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口老齡化到了什麼樣一個程度?
5月11日,在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的一組數據或許看出端倪。數據顯示,31個省份中,有30個省份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均超過7%。其中,12個省份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過14%。而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已超2.6億。
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副組長、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在會上指出,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未來一段時期將持續面臨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壓力。
除了老齡化問題,發佈會還披露,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十年減少了4000多萬,但總規模為8.8億人,勞動力人口資源仍然充沛。
如何解決當下的人口老齡化問題?如何看待目前勞動人口數量減少的趨勢?帶着這些問題,紅星新聞記者專訪南開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所教授原新。
▲老人們組團上瑜伽課程 紅星新聞資料圖
中國老齡化預期基本固定
2040年前後或進入深度老齡社會
原新告訴紅星新聞記者,目前中國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基本上不受現在生育率的影響了。老年人的數量只取決於一個因素,也就是死亡的因素。隨着科技的進步,醫療衞生事業的發展,人們的壽命就會越來越長。“所以我們説,對未來人口老齡化的預期基本上是固定的,不確定性很小。”(記者注: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402萬人,佔18.70%;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9064萬人,佔13.50%)
原新認為,根據未來的趨勢,老年人口在本世紀中期將再翻一番,老齡化水平再增加一倍。如果按照60歲以上的人占人口數量的10%為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標準,中國是在2000年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按照目前的趨勢判斷,中國將在十四五末期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即老年人佔比數超過20%。在2040年前後,將進入深度老齡社會,老齡化水平超過30%。
“這是中國未來老齡化的基本前提,它是人口發展的歷史規律,不會隨我們意志而改變。”
那麼,人口老齡化將給社會帶來哪些影響?原新認為,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它會給經濟增長帶來潛力的挑戰。人口老齡化社會表現的不僅僅是老年人口的增加,還有勞動力人口的減少。勞動力人口的減少又會帶來勞動力價格的上升,那麼勞動力的稀缺性就會增加,而老年人又在不斷的增加,所以整個社會用於養老的負擔就會增強。由於經濟總盤相對固定,所以對經濟增長有潛在的影響。
“老齡社會還會加劇實體經濟和資本經濟的矛盾。”原新説,由於經濟總盤相對固定,用於養老的錢越多,用於再發展,即再投到實體經濟的錢就會減少。同時你想象一下,如果國家1/3的人都是老人,那這樣一個巨大的金融資本的運行增值保值的壓力,會給金融體系帶來全面的挑戰。
原新提出,從社會角度來看,老齡化不僅僅是老年人的問題,它還是全民人口的問題,它會帶來微觀層面的家庭代際關係的一種變化,有人將其形容為421的家庭結構。過去的家庭結構是正金字塔形,現在變成了倒金字塔形。
“在宏觀社會中,它也會帶來代際矛盾的加劇或代際利益的衝突。”原新表示,因為現在這種現收現付式的養老金制度是年輕人繳費了,老年人領養老金,所以這種代際利益之間會有所衝突。在整個民生領域,老齡化對基本養老金、基本醫療保險、基本養老保險、長期照料保險,這些制度構建都會帶來非常大的壓力。畢竟現在的情況是5.5個人裏面有一個老人,將來會變成不到三個人裏面就有一個老人。所以,這種關係都會發生很大變化。
勞動力資源在減少
但規模依然龐大
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十年減少了4000多萬,但為何目前勞動人口紅利還在,如何看待中國當下的勞動力結構?原新對此表示,如果用15歲到59歲來統計勞動力的話,我們現在的勞動力大概在8.8億左右,再過30年大概還有7億左右,所以勞動力會減少將近兩個億左右。但7億左右的勞動力是不是短缺,不取決於勞動力資源的供給,它還取決於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所以這個話題從兩個方面來看,一個是勞動力供給,一個整個經濟社會系統對勞動力的需求。
