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成長到一定的年齡段,他們就會開始問各種奇怪的問題。家長們對孩子的這種行為表示理解,因為這是孩子接觸社會、瞭解社會、想要學習的表現。通常情況下,家長都會在能力範圍內給與孩子儘可能科學合理的回答。
孩子經常問問題,家長經常耐心回答,不僅能夠拉近兩代人之間的距離,還能讓孩子變得更加好學,也能讓孩子比同齡人更快掌握各個領域的知識。然而孩子的問題千奇百怪,有的問題讓家長很難回答。而家長們更是知道,如果回答不當,會對孩子的心理、三觀產生負面影響。
小林和小周是兩位媽媽,也是一對好閨蜜,因為兩人的老公來自同一個村,所以兩家人在結婚之後走得很近。雖然兩人經常在一起玩,但是兩人的生活理念和方式截然不同。由於兩個家庭的4位成年人來自同一個單位,而且都是農民工,所以條件相對都較差。
小林和小周都有了自己的孩子,兩個孩子都在上小學4年級。這天小林和小周帶着孩子逛街,4人都在超市門口的水果店停下了。兩位寶媽都知道,與其給孩子買一些零食和垃圾食品,不如讓孩子多吃點水果。
然而兩個孩子都在剛到的一批荔枝前駐足了,因為荔枝剛剛上市,所以價格較貴。加上這家水果店比較上檔次,所以荔枝售價高達40元一斤!要知道荔枝最便宜的時候只要大概十分之一的價格。奈何兩個孩子都喜歡吃荔枝,於是都央求媽媽給自己買。
小林平時一向捨得花錢,她對孩子説道:“想吃媽就給你買!兩斤荔枝買得起,也就是我一天的收入,只要寶貝開心就好!”而小周則回答道:“孩子,你想吃水果,媽媽願意為你買,但是咱們要適當懂得節儉,今天就少買點解解饞,等到荔枝便宜了咱們再吃個夠好嗎?”
兩個媽媽都是為了孩子好,也都讓孩子吃到了荔枝,然而兩個媽媽的回答和做法卻對孩子產生了不同影響。殊不知這樣一個小舉動、一句話語已經在改變孩子的人生,導致兩個孩子已經開始產生區別。
1.孩子的情商不同
小林的做法確實讓孩子得到了極大的滿足,但是一味的妥協和縱容會讓孩子覺得父母的所作所為都是理所應當,自己應該享受父母的饋贈。這會讓孩子不懂得體諒父母,更會讓孩子不懂得站在別人的立場思考問題、理解別人的心情和難處。這樣的孩子很難懂得控制慾望、控制想法。而小周的孩子能夠從父母親的回答中體會到母親的情緒和難處,開始懂得體諒別人。
2.孩子的消費觀和金錢觀不同
只要是我們自己用勤勞的雙手合法賺來的錢,我們有着自由去支配和使用的權力,然而每個人的金錢觀和消費觀是不一樣的。小林一向大手大腳,從不為將來考慮,只想着滿足眼前的慾望和需求。而小周的孩子則懂得勤儉節約,懂得要為將來考慮,更懂得如何根據自身的收入和能力匹配合理的消費習慣,這將讓孩子受益終身。
3.孩子的心態不同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習慣於照顧孩子的想法和需求。我們不否認這種做法,同時也鼓勵家長讓孩子形成“自己是主人公”的意識。然而家長不能讓孩子產生“唯我獨尊”的心態。小林的孩子在溺愛中會變得越來越任性,因為他總是覺得父母會無條件滿足自己。而小周的孩子則知道開始體諒父母的難處、開始學會生活中的小技巧。
結語:父母在跟孩子溝通的時候不僅要保持熱情和耐心,還要學會用孩子的方式跟他們交流,更要懂得掌握説話的技巧,讓孩子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正確的能量和觀點,這樣對其成長才是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