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墓中神秘“墓毒”揭秘
2009年春節前後,江蘇盱眙境內發生了一起特大盜墓案,這起事件倒不是盜走了什麼驚天隨葬寶物,是因為有四名盜墓賊現場斃命,三人死於盜洞,另一名在同夥遲遲不見反應的情況下,下盜洞探查救援,結果頭朝下摔壞大腦,加上中毒,致死。當時,南京《週末》的記者曾電話採訪過我,我當時表示,他們可能遭遇了墓毒。下面就和小編去了解一下吧。
近日,隨着司法機關審理完結,已真相大白,確實是被毒死的。到底是什麼神秘毒物如此厲害,一下子要了四名盜墓賊的命?經法醫鑑定,系一氧化碳!有的報道就此宣稱,所謂“墓毒”是不存在的,古墓中的毒氣,不過是有機生物體(如,屍體),或是其它物質(如,隨葬食物),腐爛後自動成的一氧化碳。這種報道太“走近科學”了,顯然不太瞭解中國古人的反盜墓手法。古墓中的墓毒真的存在嗎?
如果有的話,會是哪些毒物?回答這個問題是肯定的,中國古墓中不只有墓毒,毒物的種類也不簡單,往往是“五毒俱全”,氣態、液態、固態,這三種形式全部存在,在這考古發掘中已得到了證實。實際上,中國古人早就知道製造“毒氣”的原理,他們對化學這一門現代才發展起來的學科的某些領域,早就瞭解和掌握了,並在實踐中進行應用。如,煉製長仙丹、五靈丹這些所謂長生不老藥、長壽藥、壯陽藥,就是中國古代化學家進行的早期化學實驗行為。
氣態墓毒。
氣態墓毒在古籍中常有記載。如西漢廣川王劉去盜掘戰國古墓魏襄王冢時,除了發現墓是鐵汁澆灌之外,在打開後還有驚人發現,裏面竟然噴出一種有毒氣體:“黃氣如霧,觸人鼻目皆辛苦,不可入。以兵守之,七日乃歇。”最常見的就是一氧化碳、二氧化碳。過去因為一般人不懂科學,一氧化碳被神化了,成了一種絕殺盜墓賊,神秘而又無形的超級殺手,甚至連現代的考古人員都俱怕三分。一氧化碳的毒性,應該是中國古人在長期煉丹過程中發現,並使用的。在高温下,一氧化碳能將許多金屬氧化物還原成金屬單質,工業生產中,常用之為還原劑。
古代便有術士便曾利用此原理,煉造假赤金騙真金。假赤金就是將黑色的氧化銅,一氧化碳可以將它還原成紅色的金屬銅,這就是假赤金。古墓中一氧化碳這種毒氣哪來的?一氧化碳的來源很方便,且容易,炭未燃徹底時,便會產生這種毒氣。在秦漢及以前的年代,古人喜歡在墓內積炭,這種炭,多是燒過卻又未燒徹底的炭灰。墓中放置炭石,也叫“積炭墓”,考古時常會在先秦古墓中發現“積炭層”。古墓中積炭,可謂“一石三鳥”:一,可以起到乾燥墓穴,屍體防腐;二,反盜墓,盜洞不容易形成,易塌方;三,仍是反盜墓,產生有毒的氣體,即墓毒。
十六國時期,後趙皇帝石季龍盜春秋後期名人趙簡子墓時,便在趙墓中發現了一丈多厚的積炭層。有經驗的盜墓賊,會利用這一點進行探穴,並將之作為認證古墓年代的一個依據。拔出洛陽鏟後,如果泥中夾炭,十有八九就是古墓了。氣態墓毒是最為厲害的一種墓毒,因為看不見,摸不着,也聞不着,所以盜墓賊一不小心便中了“毒招”,死了,還不明白是怎麼死的。氣態墓毒容易外泄,會造意外傷害。《酉陽雜俎·屍穸》記載,齊景公的墓內暗置毒物。有盜墓賊掘開墓穴後,“有青氣上騰,望之如陶煙,飛鳥過之輒墮死,遂不敢入。”墓內冒出的氣體,竟然把天上飛過的鳥兒都毒死了,可見墓毒之毒。
液態墓毒。
古墓中常見的液態有毒物質,便是水銀。有關方面專家一直在考古中的秦陵,便是世界第一大“毒墓”。從《史記》(卷六)記載來看,秦陵中使用的水銀量驚人,注滿了陵內的整個地層,形成了一個可怕的“地下毒河”。試想,在密封空間內,如果有盜墓者侵入,誰還能活着走出來?赤眉軍當年盜秦陵時,便遇到了水銀,據説盜了秦始皇的銅槨便退出了。水銀極易揮發,往往又形成氣態墓毒。在墓中設“水銀池”,在古人反盜墓手法裏比較好處理的一招,齊桓公的墓內便設有。
