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之爭:看關羽是如何戰勝岳飛的?
中國古代崇尚禮法,歷代統治者都注重禮法對百姓的教化作用,而民間的“造神運動”又總是非常蓬勃。對於這些民間自發祭祀的神,統治者的態度也非常明確:不能保佑百姓、不符合主流價值觀的神,堅決予以取締;有助於安定民眾,抵禦重大災禍的神,要納入官方體制中去。
歷史上被納入官方祭典的民間神不多,關羽是其中聲名最顯赫的一位,他從地方走向中央,也反映出民間和官方價值觀趨同的過程。
南北朝至唐朝:當陽凶神
陳壽《三國志》贊關羽“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有國士之風”。其最大的特點可以歸結為“忠勇”二字,於萬千人中取上將首級,身在曹營心念漢室。但他也有缺點,那就是剛愎自用,目中無人,這直接導致了他被呂蒙部所殺。
作為一個武將,他有一些可供非議之處。首先,他死於敵人之手,死後身體被埋在湖北當陽,頭顱被埋在河南洛陽,身首異處;其次,他的官位是敵人封的,而蜀國給他的榮譽乏善可陳,諡號也僅僅是“壯繆”,殊為不美;再次,他大意失荊州,對蜀中人民來説過錯不可謂不小。這樣的“瑕疵”使他在武將史上不能佔據一個突出的位置。
關羽死後,當陽地區陸續有人開始建廟祭祀他。民間祭祀分為兩種,“祀厲”和“祀正”,前者祀凶神,後者祀善神。關羽在大功垂成之際為呂蒙襲殺,自然是滿腔怨怒。荊州民間惟恐關羽將其怨怒發泄於人間,遂小心供奉,但願免災避禍。傳説玉泉山上的關廟很靈驗,有人偷吃他的奉食,地上就會出現一個大手印,有人在堂上對他不敬,就會有毒蛇毒蟲跟隨其後。
也因為這樣,天台宗智顗禪師在當陽地區傳教,於玉泉山上修建玉泉寺,為關羽授“菩薩戒”,未嘗不是出於撫慰兇靈的考慮,連關羽這樣的凶神都能點化,還不能説明佛法的妙用嗎?
南北朝直到唐朝,官方對關羽都不很感冒。唐初為了強調政權的合法性,一方面祭祀文宣王孔子,其座下有十哲和七十二賢人,另一方面祭祀周朝開國功臣姜尚(太公),張良配享。姜尚奠定周朝八百年基業,其功績可謂前無古人,連唐太宗李世民也曾假託自己是姜太公轉世。
安史之亂後,唐朝統治者崇尚武將,姜太公就承擔起了以武立威的責任,唐肅宗追封太公為武成王,祭祀規模與文宣王孔子看齊,張良、韓信、白起、孫武、諸葛亮等人作為“十哲”陪坐。為了讓武成王能有同樣的威儀,朝廷選取六十四位武將從祀,關羽才正式進入國家祀典,但位置非常靠後,可見當時官方對他的重視並不很高。
宋朝至元朝:忠勇大將
宋朝統治者同樣面臨合法性的問題。宋太祖趙匡胤奪取了五代後周的江山,為了證明換代是正確的,是承繼道統的,就必須重新梳理之前的歷史。要證明宋朝的合法性,對之前諸史的評價自然就變為漢朝正統,曹魏竊取政權。
隨着時間推移,百姓對關羽的兇惡之象已經淡忘,他忠勇的一面反而凸顯出來。同時北宋時,市井文化發達,説書等行當誕生,其中有一經典篇章就是“分三”。民間好惡分明,對工於心計的曹操,偏安一隅的孫氏父子都沒有對劉關張那樣喜愛,久而久之,也形成了尊劉貶曹的輿論傾向。
