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三國竟然有比貂蟬還美的美女

由 廉擁軍 發佈於 奇聞

  三國是男人的T型台,既有帥男、型男、文學男,也有猛男、醜男、血性男,各色各樣的男人在這七十多年的時間裏輪番登台獻藝,演繹傳奇。由此造成的後果是三國的男人們在歷史上紛紛走紅,而女人出名的卻寥寥無幾。一般耳熟能詳的美女也就三個:貂蟬、大喬、小喬。貂蟬能位列四大美女之列,可見其美貌遠勝喬氏姐妹。但如果説她是三國第一美女,就有點言過其實了。

  首先,楊玉環、西施、王昭君嫁給的男人都是一國君主,是被明媒正娶的,屬於合法夫妻。而貂蟬無論與董卓也好,與呂布也罷,都只是同居的關係,而且這兩人都沒成就帝業,充其量只是野心家而已。男人是女人的價格,其他三大美女之所以能入列,除了自身的美貌,身邊的男人也是很重要的。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女人要比這幾位美女漂亮,卻沒有入選四大美女。從這一點上説,貂蟬是不夠格的。


  其次,貂蟬的美很單薄,僅限於美貌和舞技等,董卓、呂布不這樣的粗人能看上她純粹是出於男人的本能。而反觀其他三大美女,楊貴妃音樂造詣、詩詞功底十分了得,西施是舍青春報國的職業間諜,王昭君則是出色的外交家。

  最後也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貂蟬其實是個虛構的美人。她是四大美女中唯一一位無史料記載僅存在於小説戲劇中的的美女,僅這一點,如果要進行真正的美女評選,説不定連資格都沒有了。

  事實上在三國時期在貂蟬和二喬之外還有一位美女,她從小是個神童,丈夫是開國皇帝,她的文學造詣超越常人,更難得的是她曾經迷倒了曹操、曹丕、曹植三大文壇巨匠兼政壇精英。最後她的兒子成功繼位,成為一代明君。無論從哪一點上看,她都比貂蟬強。這個女子就是魏文帝曹丕的皇后甄氏。


  人人都説貂蟬美,但怎麼個美法,史書上沒有可以確切考證的説法。而甄皇后的美卻是有憑有據的,這憑據就是曹植專門為她所作的《洛神賦》:

  ...... 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彷佛兮若輕雲之蔽月,飄廷兮若流風之迴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濃纖得中,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約素。延頸秀項,皓質呈露......雲髻峨峨,修眉聯娟,丹唇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靨輔承權......

  因為當時已死的甄氏是曹植的皇嫂,所以他只能採取暗寫的方式,拿着想象中的洛水之神宓妃當幌子,描述出甄皇后的美麗。

  這位甄美人生於靈帝光和五年(公元182年),是當時的中山郡無極人(今天河北正定)。父名甄逸,曾做過上蔡縣令,她算起來也是出生官宦之家。可惜的是,三歲的時候父親病死,而小小年紀的她竟然失聲痛哭,知道喪父之痛,一家人都驚奇不已。到了九歲的時候,她無師自通,自己看書認字,一般看一眼就能記住。


  幾個哥哥看到她舞文弄墨,就嘲笑:“女兒家當習女紅,學讀書,豈想做女博士乎?”她也不甘示弱,回敬道:“聽説自古賢女,未有不讀史書以知前世成敗的。不習書,何由知之?”小小年紀就立志做賢女,並説出一番大道理,可見甄皇后能成為皇后不是偶然的。其實早在這之前,就有算命先生説她“貴乃不可言”。

  到了結婚年齡的時候,她被稱霸北方四郡的袁紹相中,迎娶為二兒子袁熙的媳婦。袁紹與曹操就像周瑜與諸葛亮,沒有後者,前者都會天下無敵。官渡之戰中,袁紹父子丟了老本,過了沒幾年就去找閻王評理了,從此杳無音信。跟着袁紹的幾個兒子窩裏鬥,正好被曹操利用來個各個擊破。曹操是個出了名的色鬼,老早就聽説袁熙有個漂亮的媳婦,所以早在滅掉袁家之前,他就盤算着怎麼把甄氏弄到手。