唐人張守節《史記正義》引地理書《括地誌》稱,“晉永嘉末,人發之,初得版,次得水銀池,有氣不得入,經數日,乃牽犬入中”水銀蒸發形成的毒氣,給盜墓者製造了很大的麻煩,多少天也不敢進去,最後放了一條狗進去,檢測墓毒散盡否。水銀的用途很廣,可作防腐劑。中國古人也掌握了這一點,屍體防腐時常常藉助於水銀。往往是在人死後,儘快往嘴內灌注水銀。如南宋皇帝趙理宗,屍體防腐便是這樣的手法,因為水銀是貴重金屬,所以盜墓大賊、西域禿驢楊輦真伽在盜陵時,特地讓人把趙理宗的屍體倒掛起來,下放盆子,“瀝水銀”。
療方法,叫“以毒攻毒”。還有術士,在長生不老藥一類丹藥中使用水銀,也是希望得到奇效。但也會因此弄出大紕漏,弄死人命。明宮三大謎案中,新皇帝朱常洛,登基29天暴亡。原來朱常洛服用了鴻臚寺丞李可灼的“仙丹妙藥”,一種紅色的藥丸,朱常洛死亡事件,因此稱為“紅丸案”。我懷疑,配方中就有水銀,當然這僅是推測,説不定是其它類型的毒物,比如下面要説到的“藥石”。正是古人把水銀當“萬能藥”用來防腐,又拿來服用,所以,“液態墓毒”數水銀最為多見。
固態墓毒。
常見的毒物有硃砂、石膽、雄黃、礬石、磁石等藥石,這些“藥石”在一定温度下,會產生劇毒,又“五毒之石”。另外常見的藥石還有礜石等。這類毒物在古墓中最常見了,上面説的兩種墓毒,比如水銀,一般人家置辦不起,而藥石相對就便宜了,來源亦廣,價格低廉。考古常會在墓穴看到這些藥石,有的還用之襯墊棺牀。古墓中常見這些固態墓毒還有一種原因,就是古人生前喜歡服用。這些藥石常被古代術士用於煉製不老藥、壯陽藥,帝王,或是有社會地位、有經濟條件的王公貴族,往往將之當“仙丹”,長期服用。
1980年代在廣州發掘的第二代南越王趙眜墓中便發現了這些“藥石”和成品“仙丹”。現代中醫在臨牀研究中發現,有些藥石在適量情況下,確實可以冶病,古代術士用之做藥,並不是沒有道理的。我曾與南京中醫院的專家聊過這事情,他們告訴我,藥石是中國古代中醫在長期的臨牀動用中發現的,現在的牛黃解毒丸中,便含有普通的藥石,“毒藥石“在現代中藥中配方中也可以找到。但由於毒性難以控制,一般是慎用,沒有十分把握,不會開方。用之做“不老藥”則太危險了,服用了這樣的“仙丹”,不速死就算萬幸了,何來長生不老?
不少古人,因這生前長期服用這類“仙丹”,在體內積聚了大量的有毒物質,甚至有人生因服用藥石過量,死後自動形成了墓毒的趣聞。《太平廣記·墓冢》(卷三百八十九)“王粲”條,魏武帝北征烏桓時,登上山嶺遠望,發現有一片山岡寸草不生。手下的王粲據此認為,這個地方埋有古墓。而且推定,墓主在世的時候曾服用過生礜石,死後變成毒氣揮發出來,導致地面寸草不長。魏武帝將信將疑,讓人掘開一下,果然有座古墓。
與墓毒相伴的,是屍毒。
如果屍體沾上了毒物,便會形成更為可怕的“屍毒”。所以有經驗的盜墓賊,一般不先碰屍體,或是戴上皮手套,再翻動棺材。現代考古人員在開棺前,必會做這方面的準備工作,就是這個考慮。屍毒的形成,當然不僅僅是有毒物質,致命的古代病菌,也是屍毒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現代醫學中,得惡疾、傳染病死後的屍體,醫生都會建議單獨焚燒處理,原因就在這裏。古代處理這些問題屍體的辦法,往往是“深埋”。盜墓賊如果碰到這樣的屍毒,真的是“中彩票”了,算你倒黴!需要説明的是,氣態、液態、固態三種墓毒,常常會相互生成,互相作用。而中國古人在反盜墓機關設計時,也往往多管齊下,多種毒招並用,讓盜墓賊望而卻步,聞風喪膽!
