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釣用雙鈎,雙鈎的鈎距,是個很有意思的環節,不起眼,但是對漁獲的影響非常明顯,鈎距太小,鈎餌容易黏連,影響魚吞食鈎餌地適口性,鈎距太大,線組容易纏繞不説,釣組的靈鈍,還很難把控。
其實,用子線雙鈎釣組,關於鈎距的大圩愛,基本上要遵循三個原則,目標魚的體積原則、魚口的快慢原則、釣法原則。
目標魚的體積原則,即根據目標魚的體型大小,來選擇鈎距的大小。魚口的快慢不同,鈎距大小不同。釣法不同,鈎距的原則也不同。那麼,什麼是鈎距呢?
鈎距,意指子線雙鈎,上下鈎之間的間距,嚴格來説,並沒有標準,也沒有規範,甚至市面上的子線尺,設定的額鈎距參照,也僅僅是約成定俗而已。
但是,在實戰中,卻必須考慮到鈎距的影響,這就不得不瞭解一下,什麼是鈎距選擇三原則了。
原則一、目標魚的體積,決定了鈎距的大小
用一句話概括,目標魚體積越大,鈎距越大,目標魚體積越小,鈎距越小。之所以是這樣,是基於兩點來考慮,一是調釣,二是鈎餌的適口性。
魚大,魚唇必然會比較大,所以鈎距不能太小,以免吞食鈎餌的時候,相鄰的鈎餌,會影響進窩魚吞噬鈎餌,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就需要將鈎距放大一些,至少拉開1.5個鈎距。
而調釣時,也必須考慮這個問題,目標魚體積越大,在水域中存量就越小,就越需要長時間的守釣,所以一鈎觸底、一鈎躺底,就是比較理想的狀態。如果鈎距太小,就很難在野外水域中,做出一鈎觸底、一鈎躺底的狀態。
同理,如果目標魚的體型比較小,這兩個問題也需要這樣考慮,所以目標魚體型小,鈎距就要放小一些,比如釣鯽魚用的3~4號袖鈎,鈎長不到1釐米,鈎距超過1..5,且不説調釣上的問題,僅僅是拋釣時,容易導致子線纏繞,就非常麻煩。
原則二、魚口越快,鈎距越大,魚口越慢,鈎距越小
這個原則,主要是在黑坑和競技釣中應用的,魚口快、猛,説明進窩的魚,密度比較大,需要將鈎距放大,增加進窩魚吞食鈎餌的機會,鈎距大,則雙鈎中魚率比較高,調釣偏靈也無所謂。
如果魚口慢、遲,則需要縮小鈎距,這樣做的優勢則在於,調釣比較精準,方便釣手精準的找魚層。
原則三、釣法不同、鈎距不同
台釣的特徵有兩個,懸墜和子線雙鈎,但是基於這兩個特徵,釣法並不呆板,比較常見的鈎距,是1~2個鈎距之間都有可能。
在打快魚,使用抽頻率、打行程等釣法時,為了保證餌料的霧化、溶散效果,會採用較大的鈎距,延長鈎餌落底的形成。
打滑魚、守慢口的時候,則建議用較小的鈎距,比如在用蘸麻團糗魚的時候,甚至會縮小到0.5個鈎距左右。
如果使用大間距子線釣全水層的時候,子線的間距甚至會拉到0.5~2米左右,所以,不同的垂釣思路,不同的釣法,都決定了鈎距的大小不同。
在實戰時,如果不能確定鈎距的具體範圍,可以用兩種方法來確定鈎距,第一種,以子線尺標註的數字為參照,即一個鈎距約為1釐米。第二種,則是以使用的魚鈎,鈎柄到鈎底的長度為一個鈎距,確定好一個鈎距的具體長度,然後根據目標魚的體型、魚口的快慢、釣法的不同,設定不同的鈎距。
1、目標魚體重大於3~5斤,鈎距設為2~3個鈎距。
2、目標魚體重小於3斤,鈎距設為1~2個鈎距。
3、魚口快而猛,鈎距設為2~4釐米都可以。
4、釣慢口、糗魚、滑口、輕口魚,鈎距1~2釐米效果最好。
5、釣混養魚,鈎距設為1~1.5個鈎距比較適宜。
6、打快魚、打頻率、打行程等釣法,鈎距設為2~3個鈎長效果比較好。
7、用分層釣法時,根據雙鈎釣不同水層的深度,鈎距從0.3~2米之間靈活設置。
最後,釣無定法,體現在釣魚領域的方方面面,雙鈎鈎距的設定,嚴格來説,講究是有不少,但是並沒什麼什麼嚴格的規範,更多的,是釣魚人自己的總結,而鈎距的設定,是釣魚諸多環節中,最不起眼的一個,所以多琢磨一二,雖然不能讓漁獲翻倍,但適宜的鈎距,一定對漁獲有所增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