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盤點中國近代軍事上的六大謠言

由 公羊淑軍 發佈於 奇聞

  網絡的普及為人們的學習生活提供了巨大便利,同時也帶眾多不良和虛假信息的傳播。網絡中有關軍事和歷史問題的虛假傳言,長期以來也為數甚多,且以訛傳訛、一用再用,導致不少人信以為真。下面小編就為大家揭秘中國近代軍事上的六大謠言吧。

  國民黨政府在西藏有過“駐軍”嗎?

  近年一些重要網站上多次發出過題為“駐西藏的國民黨軍”的照片,有些人就此炒作,其實這是張冠李戴編造出的標題。瞭解西藏曆史的人都知道,1911年清王朝崩潰時西藏分裂勢力在英印當局支持發動暴亂宣稱“獨立”,將清朝駐藏的5000餘名川軍解除武裝並通過印度驅逐回內地。1912年成立的中華民國一直不承認其所謂“獨立”,堅持認為西藏是“五族共和”的民國的一部分,這一立場還算體現了維護國家領土完整。

  不過袁世凱政府、北洋軍閥的其他政府乃至國民黨政府都因忙於內戰,從來沒有向西藏派遣過軍隊駐紮以行使主權。只是1940年十四世達賴作為靈童在青海被選定要入藏時,重慶國民政府指定青海軍閥馬步芳派出一個營護送其從西寧去拉薩,隨即返回。網站上所發的身着國民黨軍裝而以藏區為背景的部隊照片,是駐在四川西部康區(當年為西康省)的國民黨川軍第24軍劉文輝部,該部也從來沒有派兵越過金沙江進入西藏。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人民解放軍便開始了進行雪域高原大進軍,翌年進入拉薩,這才真正使西藏重新回到祖國多民族大家庭的懷抱。


  出兵抗美援朝“影響”了台灣問題解決嗎?

  近年不少網站上的文章談及1950年中國出兵抗美援朝的得失時,認為這“影響了台灣問題解決”,這一錯誤認識主要是不瞭解當時的歷史因果關係所致,當然也不排除有個別人故意混淆視聽以圖以否定抗美援朝戰爭。瞭解歷史進程人都能清楚看到,不是出兵抗美援朝戰爭“影響了台灣問題解決”,恰恰是美國阻止新中國解決台灣問題促使毛澤東等領導人決定出兵朝鮮。至於1950年6月爆發的朝鮮內戰是否影響了台灣問題的解決呢?以前國內外曾有很多人對此持肯定觀點。

  不過1983年美國政府關於朝鮮戰爭的歷史檔案解密後,研究者從中可看到美國出兵台灣的計劃從1949年起便開始討論,遠東美軍司令部和五角大樓積極主張干預,國務院則認為這可能把中共推向蘇聯一邊,杜魯門總統在猶豫不決的情況下決定採取“待塵埃落定”的觀望態度。1950年2月毛澤東在訪蘇時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美國軍政首腦認為離間中蘇已不可能,4月間國家安全委員會秘密發出的第68號文件便確定要干預台灣,遠東美軍也積極進行出兵準備,只等待一個藉口。

  中印邊界反擊戰時中國軍隊是否進入了印度境內?

  近些年來網站的文章談及1962年的中印邊界反擊戰時,在宣揚勝利時使用了不少誇張描述,甚至説中國軍隊已經深入對方境內縱深,逼近某主要城市等。其實仔細看一下國內出版中印邊界反擊戰的戰史及地圖,以及看一下國外負責任的書籍便可知道,當時中國軍隊進行的反擊戰在東西兩段進行,西段反擊只拔除了印軍跨境建立的43個據點,東段的反擊雖越過了原先的“實際控制線”前進了百公里左右,也沒有越過中國地圖上標明的邊界線即“傳統習慣線”。


  中印邊界自衞反擊的規模是很有限的,中國軍隊動用兵力只有四個師4萬多人(根據當時的後勤能力和邊境惡劣的自然條件,也不可能大量調兵),殲敵不到萬人,對印度這樣一個大國給予了一定的教訓,使其後來不敢再進犯便達到了戰略目的,中方並未想用武力解決邊界問題。在反擊戰期間,中國軍隊根本沒有深入印境,反擊成功後乘勝即收,很快又撤回到1959年的實際控制線之內(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和後勤能力決定了這是惟一正確的選擇)。

  至於反擊戰的主戰場東段距離新德里有千公里之遙,也根本不在一個戰略方向,對那些荒誕無稽的傳言,只要看看相關的嚴肅的歷史書和地圖便可知其錯謬。

  中國在抗美援朝和南疆反擊戰中有多少女兵被俘?

  近年一些網站的貼文中利用人們的獵奇心理,繪聲繪色地描寫抗美援朝和1979年南疆作戰有多少“被俘女兵”,並大篇幅地描述所謂悲慘細節。真實的史實卻是,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只有一名女兵成為戰俘,即1951年第五次戰役期間被俘的第180師護士楊玉華。美軍因感到對單個的中國女俘不便關押,便將其送入朝鮮人民軍女戰俘的戰俘營。1953年停戰後,楊玉華被遣返時在板門店交換場地展示了自己在戰俘營中縫製的國旗,受到志願軍政治部主任杜平的當面慰問。


  在1979年南疆反擊作戰中,中國軍隊沒有任何女兵被俘,被俘的240人全系男性。在那場作戰的陣亡軍人中也只有一名女軍人,系在汽車上遭伏擊中彈犧牲。至於網上的諸多炒作和描寫,都純屬子虛烏有,從某種意義上還反映出編造者的一種不健康心理。

  中國軍隊有“文職將軍”嗎?