帝王收拾盜墓賊的十大“毒招”
反盜墓招數一:虛墓疑冢疑冢防盜,有一個考古名詞,叫“虛冢”。虛冢,只是秘葬方式的一種,又稱假墳、虛墓、虛葬、潛葬、潛埋,説白了,就是造若干假墓穴,而將真屍葬地隱匿起來。
傳説中最著名的虛冢,當數孔仲尼的弟子為其設的五座虛墓。晚清文人俞樾着《茶香室叢鈔》引《東家雜記》稱,當年孔子的墳西側有五座假墳,都是石頭砌成的。這些墳都是他的弟子為他造的,目的是防止後人盜掘。
墓室(資料圖)
據説,秦始皇嬴政統一六國後,曾命人掘開了這些虛冢,裏面竟然跑出一隻白兔子。此説顯然是無稽之談。但從中可以看出,盜墓掘墳,在孔子那個時代已是一種社會現象了。為了防止盜墓者盜墓掘墳,反盜墓成了必須考慮的事情。
石勒是十六國時期後趙的創立者,曾經是漢族豪強的奴隸。他少年英雄,十九歲時組建了軍隊“十八騎”,自號大將軍,隨着實力的發展,他攻城略地,建立了後趙王國,登上了皇帝寶座。
在他母親王氏去世後,為了防止墓穴被盜,石勒將母親秘密安葬,隨後又大張旗鼓地用虛葬疑冢來掩人耳目。《晉書》中記載:“勒母王氏死,潛窆(音bian埋葬)山谷,莫詳其所。既而備九命之禮,虛葬於襄國城南”。
二十年後的公元333年,石勒逝世,同樣也採用了虛墓疑冢的反盜墓方式,和他的母親一樣,同樣也是隱匿於山谷,然後用“高平陵”的名義,設置虛墓,以混淆盜墓者的視線。高陵位於襄國城西南三十里處,不築牆,不種樹。
史書記載,當時安葬石勒的時候,在夜間同時抬出了十幾個棺材分別掩埋,以迷惑當時的百姓。
後來,明開國皇帝朱元璋“十三城門出棺”,是否是受到了石勒秘葬方式的影響,現在不能肯定,但其反盜墓的靈感,應該是一致的。
石勒死後,由其第二子石弘繼位,後讓其侄兒石虎奪了皇位。石虎死後,葬顯原陵,從史料記載來看,顯原陵亦為虛冢,石虎並未葬在陵中。
《資治通鑑晉緲(卷100)記載,東穆武帝昇平三年(公元359年),前燕皇帝慕容偏古同“俊”)做了一個夢,夢見石虎咬其膀子,一怒之下去挖顯原陵,欲鞭屍泄憤。但打開陵穴後,並沒有找到石虎的屍體。顯然,石虎受其叔父啓發,也採用了虛墓疑冢。
反盜墓招數二:構築崖墓將墓穴挖在山崖上的岩石中,是另一種反盜墓招式。依山為陵,顯然比平地起穴那種封土式陵墓防盜效果要理想得多。但這種莽法一般人家造不起,也造不成。
這種開鑿于山崖之中,不另起墳丘類型的墓穴,考古界慣稱“崖墓”。這種墓在西漢時已頗為流行,如現今考古發掘發現的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墓、山東曲阜魯王墓、徐州龜山漢墓,都是在山崖中開鑿了巨大的洞穴而成。
崖墓的歷史很長,早在戰國時期已經出現,分佈在江西省境內的武夷山崖墓,形式有單洞單葬、單洞羣葬及聯洞羣葬,棺用整木刳成。經考古發現,多為戰國古墓。從這點來説,皇家的“依山為陵”反盜葬式,是受到了民間崖墓葬制的啓發。
李世民的昭陵玄宮。就是採用了這種防盜方式,是開鑿九螋山(今陝西省禮泉縣境內)而就。其後唐諸帝多興師動眾,將附近風水上佳的山體都鑿空了。
反盜墓招數三:鐵水澆築將墓穴開鑿于山之中,堅固異常,防盜效果自然也非同一般,但是也存在明顯“漏洞”,其通往玄宮的洞口,盜墓者很容易找到。
如何封閉洞口,工匠煞費苦心,其中用鐵水澆築,就是其中的硬招之一。
正史所記,最為著名的鐵水封陵,當是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台葬墓——乾陵。據記載,“乾陵元宮,其門以石封閉,其石縫鑄鐵,以固其中。”