  可惜他的兒子曹丕好色的本事比他還強,曹軍剛攻下鄴城,曹丕就帶着一干兵馬闖到袁家府邸打劫。當時袁熙不在身邊,甄氏和婆婆劉氏留下來當炮灰。婆媳倆沒處躲,戰戰兢兢在家等死,看到曹丕帶兵衝進來,甄氏就趴在婆婆膝蓋上哭,哭得既動聽有動人,曹丕一下就心軟了。他上前説:“劉夫人何必如此?快令此女舉頭。”

  劉老太太只好捧着媳婦的臉讓曹丕看,不看則已,一看發呆,估計十七歲的曹丕小朋友沒見過貂蟬姐姐啥樣,看清甄氏的相貌後大呼天神下凡。就這樣,曹丕搶在老爹前頭把甄氏變成了自己老婆。曹操知道後,連聲嘆氣:“今年破賊,正為奴(她)!”沒辦法,老曹只好作個順水人情,把甄氏賜給了小曹。

  按説人家娶老婆不幹外人的事,可惜有些外人就是多事。這個外人就是孔子的嫡孫孔融。孔融先生一向愛跟曹操抬槓,就連曹操和袁紹在官渡死掐的時候,他也敢在後方散佈曹軍必敗的謠言。碰到搶別人老婆的事,孔融自然要來湊湊熱鬧。為此,孔融還特意寫了篇文章,其中有一句“武王伐紂,以妲已賜周公”。曹操看了後,以為是什麼自己不知道的典故,趕緊翻書,結果當然一無所獲。


  於是就去問孔融,得到的回答是:“以眼前的事猜度,想當然耳!”曹操這才明白孔融是在拿兒子的事諷刺自己。量小非君子,曹操不是君子,所以後來找個機會就把孔融的臭嘴連同腦袋一塊剁了下來。

  婚後的甄氏幸福了幾年,並有了一個兒子和一個女兒,兒子就是後來連司馬懿也讚歎不已的魏明帝曹睿。可惜的是,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甄氏恰恰就嫁錯了人。曹丕一向是看着碗裏的,吃着鍋裏的,有了甄美人,又想要郭美人,有了郭美人,又想要漢獻帝的公主,到後來連老爹留下的小老婆們也一起承包,連老媽都差點被他活活氣死。

  甄氏本來就比曹丕大五歲,又是生孩子長肚南,又是更年期到來,時間一長,美人就變成了黃臉婆。曹丕本着喜新厭舊的一貫作風,慢慢更加寵幸年輕的郭妃。郭妃為人狡猾,捱了巴掌還能裝笑,甄氏為人憨直,失寵了就發牢騷,發牢騷還特有水平,用詩的形式加以表述。


  原文是:蒲生我池中,其葉何離離。傍能行仁義,莫若妾自知。眾口爍黃金,使君生別離。念君去我時,獨愁常苦悲。想見君顏色,感結傷心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莫以豪賢故,棄捐素所愛。莫以魚肉賤,棄捐葱與薤。莫以麻枲賤,棄捐菅與蒯。出亦復苦愁,入亦復苦愁。邊地多悲風,樹木何翛翛。從君獨致樂,延年壽千秋。

  曹丕看後大怒,加上郭妃從中挑撥,乾脆賜了甄氏一被毒酒。可憐這位絕代佳人死後,還被用頭髮蓋住臉,路口嘴裏塞滿糠,用意是讓她在陰間無臉見人,有苦難訴。兩年後,曹植到洛陽拜見哥哥曹丕,曹丕仗着喝醉的時候把甄氏的遺物——鏤金玉帶枕贈給了他。

  曹植含着淚接過了遺物,回去的時候路過洛水,有感而發,寫了千古名篇《洛神賦》。甄氏直到曹丕死後,才被兒子曹睿追封為文昭皇后。可惜皇后的名譽可以恢復,美人的生命無法恢復,曹睿能得到的只是做兒子的一點心裏慰籍罷了。

  美人貂蟬悲慘結局 成了曹操性奴


  眾所周知,三國中“呂布戲貂蟬”是一段非常精彩的橋段。呂布失敗後,關於美女貂蟬的下落也同樣是人們關心的一個話題,其最終的結局到底是怎樣的呢?