  網站上提到解放軍近年授銜的將軍時,有些人將一些從事文藝、科技工作的文職人員稱為“文職將軍”,甚至還把某些人具體地説成什麼“文職少將”。事實上,中國軍隊的軍語和銜級中根本沒有“文職將軍”,軍隊報紙上對此也專門有過澄清,未注意到這一點的網友仍相信或沿用這種不正確的稱呼。

  解放軍和武警中的文職人員(包括演藝人員)只有專業技術級別,而沒有軍銜。社會上一些人誤將他們中間某些級別高的人稱為“文職將軍”,主要源於2001年2月軍隊四總部提高高級專家待遇規定中對服飾的更改。根據這一待遇規定,文職專業技術三級以上的人員的軍裝帽飾改金黃色,肩章加將軍松枝葉,由此從外觀看有點像已授軍銜的少將(若看將星還是有重大區別)。這些人享受的待遇,也相當於軍級幹部,甚至在收入方面更高些。


  抗日戰爭十大謠言之“名將”張靈甫

  説到抗戰,不得不提最近幾年越炒越火的“張靈甫熱”。對於稍微年長一點的人來説,張靈甫這個名字往往與《紅日》等紅色經典聯繫在一起,是一個狡詐、潑辣的反派角色。但張靈甫這幾年的大眾形象卻突然變得“偉光正”起來。為抗戰“丟了一條腿”?妻子“通共”所以才“大義滅妻”?國軍抗日十大名將?你逗我玩呢吧!

  不是説“打老婆的男人是人渣”嗎?那殺老婆的呢?

  張靈甫原名張鍾麟,靈甫是他的字,後來才變成他的名。這一改名源於一件殺人案——1935年,他一槍斃了自己的漂亮媳婦吳海蘭。

  張靈甫為何會殺害最親愛的人,江湖上説法很多。有説張靈甫懷疑吳海蘭給自己戴了綠帽子,一怒之下殺了自己的老婆。最近幾年又有了新的説法:因為妻子涉嫌“通共”,“忠勝關羽”的張靈甫只能大義滅親。但誰家老婆“通共”會鬧得人盡皆知?如果吳海蘭確係“通共”,張靈甫殺妻案何必要如此興師動眾?


  如今,“打老婆的男人是人渣”幾乎已經成為了網民——特別是女性網民的共識。至於殺老婆,那更是必須得予以“天誅”。據説張靈甫殺妻案案發之後,蔣介石一度暴跳如雷,下令嚴肅處理此案。但最後“蔣校長”還是看在張靈甫是黃埔畢業生的面子上決定干預司法運作,張靈甫最終被判10年徒刑。兩年後抗戰爆發,正當用人之際,張靈甫被予以釋放,命其“戴罪立功”。為體現自己已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張靈甫決定把自己的名和字換了個個兒。

  出獄後,張靈甫投奔剛剛建立不久的新軍:第74軍。該軍以俞濟時任師長的第58師,以及由王耀武任師長的第51師為骨幹班底。74軍成立時,正好趕上了“8·13”淞滬抗戰的高峯,該部隨後也被急調至上海前線,張靈甫以第51師上校高參的身份隨師部一同趕往上海戰場。

  這年頭,基層軍官也能當國軍抗日十大名將?!


  曾有一位學弟問我:“學長,知道國軍抗日十大名將麼?”我一時沒反應過來,只能詢問萬能的百度——張靈甫的名字與他的上級王耀武並列,但不少戰功更加卓著的國軍將領未列入名單,當時我就震驚了。

  隨後我翻了翻各大論壇,想看看廣大網民羣眾的意見,又被嚇了一跳:“武超岳飛忠勝關羽”“泱泱五千年中華之第二完人”……張靈甫若泉下有知,不知是何表情。

  王耀武任師長的第51師在淞滬抗戰中確實發揮出色。這支部隊非但在上海北郊的羅店等地屢屢擊退日軍的海陸空協同進攻,還多次主動出擊。上海《申報》也在1937年9月29日報道了51師的戰績,並配發了師長王耀武的照片。王耀武一時成為家喻户曉的抗日英雄。

  在今天一些張靈甫“腦殘粉”所提供的“資料”中,張靈甫以第305團團長的身份親自參加了51師在羅店的戰鬥,其風頭甚至蓋過師長王耀武。但據當時任51師第151旅旅長周志道的回憶,張靈甫是在1937年10月才由高參調任第305團團長,並未參加羅店戰鬥;在歷史上,當時的張靈甫也只能以參謀的身份在師部通過報紙來了解前方的戰況,焦燥地等待親自率兵與日寇搏殺的機會。

  終於到了1937年10月底,張靈甫等來了這個機會——他被任命為國民黨第74軍第51師第153旅第305團上校團長(關鍵詞:團長),當時51師在羅店的戰鬥已經基本結束,部隊後撤到了離羅店以西大約7公里處的施相公廟、曹王廟地區。

  305團這支新組建的部隊表現極為出色,多次擊退日寇的進攻,甚至還在某些時段敢於對日軍發起反攻,張靈甫也一度跳出戰壕親自率兵衝鋒。儘管如此,305團的力量無法與侵華日軍相抗衡,張靈甫也終究只是一個基層軍官,根本無法挽救上海失陷的命運。


  隨後,張靈甫和他的305團隨51師參加南京保衞戰。擔任殿後任務的305團士氣高漲,一度讓日軍感到非常頭疼,但張靈甫縱有三頭六臂,也無法彌補整個戰役中方決策倉促、部署紊亂、指揮錯誤的弱點,最終南京失陷,南京大屠殺成為中國歷史上永久的傷疤。

  此時,張靈甫在國民黨軍中的地位依舊無法與他的上級王耀武相提並論,哪怕在1938年10月,張靈甫在斃傷日軍近萬人的萬家嶺戰役中發揮極為出色,那——也、不、行!因為他當時的職位是:51師153旅的副旅長。

  1939年6月,蔣介石在重慶召見了51師師長王耀武,對他任師長期間的戰績大加讚許。此後,他接過了俞濟時留下的74軍軍長的位置。74軍隨後順風順水,在三次長沙會戰、上高會戰中表現得極為出色。作為74軍的指揮官,王耀武成為當時國內媒體的關注焦點,張靈甫也隨之平步青雲。1940年,張靈甫被任命為74軍第58師副師長;1941年10月24日,他被任命為第74軍第58師代師長;1941年冬,升任第74軍第58師少將師長。(我們不要看王耀武!這不重要!)