雖然宋初對武成王廟中的武將“重加詳定”時,以“身死敵手”為由將關張二人請出廟庭,但隨着時代價值觀的變化,宋仁宗時,二人又被請回了武成王廟。而宋朝道教勃興,皇帝又多信道教。所以在道教的傳播過程中,一些在民間香火較盛的神也被吸納進道教的神仙體系中去。
如此一來,就要為這些神製造傳説,以表明其功績。關羽比較著名的傳説是:在他的家鄉山西解州的鹽池中有一條惡蛟,阻礙鹽業生產,道士們召喚出關羽斬蛟除魔,為國家穩定做出了突出貢獻。因此在宋朝,關羽在民間和官方的口碑都很好,所以“升官”也升得很快,但並沒有後來那般聲望尊崇。
到南宋,朝廷偏安一隅,北地盡失,宋金對峙之際,朝廷借亡靈張大威勢,繼北宋封關羽王之後,又兩次封其為王。不僅如此,普通民眾的抗敵情感也寄託在關羽身上,對關羽的祭祀在民間普及開來。據《順天府重修關王廟碑記》所載,當時全國各地都有關廟,每年五月十三、九月十三日都有祭祀活動。
同時,在與北方豪強金國的抗爭中,岳飛將軍的聲望逐漸顯赫起來,後來成為關羽強有力的競爭對手。在元朝,因為岳飛是抗擊蒙古人的敵人金人的英雄,所以官方對岳飛的評價並不低,稱其“文武全器,仁智並施”,增加“保義”封號。
元朝統治者崇信佛教,因為關羽與天台宗有一段淵源,加上民間普遍祭祀關羽的局面已經形成,他的身價也就水漲船高。世祖至元七年(1270),忽必烈採納國師八思巴建議,將關羽作為 “鎮伏邪魔護安國”法事的“監壇者”,除佛之外,關羽是參與祭祀的惟一神明,風頭一時無兩。
“義勇武安王”關羽像
明清:壓倒岳飛,終成武王
明朝國家意識形態控制非常嚴格,一面大肆封王,另一方面,對神靈的審查卻異常嚴格,“罷廟祭,去王號”,“天下神無功於民,不應祀典者,有司毋得致祭”。不僅關羽等人被請出國家祀典,連武成王姜太公也被削去王位。與此同時,朱元璋又非常強調忠臣的示範作用,所以他選出了歷代三十七位名臣,把關羽和岳飛列了進去。
經過明初的變動,姜太公再也沒有進入國家祀典,武王的競爭者主要是關羽和岳飛,岳飛還有壓過關羽的趨勢。明神宗給關羽的封號是“協天護國忠義大帝”,而他給岳飛的封號是“三界靖魔大帝”,稱其“精忠貫日,大孝昭天”。
《三國演義》這部小説,繼承了話本中尊劉貶曹的價值取向,對關羽忠勇品質的描寫無以復加,使其形象深入人心。而且《三國演義》還對清朝統治者產生影響,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在關外時就讀過這部小説,對劉關張等人讚譽有加。他們嚮明朝請求賜予關帝神像,加以崇拜,並稱關羽為“關瑪法”(“瑪法”意味“祖”)。
在岳飛的問題上,清朝統治者的態度則非常複雜,畢竟岳飛抗擊的是女真人的祖先,所以他們採取了提高關羽地位以打壓岳飛的手段。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皇帝下令將岳飛移出供奉了幾百年的武廟,追封漢將關羽三代,在全國普建關帝廟,自此對岳飛的祭祀就衰落了。
此後乾隆帝還覺得劉禪給關羽的諡號“壯繆”不美,下旨改為“忠義”,連《三國志》的記載也一起修改。從此,關羽成就了民間和官方一致認可的完人形象。