  貂蟬究竟情歸何處呢?本文用了當“性奴”字眼,雖然有點誇張,但是卻真有被曹操幽禁銅雀台一説。

  貂蟬是《三國演義》中最為重要的一位女性形象,其善歌舞,色伎俱佳,雖無更多的過人之處,但卻憑藉自己的美貌在諸侯爭霸的戰亂年代,輾轉於各諸侯之間。

  《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分別用兩首詩歌來讚歎貂蟬的歌舞雙絕,有詞贊之曰:“原是昭陽宮裏人,驚鴻宛轉掌中身,只疑飛過洞庭春。按徹梁州蓮步穩,好花風嫋一枝新,畫堂香暖不勝春。”

  又詩曰:“紅牙摧拍燕飛忙,一片行雲到畫堂。眉黛促成遊子恨,臉容初斷故人腸。榆錢不買千金笑,柳帶何須百寶妝。舞罷隔簾偷目送,不知誰是楚襄王。”


  面對貂蟬的美貌,董卓更是稱賞不已。當然,貂蟬的美貌已無須多言,名列四大美女的她素有“閉月”之稱,意為月亮的光芒也不及她的美麗,而從貂蟬的事蹟來看,她更是深明大義、機智過人,實在是演義中最為光輝的人物形象之一。

  作為三國曆史中最為聞名的女子,貂蟬的事蹟卻在史書中少之又少。魯迅先生在所着的《小説舊聞鈔》中説:“有一本失傳的《漢書通志》記載:曹操未得志時,先誘董卓,進貂蟬以惑其君。”

  如此説來,竟是曹操把貂蟬獻給董卓的,但是根據曹操的為人以及其後他對董卓的行為來看,這個説法是不可信的。

  不過,現在較為流行的一種觀點認為,歷史上其實並無貂蟬其人,貂蟬的形象完全是後人虛構出來的,而且這種説法也得到了三國史和《三國演義》研究界多數學者的共識。

  因為在《三國志》、《後漢書》這樣的史書當中並沒有提到貂蟬的字眼,只有區區一句話還有些許貂蟬的影子,即“布與卓侍婢私通,恐事發覺,心不自安”.


  在《三國志·魏書·呂布張邈臧洪傳》的全篇中連名姓都沒有,只是稱其為“卓侍婢”.也沒有交代容貌、身家、來歷等信息,更是沒有交代與呂布、董卓之間的決裂有何關係。

  影視作品中的貂蟬

  “長安兵變”之後,這位絕世美女的下落也同樣成為了一個謎團,讓人捉摸不定,更多的人仍在關心着貂蟬其後的命運。不過可惜的是,作者羅貫中也沒有把她的結局交代清楚就草草了事了。


  只是在第十九回“下邳城曹操鏖兵,白門樓呂布殞命”中,呂布將要敗亡之前,貂蟬有過短暫的出場,勸誡呂布“將軍與妾作主,勿輕身自出”.呂布放棄了陳宮的妙計,被擒身亡。

  原本那個深明大義、俠肝義膽的貂蟬似乎隨着連年的征戰已經被磨去了原有的稜角,變得碌碌無為,兒女情長了。

  呂布死後,羅貫中沒有再向讀者介紹貂蟬此後何去何從,也許是被好色的曹操金屋藏嬌,也許是同呂布一樣被處死。羅貫中的這一疏忽竟成了一個讓後人不解的千古謎案。

  在民間,關於美女貂蟬的下落存在着“慘死”和“善終”兩大系列。


  “慘死”系列裏面有三種不同的版本。

  第一個版本是崑劇《斬貂》中描述呂布在白門樓被曹操斬首,他的妻子貂蟬被張飛轉送給了關羽,但關羽拒絕接受這位帶有污點的女子,恐其水性楊花、朝三暮四,唯有一死才能保全其名節,於是乘夜傳喚貂蟬入帳,拔劍痛斬美人於燈下。