  在此期間,張靈甫其部依舊錶現出色。如在1941年上高會戰中,58師就作為74軍的“拳頭”部隊的身份出現。但張靈甫依然沒有指揮戰役的權力。1945年2月,張靈甫經老上級、第24集團軍總司令王耀武和74軍老軍長俞濟時的保薦,進入重慶陸軍大學甲級將官班第二期學習,直到6月18日畢業才返回湘西正在戰後休整的74軍,隨後以第74軍副軍長的身份參加了湘西會戰。此時的張靈甫才能在會戰層面算得上關鍵角色。

  總而言之,張靈甫在抗戰的絕大多數時間段裏,只是一個普通的基層軍官,無論如何都不能算進“國軍抗日十大名將”的行列中,或許在10後邊加一個0才能上榜。抗戰中,中國軍隊有無數這樣普通的基層軍官,但卻很少人能享有和張靈甫一樣的待遇。

  張靈甫為抗戰丟了一條腿?


  一個在網上流傳多年且廣為人知的帖子這樣寫道:“60多年過去了,有幾個中國人知道:在影視作品中惡貫滿盈的張靈甫是抗戰英雄。在長沙會戰中,他率領敢死隊包抄小道,夜奪張古峯,為國軍成功阻擊日軍立下汗馬功勞。張靈甫還為抗戰丟了一條腿。”

  該帖流傳範圍極廣,但無法掩蓋它極為嚴重的史實錯誤。

  首先,當時已經升任51師153旅副旅長的張靈甫確實奉74軍51師師長王耀武之命參加了張古峯戰鬥,取得最終斃敵800餘名的戰績。但這一戰鬥是在武漢會戰序列而非長沙會戰;

  其次這一戰役中,敢死隊是在305團新團長唐生海的帶領下。

  至於張靈甫那腿傷,是在更晚時候的1939年南昌會戰高安戰役中受的。雖然張靈甫因此留下殘疾,從此被稱為“跛腿將軍”,但傷勢也並未重到“丟了一條腿”的地步。

  “男神”之路如何鋪就?

  1939年冬天,時任國民黨軍事委員會第三廳第五處處長、《義勇軍進行曲》詞作者田漢在長沙編寫了彙報劇《德安大捷》,在湖南巡迴演出。或許是出於樹立一個草根抗日典範形象的考慮,田漢沒有將總指揮薛嶽、74軍長俞濟時和51師師長王耀武等人的真名寫入劇本,卻將張靈甫設定為話劇的主人公之一。自此,張靈甫的名號第一次為普通國人所熟知,漸漸在湖南成為家喻户曉的“常勝將軍”,這也是他在抗戰戰場上最為風光的時刻。

  按説,軍事歷史圈是個極度陽盛陰衰的羣體。但在張靈甫的粉絲中,有調查顯示女性比例居然壓倒了男性,達到六成之多。不得不承認,張靈甫的長相確實非常帥氣,這為他吸引了很多異性粉絲,筆者甚至還聽説過有女孩將自己的照片和張靈甫的相片PS在一起,當做婚紗照掛在閨房中的故事(……)。

  要評選在女性羣體的人氣指數,張靈甫倒是絕對能排進“國軍抗日十大名將”名單,長相更為粗獷的王耀武確實無法與自己的老部下相提並論。這個看臉的世界啊……

  還有不得不説的是最近幾年“果粉”的推波助瀾。2005年左右,網絡上國民黨政權的盲目崇拜者突然多了起來。在他們的眼中,最後在孟良崮“殺身成仁”的張靈甫之所以是“英雄”,是因其內戰中與人民解放軍為敵;在內戰中被俘虜,且在監獄中接受改造表現良好的王耀武成為了他們心中的反面典型。考慮到“果粉”中有相當大一部分屬於“逢共必反”的類型,他們幾乎是出於本能地拔高張靈甫的歷史地位,甚至不惜將他“神格化”;表現更加出彩的王耀武卻被這些人給選擇性遺忘。

  就這樣,張靈甫在網絡上的歷史地位:蹭蹭蹭——

  當然,國民黨軍在抗戰中的積極一面不可否認;確實,有以張靈甫為代表的大批國民黨將士頂住了日偽的威逼利誘,堅持了民族大義和抗戰立場,贏得了全世界正義人民的尊敬。但也沒必要神話他們在歷史上的表現——畢竟對過去的神話,也是一種對歷史的篡改和褻瀆。


  十大抗戰謠言之“飛虎隊”神話

  説起抗日戰爭中的空戰,"飛虎隊"的鼎鼎大名幾乎無人不曉。隨着近年來國內不斷挖掘抗戰歷史,美國將領陳納德和飛虎隊的故事也不斷為人傳頌,成為美國幫助中國抗日的中美合作典範,"飛虎隊"甚至成了美國空中力量在中國上空的代名詞。

  在歷史上,被稱之為"飛虎隊"的美國志願援華航空隊從1941年8月正式組建,到1942年7月宣佈解散,總共持續了不到一年時間,雖然參戰規模、戰鬥時間和傷亡代價皆不如此前血戰日寇的中國空軍與蘇聯援華航空隊,卻成為了媒體界的寵兒,對於戰爭中的人來説,也許這算個不大不小的意外。