乾陵墓道開在北峯南面的山坡上,墓道長63,1米,寬3,9米,呈斜形坡。墓道與墓門間用吞條填砌,多達39層,用石近四千塊。石條之間用鐵拴板拴拉,每三層上下用鐵棍穿聯,再用錫鐵熔化灌縫。石條上刻有文字(含石匠姓名),共發現“焦才…合一”等363字。
考古結果表明,目前沒有發現乾陵被盜的痕跡。可見,武則天的反盜陵手法是相當成功的。
唐人段成式所著的《酉陽雜俎屍穸》(卷13)記述了一個鐵汁澆鑄固墓的故事一劉晏判官李邈,莊在高陵,莊客懸欠租課,積五六年。邈固官罷歸莊,方欲勘責,見倉庫盈羨。輸尚未畢。邈怪問,悉日:“某作端公莊客二三年矣。久為盜。近開一古冢,冢西去莊十里。極高太,八松林二百步方至墓。墓側有碑,斷倒草中,字磨滅不可讀。初,旁掘教十丈,遏一石門,固以鐵汁,累日洋糞沃之方開。
可見,再巧妙的防盜招數,都能被狡猾的盜墓者破解。盜墓者用硫酸水天天澆灌,最終,鐵汁溶解了,讓盜墓者得逞。
反盜墓招數四:積沙,積石土丘墓最絕的反盜墓招式是“積沙”和“積石”,這種墓也有一個專業術語,叫“積沙墓”和“積石墓”,如果是複合型,則是“積沙積石墓”。
“積沙墓”俗稱流沙墓,是盜墓者最為頭疼和害怕的墓冢類型之一,出現時間很早。
在營建時,開挖十幾米深、面積達幾十甚至幾百平方米的地下空間,據堪輿術。定好棺槨的朝向、方位後,以炒乾的細沙埋葬棺槨,而不是以土回填。沙子積埋到一定位置和厚度後,才以泥土覆埋。並將四周夯實築牢。
為什麼要將沙子炒幹暱?一是可以保持地下乾燥的環境,防止屍體腐壞:二是強化防盜效果。
乾燥的細沙如水,流動性極強,盜墓者根本無法挖掘盜洞,因為挖的時候,沙子會流淌,根本就形不成盜洞。就是挖成了,也極容易造成塌方,讓盜墓者成為殉葬者。
2005年5月,考古專家對郭莊楚墓進行了全面發掘。參與發掘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馬俊才事後透囂,整座墓的防盜招式一環套一環:大墓深達17米,其中10米多埋的都是沙子。又在主棺的正上方和側方,加修了兩個假棺材,為了逼真,還放置了小件陪葬品。墓道走向設計也很絕,不像通常大墓那樣,’墓道直達墓底,而是改變了方向,如果盜墓者順墓道而下,根本看不見真正的棺室。
這座楚墓內的陪葬品,能歷兩千多年而不被盜出。完全是因為這環環相扣的反盜墓設計。現場發現。此墓大大小小有17個盜洞,其中年代最早的盜洞挖於戰國時期,位於墓室北口外約三米處,這是一個階梯式的斜向洞,向下發現積沙後停止了挖掘。
積石也是古人反盜的絕招,比積沙的使用更寬泛。1988年,在太原金勝村發掘的251號墓屬春秋晚期大墓,打開後發現,面裏有“積石積炭”,積石是為了砸死盜墓眷,積炭則是防止屍體腐爛。
已考古發掘過的固始墓、曾侯乙墓、中山王陵和魏王陵均屬大型墓葬。槨內外大都積石、積沙、積炭。積石一般置放在墓壙的四周或四角,但郭莊楚墓的積石防盜設計最佳。考古人員在葛莊楚墓積沙層中共發現了積石1000餘塊,最小的3公斤,最大的165公斤。這些石塊石質石色多樣、形狀不一,但邊角都十分鋒利,應當是特意開採並經過有意揀選的具有殺傷力的石塊。大致分為亂石層、蒙頂石層、貼頂石層、攔腰石層和卧底石層,可以防止盜墓者從不同的部位進入。
散亂分佈在積沙上層的亂石,殘存50餘塊,重量、大小、位置均無規律,防不勝防,起到了冷石“暗器”的作用。
反盜墓招數五:伏弩、懸劍在所有的反盜墓手段中,最為神秘的是“伏弩”。弩即是箭,伏弩,就是暗設在陵墓死穴(盜墓者必經之地)處,可以自動發射利箭的一種反盜集機械裝置。機弩,即裝機械的弓。