關羽與曹操反目成仇因為一絕色孕婦
關羽其人,在民間傳説和三國演義中,是一個忠義和勇猛、不近女色的化身,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被講義氣江湖人士奉為神的人,甚至在香港和其他華人地區被警察供在警局以求關二爺保佑。奇怪的是竟然黑社會分子和江湖道會也把關二爺奉為保護神,倘若警匪雙方發生衝突,我真不知道關二爺會保佑那一個,若不按法律按道義上來説,正常情況下好象是應該保佑講義氣和忠勇的一方的,不管他是黑的還是白的。
那就是説不管黑白道上那一方的人,平時做人一定要講義氣和道義,不然出起事來關二爺是不會保佑你的,這樣説來,這也不失為一個保證官方公務員廉潔的好方法,也可使黑道上人盜亦有道一點。
閒話到此為止,開始説正題。自劉備在被呂布奪了徐州後,前去投靠曾派大將夏侯敦來增援自己的曹操,後來曹操給了一部分兵給劉備,自己親率大軍與劉備進攻徐州,當時呂布敵不住曹軍的攻勢,便派了一個叫秦宜祿的人去袁術那裏討援兵,那知道那個秦宜祿被袁術看中,強行讓他娶了漢王朝的宗室女子,他的妻子杜氏當時留在下邳。
關羽在圍城的時候就請求曹操説,那秦宜祿幫呂布討救兵,作為對他的懲罰,大軍破城以後將希望將他的妻子杜氏賜給自己,曹操便答應了。那知道後來城要破的時候關羽又一而再,再而三地向曹操説起這件事,曹操就起了疑心,懷疑那杜氏是個絕色佳人。
於是在破城以後,曹操先將杜氏帶來自己看看,一看之下,果然是個絕代佳人,便立時居為己有,關羽對曹操這樣的橫刀奪愛之舉當然是會很不高興,心懷不滿的,同時又對自己前面欺騙曹操説是因為秦宜祿幫呂布討救兵,所以作為對他的懲罰,便將他的妻子杜氏賜給自己,其實是因為自己垂涎杜氏絕色的想法被曹操識破而很不安。
後來那個秦宜祿也投降了曹操,曹操封其為銍長,杜氏在曹操處誕下一子,居説是秦宜祿的骨肉,遂姓秦名朗,曹操對他是很喜歡的,曾説:“世有人愛假子如孤者乎?”,因為秦朗在曹操處是和曹丕和曹叡一起長大的,所以後來富貴一時,還差點受明帝託孤。由此看來曹操是很喜歡杜氏的,愛屋及烏,連秦宜祿的兒子也沾了光。
不過照這樣説來,那杜氏在城被圍的時候已經是個大腹便便的孕婦了,關羽和曹操居然都為之着迷,而且能令一慣有愛才之名的曹操不惜反悔食言,還是對關羽這樣一個萬人敵的勇將毀諾,可見那杜氏美貌實在是非同小可,必定是個萬人迷的絕代佳人。
想來對這樣的一個夢中情人被曹操橫刀奪愛了去,關羽自然是耿耿於懷的。對他那幾個極要好的象兄弟一樣的人估計也説過的,所以後來張飛便在曹操再次進攻徐州不敵撤退的時候,想帶上秦宜祿走,畢竟他是那個秦朗的親爹,説不定以後有用,那知道那個窩囊廢居然半路又想回去,結果被張飛一矛捅死了事。張飛當時勸他走時説話的大意是:人搶了你老婆,你居然還替他當官,怎地沒有用到如此啊?這句話用來説關羽也是頗為合適的,曹操搶了他的夢中情人,心中必是窩氣得很。
綜合以上的情況來看,關羽不好女色顯然是個無稽之談,在兩軍對壘的戰場上,居然還對一個大腹便便的美貌孕婦念念不忘,以致於一而再,再而三地對主帥曹操提起要將她居為己有,當然便是個極其標準的好色之徒了。
