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父母對我不關心 生孩子不聞不問

由 烏雅竹雨 發佈於 奇聞

父母對我不關心,生孩子不聞不問。每次寫起有關父母的文章,評論欄裏總能看到許多傷心絕望的言語。在經歷了很長時間家庭的影響和薰陶之後,對父母難免會有很多情緒。我很理解這種心情,我也有若干年的對父母不滿和怨恨的經歷,那段時間並不好過,因為和生你養你的人敵對,就好象是在和自己敵對。


 

  後來我找到了停止怨恨父母的方式,然後回來頭來看,會發現當初自己的怨恨是挺沒有必要的。你願意自己也能走到這一步嗎?如果願意的話,那麼就請暫且拋開所有的不滿情緒,我們先理性客觀地探討兩個問題。

  第一,你的父母真的恨你嗎?雖然你經受了很多影響甚至創傷,但是父母真的是故意在做這些事情來傷害你嗎?我不排除有一些父母的確是心中帶着惡在對待自己的子女,但是這樣的人肯定是極少數的。大多數人和父母關係的糾結就在於一方面知道他們愛你,另一方面卻又一直感覺受傷。如果你也是這樣的情況,那麼很好,第一個問題得出的結論就是父母並不是真的恨你。

「 hi,看"知乎日報",請上“新聞閣”哦,域名:www.xinwenge.net 」

  如果你想不清楚第一個問題,那麼就想想這第二個問題:父母從對待你的方式中得到了什麼?我的理解,人的任何行為,只要是能夠長期持續,即使有很多代價和阻礙,一定都是因為有更強大的心理需求在背後推動。

  如果我們理性地分析很多爸媽讓子女不好過的行為,會發現這些行為有代價的同時也有回報。我們作為子女,更多看到的是代價的那一部分,包括對關係的傷害,對我們自己心靈的創傷等。

  我們很少去思考父母這些行為的回報是什麼,所以我們長期處在一種憤怒而又困惑的狀態。我們無法理解明明愛我們的父母,為什麼會這樣對待我們。尼采説過:He who knows why can bear almost any how,一個人知道了痛苦的原因,就能承受幾乎任何痛苦。我們在與父母關係裏的痛苦,更多來自困惑不解。

  因此,要真正走出對父母的怨恨,我們應該嘗試着去看看父母行為的回報是什麼,他們得到了些什麼。如果我們只是單方面地看到了父母給我們的困擾,卻沒有了解他們行為的真正動機,我們就很難以寬容和有建設性的態度面對與父母的關係。下面這個小故事是我朋友和我講的,很好地説明了”理解是諒解的前提“這個道理。

  我一位朋友的經歷:一次在地鐵上旁邊坐着的小孩子非常吵,在座位上不停地蹦跳,孩子的媽媽似乎也沒有打算管他的意思。我朋友當時感到很反感,於是向那位媽媽提意見。那位媽媽聽完之後滿臉歉意地説:“對不起,我丈夫生病住院,之前兩個月我一直在醫院照顧他,很久沒帶孩子出去玩了。今天好不容易有機會帶他出去玩,所以他開心的不行。“這位朋友的反感立刻消失,看着孩子開心的面孔,心裏充滿理解和同情。

  我們可以對陌生人有這樣的諒解,對我們的父母就更能夠有。

  逼婚是父母們一個典型的出於關愛,卻帶來諸多痛苦的行為。為什麼他們明明知道這樣逼我們沒用,而且讓我們不開心,卻還要一直這樣做?下面這篇寫於今年春節的文章,就在分析逼婚行為的“回報”問題。

  雖然不是每個人都面臨逼婚的問題,但是我希望以這個行為為例子,來讓大家更好地明白,我們要如何理解父母對待我們的方式。我自己的經驗,以及我的很多諮詢經驗告訴我,雖然兩代人之間的問題很複雜,但是找到新的理解角度,尤其是換位思考的角度,永遠都是極好的改變關係的起點。雖然新的角度不會讓問題立刻解決,但是至少能讓自己更舒服一些。

  標題:怎樣應對父母逼婚不傷感情?