  筆者無意否認飛虎隊來華的必要性與戰鬥的正義性,也對這些美國人跨越半個地球來到中國支援抗戰的勇氣表示敬佩。只不過在傳奇故事背後,真實的飛虎隊並不像看起來那麼高大。

  高薪的僱傭兵

  1941年,陳納德接受國民黨政府的委託,前往美國招募飛行員,在通過遊説活動獲取羅斯福政府的支持後,他獲准以私人機構名義,重金招募美軍飛行員和地勤機械師,以平民身份參戰。在1941年8月飛虎隊成立前夕,他已經招募到至少110名飛行員、150名機械師和其他一些後勤人員。


  如果從投入看,飛虎隊絕對是一支純正的僱傭兵部隊:根據民國政府與美國飛行員簽訂的合同,每一位飛行員都能獲得不菲的報酬。飛行員月薪600美元,小隊長月薪650美元,中隊長月薪700美元。另外擊落每架日機有500美元獎金。與此相比較,1年後美國陸軍航空隊飛行員月薪最多也只有347美元。

  如果把這一薪水用1937年前尚未貶值的法幣折算,每個普通飛行員的收入大約是法幣2000元。作為對照,1933年國軍空軍軍銜最高的空軍上校飛行員一月薪俸為600銀元(合後來的法幣600元),一位空軍准尉飛行員的月薪更是隻有100銀元。考慮到法幣大幅度貶值後幾乎所有人的實際收入均不同程度減少,中美飛行員之間的收入差距可見一斑。



  不僅如此,這些飛虎隊隊員在中國的生活水平之高,是當時的普通中國人無法想象的。根據陳納德提出的要求,國民政府“應給每個飛行員提供單人房……給全體人員提供分隔、獨立的浴室及廁所……給每五十個人提供遊戲娛樂房。這些房間應該有打牌桌、遊戲桌或乒乓球桌。”國民黨實際提供給這些人的則是星級酒店的服務。

  據飛虎隊通訊員R.M.史密斯在《飛虎隊日記:與陳納德在一起》中記載的,當他抵達昆明時,“房子又新又幹淨。餐桌上有白布……以及很不錯的美式火腿、雞蛋、咖啡。招待所裏買得到駱駝牌香煙。浴室有淋浴和熱水……二樓還有真正的酒吧……這裏的生活太不費力……我把髒衣服扔在地上,服務員把它拿走,洗乾淨後再拿來,放在適當的衣櫃裏。我吃午飯或早飯時,兩、三個中國傭人在給我洗車。”

  國民政府根據美國規定為這些僱傭兵提供高標準的伙食:每人每日提供肉類(牛、豬或雞)550克、雞蛋4個、蔬菜620克、土豆310克、乾菜60克、麪粉380克、豬油60克、糖180克、鹽15克、水果340克、花生30克、茶葉12克以及其他香料。為了製作地道的西餐,國民政府還在內地的兵營為美軍增設西菜灶、麪包灶等設備。


  這一標準在美軍來華參戰後依然延續,併成為各地的沉重負擔:僅昆明一地的美軍每天就要消費黃牛約100頭。昆明一度將當地的黃牛全部宰殺以供應美軍肉食,後來不得已改用水牛肉繼續供給。直到後來連水牛也供應不上時,國軍還設法為美軍提供了不少犛牛肉。

  鉅額投入下的飛虎隊的確取得了一定的戰果。但根據當時日本陸軍航空隊在緬甸戰場上的部署以及日方的戰損資料來觀察,飛虎隊所取得的戰果不會超過115架日本戰機,其中還包括英國人的戰果,而自身則損失了80架戰鬥機。交換比上雖然略高於日軍,但總體並不樂觀。當然在國軍宣傳中,這一戰果被注水到擊落268至299架敵機,並按這一記錄發放了獎金。

  相比之下,蘇聯志願航空隊於1937年11月開始來華參戰,直至1941年6月離開,共計摧毀敵機195架。這期間,蘇聯向中國提供2.5億美元低息貸款,並先後向中國出售1285架飛機及其他作戰物資。儘管援華有着蘇聯自身的利益考量,但它對中國抗戰所起的積極意義毋庸置疑。

  1942年7月3日,陳納德根據美國陸軍部和蔣介石的命令,解散美國志願援華航空隊,組建隸屬美國陸軍第10航空隊的第23大隊。至於那些與中國“感情深厚”的飛行員,除少數繼續留在中國外,大部分選擇回到美國。

  飛虎隊在中國的不到一年時間,正是中國空軍消耗殆盡、蘇聯援華基本取消的時候。面對幾乎向日本侵略者洞開的天空,飛虎隊雖無力為中國撐起可靠的防空傘,卻以一己之力,在天空中證明了反侵略力量的存在。然而追根溯源,中國空軍消耗殆盡的重要責任,卻一樣要算在締造飛虎隊的“空軍之母”宋美齡身上。


  聰明反被聰明誤

  由於財政困窘加上工業基礎薄弱,民國時期的中國雖有若干零散的飛機生產作坊,卻從來沒有批量生產飛機的能力。民國大多數所謂“生產”、“製造”飛機的工廠,都只是將裝在板條箱裏的飛機散件組裝起來而已。對於抗戰前的中國而言,自行生產航空發動機、航空機槍、航空鋁材甚至副油箱都被看做是“天方夜譚”。