只是卻偏又為一個自幼便好聲色犬馬、生性風流不羈的曹操識破他的欺騙伎倆,斜刺裏奪了他朝思暮想的夢中情人去,自然又是怕又是恨,再加在官渡之時,曹操一方左看右看上看下看都是要輸的,在那時仗自己斬顏良的名氣去投靠明顯勢力龐大的袁紹,自然是最佳的選擇,説不定曹操燒掉的那些書信裏就有關羽給袁紹和劉備的信。
可那知道這樣博取義名的結果反而是害了自己的一條性命,在走麥城時孫權便認為他:“狼子不可養,後必為害。曹公不即除之,自取大患,乃議徙都,今豈可生!”拒絕了手下的招降的建議,一刀殺了。倘若前面的假設是真的,那也可算是機關算盡,反誤了卿卿性命了。
曹操喜歡美女少婦為何偏愛二手女人?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赤壁大戰前夕諸葛亮智激周瑜的精彩情節。曹操率八十三萬大軍飲馬長江,全線壓境。東吳上下人心惶惶,議論紛紛。文臣言和,武將請戰,孫權一時猶豫不決,只好讓大都督周瑜決策。下面就和小編去了解一下吧。
就在這關鍵時刻,諸葛亮星夜前來拜訪周瑜。《三國演義》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孫權決計破曹操”寫的就是這段精彩情節:孔明曰:“曹操幼子曹植,字子建,下筆成文。
操嘗命作一賦,名曰《銅雀台賦》。賦中之意,單道他家合為天子,誓取二喬。”瑜曰:“此賦公能記否?”……孔明即時誦《銅雀台賦》雲:“從明後以嬉遊兮,登層台以娛情……立雙台於左右兮,有玉龍與金鳳。
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周瑜聽罷,勃然大怒,離座指北而罵曰:“老賊欺吾太甚!”孔明急起止之曰:“昔單于屢侵疆界,漢天子許以公主和親,今何惜民間二女乎?”
瑜曰:“公有所不知:大喬是孫伯符將軍主婦,小喬乃瑜之妻也。”孔明佯作惶恐之狀,曰:“亮實不知。失口亂言,死罪!死罪!”瑜曰:“吾與老賊誓不兩立!”於是,周瑜下定決心,誓與曹操決一死戰。
這裏且不論曹植的《銅雀台賦》中“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一句詩詞是否有“誓取二喬”的野心,但周瑜為何僅憑這一句詩詞就可以相信曹操“老賊欺吾太甚”,恐怕並非沒有原因。
作為運籌帷幄而決勝千里的東吳名將不會不知道一代梟雄曹操的好色秉性,因而諸葛亮一提到“誓取二喬”的詩句,周瑜便信以為真,便立即發出重話,“吾與老賊誓不兩立!”
其實,諸葛亮説“誓取二喬”也並非空穴來風。曹操在好色獵美方面,堪比韓信將兵,多多益善。曹操獵取過多少女人,如今已經無法統計,因為遺留至今的資料很不全面。
據《三國志·后妃傳》記載,曹操最早有丁夫人、劉夫人、卞夫人。《武文世王公傳》還記載,曹操有環夫人、杜夫人、秦夫人、尹夫人、王昭儀、孫姬、李姬、周姬、劉姬、宋姬、趙姬。
這些人所以能載入史冊,是因為她們一共給曹操生了二十五個兒子,沒生兒子的女人,恐怕還有許多。然而,細看曹操獵取的這些女人之中,他中意的女子大多為少婦,不少的還是寡婦,只有少數為少女之身。
