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挺有意思的問題:
依格律寫成的新韻格律詩,押韻亦是新韻,為何被常用平水韻者説平仄是新韻押韻是平水韻?
題主還説:我用新韻依平仄寫的格律詩,結果有行家説平仄是新韻,但是押韻是平水韻。
然而我自己是用新韻寫成的律詩,這首詩的平仄關係及押韻都是新韻。
前言
老街記得,我也經過這個階段。在最初學習格律詩創作的時候,會經常出現這種現象。這是一種巧合。
大多數朋友學習詩詞創作是從新韻入手,押韻、平仄當然用新韻。之所以有人説押韻是古韻、平仄是新韻 ,老街用一首詩來舉例就清楚了。
一、押韻是古韻,平仄是新韻的律詩
我們看看這首七言律詩《春山訪友》,用新韻寫成的一首律詩:
迷芳澗底知春在,
問道禪門待霧開。【開:四開】 押韻
僧掃山雲堆寺角,
燕銜螢火點香台【台:四開】 押韻
箏長曲短催燭老,
人瘦衣寬怯月來。【來:四開】 押韻
坎坷盡嘗霜雪苦,
蹉跎空嘆呂伊才。【才:四開】 押韻
按照古韻來看:
迷芳澗底知春在,
問道禪門待霧開。【開:十灰】 押韻
僧掃山雲堆寺角,
燕銜螢火點香台。【台:十灰】 押韻
箏長曲短催燭老,
人瘦衣寬怯月來。【來:十灰】 押韻
坎坷盡嘗霜雪苦,
蹉跎空嘆呂伊才。【才:十灰】 押韻
這首詩按照新韻來看當然是合律的,押韻也是新韻【四開】。但,問題是,這首詩也符合平水韻的【十灰】,所以説這首詩押古韻也沒有問題。
這種情況,其實還是很常見的。因為有不少字,在新韻和古韻中都在同一個韻部。
不過,這首詩在押韻時,雖然新韻和古韻都符合,但是按照古韻來看平仄,這首詩有一個字出律了:燭。燭這個字確是一個入聲字,在新韻中是平聲,在古韻是仄聲。
箏長曲短催【燭】老:中平仄仄平仄仄。這是一個拗句,按照格律詩的習慣,在對句中應該救拗,人瘦衣寬【怯】月來,下聯的第五個字用平聲救上聯的【燭】,但是【怯】也是仄聲,明顯沒有救拗。
可以看出,這種詩平仄是新韻,但是新韻【四開】與平水韻【十灰】的相似度極高,這首詩的四個韻腳,恰好既符合新韻和也符合古韻 。
依照現在的慣例,這種七律要註明是新韻。
二、平仄是古韻,押韻是新韻
新韻【四開】與平水韻【十灰】變化不大,但是有的韻部變化就很大了。
例如以an為韻母的字,在平水韻中就有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刪、一先等等韻部,這些韻部都是鄰韻。在古韻中,言、安、關、千,不是一個韻部,不能用在同一首格律詩中作為韻腳。
在格律詩中,除了第一句可以用鄰韻外,其他必須一個韻部。
例如下面這首七律,在平仄上看,新韻和古韻都合律,但是押韻只符合新韻,不符合古韻:
驚蟬老樹小村巔,【巔:一先】 押韻倦馬殘陽古道邊。【邊:一先】 押韻風裹烏雲相欲雨,霜推玉枕對愁眠。【眠:一先】 押韻依欄遙看花侵月,開卷難書筆喪言。【言:十三元】 不押韻屋角遺箏聽素曲,檐前滴水嘆紅箋。【箋:一先】 押韻
這首七律按照新韻來看,其韻腳都符合【 八寒】韻。但是明顯不符合平水韻。
因此這也是一種新韻七律。
按照平水韻,第六句的韻腳:言,屬於【十三元】韻部。而其他句子的韻腳都在【一先】韻部內,依照古韻,這首七律落韻(出律)了。
有朋友説,唐詩一定都是這樣嗎?當然也有例外,但是大多數是這樣的,因為唐朝有官方認可的韻書,科舉是依照韻書來審核試帖詩的押韻的。唐朝的韻部比較多,宋朝的平水韻把唐韻中通押的韻部合併了,因此在平水韻中不是一個韻部的字,即使在唐朝,也是不能亂押的。
例如這首詩,在平水韻中,十三元韻部離一先比較遠,但也是鄰韻。如果用在第一句的韻腳是可以的,但是用在2、4、6、8句的韻腳算出律。
注:先、元韻的七律不太多,宋朝林逋的著名詠梅詩《山園小梅》,就是首句用先韻,其他用元韻:
眾芳搖落獨暄妍,【妍:一先】 不押韻
佔盡風情向小園。【園:十三元】 押韻
疏影橫斜水清淺,
暗香浮動月黃昏。【昏:十三元】 押韻
霜禽欲下先偷眼,
粉蝶如知合斷魂。【魂:十三元】 押韻
幸有微吟可相狎,
不須檀板共金樽。【樽:十三元】 押韻
三、新韻合律,古韻不合律
再看一首七律,和上面兩首又有不同。
這首七律按照新韻合律,按照古韻,完全不合律。無論句中的平仄,句末的押韻都出律。
1、按照新韻標準
按照新韻保準,其平仄、押韻都合律:
殘葉飄零冷雨飛,【飛:五微】 押韻西風得意亂雲追。【追:五微】 押韻暮來漫漫梨花落,晨起茫茫玉宇堆。【堆:五微】 押韻洗淨鉛華出本色,掃開煙靄露餘暉【暉:五微】 押韻梅香不染枝方俏,雪重難壓我自巋。【巋:五微】 押韻
這首詩的四個押韻的字(韻腳),其韻母都是ui,在新韻【 五微】韻部中。新韻的【 五微】和平水韻的【 五微】差別就太大了。我們看看古韻的押韻情況。
2、按照古韻,平仄、押韻都出律
殘葉飄零冷雨飛【飛:五微】 出韻西風得意亂雲追【追:四支】 出韻暮來漫漫梨花落晨起茫茫玉宇堆【堆:十灰】 出韻洗淨鉛華【出】本色掃開煙靄露餘暉【暉:五微】 出韻梅香不染枝方俏雪重難壓我自【巋】【巋:四寘(仄),四紙(仄)】 出韻
按照古韻,出、 巋,平仄不對。這兩個字在新韻和古韻中的平仄不同。
出,入聲字,但是今天發平聲[chū]。
巋[kuī],在古韻中是仄聲,仄聲在古代格律詩中是不能做韻腳的。但是新韻中,成了平聲。
這首詩按照平水韻的標準來看,竟然出現了四個韻部,可見新韻和古韻的差別之大。
結束語
前一段時間,老街參加本地協會和詩社的一次聚會。據協會的老師傳達,中華詩詞學會有一種聲音,作律詩的時候,平仄儘量依照古韻,押韻可以放寬用新韻即可。
而且,大多的詩詞刊物,可能都會這樣審稿。
按照這個規則,老街舉例的前兩首詩,都符合標準。但是第三首,就必須註明是新韻詩了。
但是這種標準還是有爭議的。這種爭議過去存在、現在存在,將來也會存在的。
不過,老街還是建議學詩的朋友,儘量用古韻。原因以前説過很多次了,這樣有利於我們欣賞和學習古人。但是創作時,就麻煩些,需要經常查詢韻書。
@老街味道
自能成羽翼,何必仰雲梯?王勃這首詩體現了一種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