  第二個版本出自明劇《關公與貂蟬》,劇中貂蟬向關羽痛訴內心的冤屈,並詳細講述了自己施展美人計為漢室鋤奸的經歷,以此贏得了關羽的愛慕與景仰。

  但是關羽最終決定為復興漢室而獻身,貂蟬也只好懷着滿腔柔情自刎,以死來證明自身的政治貞操。


  第三個版本講述的是貂蟬在關羽的庇護下逃走,削髮為尼,但曹操派人追捕。為了不使關羽等人難做,貂蟬毅然拔劍身亡,一縷幽怨的香魂,隨着國家大義而去。

  “善終”系列也同樣有三個版本。

  第一個版本是貂蟬最終出家為尼,並以佚名的方式寫下了雜劇《錦雲堂暗定連環計》,以此向世人表明自己的政治貢獻,最終在尼姑庵裏壽終正寢。

  第二個版本則是説關羽沒有貪戀女色,而是護送貂蟬回到其故鄉木耳村。貂蟬則是一直守節未嫁,最終被鄉人建廟祭奠。

  第三個版本稱貂蟬被關羽納為小妾,並送往成都定居,但是關羽卻沒有想到自己最後竟是兵敗身死,而可憐的貂蟬從此流落於蜀中,成了一名村婦而已。


  總之,關於“貂蟬”其人,在正史的記載中是非常模糊的,僅僅是一個若明若暗的影子而已。其下落究竟如何,至今已經很難考證。

  但我們可以根據情理來推斷一下:董卓死後,貂蟬落入了呂布之手,呂布敗亡後,她又輾轉到曹操手中。

  儘管這些都沒有史書的記載,但也是合乎邏輯的。至於她的最後下場如何,由於史書絕無記載,便是一個千古之謎了。


  我們也可以做一個合理的推斷,不外乎有兩種可能性:一種可能,是在曹操宮中了卻餘生。

  呂布敗亡12年後,即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在鄴城修建銅雀台,納諸伎於其上,習演歌舞,或許“貂蟬”應該也包括在內吧。

  另一種可能就是在殘酷的戰爭環境中,貂蟬作為一個隨軍的弱女子,隨時隨地都有生命危險,不知何時就已經香消玉殞了。


  貂蟬竟是女間諜鼻祖!盤點史上9個最受爭議女人

貂蟬——最早的女間諜。

貂蟬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美人之一,“閉月”就是講她。貂蟬也是女間諜的鼻祖之一,她親身實踐了美人計和連環計。


上官婉兒——巾幗首相第一人。

上官婉兒是歷史上非常才氣的女子,她的一生可謂是坎坷傳奇。雖然沒有丞相之名,但有丞相之實,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獨一無二的。


夏姬——最妖嬈的女人。

夏姬是一個顛倒眾生的人間尤物,她具有驪姬、息媯的美貌,更兼有妲己、褒姒的狐媚,而且曾得異人臨牀指點,學會了一套“吸精導氣”之方與“採陽補陰”之術,因此一直到四十多歲,容顏的嬌嫩,皮膚的細膩,仍然保持着青春少女的模樣。


萬貴妃——最有魅力的女人。

歷史上得寵的妃子很多,但若論情況之離奇卻誰也比不過明憲宗的愛妃萬貞兒。一個大皇帝十九歲的女人卻牢牢佔領了丈夫的心,並且擁有他一生的寵幸,這真是讓旁人百思不得其解,唯一的解釋只能是萬妃具有與眾不同、風騷入骨的狐媚手段了,就此説來,萬貴妃倒是當之無愧的最有魅力的女人!


柳如是——最好命的紅塵女子。

柳如是是活動於明清易代之際的著名歌妓才女,秦淮八豔之首。幼即聰慧好學,但由於家貧,從小就被掠賣到吳江為婢,妙齡時墜入章台,易名柳隱,在亂世風塵中往來於江浙金陵之間。她留下了不少值得傳頌的軼事佳話和頗有文采的詩稿《湖上草》、《戊寅卓》與尺牘。


秋瑾(1875-1907)——最豪氣的女人。

在國家民族面臨生死危亡的時刻,巾幗不讓秀媚的一代女俠秋瑾,拋家別子,女扮男裝,東渡日本,去追求另樣的人生,去尋求民族振興的方法,並最終走上了一條不歸路。把“最有豪氣的女人”這樣的稱為獻給這位女英雄的確是名至實歸。


長孫皇后——最賢惠的女人。

有人説: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站着一個偉大的女性。唐太宗大治天下,盛極一時,除了依靠他手下的一大批謀臣武將外,也與他賢淑温良的妻子長孫皇后的輔佐是分不開的。