最受曹操寵幸的卞夫人“本倡家,年二十,太祖於譙納後為妾”。曹操被拜為魏王后,還將卞夫人晉升為魏王妃。
還有貌美如花的尹夫人,她原是何進之媳,何晏之母,後被曹操納為妾室。究其原因,乃是曹操偏愛已婚女人的少婦情結使然。《三國志·關羽傳》記載了一個曹操為了一個少婦與關羽爭風吃醋的故事:呂布部下秦宜祿之妻生得非常漂亮,被關羽看中而暗戀。曹操和劉備聯合圍困呂布於下邳時,關羽曾多次要求曹操,在城破之後,能把這個女人賜給自己。
貌美如花的尹夫人,她原是何進之媳,何晏之母,後被曹操納為妾室。
曹操便爽快地答應了。但城破之後,曹操發現“這個女人不尋常”,竟把她納為己有了。這恐怕也是劉關張與曹操分道揚鑣的一個重要原因。
《獻帝傳》的記載雖然與這個故事有點出入,但主要情節還是相同的:“秦朗父名宜祿, 為呂布使詣袁術, 術妻以漢宗室女。其前妻杜氏留下那。布之被圍, 關羽屢請於太祖, 求以杜氏為妻, 太祖疑其有色, 及城陷, 太祖見之, 乃自納之。”
曹操不僅如此的橫刀奪愛,而且還愛屋及烏,把杜氏的兒子秦朗收為養子,視如己出,“每坐席, 謂賓客曰‘世有人愛假子如孤者乎’”。
曹操如此喜愛少婦,真是用心良苦!當然,曹操最欣賞的美貌少婦應該是袁紹之媳,袁熙之妻,當時名動天下的中山美女甄宓。
曹操在袁紹兵敗家亡之後見到少婦甄宓不禁大有相見恨晚之感,竟然神魂顛倒地與長子曹丕、三子曹植父子三人為爭奪少婦甄宓而上演一場歷史上少有的爭風吃醋的連環大戲。
若不是羣臣用計勸阻,加上曹丕近水樓台先得月,甄宓,這位絕世美女少婦也將為曹操收入房中無疑。
曹操在袁紹兵敗家亡之後見到少婦甄宓不禁大有相見恨晚之感。由此可見,曹操的少婦情結已經到了難以自拔的地步。曹操還曾在《遺令》中説:“吾婕妤伎人,皆着銅爵(雀)台。於台堂上施八尺牀、繐帳、朝晡上脯糒之屬,月朝十五,輒向帳作伎。”
因此,曹操的難以自拔的少婦情結,加上銅雀台大牀繐帳、美女如雲的名聲在外,不能不使周瑜對諸葛亮的一番遊説信以為真。
讓曹操幹流口水卻不敢碰的一個美女
眾所周知,曹操乃亂世梟雄,他一生染指的美女豔婦不計其數,而他對一位曾被匈奴俘獲的美麗女俘雖然垂涎三尺,但卻從不敢抱有非分之想。儘管如此,這位美麗的女俘的一生命運卻與曹操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她就是東漢末年的著名才女蔡文姬。
少年時代的蔡文姬便熟讀史書,精通音律,聲名遠揚。曹操自然對學妹十分敬重,或許還有些許少年青澀的愛慕之情,曹操便有了以重金贖回蔡文姬的舉動。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生於此時的蔡文姬也不能置身世外。蔡文姬,名琰,子明姬,後因避司馬昭的名諱,改名文姬。蔡文姬一生三嫁,命運坎坷,這也許就是歷史上才女共同的命運使然。蔡文姬天生麗質,聰慧過人,追求自由的理想境界;心比天高,但命如紙薄;自持才高,最終卻導致婚姻的不幸。但這些又似乎跟蔡文姬沒有什麼直接關係。她的婚姻破裂完全是來自外在的生活環境,而不是內在的客觀因素。