伏弩一般只有帝王陵一類的高等陵寢才會使用,秦始皇的陵墓就有“伏弩”。郭沫若在《中國史稿》第三篇第三章第一節中寫道:“為了防止後人挖掘他的墳墓,秦始皇命令工匠裝置了許多機弩,以射殺企圖進入墓道的人。”
曹操的高陵內傳説也設有機關,但此説不見於正史。蒲松齡所作的《聊齋志異曹操冢》(卷10)記載,“許城外有河水洶湧,近崖深黯。盛夏時有人入浴,忽然若被刀斧,屍斷浮出:後一人亦如之。轉相驚怪。邑宰聞之中,遣多人閘斷上流,竭其水。見崖下有深洞,中囂轉輪,輪上排利刃如霜。去輪攻入,中有小碑,字皆漢篆。細視之,則曹孟德墓也。破棺散骨,所殉金寶盡取之。”在盜墓者將封閉的古冢打開後,怪事就出來了,“開時箭出如雨,射殺數人。眾懼欲出,某審無他,必機關耳,乃令投石其中。每投箭輒出,投十餘石,箭不復發,因列炬而入,至開第二重門,有木人數十,張目運劍,又傷數人。眾以棒擊之,兵仗悉落。四壁各畫兵衞之像。南壁有大漆棺,懸以鐵索,其下金玉珠璣堆集。眾懼,未即掠之。棺兩角忽颯颯風起,有沙進撲人面。須臾風甚,沙出如注,遂沒至膝。眾皆恐走。比出,門已塞矣。一人復(一目後)為沙埋死,乃同酹地謝之,誓不發冢。”
此文透露出了“伏弩”的厲害。在這個古冢裏,反盜設計多種多樣,不只有機弩,還有積沙,一個進入墓內的盜墓賊。因反應慢了一點,就被積沙掩埋了。
在墓穴中置放的殺人兵器,除了伏弩和機弩外,還有“懸劍”,但這兩樣東西的反盜謄原理都差不多。被盜的名人墓中,唐朝風水大師袁天罡的墓裏就有“懸劍”。
袁墓位於彰德城西北三十五里東灰營樹,墓垣以磚砌成,內為清水一池,池深無底,池水中有鋒利鋼錐。
當地傳言,附近李家坡盜墓者李某將袁墓打開後,盜走了墓內的陪葬物金箍金劍和20餘件金具。更有一劍懸於墓頂,有二人因以利刃擊砍劍之強,落水而死,後將屍體撈出,屍身均被利尖穿爛。從此,雖人皆知墓中有寶物,然無敢往取者。
反盜墓招數六:巨石堵門另一個反盜墓手段是用自霖石頂死墓遭。在帝王陵中,反盜設計嚴密。特別是後室(客騫所在)的防盜更嚴謹。在專供棺棒運行的長長墓道上,從入口到地富一般至少設有蘭道石門,多者七道,道道有機關,石門燕迭數噸至數十噸。最外面一層俗稱“盤剛牆”,而金剛牆的位置相當穗蘸,艘有知情者很難找到-l讎9年蓿發掘的第一座帝王葭寢,是明神宗朱翊鈞自臼“定陵”,考吉人員挖了第一剷土,但直到當年的9月2日,才找到傳説中寫有“此石到金剛牆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的“指路石”,然後才找到金剛牆。
在金剛牆的石門後面,項有一根同樣神秘的“自來石”,這塊石頭,其實是一根長方形的石柱,起抵門棍的作用,有“一石當關,萬夫莫開”的奇效。定陵兩扇石門十分沉重,高3.3米,寬1.7米;頂門的自來石長達1.6米。
棺槨擺定,人員退出,裏面不留一人,這自來石是怎麼梅門頂住的?原來,秘密在石門和門軸的設計,兩門的對接邊緣扣榴,門軸上下端打磨成球狀,打鑿時,叉在兩扇石門中間齊門縫的相同部位,多留出一個凸起的槽口。關閉石門前,工匠將自來石放在地面的石廈凹槽內,通過特殊工具,7”字狀、俗稱拐釘的物件套住自來石。當人員從地宮中壘幫撇出後。先關起離門,工匠拉動拐釘,讓其慢慢前傾。使之與石門上磺留槽口對接。石條傾斜後,藉助巨大的重量,會壓迫有門軸的石門轉動。這時候,工匠迅速拿開拐釘,石門自動關閉,直至完全合縫。兩端均插在石槽內的自來石,便將石門死死頂住,不知竅門的人根本無法打開。