呂雉——最狠毒的女人。

呂雉是漢高祖劉邦的皇后,在歷史上算是個很成功的女政治家,但至今人們提起她的名字,最先想到的是她的狠毒和權變。


李清照——最有才華的女人。

李清照死於哪年已不可考,她的傳世之作是《漱玉詞》,基本屬婉約派,由於她一生經歷比晏幾道、秦觀等更艱苦曲折,加上她在藝術上的力求專精和在文藝上的多方面才能,詞的成就超過了他們,她後期的詞還兼有豪放之長。她的《思項羽》詩和“南渡衣冠思王導,北來消息少劉餛。”的詩句反映出她憂國憂民的情懷。



  為什麼貂蟬能“玩轉”董卓和呂布

  中國京劇裏有一齣戲,叫做《鳳儀亭》的,取材於古典小説《三國演義》裏的一個故事。説的是司徒王允為匡扶漢室,意欲誅殺奸賊董卓,因畏懼董卓身邊有猛將呂布時刻不離左右,終不敢輕易下手。

  於是,王允定下連環計,先將侍女(義女)貂蟬暗中許配呂布為妾,再將貂蟬獻之於董卓,並密矚貂蟬從中為之周旋,見機行事。最後誘呂布與董卓反目成仇,將董卓誅殺,為國除奸,為民除害。


  故事不是很曲折,但卻十分驚險。原因在於,將國家大事完全繫於一女子身上,成敗很難預料,更無絕對把握。一旦敗露,貂蟬、王允必死於非命,國家會更加危 險,而以後再殺董卓也就更加困難了。王允定此計,想來也是出於萬般無奈。倒不是説此計不好,關鍵是參與實施這一計策的主角貂蟬有沒有這個素質。美貌當然是 不必説了,有沒有那個能力和定力卻是不得而知的。



  《三國演義》裏將這一段叫做“呂布戲貂蟬”,蓋因男尊女卑,其實並不確切。在我看來,應是貂蟬“戲”呂布才對。因為此時的呂布完全是矇在鼓裏,被人牽着 鼻子走而已。倒是貂蟬,胸有成竹,又是跳水,又是啼哭的,時不時還來個“激將法”,把個呂布搞的是暈頭轉向,忘乎所以。貂蟬有智慧,就在於火候拿捏得到 位,不早不晚,直到將預設好的一幕讓董卓老賊親眼看到,而又不至於禍及自身,方才罷手。


  為何説貂蟬是古代四大美人中第一豔女

  關於貂蟬的身份,《後漢書》和《三國志》等史書上説的都是侍女,《三國演義》中貂蟬一開始的身份也不是王允的養女,而是歌伎,與侍婢無異,日後董卓、呂布娶她,也是妾室而已。

  這裏實際上涉及到了古代貴族官宦或者説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的婚姻問題。

  我們都知道,古代是一夫多妻制,通常説三妻四妾,皇帝則説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三千佳麗等等。但古代的婚姻是有規則的,並非是男人就可以為所欲為,尤其是妻室,其地位是相當重要的,通常説的三妻四妾在現實中一般是不會出現的,因為妻子通常只有一個,即正妻,而其他的都是妾,所以説娶妻納妾,妻子只能娶一個,妾可以多納,但是這些妾的身份比之妻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妻子是法律認可的,迎娶時按一定的規則,找媒人,下聘禮,正所謂明媒正娶,要舉行拜天地入洞房諸如此類正規的儀式,娶進來後妻室在家中也佔有一定的地位。俗話説“男主外,女主內”,這裏的女自然不是説妾,而是妻。妻子在對家中的事務,尤其是閨房內的事有相當的權力,甚至對老公納妾行房都有權干涉。假如夫妻離婚那也要寫“休書”,而妾不同了。一般説納妾,不説聘禮,只稱為“資”,意思就是把你買回來,入房後也是低妻一等,要聽從妻室的吩咐,討好妻室,地位比一般的奴婢也高不到哪裏去,甚至可以説是變相的奴隸。一般有説寵姬,還有上文説到的貂蟬的身份侍婢歌伎,就是妾的變種,而且連妾還不如,純粹是主人的玩物,沒有地位可言。如著名的大詞人蘇軾,就曾經在流落異鄉時把自己的妾一一送人,就如同送物品一般,儘管妾王朝雲留在了身邊一直陪伴自己,但她也就是個妾,不能升為妻,連其墓碑上也沒有妻這個字眼出現。