説起來,蔡文姬的第一次婚姻可謂郎才女貌,丈夫是歷史上文壇赫赫有名的青年學者衞仲道,而衞家也是當時河東世族。蔡家當然也不含糊,蔡文姬的父親蔡邕是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和書法家,曾拜左中郎將,又被稱為蔡中郎,聲名播於朝野,是當時的文壇領袖。蔡文姬就更不用説了,學富五車,才高八斗,博學多才,尤善詩賦,還在辯論和音樂方面有所造詣。可以説,無論是硬件條件還是軟件條件都是非常高的,配個衞仲道綽綽有餘。
十六歲的時候,妙齡少女蔡文姬就嫁給衞仲道。兩人經常談談文學、時政和詩歌,每次都爭論的面紅耳赤,但就是不傷感情。衞仲道徹底被蔡文姬的才華所折服。從此,衞仲道更加愛蔡文姬,兩人相敬如賓,恩愛非常。可惜好景不長,衞仲道得了肺病,整日咳嗽吐血,結果英年早逝。只留下蔡文姬一人成了寡婦。這夫妻二人平日裏只顧着探討詩文音律,享受二人世界,卻耽誤了生兒育女。衞仲道死後,公婆就見機説蔡琰是個掃把星,剋死了丈夫;又説蔡文姬是個光會打鳴不會下蛋的老母雞。面對着這種惡意的人身攻擊,蔡文姬當然無法忍受,一氣之下便回了孃家。這也就使蔡文姬的第一次婚姻正式宣告失敗。
蔡文姬第二次婚姻與其父蔡邕之死有關,而蔡邕之死則與另一個人有關。這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董卓。當董卓成功地把持朝政之後,便迅速地籠絡了一幫朝中的文武百為其效力。比如籠絡呂布,是看重了他的武力。籠絡李儒,是看重了他的謀略。籠絡王允是看重其在場中的聲望。籠絡蔡邕,則是看重他在學術界的地位。
為了收買蔡邕,董卓將其一日連升3j,三日周曆三台,後來還封他為高陽侯。條件可謂相當豐厚,蔡邕動心了,死心塌地跟了董卓。後來董卓被王允用連環計所殺,蔡邕受到牽連,下了大獄,不久便駕鶴西去,病死獄中。蔡邕死後,蔡家樹倒猢猻散。二十出頭的蔡文姬流離失所,結果釀出了她的第二次婚姻了。
當時大漢王朝的版圖很大,下設的各個州縣都有專人負責。但有些州縣由於人力的原因還是疏於管理,比如幷州地區自刺史丁原進京以後,漢朝就逐漸失去了對這個區域的控制。而當時的南匈奴自從歸順漢朝以後,就允許在幷州休養生息,聰明的南匈奴藉助這個時機南下搶掠。他們除了搶掠金銀珠寶之外,還主要搶掠美女。這個完全可以理解,當時的南匈奴屬於茹毛飲血的遊牧民族,沒見過什麼世面。整日面對的又是本民族那些壯的像牛的雙頰紅潤的姑娘,早就看膩了。所以乍一見到漢朝風姿綽約的姑娘,一下子就看傻了。
就這樣,蔡文姬和許多姑娘被擄到南匈奴,結果被左賢王一眼相中,納為王妃。十二年後,飽嘗了異族異鄉異俗生活痛苦的蔡文姬生了兩個兒子,使她看到了生活的希望。看來蔡文姬還是個美女,至少在人眼裏是個美女,否則不會在眾多的漢朝姑娘中脱穎而出。在南匈奴生活時期,蔡文姬仍然沒有荒廢自己詩文創作。憑藉着少年時代打下的結識基礎,她先後學會了吹奏“笳”及一些異族的語言。為她以後的創作史詩名篇《笳十八拍》奠定了基礎。