“從總量上來説,我不認為它會短缺。”原新表示,在1978年改革開放初期的時候,勞動力總量(按15~59歲計)可能只有5.4個億,要是回到上世紀50年代,勞動力數量比改革開放初期還要多。同時,改革開放40年,勞動力人口從5.4億增長到了9.4億,達到峯值以後又降到9億左右。可以説在這段時間成就了一個勞動密集型的產業結構,採取了充分就業的戰略,通過高的勞動參與率,儘量讓大家能夠就業來創造社會財富。
“在未來,我們將看到勞動力數量確實在減少,勞動年齡人口規模是在減少,但是它下降的速度並不是這麼嚴重。”
原新表示,之前有報道説,“十三五”期間,我們勞動力數量每年下降300萬。300萬的數字在人們心中的確很大,但是得跟一個東西去比較。相對於8.8億的勞動力總量,一年減少300萬,10年才減少3000萬,100年才減少三個億。所以相對這個勞動力總量來説,這就沒有那麼大的限制。“勞動力資源是在減少,但是規模依然是龐大的,這是一個基本事實。”
原新認為,不管是勞動力資源,還是總人口的綜合素質,其實都得到了巨大的改善。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口為21836萬人。與2010年相比,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由8930人上升為15467人,15歲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08年提高至9.91年,文盲率由4.08%下降為2.67%。。
原新表示,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數量超過2億,佔總人口的比重接近15%,而相同的指標在1982年的時候大概只有0.4%左右。“這真的是突飛猛進的變化,説明目前中國已經進入高等教育普及階段。這樣來看,我們整體的勞動力和人口綜合素質都在不斷提升,也就是人力資本積累日益雄厚。”
▲人力資源市場的求職者 資料圖
若30年內實現65歲男女同齡退休
大概將釋放1.5億勞動力
原新表示,中國人的預期壽命已經從新中國成立時的43歲,增加到現在的77歲,但是退休年齡卻從來沒有變過。現在十四五期間,提出要實施推遲法定退休年齡。如果在30年內,也就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週期之內,法定退休年齡能夠推遲到65歲男女同齡退休的話,那麼把55歲到64歲的女性,60歲到64歲的男性釋放出來變成勞動力,這個量大概累計起來是1.5個億左右。之前勞動力數量減少的問題,就可以從這裏補回來一部分。
“我們看到老年人非正式參與勞動越來越活躍了,比如農村60歲以上的老年人,40%以上還在繼續工作,而城市的很多老年人還幫着下一代在帶孩子。”原新説,實際上老年人都在替中年人做貢獻。一邊是老年人力資源的開發,如果還能在一定時間內實現男女同齡退休,實際上就是釋放性別紅利。
原新認為,新時代下,在老齡化的背景之下,中國勞動力人口雖然在減少,但是規模依然龐大,人口的綜合素質、勞動力的受教育年限都發生了質的飛躍。所謂老年人力資源的開發,延遲退休既減少了老年人口,又增加了勞動力的數量。在老齡化的條件之下,為經濟社會發展創造了一個好的人口條件。而這個人口條件,和改革開放40年我們通過勞動力型產業和高勞動參與率收穫人口紅利已經完全不一樣了。
“我們會通過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業,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來開發新的人口紅利。”
那麼,推行延遲退休對於當下的中國人口老齡化會帶來什麼樣的積極作用?原新表示,我們的退休年齡是上個世紀50年代制定的,當時平均預期壽命只有43歲,平均受教育年限連小學畢業都不到,那時候的城鎮化水平只有13%。如今,20到29歲的年輕人,近40%受過高等教育。意味着我們參加工作的年齡,從曾經的十五六歲增加到現在的20-25歲。“平均來看,我們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年齡推遲了10年左右,而退出勞動力市場的年齡我們沒有任何變化。更重要的是,我們的預期壽命和上世紀50年代相比增長到77歲,淨增加了34歲。”
壽命在延長,健康條件在改善,受教育水平在不斷提高,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年齡在提升,但是退出勞動力市場的年齡沒有任何變化。原新認為,這無形中把人生中創造財富的年齡縮減了,而這個縮減的背景又是你經受了一個非常好的教育。
“從這個意義上來説,不延遲退休的話,這是一種對生命的浪費,對受了那麼好教育的一種浪費。所以,應該增加他人生當中創造財富的時間週期。”
紅星新聞記者 嚴雨程 北京報道
責任編輯:劉嘉鈺_1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