  再如春秋時期,有一著名的絕纓宴,就是楚王在宴會時突然滅燈,而自己的寵姬在黑暗中被人抓住手不放,寵姬扯下對方的纓帶,並要求楚王查出犯罪分子替其出氣,但是楚王卻要求眾人拿下纓帶後點燈,日後那無禮之人立功,楚王還將自己的寵姬送於他,這被傳為美談。也就因為是姬,所以即便再寵愛也是玩物,送人當時被稱為美談,要是換了王后,就絕對不會如此了。

  妾的身份是如此低下,和她被納時的地位有直接關係,一般家境好的女子都不會甘心作妾,而男子尤其是官宦貴族娶妻時更是考慮妻室背景,正所謂政治婚姻講究門當户對,所以妻子在家都有一定的地位,而妾大都沒有此類的背景,所以低人一等。只有為丈夫或者説主人生下子嗣後會好一點,但是就算如此,妾的子嗣也要低人一等,如袁紹就被傳是妾室所生,所以被袁術看不起,一度指責其不是袁家人,對此袁紹的反應是大怒,可見他對自己的身份也是十分的忌諱。而且就算生下兒子,假如主人不在乎,尤其是子女眾多時也是毫無用處,蘇東坡在將自己的妾送人時據説其中就有懷孕的。

  所以,在年輕貌美的時候博取家中最重要的人也就是丈夫的好感,是十分重要的。我們在古典小説裏常讀一女子在嫁後如何如何得寵,如貂蟬一般,那大都不是妻而是妾室,因為妾為得丈夫好感,什麼辦法都要想,而妻子地位穩定,丈夫對其也要敬愛有加,對於博取丈夫好感的渴望就沒這麼強烈了,我們都稱老婆為黃臉婆,説那些迷戀男人的人為狐狸精,後者往往就是那些妾室,實在是因為老婆沒有必要爭寵所以不注意打扮,而妾室為了爭寵就要處心積慮打扮自己。

  如果説《三國演義》中,董卓迎娶貂蟬為妻,那一切的一切就不合邏輯,人們會覺得貂蟬已為人妻室還要勾三搭四實在是不應該,也會覺得呂布為了奪人妻如此做實在是過分,但是貂蟬的身份為妾,世人就認同了。

  也是因為如此,古典小説因為避諱,在着力描寫的愛情故事或者演義傳説中色藝雙全的女子大都是妾妓之類,真正的妻只能從正史中尋找了。

  在貂蟬的出生地點與身份已經初步明確的情況下,現在我們的任務就是來討論下一步的動向了。貂蟬到底幹了什麼事情呢?

  説到這話呀,我們還要從東漢末年那時非常動盪的形勢説起。


  外戚專權

  説到東漢末年非常動盪的形勢,我們得用簡單的幾句話説一下東漢的建立。公元25年,劉秀建立東漢政權,朝廷中新填了一個機構叫尚書枱,總理朝政,尚書枱一出現,就把丞相——東漢管叫大司徒——這個職務給架空了。架空以後,就出現了下面種種稀奇古怪的事。

  第一個事就是外戚和宦官交替專權,東漢跟以前的朝代不太一樣,前四個皇帝中,光武帝是打天下的,明帝也跟着打了一仗,他倆都是中年繼位。等到章帝的時候,他沒繼位幾年就死了,結果就連續出現了小皇帝。和、商、安、紹、順、衝、質、桓、靈、少、獻,這些皇帝都是一兩歲、兩三歲、頂多就是15歲繼位。先皇死了,可小皇帝他媽沒死啊,她就得替自己的兒子執掌政權、朝綱。這皇帝他媽也不認識誰呀,但三從四德您總知道吧,你年輕輕的剛20多歲,小寡婦往那一坐,跟大臣見面,這不大合適啊,怎麼辦呢?皇帝他媽不是還有爸爸、哥哥嗎?所以朝政就落到了皇帝他媽這邊的親戚手裏,這邊的親戚我們給起個詞,叫“外戚”。

  我們中國的詞很有意思,現在跟過去都反着。現在説“這是我內人”,指的是老婆,沒有説“這是我外人”的。在英語裏,“這是wife”,表意為“這是外人”。中國這詞跟那個是差不多的,那叫“wife”,這叫“外戚”。這是我“內子”,什麼意思?這是我先生,“內子”跟“wife”這不是一樣嘛,你都説“這是我內子”了,我還不得説“這是我wife”啊,“內子”跟“wife”這才是搭配的。在我這兒,中國話跟英國話是同源的。