陵墓內一般設有多條迷道,盜墓者打開第一道石門後,未必就能找到第二道門,找到第二道石門,也未必就能打開第三道門,道道石門背後的“機關”也不盡相同。
1928年,軍閥孫殿英盜掘清東陵時兵分幾路。在盜慈禧陵寢時,地宮的最後一道石門攔住了他。本來打算用炸藥炸開的,但又怕震壞陵內寶物,遂改用笨法子,撞。40名士兵用粗木槓子,硬是將石門撞開了。後來,調查人員在現場調查時發現,項門的自來石被撞成了幾截。
另一路士兵在盜掘乾隆皇帝的裕陵時,怎麼都打不開玄宮前的石門,情急之下,只好將其炸開。石門炸開後,士兵驚訝地發現了一個天大的奇事:裕陵內葬有乾隆和孝賢純皇后、哲敏皇貴妃等6人,其他五個桔槨都在石牀上,唯獨乾隆盼棺槨“走”了下來,成了“自來石”,將石門死死地頂住。
迷信的説法是乾隆地下有知,知道有賊人要來盜掘裕陵,便隻身下來頂門。但同樣的奇事在1975年,考古專家清理裕陵地宮時又出現了,乾隆的棺槨又“走”下來頂門了。有專家認為這是地下水的浮力作用,將棺漂起來所致的,但是其他五具為何不動呢?而且乾隆的梓棺四角有重石固定,如果是地下水的浮力作用,當有很大的波浪才成啊,而滲進來的水顯然不存在這個條件。
乾隆棺槨頂門一事,至今專家未能拿出令人信服的考古結論,成了有趣的謎題。
反盜墓招數七:深藏伏火《漢舊儀》裏所言,“將作營陵地,內方石,外沙演,户交橫莫耶,設伏弩、伏火、弓矢與沙,蓋古制有其機也。”這段文字中透露出,古墓中的“伏火”是古人反盜墓設計的傳統手段之一。
這種古墓也有一個名字,叫火坑墓,有些地方的盜墓者俗稱火洞子。
曾震驚世人的長沙馬王堆1號墓(“辛追墓”),就曾出現“伏火”。這座墓的發現頗為傳奇,該墓位於長沙市東郊長瀏公路北側,距市中心約4公里。據地方誌記載,此處為五代時期楚王馬殷家族的墓地,故名馬王堆。
1971年,各地紛紛開始以“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為內容的備戰運動,駐守在長沙市東郊的軍方醫院看到高達幾十米的馬王堆,決定將高堆挖空,建一座秘密的地下醫院。
打孔探測中,有一種冰涼的氣體從孔中噴出來,作業人員想試試噴出的氣體壓力有多大,便往裏面灌水。但水竟然反濺了出來。有經驗者便想到了火洞子,划着火柴一試,涼氣啪地一下就燒了起來,於是,他們就推測下面必有未經盜掘的古墓。
作業部隊及時將異常情況報告給了湖南省博物館。1972年初,考古專家對此墓進行了全面發掘,兩千年前那位名叫辛追的利蒼侯夫人。才得以出現在現代人面前。伏火頗令盜墓者恐懼,但古墓中的伏火到底是不是反盜設計,學術界卻存有爭議。墓中有無伏火,成為盜墓者判斷古墓是否被盜過的經驗之一,如果有火出來,基本上可以斷定,此墓完好無損。
反盜墓招數八:置放毒物古籍中,毒墓的記載很多,漢廣川王劉去盜掘戰國古墓魏襄王冢時,除了發現墓是鐵汁澆灌之外,在打開後還有驚人發現,裏面竟然噴出一種有毒氣體,“黃氣如霧,觸人鼻目皆辛苦,不可入。以兵守之,七日乃歇”。
古代人常使用的毒物是水銀,在秦、漢及之前的陵寢中,使用水銀的記錄較多,齊桓公墓內便置有水銀池,水銀蒸發形成的毒氣。給盜墓者製造了很大的麻煩。
置水銀在陵墓中,最著名的當是秦始皇陵。《史記秦始皇本}己=》(卷6)記載,“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其陵使用的水銀量驚人,注滿了陵內的整個地層,形成了一個可怕的地下毒河。試想,在密封空間內,如果有盜墓者侵入,誰還能活着走出來?