東漢建安十三年,也就是公元208年,已晉位漢相的曹操得知蔡文姬流落南匈奴的消息之後,心中非常焦急。立即派周近做使者攜帶黃金千兩,白壁一雙,把她贖了回來。説到曹操,算是蔡文姬的學長了。曹操是蔡邕的學生,自幼就跟蔡文姬相識,按照輩份跟年齡算,蔡文姬是曹操的學妹。常常出入與蔡邕府上的曹操自然有很多與蔡文姬見面的機會。少年時代的蔡文姬便熟讀史書,精通音律,聲名遠揚。
曹操自然對學妹十分敬重,或許還有些許少年青澀的愛慕之情,曹操便有了以重金贖回蔡文姬的舉動。後來曹操又牽線搭橋,給蔡文姬介紹了第三任老公,此人就是陳留名士董祀。曹操之所以將漂亮而且知書達禮又精通文學音律的蔡琰嫁給他,自有他的道理。第一,為了報答老師蔡文姬的培養之恩。第二,是想利用蔡琰籠絡董祀。
董祀一表人才,通書史,諳音律,覺得自己獨步天下,根本看不上蔡文姬。董祀心想,蔡文姬畢竟已經三十多歲,而且還結過兩次婚。第一次嫁給衞仲道不久,衞仲道就一病嗚呼,必有剋夫之命;第二次嫁給左賢王,更是殘花敗柳;再加之蔡文姬因為思念遠在南匈奴的兩個孩子,整日神思恍惚,董祀怕娶會家來影響自己心情。但他又礙於曹操的權勢不好明説。曹操看在眼裏,記上心頭,立刻做出安撫。
他先是給董祀講了關於蔡文姬的滿腹橫溢的才華。在一次閒談中,曹操曾表露出自己很羨慕蔡家的藏書。蔡文姬告訴他原來家中所藏的四千卷書,幾經戰亂,已全部遺失時,曹操很是失望,但當他聽到蔡文姬還能背出四百篇文章時,便大喜過望。後來蔡文姬憑着自己的記憶默寫出四百篇文章,而且文無遺誤。董祀雖然有些動心,但他還是十分忌諱蔡文姬已是二婚之身。後來曹操又加封董祀的職,董祀才勉強同意這門婚事。於是,蔡文姬便有了第三次婚姻。
可是沒多久,董祀惹惱了了曹操。曹操想起新仇舊恨非要重辦董祀。作為妻子的蔡文姬顧不得夫妻之間的不合,毅然挺身而出,披頭散髮,跪倒在曹操面前為董祀求情。曹操這才赦免了董祀。由此可以看出,曹操對蔡文姬真的是十分愛惜。
後來董祀感念妻子的再造之恩,在感情上來了一百八十度大轉彎,開始對蔡文姬重新評估。他發現眼前這個自己曾經非常厭惡的女子,剎那間變得很有人格魅力,可見愛情也是很勢利的。如果蔡文姬不救董祀的命,他也許不會重新愛上這個女人。
但反過來説,如果沒有這次殺頭事件,他也不會發現蔡文姬身上的美德,更不可能重新愛上她。這兩口子的故事很符合中國式的大團圓結局。於是夫妻雙雙溯洛水而上,草居在風景秀麗,林木繁茂的山麓。從此過着悠閒的隱居生活。據説後來曹操有一次打獵還偶遇蔡文姬和董祀,得知二人生有一兒一女,小日子過得很有味道。學妹有如此悠閒而美滿的生活,曹操心中頗感快意。
蔡文姬今存作品有五言《悲憤詩》及騷體各一篇和《笳十八拍》。《笳十八拍》是從南匈奴返回漢朝後所作,詩中充滿了她的第二任丈夫左賢王和兩個子女的一腔懷念之情。《悲憤詩》是她嫁給董祀之後,因感傷離亂之苦而作,也算是記錄了他跟第三任丈夫坎坷曲折的情感故事。而令人奇怪的是,蔡文姬與第一任丈夫衞仲道兩情相悦,夫唱妻合,但好像從未在她的詩中或直接或隱晦地提到這位第一任的丈夫,難道真應驗了那句古詩“少年不知愁滋味”?
美人貂蟬悲慘結局 成了曹操性奴
眾所周知,三國中“呂布戲貂蟬”是一段非常精彩的橋段。呂布失敗後,關於美女貂蟬的下落也同樣是人們關心的一個話題,其最終的結局到底是怎樣的呢?