  那麼皇帝母親或者妻子的親戚,我們管他叫“外戚”,換句話説,由於皇帝小,政權就落到“外戚”手裏。我是你姥爺,或者我是你舅舅,我替你當個家做個主算啥,不把小孩當回事,皇上都長大了,還不當回事。他老覺得,你小孩懂什麼呀,我替你當家你甭管了,你好好吃喝玩樂去吧。


  宦官專權

  人家是皇上,他接受的教育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皇土,率土之兵,莫非王臣”,你是我姥爺怎麼着,你也得見我下跪,我是皇帝。他見你要是不跪呢,當然生氣了,生氣怎麼辦?找一天把他宰了啊。那可咋宰?把你姥爺、舅舅宰了可不容易!你認識誰啊小皇上。你説他認識誰?他就認識宦官。宦官這個詞到了明朝才改成太監,但宦官跟太監還不是一回事,宦官不一定都是太監,可太監一定都是宦官。什麼意思呢?聽聽,您就明白了。宦官,是指中國古代被閹割後失去性能力而專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員。宦官稱“太監”,是隋唐以後的事,地位較高的內監就被稱為“太監”。到了明代,宦官權勢日增,人們就把所有宦官都尊稱“太監”,太監也就稱為宦官代名詞了。

  皇帝逐漸長大了,他需要排除干擾,自己獨立掌權。他只認識宦官,所以跟宦官一嘀咕:哪天把我舅舅叫來,咱們大夥兒給他一問,一捆,一宰,我就執掌政權了。這樣就出現了宦官專權的局面,宦官專權輔佐小皇帝,皇帝大了,20多歲,剛剛執政沒兩天,又死了,他那兒子才兩歲。得,他媳婦兒又找他媳婦兒的哥哥或者是爸爸來掌權,又開始外戚專權了,這小皇上後來又長大了。我就不往下講了,外戚宦官交替專權就是這碼子事。所以你就看吧,多倒黴。

  在東漢整個一朝,外戚專權最嚴重,就是140多年到160年前後,漢順帝死了,外戚梁氏專權,其中一個特有名氣的人叫梁冀,光他就先後立了四個小皇帝,一個是不到兩歲的衝帝劉炳,一個是不到八歲的質帝劉纘(zuǎn),一個是不足15歲的桓帝劉志。你要注意,這個桓帝是15歲繼位的,繼位後轉眼就20郎當歲了,他一看,你夠牛的,我非除了梁冀你不可。

  於是乎,漢桓帝跟手下五個親信小宦官常侍單超、徐璜、具瑗及小黃門左悺(guàn)、唐衡,就在159年的時候一舉拿下了梁冀,並把他給宰了。宰了以後這五個宦官就開始專權,他們同日封侯,人稱“五侯”。這五侯其中一個比較倒黴,很早就死了,是單超。那麼另外四個人,人人都有一句外號,叫什麼呢,“左迴天,具獨坐,徐卧虎,唐兩墮”,這四個宦官分別姓左、姓具、姓徐、姓唐,可見其氣焰之囂張。

  桓帝死了以後,靈帝繼位,此時宦官的氣焰就更加囂張。這個時候漢靈帝手下有張讓、趙忠、夏惲(yùn)、郭勝、孫璋、畢嵐、慄(lì)嵩、段珪、高望、張恭等十個宦官掌握政權,人稱“十常侍”,其中為首的這兩位是趙常侍和張常侍,那靈帝跟人家好的,一張嘴介紹説“張常侍是我公,趙常侍是我母”,他不説張常侍是他爹,趙常侍是他媽,説公和母。“十常侍”在朝廷之上是為所欲為,無惡不作,一時間朝政非常黑暗。他們的行為讓一些正直的大臣和靈帝他們家外戚極為反感,其中竇武和陳蕃兩個人聯名上書彈劾“十常侍”。結果這上書正好就落到“十常侍”手裏,“十常侍”就替皇帝寫了一封詔書,殺掉了竇武和陳蕃。這一殺不要緊,又引起了李膺和杜密的反感,他們再度彈劾“十常侍”,第二年,李膺和杜密再度被殺。這兩個人是我國曆史上的第一對李杜,是政治家,人稱“黨錮之禍”。此後,再沒有人敢彈劾這“十常侍”,於是“十常侍”就公然受賄,過着極其腐朽的生活。