  國家既然無力自產戰機,對於空軍而言,在一場總體戰中儘可能長久堅持作戰的唯一方法,就是在戰爭爆發前囤積足夠多的戰機和飛行員。當時的中國,缺的恰恰就是足夠數量的戰鬥機。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中國空軍全軍在抗戰初期編為9個大隊、7個獨立暫編中隊和一個暫編教導大隊,共有各型軍用飛機346架,其中納入正式編制的296架。這些飛機是國民政府甚至北洋軍閥在過去的十餘年內零敲碎打採購而來,型號繁雜而質量參差不齊。空軍9個大隊裝備了16種各型飛機,甚至會有一箇中隊裝備兩種戰機。

  同時期的日本已經裝備2100架各型飛機,基本為日本國產,且數量還在不斷增加。相比之下,國軍抓緊外購戰機積蓄實力就成了增強空軍實力的唯一解決方案。


  甲午三大謠言:主炮晾衣服鄧世昌養狗慈禧挪軍

  "軍紀渙散"不太靠譜挪用經費另有隱情

  薩蘇

  在120年前的甲午戰爭中,因為各種原因,有許多歷史傳聞直到今天仍眾説紛紜。無論這些傳聞的本意如何,但如果不能正視歷史,從中獲得的經驗總結就難免有偏差,因此探詢這些傳聞的真相仍然頗有意義。隨着近年各種新史料的發現,一些廣為流傳的説法有了撥雲見日的可能,在此不妨點評一番。

  "主炮晾衣服"傳聞是怎麼來的?

  史學家們一直在探討北洋水師為何會全軍覆沒,其中"軍紀渙散"被認為是重要原因。作為支撐這種看法的依據,有一則"主炮晾衣"的故事廣為流傳。據稱,北洋艦隊在訪日期間,日方軍官東鄉平八郎發現北洋水師旗艦定遠艦主炮上晾曬有衣物,由此斷定北洋水師軍紀渙散,註定打不贏戰鬥。史學大家唐德剛在其著作《晚清七十年》中,也有此記述。

  但"主炮晾衣服"是真的嗎?要驗證真偽,除了通過史料查詢外,現在更是具備試驗條件。如今在威海衞有一艘按照1∶1比例複製的定遠艦紀念艦。《環球時報》記者參觀該艦時發現,其主炮炮管距離甲板足有3米以上的高度,而且炮管露在炮塔外只有很短一部分。定遠艦主炮口徑為305毫米,加上炮管管壁就是半米粗的一個筒子,在這上面晾衣服根本無法固定。《環球時報》記者還專門就此做了實驗,發現沒有一個人能成功把衣服掛上去而不被風吹掉,而且這個過程十分驚險。


  如果“主炮晾衣服”不是真事,那這個謠言如何而來呢?《環球時報》記者在日本曾發現一張1899年的明信片,標註寫着“東鄉平八郎在岸邊看到中國軍艦上晾了很多衣服”,並據此認定“中國軍艦不堪一擊。”但明信片上的軍艦隻有一根桅杆、一個煙囱,跟兩根桅杆、兩個煙囱的定遠艦大不一樣——它是北洋水師的另一艘軍艦平遠艦。但平遠艦從沒訪問過日本,東鄉平八郎也不可能看到它晾衣服,這又是怎麼回事?

  “主炮晾衣服”的説法最早出自日本海軍中將小笠原長生,他寫了一本書叫《聖將東鄉平八郎》,其中就有北洋水師“主炮晾衣服”的虛構情節。但《聖將東鄉平八郎》只是一本小説,為什麼會被中國人當做歷史來看?原來民國時期中國海軍辦了一本雜誌,並高薪聘請著名的劇作家田漢主筆。田漢不僅有名、有熱情,而且懂日語,他對中國海軍的重要貢獻是把很多日方資料翻譯過來,然而田漢不懂海軍,錯誤地把《聖將東鄉平八郎》不是當做小説而是做為歷史書翻譯介紹到中國,“主炮晾衣服”也隨之流傳開來。

  鄧世昌在軍艦上養狗是破壞軍紀?

  在大東溝海戰中,身受重傷的北洋水師致遠艦在管帶鄧世昌率領下試圖撞擊日艦“吉野”號,不幸因傷勢過重沉沒。北洋水師水兵陳學海回憶道:“鄧船主(鄧世昌)是自己投海的,他養的一條狗叫太陽犬,想救主人,跳進水裏咬住鄧船主髮辮,鄧船主看船都沉了,於是按住太陽犬一起沉到水裏。”


  這個細節披露後,被很多人看做是北洋水師軍紀廢弛的另一鐵證。不過説這話的人,顯然不懂海軍傳統。海軍歷來不禁寵物上船,軍艦上豢養寵物是19世紀各國海軍的傳統——風帆時代船上養貓防止老鼠咬壞船材,鐵甲時代艦上寵物更是五花八門,德國軍艦上甚至養過狗熊和小豬,目的是舒緩遠洋航行中的寂寞和焦躁,據説頗有作用。因此鄧世昌帶犬上船,實在是再正常不過。

  中國海軍史研究會會長陳悦曾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鄧世昌船上養狗自不稀奇,還有養更奇特動物的——大東溝海戰中,日軍旗艦“松島”號上養的動物竟然是一頭大黃牛,而且在海戰中被北洋水師擊斃。後來《環球時報》記者在日本史料中也找到相關記載:海戰進行到下午2時30分,北洋水師平遠艦逼近“松島”號,用260毫米主炮直接命中其左舷,擊中醫療室和主炮之間,當場擊斃戰位上井手少尉等4名日軍,甲板上關在籠子裏的大黃牛也被當場炮斃。日軍記錄顯示,當時在艦上飼養大黃牛不僅是當成吉祥物,還有“一旦斷糧可以吃牛肉”的考慮。

  關於鄧世昌與太陽犬,還有另一段記憶。鄧世昌的女兒回憶説,父親嚴肅但並非沒有感情,他平時住在艦上,妻女住在岸上,但並沒有到“有家不回”,“無家可歸”的地步。小時她常倚門而望,期待父親歸來。如果在威海衞的霧氣中看到一人一狗相攜而來,那便是父親回來了——鄧世昌每次回家總是帶着他的大狗,一人一犬,感情甚篤。

  慈禧是否曾挪用北洋水師軍費修頤和園?