  (本文首發於談性説愛中文網)有什麼方法讓父母徹底停止逼婚嗎?對不起,真的沒有。逼你是人之常情啊,你想想你談戀愛了,不也是對自己伴侶提各種要求麼?更何況父母在你身上投入的是大半輩子的生命,可就更輸不起了。有什麼辦法緩解逼婚壓力嗎?有,而且很有效果。畢竟是一家人,有共同利益也有感情基礎。

  怎麼緩解,首先我不建議撒謊編故事甚至找演員。不誠實的行為在任何關係裏都是傷人的,尤其是跟父母不誠實。我的孩子要是有一天跟我撒謊,而且是精心編造的謊言,我會氣得半死,特麼生你養你這麼不容易,反過來這麼忽悠我你好意思麼?

  在和爸媽瞎編之前,真的得考慮下撒謊的風險。我的感覺是,父母太瞭解你了,你一個眼神一個小動作,別人很輕易就能識別,或許有時候你覺得父母好騙,其實可能是人家比你更大度,更懂得人間不拆吧。

  所以什麼方法才靠譜呢?答案其實很陳詞濫調:誠實、理解、合作。是的,真理都是顯而易見的,和爸媽的相處之道亦是如此。

  換位思考

  你瞭解你的父母嗎?你知道她們的故事嗎?你清楚他們的性格特點和脾氣嗎?我估計大多數人對自己的爸媽並沒有那麼強烈的好奇心,只是習慣了把他們當作你的監護人和扶養人。當父母逼婚的時候,你也是很膚淺地覺得他們就是自私地強迫你去滿足他們的意願。

  可是當你這樣去理解你爸媽的時候,就大錯特錯了。

  理解爸媽,就是要真的站在他們的角度,看看他們的世界是什麼樣的。我眼裏的爸媽一代,其實活得特別不容易。他們小時候經常吃不飽飯,經歷過文革大躍進這種奇葩劫難,大半輩子都生活在一成不變的小世界裏,雖不富裕但也沒太多壓力。

  然後時間快進到今天,突然他們發現世界完全變了,錢不夠養老了,孩子都跑出去工作了,城市和街道都變了,自己完全跟不上信息化、網絡化和現代化的腳步。這麼多撲面而來的衝擊,對自信、自尊和安全感的影響,要是換了我們這代人試試,還真不好説是否能扛得住。

  爸媽一代人真的比我們能吃苦,因為他們比我們經歷得多,承受的多。他們現在在婚戀問題上給我們壓力,其實是因為 21 世紀裏的各種鉅變真的有點超過了他們的承受能力,才忍不住要求助和依靠我們的婚姻。

  牽着爸媽走

  中國的父母和子女之間,習慣了一種基於孝順和等級制度的相處模式,可是這種模式放在現在的環境裏已經不再適用。家庭是社會的最基本單位,而經濟和社會的高速發展則要求每個家庭都以最高效和默契的方式來適應這種發展。

  我們年輕一代更加適應現代社會,在和父母的關係上也要有相應的變化。不要一直把自己當孩子在他們面前卑躬屈膝,也不要耍着性子和他們頂嘴抬扛。我們比父母更熟悉當下的環境,反過來應該承擔起幫助他們適應社會的職責,就像當年他們牽着我們學會走路那樣。

  很多人覺得父母是固執和不可改變的。其實人不會因為年齡增長而固執,只會因為恐懼和不知所措而固執。你可能覺得這種恐懼和不知所措難以想象,那麼好吧,就讓我來向你描述下我們和父母的世界是有多麼不一樣,同時也給你一些值得嘗試的新穎方式。

  角度一:社會認同

  鄰居大爺大媽愛就子女婚戀問題閒言碎語,讓自己父母感到壓力,年輕一代會覺得這有什麼好擔心的,不理會就行了呀。這其實是年輕一代不瞭解父母的典型表現。

  我們要是不喜歡身邊的朋友,可以隨時換個圈子。我們有網絡,有智能手機,有各種興趣小組和社交活動,所以遇到志不同道不合的人隨手拉黑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可是對於我們的父母來説,他們一生中所處的社交圈子幾乎是固定不變的。那一輩人的交情動輒幾十年,和我們這代快餐式的愛情友情完全沒有可比性。