  外戚、宦官以及他們的黨羽,都公行賄賂,搜刮財貨,兼併土地。外戚梁冀被誅,抄沒的家財竟達30餘億,抵得上東漢全年租税的一半以上。宦官集團也利用手中的權勢公然受賄,盡情過着腐朽糜爛的生活。


  門閥大族

  與宦官、外戚交替專權的同時,門閥大族也開始出現。

  在朝廷中,大臣們並不是鐵板一塊,而是各派獨立,黨爭紛繁。為什麼呢?原因來自於東漢選官制度。東漢的選官制度分成三種,第一種叫察舉制,第二種叫徵辟制,第三種叫任子制。察舉包括兩個方面,察是上級對下級的明察暗訪,舉是下級向上級的系統推薦,察和舉都有標準,主要是兩個,一是孝,二是廉。如果你不是官,我要一訪,這人特孝順父母,表現呢?把自己賣了,給爹媽找個棺材板啊。賣己,這就叫孝順父母。東漢有一個人姓董,名永,他就是這樣的。父親死了,他自己還特別窮,最後怎麼辦呢?插跟草繩在身上把自己賣了:您給我父親弄一個棺材板,我哭完了,就到您家幹活去。結果讓朝廷裏的人發現了,這小夥子好,得了,你也別到人家幹活去了,你明兒當一品吧,結果這董永就當官了,這就是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當中的董永。七仙女是哪兒來的我不知道,但董永是東漢的。剛才説的就叫孝,你要孝順就可以當官。但是話説回來,你説我要在朝中有個人,誰敢説我不孝順呢,我裝也得裝出孝順來,所以察舉制有問題,這察的和舉的經常都是一家的,所以到了袁紹那兒,世代三公四卿,就是他們家祖祖輩輩都孝順,所以他們家祖祖輩輩都當官。

  徵辟是什麼?過去朝廷裏讓你當縣長,給你一個月開兩百石的工資,發兩百石的糧食,為什麼給那麼多?一個縣就派了一個人,明白了吧,小的縣叫縣長,人口不過一萬;大的縣叫縣令,人口過了一萬。你就一人都管了吧,你準備僱誰就僱,你那不是有很多糧食嗎,你就給他開工資吧。這制度一直到清朝都這樣,就是你跟我幹。清朝時候改叫幕僚,但東漢叫徵辟,你自己給他開工資,這就叫徵辟制。一搞徵辟制,你想想,要是有人在一個縣裏當縣令好幾十年,誰要想當官都得拍他馬屁,自然就會出現一種私恩結合的團體。所以你看袁紹他們家,一打仗就有很多很多將軍,確實厲害。

  第三種是任子,大官的孩子可以既不用察也不用舉直接當官,這是一種恩蔭,就是因為我爸爸是一品,所以我就可以繼續當官,這樣做就可以了。

  我們講的這三種制度造成了什麼局面呢?東漢的官員呀,它是一撥一撥、一派一派的,互相之間不團結,正因此才造成了外戚宦官交替專權。你説當時社會有多黑暗啊,一黑暗就要出事,什麼事?黃巾軍大起義啊。東漢後期交替專權,老百姓沒法活了,你想想,他一個縣令,要親自給手下那些人開工資,就給他那麼點錢,這麼多事都得他辦,他怎麼弄,羊毛出在羊身上,他就跟老百姓要唄。正好趕上有災,連年不下雨,但徵税要繼續啊,老百姓説別徵了,今年都旱死了。你看那樹葉還綠呢,怎麼會旱呢?樹葉沒全落光就不叫旱,該交錢交錢。老百姓沒法活了,只能造反。

  黃巾起義

  在和帝、商帝、安帝的時候,造反的人才幾百個。後來到了桓帝、靈帝的時候,一鬧萬八千人,一下子就漲了十倍。起義每次都是失敗,完了再起義,接下來就是連續的失敗,起義,失敗,起義,失敗,這也沒頭啊。

  正在這個時候,中國崛起了一種宗教,叫“黃老道”。“黃”是黃帝,“老”是老子,他們講的是《道德經》,以前叫道家,現在演變成為道教。那個時候黃老道有三支,一支是五斗米教,一支是天師道——這兩支都有官方背景;後來還有一支叫太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