古墓中的屍毒、毒氣到底是古人有意放置,還是後天形成。在考古界也有爭議。古人在臨終前幾日,知自己壽限到了,往往會服食丹砂一類的東西。以保證死後屍體久放不腐。還有一個原因。包括帝王在內的古人迷信增壽一類的不老藥,丹砂、不老藥這些藥中,都含有水銀一類的有毒物質,累積在體內、骨骼間,時間久了肯定要散發出來,客觀上也就形成了“屍毒”。
不管古墓中的毒是哪來的,但毒墓確實是存在的。所以,後世盜掘者或考古專家都會小心謹慎,防止中毒。
反盜墓招數九:屠殺工匠在所有反盜手法中,殉殺活口是神秘的,當然也是最違反人權的。
當年,贏政於河北沙丘平台死去後,嗣位的秦二世胡亥將其屍體運回咸陽,葬於驪山附近已營造多年的陵內。葬事完畢後,為防止泄密,胡亥便下令不留一個活口。胡亥究竟殉殺了多少活口,具體無數據,司馬遷僅以“死者甚躺”做以總結。如果先後被罰去修陵的70萬人都被處死了,那將是世界殉殺之最了。
在早期帝王級葬事中,一般都會將工匠和知情人就地處決,這已成為一種舊例陋習,並美其名日“殉葬”,實際上,這是防止知情者泄密而採取的滅殺活口行動,是一種反盜手法。
中國古代帝王葬事中最為著名的殉殺事件,是成吉思汗死後發生的。此事不只中國人有記述,國外人也留有文字。當時遊歷東方、帶有羅馬教皇特殊使命的意大利威尼斯商人馬可·波羅,在《馬可·波羅遊記》(譯文)中記載。在運送成吉思汗靈柩的途中,護送的人要將途中遇到的所有人殺死作為殉葬者,並對他們説;“離開現世到陰世去服侍你們駕崩的主人吧。”
他們確信,被殺死的人在陰間還會成為大汗的奴僕,他們又把最好的馬匹殺死供主入在陰間享用。當成吉思汗的屍體運往阿爾泰山時,護送的兵馬沿途殺死了將近兩千人。
反盜墓招數十:咒語恐嚇上面所説的反盜招數都是“實招”,有一種“虛招’。一咒語,也是一種反盜墓手段。虛招雖然虛。卻不失高明,從心理上絕殺盜墓者,令其不盜而退。
世界上最著名的咒語出自古埃及法老圖坦卡蒙的陵墓(金字塔)。圖坦卡蒙是古埃及第十八王朝法老,死去時只有18歲。
1922年,英國考古學家霍華德·卡特及其同伴進入了圖坦卡蒙的陵墓。圖坦卡蒙的棺室由兩個武士塑像守護,內有4個金色的神龕,一具水晶石棺和3個套棺。戴着金面具的圖坦卡蒙躺在純金製成的內槨裏,棺木上有一句咒語——誰要是干擾了法老的安寧,死亡就會降臨到他的頭上。此外,棺上還有一句話——我看見了昨天,我知道明天。
圖坦卡蒙的臉上有一道傷疤,通過x射線檢查發現,圖坦卡蒙的腦後部受傷,考古學界認為當時一定發生了什麼大事。
圖坦卡蒙的死因還沒有弄清楚,咒語便應驗了,霍華德·卡特被小小的蚊子叮咬後感染,然後便神秘死亡了。
接下來,21名與霍華德·卡特一道參加圖坦卡蒙陵墓考古發掘的相關人員,先後死於非命,“絕命咒語”的傳説不脛而走,轟動了全球。
此後,在其他一些古埃及陵墓中,也發現了類似的文字,警告褻瀆這個墓穴的人會被鱷魚或蟒蛇吃掉。
咒語對盜墓者的威脅來自精神層面,可以造成很深很強烈的心理暗示。古人很相信咒語的神奇和魔力。
近來的科學發現證實,古埃及法老的“絕命咒語”並不神秘,考古人員先後死亡是因為金字塔中充滿了可怕的致癌氣體氧氣,這是致考古人員非正常死亡的真正元兇。但新的謎團又出來,這高深度氡氣是怎麼產生的呢?至今沒有人能解開此謎!