  有一個流傳甚廣的説法,慈禧太后動用海軍軍費修建頤和園,造成北洋水師在甲午戰爭前準備不足,裝備落伍。此事的端倪到底如何,似乎可從一樁公案説起——甲午戰爭前,北洋水師向朝廷申請幾十萬兩白銀採購新式火炮,反覆爭取仍未能所獲,同時李鴻章卻在奏摺中稱,有260萬兩海軍經費存在外國銀行生利息。



  李鴻章奏摺中披露的這筆存款並非北洋歷年結餘或藏款,而是光緒十四年(1889年)九月李鴻章在醇親王奕譞授意下所籌,事情正是和頤和園有關。

  起因是醇親王奕譞致函李鴻章,透露“萬壽山用款不敷”,囑其與各地督撫“設法集款二百萬兩……以備分年修理”。李鴻章悟出此乃慈禧旨意,立即通報兩廣總督張之洞、兩江總督曾國荃、湖廣總督裕祿、湖北巡撫奎斌、四川總督劉秉璋、江西巡撫撫德馨等人,“佈置各地報效”。各地督撫心領神會,合計集款竟達260萬兩。為掩人耳目,這筆款項被稱為“水師經費”,是“存諸北洋生息,按年解京,以補正雜款之不足。本銀專備購艦、設防一切要務”。因此這不是一筆誰都可以用的資金,後來流傳的“慈禧挪用海軍經費修頤和園”,説的就包括這筆錢。

  甲午戰爭爆發前,李鴻章聲稱手裏有這筆鉅款,卻依然為幾十萬兩購炮經費與朝廷扯皮,原因就是這筆錢他只是替太后管着,沒有權力動用。事實上,對於北洋水師每年要撥付的日常經費,並沒有證據顯示是慈禧有意拿來修頤和園,倒是户部經常表示資金困難,無法足額髮放。

  此外,關於這筆鉅款的説明,有兩處頗為微妙。第一,“存諸北洋生息,按年解京,以補正雜款之不足”,説明這筆錢的確如傳聞所説是為修理頤和園準備的,但慈禧不好意思直接拿錢,而是讓北洋將錢存在銀行裏,用利息給她修園子;第二,“本銀專備購艦、設防一切要務”,意思是園子修完後,就可以拿這筆錢的本金買軍艦修炮台。甲午戰爭爆發後,這筆鉅款中有185萬兩白銀被提出來交予李鴻章購買軍火,後來北洋分別向英國和德國訂購魚雷炮艦“飛霆”號和“飛鷹”號,並計劃購買南美三國的軍艦助戰。



  因此如果單從這筆錢來評判,慈禧是否動用海軍軍費修頤和園,很值得商榷。但因為給慈禧修頤和園,的確極大影響北洋水師戰鬥力,甚至關係戰爭勝負。海戰中,北洋水師各艦航速大都只有設計航速的一半,成為失利的重要原因。而這一問題是因為北洋水師使用的燃煤質量極差造成的。為北洋水師供煤的開平煤礦中,第五工作面所產煤塊被稱作“五槽煤”,“質量最好,西人有用其煤者,謂此乃無上品,煙少火白,為他國所罕有”,但總辦張翼只給北洋水師提供最糟糕的八槽煤。五槽煤被張翼理直氣壯地留着賣到外國賺錢,所獲數萬兩白銀都被他“捐”給太后修頤和園。慈禧因此很高興地批示“此人很會辦事”。可嘆的是,讓太后十分高興的不過是幾萬兩銀子而已,甲午戰爭後,中國的賠款不算利息就有兩億兩!

  一個貪心的統治者,有時候連最基本的數學題都不會做。


  中國近代史上真正的20位武林高手

  1、丁發祥:康熙十五年,滄州孟村人丁發祥北遊燕京,適逢兩名俄羅斯大力士在那裏擺擂,幾位技擊家接連失敗,丁發祥挺身與他搏鬥,兩位大力士連連被擊敗。一時名聞宮禁,皇帝與諸公大臣召見他,並題匾相贈,以示嘉獎。

  2、範旭東:精鐵砂掌和螳螂拳。光緒年間,沙俄大兵在西伯利亞霍地市大擺擂台數日,譏笑我偌大中國民孱國弱而無能人。範氏奮勇前往,連連挫敗沙俄拳擊家 10餘人,奪錦標回國。

  3、釋德根:嵩山少林寺和尚,清末化緣入京。因見英國皇家拳師丘斯威爾擺擂擊死、擊傷我多人,憤於不平而登台與他搏鬥,先後使用 “蝴蝶展眉 ”和 “梅花拳 ”,都被對方擊敗。他奮勇三登擂台,使開 “掏心拳 ”,指上打下,聲東擊西,虛實並用,激烈拼鬥。當對方右拳向襠部打來時,他用右劈掌劈折了對方的小臂,同時其右臂也被對方 “飛風拳 ”擊傷。他忍痛側身,左手疾去一記 “掏心拳 ”打得丘斯威爾七竅出血,一命歸天。當時他年齡剛滿 18歲。


  4、紀德:滿族人,字子修,名紀三,姓吳扎拉氏,光緒十七年,戍守漢俄邊界。在與俄軍將校的一次交鋒中,一記岳氏散手 “披肩式 ”把對方摔跌在地。對方站起猛撲,他用 “雙衝式 ”兩臂下壓,借對方抵抗之力趁勢將其拋起。僅此兩招就制服了一個自詡能隔衣數層用手指襲人的沙俄軍官。