  所以要讓他們因為朋輩壓力而放棄自己的圈子,就等於是給他們的社交生活判了死刑。他們在乎周圍人的看法,是因為他們必須長久地和周圍人相處,又缺乏認識新朋友的渠道。如果被排斥被孤立,會很難再找到新的朋友圈子。

  他們因為朋輩壓力要求你結婚,其實也是在保護自己的社會關係,很害怕被孤立。所以如果你想要緩解逼婚壓力,通過單純的抗拒是行不通的,因為那樣只能給他們更多的孤立焦慮。你可以嘗試的是幫助他們發現新的交友渠道,在現有圈子裏找到同病相憐的支持者,或者支持鼓勵他們通過其它方式強化自己的社會關係。

  角度二:生活劇本

  在父母的年代裏,二十多歲結婚是極端天經地義的事情,我們不理解父母的着急,是因為我們這代人的價值觀念已經非常多元化。父母聽到我們説可以 30 歲以後再結婚,就好比我們聽到別人説可以等到 iphone6 出了的時候再買 iphone4 一樣荒謬。

  人們對自己一生的安排和規劃都依照一個大多數人墨守成規的生活劇本,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我們的劇本和父母心目中的劇本差異巨大,要説服他們放棄之前的劇本,跟着我們的節奏走,父母是會承受巨大的焦慮的。

  為了緩解父母的焦慮,你需要給他們完整的劇本,而不是隻秀一個就是不結婚的片段。因此你可以多去了解了解那些晚婚甚至不婚的成功案例,為父母描繪出一個他們能理解的故事來,讓他們相信劇本的內容在現在這個時代是可以調整的。你還可以讓他們瞭解那些因為按部就班結婚的不幸故事,讓他們知道離婚,出軌等等事情在當今社會的普遍程度大大超過了他們那個年代。

  角度三:自我價值和生活目標

  我們的父母一代人一輩子都為了別人活着,沒有太多機會去思考自己的自我價值和生活目標。在退休之後,會有很多父母陷入自我價值驟降的狀態當中,而參與到子女的婚姻和育兒問題裏,是上一代人重新找到自我價值的重要手段。

  我們這代人有很多機會和方法去實現個人價值:創業、徒步旅行、參與公益、文藝創作等等。你知道為什麼廣場舞很火嗎?因為老年人們需要讓自己的生活有個目標,有一份自己熱衷的事情天天惦記着。可是他們那代人總體來説生活是很沉悶無趣的,他們很渴望自己活着是有意義的,這種意義若是自己身上實現不了,那就從孫子孫女身上實現。

  可是自我價值的實現,照顧孫子輩只是一種可能。如果你的父母很在乎這個問題,你不妨啓發和支持他們去找到不同的方向。比如幫助他們去實現他們年輕時的夢想,或者讓他們學着年輕人去嘗試和培養各種興趣愛好,給他們買器材設備,為他們提供資料文獻甚至出錢幫他們請指導老師,都可以支持他們找到自己熱愛的事情,從而 leave you alone。

  角度四:親密感

  當你孤獨的時候你會做什麼?你可能會打開微信找人聊聊,或者招呼三五好友大吃一頓,出去看個電影聽個講座,或者在家抱着電腦看一天美劇。可是你的爸媽孤獨的時候呢?如果你有心去了解父母一輩,會發現他們非常孤獨,而他們面對孤獨的時候又是非常不知所措的。

  和子女在家庭和育兒問題上能有共同話題,可能是很多父母在自己孩子成年以後唯一能夠去維繫來往的手段。父母們無可避免地感到和自己的子女在思想價值、知識形態和生活方式上的差距,但他們不想因此和你失去親近的感覺。換作是你,眼看着自己疼愛了一輩子的人和自己漸行漸遠,相信也不會很舒服吧?

  總結

  沒有哪個父母會很樂於逼迫自己的孩子,矛盾問題永遠是雙向的。和父母的相處,欺騙和逃離家庭都是短視的選擇。年輕一代人喜歡在父母面前自我矮化,但其實我們早就具備了理解、啓發、甚至是教育引導父母的能力。明白了這些道理再去和父母溝通,相信你可以做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