恐怖靈異!自古盜墓者都是要受報應的
自古及今,盜墓都是“勇敢者的遊戲”。
盜墓者既要膽大,還要心細,當然最基本的是不要怕掉腦袋。盜墓是見不得陽光的勾當,還沒有哪一位敢如街頭小混混“我是流氓我怕誰”般地狂言——我就是盜墓者。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是案發,盜墓者很難被嚴懲。
這時候,社會道德、人類倫理的威力便開始發揮作用了。社會通過法律之外的各種形式和手段,對盜墓者進行譴責,甚至祭出“詛咒”的撒手鐧,給盜墓者設計出了“遭報應”的人生結局——盜墓者多不得好死。此即《易·坤·文言》(“上經”第二卦)裏所稱,“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以此規勸盜墓者“回頭”,不再做傷天害理逆人倫之事。
報應,應該是古代民間對盜墓者最為厲害的懲罰方式。
報應現象一 患上惡疾
“好發冢”廣川王左足生瘡
在中國古代盜墓傳説中,這樣的報應與“死復生”、“殭屍”一樣,在民間廣泛流傳。而“報應”存在的主觀條件,則是古人意識鬼神概念。
劉義慶所著的《世説新語》裏有一個故事,晉朝有個會看風水的人看過羊祜家的墓地後説:“以後能夠出受命於天的君主。”羊祜步害怕讓皇帝知道了,遭滅門之災,就讓人掘斷祖墳地脈,自壞風水。見此情況,風水先生又稱,“墓地的地勢雖然被破壞了,還是要出摔斷胳膊的三公。”
不久,羊祜就墜馬摔折了胳膊,後來果然官至三公的高位。這件事裏,報應與因果相連,雖然故事不足信,但説明古人是存在報應意識的。
《搜神記》裏記錄了一個廣川王盜墓故事:“漢廣川王好發冢。發欒書冢,其棺柩盟器,悉毀爛無餘;唯有一白狐,見人驚走;左右逐之,不得,戟傷其左足。是夕,王夢一丈夫,鬚眉盡白,來謂王曰:‘何故傷吾左足?’乃以杖叩王左足。王覺,腫痛,即生瘡,至死不差。”
這個廣川王叫劉去(亦稱“劉去疾”),為漢武帝劉徹之兄劉越的孫子。劉去盜墓時將墓中跑出的一白狐狸左足弄傷了,結果當晚回家就覺得自己的左腳不對勁,紅腫了起來,生了爛瘡,結果終生不愈。
劉去“好聚無賴少年,遊獵畢弋無度,國內冢藏,一皆發掘。”盜墓後患上了爛瘡之惡疾,合了民間的所謂“報應”一説。
報應現象二:意外傷害
好奇掘墓的温放之“墜馬而卒”
在報應現象中,得病生瘡還是輕的,厲害的當是不得活。
劉義慶是南朝宋人,其所處時代盜墓現象頻發,而類似的記錄作品亦多。《異苑》即為同一時期的劉敬叔編撰。這也是一部類似於《搜神記》、《太平廣記》的志怪類奇書。書中第七卷專門記錄了與盜墓有關的逸聞趣事。
其中“温放之開冢”條——
“蒼梧王士燮,漢末死於交趾,遂葬南境,而墓常濛霧,靈異不恆。屢經離亂,不復發掘。晉興寧中,太原温放之為刺史,躬乘騎往開之,還即墜馬而卒。”
王士燮的墳墓有怪異的現象,墓上常會有霧罩着,盜墓者不敢盜。時為刺史的温放之不信邪,偏偏要掘開看看,裏面到底有什麼鬼怪。結果在回來的路上,從馬上跌下來,活活摔死了。
温放之的死應該是一種意外“交通事故”,可能僅是一種巧合,但與“報應”附會到一塊就怕人了。
報應現象三,上吊自殺
清西湖大盜掘冢遭奇報
《子不語》是乾隆、嘉慶時文人袁枚輯著的“奇聞集”,卷九中“掘冢奇報”的故事流傳甚廣——
杭州有一位靠盜墓發家的朱某,用今天的話來説,朱某是圈內的大腕級人物,見識廣,經驗足,連令人汗毛豎起來的殭屍都能説出一套一套的,有紫僵、白僵、綠僵、毛僵之類,一生盜墓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