  5、劉百川( 1870- 1964):安徽六安縣人,自幼習武,得少林高僧楊澄雲秘傳,中過武舉,中年走鏢關外。擅長腿法,有 “江南第一腳 ”之稱。他曾遊歷香港,以子母鴛鴦連環腿擊敗英國大力士。孫中山當時在場,親書 “尚武精神 ”橫匾一額,嘉獎他為中華民族爭氣的壯舉。

  6、杜心武:湖南慈利縣人,曾跟徐某學武,早年做過鏢師。 1900年東渡日本,考入東京農科大學。 1903年,東京舉行全日大學生柔道比賽,他作為中國留學生邀請代表參加,輕而易舉地擊敗幾位名手,轟動全東京。後來加入同盟會,擔任過保衞孫中山先生的工作。

  7、張佔奎:河間人,清朝年間,打敗了一個曾在六國擺擂,掛着六國金牌的德國大力士,贏得其六枚金牌而名震京津。


  8、霍元甲與其子霍東閣( 1896- 1956):霍元甲,天津人,以家傳絕技 “迷蹤藝 ”馳名武林。 1909年前往上海與在上海設擂的西方大力士奧皮音對擂,比期未到,而奧皮音已畏其聲名悄然逃去。其後,日本武士師徒二人上門挑戰,日方徒弟與霍氏徒弟劉振聲交手,未見高低。接着雙方師傅出馬,幾個回合後霍元甲主動進攻,一個 “鯉魚翻身 ”把對方翻撲在天階的下面,折斷右臂,霍元甲連忙上前扶起賠禮。

  此日本人懷恨在心,借他抱病在身,獻上藥品,詐言有特效,霍元甲不知,飲服後病劇而死。那年他的次子東閣年方 15歲,聞此噩耗,肝膽俱碎,發憤繼承父志,振興國術。 1919年一人離開祖國在南洋僑鄉傳授武藝,名震羣島,先後與許多歐美拳擊家交鋒,都大敗他們。

  9、韓慕俠:又名金庸,天津人,張佔魁的大弟子,精通形意、八卦。 1919年隨師進京,在六國飯店挫敗譏我為病夫的俄人康泰爾。一開始,康氏就抓韓的左腕,韓以八卦轉環掌繞避,同時用下盤勾連腿猛掃對方小腿,就在康氏搖晃的剎那間韓慕俠以右掌劈石開碑之功,閃電般衝擊康氏前胸華蓋穴,打得康氏痛不可忍,應聲跌出一丈開外,撲倒不起。康泰爾甘拜下風,立下字據,親手將其周遊 46國沒有輸過一場的 11塊金牌獻給韓慕俠,狼狽出京。


  10、王子平:回族,河北滄州人,精通多種拳術。民國五年在濟南擊敗日本青年團佐滕氏。民國九年在青島擊敗了日本人宮本氏和德國人克泊瑪氏。 1919年 9月,俄國號稱 “環球大力士 ”的康泰爾在北平中央公園(今中山公園)五色土設 “萬國賽武大會 ”,預定擺擂三日( 14、 15、 16日)。第一天比武開始,康泰爾上去就抓這個比矮一頭的中國 “病夫 ”。

  王子平左手一閃,右掌打在對方胸上,接着一閃腰,右手拿緊對方膝蓋,左手抓住腰,一下子將康泰爾摔倒在地。康泰爾 “大敗愧怍萬狀,抱頭竄去 ”, “遂不敢再登台矣 ”。 為應付當時青州車站德國鬼子的挑戰,王子平舉起大磨盤,獲 “神力千斤王 ”之稱,招來外國大力士們嫉妒。

  青島美國學堂體育教員阿拉曼要求比武,握手時竟想暗算,被王子平一招 “摔跤僕腳 ”摔了個仰面朝天,起來再戰,王使用幾下擒拿法,使他又跌僕敗倒。 1921年,美國沙利文在上海主持設立 “萬國競武場 ”擺擂,王子平受上海武術界推選參加打擂。


  當他照約在台上講話時,忽然斜刺裏竄出一個彪形大漢伸出了冷拳,王閃身躲過,待第二拳打來時,他氣憤地一個箭步上前,只一拳一腿,就把對方打翻在地。當天深夜,萬國競武場悄悄送來一張紙條,申明比賽取消,溜之乎也。這些被嚇跑的許多武士中有英國人喬治和法國人彼得及不明國籍的丁柯爾。另外,他還挫敗過西方大力士馬志尼、柯芒麥,在上海打過外國人康斯頓的擂台。

  11、石大斧:姓石,因善砍斫功夫而得此綽號。 1919年到台灣謀生,日本武士山邊田夫找上門來。交手後拳腳交加,力兇勢猛,石大斧先是躲避,當對方騰身飛腳踢來時,他側身退後,並起五指狠力一斫,掌到處,山邊田夫的小腿應聲而折。

  12、李曉臣( 1876- 1973):河北冀縣李家莊人,在清朝會友鏢局裏走過鏢,在慈禧面前表演過八仙慶壽劍,教過京劇武生宗將楊小樓在演《安天會》即《鬧天宮》中猴拳動作,教過京劇旦角大師梅蘭芳演《霸王別姬》中的舞劍手法,開過鼎盛一時的 “武術茶社 ”,主持過名聲赫赫的 “北京精武體育研究會 ”。

  日本侵佔北京後,會八卦和柔道的日本軍官武田西找他較量。先比拳,兩次都被他打倒在地,接着比日本戰刀,來往不到一分鐘,就被他一腳踢飛了戰刀。在南京與日本人比武,讓過對方三拳後,他大喝一聲 “你下去吧! ”猛起一拳把對方倒栽葱打下台去。解放後在懷仁堂為毛主席和中央首長作過精彩的武術表演。


