏沒有為皇后預留陵墓。任何一部史書都沒有記載有關秦始皇的皇后、夫人、嬪妃等後宮的資料。
只有《史記·秦始皇本紀》秦始皇三十七年九月,葬始皇驪山條中有秦二世胡亥的一句話:“先帝后宮沒有子女的,不宜出宮回家。”於是把這些佳麗全部殺掉,“死者甚眾”。而那些倖存的有子女的,也都無名無位。
秦二世胡亥的生母,死得很早,但胡亥在即位後也沒有追封其為太后,他的夫人也未立為皇后。因此可以判定,秦始皇嬴政從自身開始,廢除了秦王國曆時數百年之久的後宮制度。
廢除後宮制度,實際上是與架空母親趙太后一脈相承,反映了嬴政畸形戀母、歧視女性、唯我獨尊的複雜心態。這一舉措脱離了社會實際(即古代女性地位並不像近代人所描繪的那樣卑微地下;
反之,夫妻相敬、孝順父母一直是人倫道德的重要基石),所以根本無法延續。從漢代開始,後宮制度即被恢復,而且是愈加完備,直至清王朝滅亡。
毀掉秦始皇之母趙姬的四個男人
中國歷史上有一位非常有名氣的漂亮姑娘,叫做趙姬。她稱得起享譽天下的著名美女。趙姬有幸成為秦始皇——嬴政的親孃,同時,她也是中國有史以來,首先承受皇帝加封的“第一位太后”。她有着不同的人生,每個與她交際的男人都對她產生不同的影響,同時也毀在這幾個男人手裏,下面揭秘毀掉秦始皇之母趙姬的四個男人...
單説趙姬的發跡歷史吧,她並沒有繼承祖宗八代的政治遺傳,反倒要憑藉年輕漂亮的女性魅力,躋身在大權在握的帝王身邊。
其實,趙姬拿出了一舞姬的專業技巧,最終才能達到私人目的,從而成為垂名千古的“天下國母”。仔細推敲,她的確跳進了一場“傳奇人生”。
趙姬原籍是河北邯鄲,她曾是“大商人”呂不韋的“愛姬”,也就是枕邊的心上人;但是,為了丈夫的政治抱負,她被迫把自己當作禮物,送給了好色的權貴——子楚。當時,趙姬的心裏一定是萬分悽楚,但為了心愛的人,她只能委屈自己。
傳説,趙姬是懷着身孕嫁給子楚的,她肚中的孩子就是日後天下的“始皇帝”——嬴政。其實,生孩子的時候,打了一個“馬虎眼”,嬴政居然在趙姬的腹中,多待了幾個月,才使趙姬逃脱了子楚的深度懷疑。
那麼,子楚是哪一位呢?原來,他就是秦國的“王孫”。可惜,這個人毛病很多,比如,懦弱,敏感,多疑等等。很不巧,美麗的趙姬,反倒是子楚在趙國做人質時娶的妻子。美麗的女人在側,還能讓子楚睡涼鋪嗎?
很顯然,妖冶動人的趙姬,充分滿足了他對女人迫切的慾望。後來,在呂不韋的幫助下,死裏逃生的子楚,重回秦國,而且登上了王位,他就是哦著名的“秦莊襄王”。其實,子楚沒有忘記誓言,居然一言九鼎地接回了趙姬和剛剛落生的男孩兒——嬴政。
此後,他們韜光養晦地生活了很長時間,日日粗茶淡飯。有趣的是,擔驚受怕的趙姬很能熬,丈夫成為一個國家的最高掌權者,那麼,他身邊備受寵幸的女人,自然可以一躍成為秦國王后。那麼,他們身邊的寶貝兒子——嬴政,也理所當然地成為“太子”了。
很遺憾,子楚享受帝王快樂的時間非常短暫,僅僅熱鬧了三年,他就死了。接着,年幼的嬴政繼位,當時,那個孩子僅僅13歲,此時,幕後的高手——呂不韋,早就不是備受鄙視的商人,而是萬人景仰的一國丞相了。顯然,趙姬和呂不韋之間,總有難以割捨的綿綿情愫,子楚剛死,這二位“老情人”便滾在了一起。
呂不韋堪稱聰明絕頂的人,即使愛到深處也是冷靜,他開始反思自己和趙姬這份不尋常的兩性關係。為了保住自己來之不易的官爵名利,他再次拋棄了趙姬。他替趙姬物色了一個叫“嫪毐”的“面首”。
那麼,“面首”是什麼玩意兒呢?現代解釋為:美男子,其實,就是“假和尚”之類的“冒牌貨”,也可以直接引申為男妾、男寵。想想看,太監名義的漂亮小夥兒跑到了趙姬身邊,日子一長,女人對呂不韋的糾纏,就被徹底跑開了。很好,男人可以順情順理地擔當趙姬的“相國”要職了。
美男在側,喜歡男歡女愛的趙姬,隨即被“假太監”——嫪毐喚醒了青春,很快,她就墜入嫪毐的“情網”之中。後來,趙姬居然懷上了嫪毐的孩子,為了避人耳目,她佯裝有病,搬出了皇宮,遷到偏遠的雍城居住,和嫪毐過上了名副其實的“夫妻生活”。
幾年間,趙姬先後為嫪毐生下了兩個兒子。可惜,好景不長,野心勃勃的嫪毐圖謀叛亂,遭到“車裂”酷刑。精明的秦始皇終於發現了母親的秘密——私生子,他的弟弟。惱羞成怒的嬴政,根本不顧趙姬的哭求,下令摔死了兩個無辜的孩子。
嫪毐與黨羽雖已被處決,但是,秦國的太后——趙姬為其同謀,秦王於是把太后遷離咸陽,決定永不相見。
當時,齊人茅焦,見秦王狠心幽禁趙太后,於是到秦宮求諫。當時已有27個人,為太后求情而死。茅焦婉轉地指出,秦國正致力於統一大業,如今,秦王對親母的狠毒,難以令六國降服。秦王覺得也有道理,於是,赦免了茅焦的死罪,讓他位列“上卿”,要知道,這可是掌控國政的要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