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語裏為何有“吳音”?日語和吳語有什麼歷史淵源?

作者:吳越一夢

吳語是一門歷史悠久的語言,通行於上海、浙江、江蘇南部、皖東南+贛東北邊界。其中上海、浙江北部大部分、江蘇南部大部分,同屬吳語最大的一個分片:吳語太湖片。包括了蘇州話、上海話、寧波話、常州話、紹興話、無錫話等一系列子方言。

日語裏為何有“吳音”?日語和吳語有什麼歷史淵源?

日語和吳語有什麼淵源嗎?日語漢字音裏的“吳音”是怎麼回事?為什麼聽日語裏的漢字讀音,有時感覺和吳語相仿?一起回顧一千五百年前,吳越和日本的文化交流。

很多看過日本的電視劇或者動漫作品的朋友會注意到,很多日語漢字詞的發音和吳語有些像。比如最簡單的:人,在一些日語詞彙裏讀nin;二,在一些日語詞彙裏讀ni 等等。

這就牽扯到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就是日語裏的“吳音”(日本漢字:呉音)。它是日本漢字讀音的一種。

日語裏為何有“吳音”?日語和吳語有什麼歷史淵源?

我國六朝時期《宋書·顧琢傳》稱江南語音為“吳音”,《南齊書·王敬則傳》稱其為“吳語”。日本稱吳越語音為“吳音”,是因為日本模仿這種音之故。日本元慶年間(877-884)由僧安然著的《悉曇藏》一書明確指出,吳音是指中國江南地區語音。可見,吳語很早就是國際語言了。

我們先談談吳音的時代背景:公元304年開始,晉帝國的北方爆發了“五胡亂華”。隨後,晉人衣冠南渡,避難江南,北方大部分地區最後被鮮卑人、匈奴人等少數民族統治了近300年。中國的南北朝時期逐漸拉開序幕。

當時的日本受晉朝以及隨後的南朝(宋->齊->梁->陳)冊封,認為五胡亂華之後“北音不正”,在這個大背景下,吳音在公元五至六世紀,從南朝直接傳入日本。江南地方古為吳地,所以稱江南音為吳音。一般認為吳音大致反映了公元400年-600年前後的中國中古音韻的前期音。

日語裏為何有“吳音”?日語和吳語有什麼歷史淵源?

日本滿大街隨處可見的吳服店

南朝時,隨着吳越赴日從事紡織、縫工、冶煉、製陶等技藝的工匠等僑民的與日俱增,“吳語” 成為日本社會不可缺少的部分。當時, 日本民間常稱中國僑民為 “吳人”  , 稱手工藝人為 “吳工” , 稱中國服裝為 “吳服” ,稱大陸移民聚居地為 “吳原” 。

之後,隨着遣隋使、遣唐使的頻繁交流,日本漢字有另一種讀音——漢音(漢不是指漢朝,而指以長安、洛陽為中心的中原漢地,以區別於吳地)。隋唐的漢音傳入日本之後,吳音被視為地方音,受到排斥與打擊。

《日本紀略》記載,奈良末期的進行詔敕中記載:“敕明經之徒,不可習吳音。發生誦讀既致訛繆。熟悉漢音”。但吳音地理距離更近,音素也相對更多,而且在民間已經習慣。佛家一直堅持用吳音;儒家讀《五經》、《禮記》、《論語》有時也用吳音;吳音在日本漢字音中所佔比例仍比較高。

據統計,《日本基本漢字》(大西雅雄,三省堂,1941年)收漢字3000個,在音讀漢字中吳音佔37.8%。《常用漢字表》(1981年)中,吳音讀音佔37.8%。其餘的日本漢字音讀類型(漢音、唐音、宋音、明音、慣用音),漢音佔45%。在民間,日常口語高頻詞廣泛使用吳音。

因吳音融入日語程度較深,日本也有人將“吳音”稱作“和音”。另外提一句,大家熟悉的''和服''也有個別稱,叫“吳服”。

吳服這個叫法源於中國三國時期。《松窗夢語》載:“至於民間風俗,大都江南侈於江北,而江南之侈尤莫過於三吳。自昔吳俗習奢華、樂奇異,人情皆觀赴焉。吳制服而華,以為非時弗文也;吳制器而美,以為非時弗珍也。四方重吳服,而吳益工於服;四方貴吳器,而吳益工於器。是吳俗之侈者愈侈,而四方之觀赴於吳者,又安能挽而之儉也。”

日語裏為何有“吳音”?日語和吳語有什麼歷史淵源?

日本三越吳服店的海報

吳音與閩南語的相似性

麻韻部分字吳音讀エ韻這一點,與閩南語白讀音吻合,且不見於其他語言/方言。如 “馬”吳音メ 閩南語be;“花”吳音クヱ 閩南語hue。

流攝部分字吳音以ウ韻表示(相對於漢音用ユウ韻表示)這一點,也與閩南語吻合,如“有”吳音ウ 閩南語u;“丘”吳音ク 閩南語k'u。

有説法認為這些類似是吳音與閩南白讀音皆源於南朝語音/五胡亂華前的中原音的證據。

吳音與吳語的相似性

日母在吳音與吳語白讀中皆為鼻音聲母n。此現象以吳語較為典型。

吳音中匣母的脱落現象與吳語類似,如“和”吳音ワ 吳語wu(或前加/?/),但匣母脱落在吳語中是普遍現象,而在吳音中主要限於合口字,開口字常為ガ行聲母。此現象亦見於其他南方方言如閩南語粵語等。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14 字。

轉載請註明: 日語裏為何有“吳音”?日語和吳語有什麼歷史淵源?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