  13、吉萬山: 1903年生於河北獻縣的農民家庭。 1933年 6月,以摔跤著名,自稱 “走遍歐亞無敵手 ”的俄國大力士傑力柴夫來到哈爾濱四處尋找對手,欲與吉萬山見高低。比賽開始,吉萬山見其撲來,向右一閃, “順手牽羊 ”抓住對方雙臂猛一帶,帶個趔趄,順勢左足插進對方襠間,用 “鬼推磨 ”招數,貼近對方身體全力一推,把他四足朝天撞倒在地。傑力柴夫惱羞成怒,起身一記耳光打來,吉萬山左手一擋,右足插進,扣住對方腳跟,一個 “虎拉頭 ”拳身齊進照準他左肋就是一拳,打得傑力柴夫 “哎呀 ”一聲倒在地上,半天爬不起來。第二天悄悄溜出了哈爾濱。

  14、沈三:北京著名摔跤師。 1934年在北京一舉擊敗俄國大力士麥加洛夫, 1945年卒。

  15、李小龍( 1940.11.27- 1973.6.8):原籍廣東,精習詠春拳,自創 “截拳道 ”。 18歲赴美留學。留學期間,會空手道,又是三段拳手的日本留學生山本向他挑戰。三四個回合後一記鞭拳就把山本打倒在地,山本站起反撲,被他虛晃兩招,突然側身飛踹,再次踢倒在地。


  大學畢業後,李小龍在西雅圖辦起一個武術館,許多日本空手道、南朝鮮跆拳道和美國拳擊好手找上門來都敗北而去。有一次在美國唐人街,他見四個持刀歹徒正脅迫一名華人少女,便立即上前解圍。赤手空拳,以一對四,把他們統統打倒在地,名震紐約。在到泰國拍攝電影《唐山大兄》時,他曾與泰國拳王察猜(譯音)比武。拳王向以手力快猛腿力雄勁著稱,往往在一兩回合內把對方擊倒不起而稱雄,取得多屆冠軍,被稱為 “無敵手穿雲腳 ”。激戰多時,最後李小龍施展其絕招 ————厲害非常的 “連環三腳 ”將對方擊倒。

  16、孫祿堂:大約 1923年,日本武士道大力士阪垣奉命來北京找他比武。孫閃展騰挪,竟使其無用武之地,而孫以順化點穴等手法出擊,終使之服輸。 1930年秋,日本六名武士到上海虹口孫祿堂的住址找其比武,自稱拳可推動千斤,腳可踢動八百。孫躺在地上,讓其一人按住頭,兩人按住腳,兩人各按一手,一人發號施令。當 “一二 ”剛過, “三 ”字尚未出口,孫即使用遊身八卦法,一個 “蜈蚣蹦 ”便從地上躍起,五個日本武士都跌倒了,爬起後大慚而去。

  17、張福全: 1941年在成都, 25歲的張福全應戰 ╳雙流飛機場的美國顧問、空軍上校彼爾遜,賽前規定不準用腿。開始時,彼爾遜一路直拳直攻張頭部,當雙拳逼近眉睫一瞬間,張一個 “燕子鑽簾 ”勢,突然騰空而起,揮手一招 “洗臉破面 ”,一拳打得彼爾遜鼻血迸發,跌坐在地。爬起後改用橫拳進攻,張福全一個低身躲過對方橫拳,貼近對方,一記 “通天炮 ”擊中下頜,打得彼爾遜拔地而起,昏倒在地。


  18、蔡龍雲:全國武術協會副主席,中國武術研究院教授。 1943年 12月西洋拳擊界正式提出要與另武術界進行對抗賽,上海武術界著名技擊家王子平、蔡桂勤(龍雲之父)等毅然應戰,選出八名選手與決鬥。蔡龍雲在八人中年齡最小,只有 14歲。 12月 13日,蔡龍雲與西洋拳擊界名手、俄籍拳師馬洛索夫對壘。馬索洛夫約 30歲,體形魁梧,技術全面。

  對搏開始後,以直拳猛擊蔡的臉部。蔡以少林拳的 “連環 ”手法和華拳的 “迎面三腿 ”反擊之。 “迎面三腿 ”用得最為精妙,打得馬索洛夫防不勝防,僅兩個半回合,囂張一時的馬索洛夫就被打翻在地,再也爬不起來。 但馬索洛夫並不甘心,又以 “唯用拳擊而非腿 ”相挑釁。三年之後,他挑起美國重量級拳擊手魯塞爾(黑人)與蔡龍雲打擂。蔡龍雲再施絕技,用少林拳、華拳的拳法擊敗魯塞爾,威震上海十里洋場。著名書法家沈尹默在贈給蔡龍雲的詩中寫道: “少林拳擊進莫當,動迅靜定力藴藏,蔡君得之制強梁 ……一洗東亞病夫恥 ”。


  19、蔣浩泉:原任安徽大學體育教研室主任、教授,精拳擊和逍遙掌。抗戰爆發,為慰問前方抗戰將士和救濟孤兒募捐,他在重慶、上海等地連打了十幾場拳擊,場場皆捷。先後擊敗英國拳擊手史蒂文森、美國萊州業餘拳擊冠軍白克勒等外國拳擊名手,威震拳壇,被譽為 “一代拳王 ”。 1947年為上海孤兒院籌集營養費資金,他與俄國拳師馬克諾夫進行了一場拳擊比賽,僅四個回合便將對方打倒在地而取勝。

  20、黃賜福:原籍廣東台縣,善白鶴拳。 1981年秋冬間,向號稱常勝將軍的泰國拳師阿也氏挑戰,苦鬥十回合,終於戰勝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