貂蟬究竟情歸何處呢?本文用了當“性奴”字眼,雖然有點誇張,但是卻真有被曹操幽禁銅雀台一説。
貂蟬是《三國演義》中最為重要的一位女性形象,其善歌舞,色伎俱佳,雖無更多的過人之處,但卻憑藉自己的美貌在諸侯爭霸的戰亂年代,輾轉於各諸侯之間。
《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分別用兩首詩歌來讚歎貂蟬的歌舞雙絕,有詞贊之曰:“原是昭陽宮裏人,驚鴻宛轉掌中身,只疑飛過洞庭春。按徹梁州蓮步穩,好花風嫋一枝新,畫堂香暖不勝春。”
又詩曰:“紅牙摧拍燕飛忙,一片行雲到畫堂。眉黛促成遊子恨,臉容初斷故人腸。榆錢不買千金笑,柳帶何須百寶妝。舞罷隔簾偷目送,不知誰是楚襄王。”
面對貂蟬的美貌,董卓更是稱賞不已。當然,貂蟬的美貌已無須多言,名列四大美女的她素有“閉月”之稱,意為月亮的光芒也不及她的美麗,而從貂蟬的事蹟來看,她更是深明大義、機智過人,實在是演義中最為光輝的人物形象之一。
作為三國曆史中最為聞名的女子,貂蟬的事蹟卻在史書中少之又少。魯迅先生在所着的《小説舊聞鈔》中説:“有一本失傳的《漢書通志》記載:曹操未得志時,先誘董卓,進貂蟬以惑其君。”
如此説來,竟是曹操把貂蟬獻給董卓的,但是根據曹操的為人以及其後他對董卓的行為來看,這個説法是不可信的。
不過,現在較為流行的一種觀點認為,歷史上其實並無貂蟬其人,貂蟬的形象完全是後人虛構出來的,而且這種説法也得到了三國史和《三國演義》研究界多數學者的共識。
因為在《三國志》、《後漢書》這樣的史書當中並沒有提到貂蟬的字眼,只有區區一句話還有些許貂蟬的影子,即“布與卓侍婢私通,恐事發覺,心不自安”.
影視作品中的貂蟬
在《三國志·魏書·呂布張邈臧洪傳》的全篇中連名姓都沒有,只是稱其為“卓侍婢”.也沒有交代容貌、身家、來歷等信息,更是沒有交代與呂布、董卓之間的決裂有何關係。
“長安兵變”之後,這位絕世美女的下落也同樣成為了一個謎團,讓人捉摸不定,更多的人仍在關心着貂蟬其後的命運。不過可惜的是,作者羅貫中也沒有把她的結局交代清楚就草草了事了。
只是在第十九回“下邳城曹操鏖兵,白門樓呂布殞命”中,呂布將要敗亡之前,貂蟬有過短暫的出場,勸誡呂布“將軍與妾作主,勿輕身自出”.呂布放棄了陳宮的妙計,被擒身亡。
原本那個深明大義、俠肝義膽的貂蟬似乎隨着連年的征戰已經被磨去了原有的稜角,變得碌碌無為,兒女情長了。
呂布死後,羅貫中沒有再向讀者介紹貂蟬此後何去何從,也許是被好色的曹操金屋藏嬌,也許是同呂布一樣被處死。羅貫中的這一疏忽竟成了一個讓後人不解的千古謎案。
在民間,關於美女貂蟬的下落存在着“慘死”和“善終”兩大系列。
“慘死”系列裏面有三種不同的版本。
第一個版本是崑劇《斬貂》中描述呂布在白門樓被曹操斬首,他的妻子貂蟬被張飛轉送給了關羽,但關羽拒絕接受這位帶有污點的女子,恐其水性楊花、朝三暮四,唯有一死才能保全其名節,於是乘夜傳喚貂蟬入帳,拔劍痛斬美人於燈下。
第二個版本出自明劇《關公與貂蟬》,劇中貂蟬向關羽痛訴內心的冤屈,並詳細講述了自己施展美人計為漢室鋤奸的經歷,以此贏得了關羽的愛慕與景仰。
但是關羽最終決定為復興漢室而獻身,貂蟬也只好懷着滿腔柔情自刎,以死來證明自身的政治貞操。
第三個版本講述的是貂蟬在關羽的庇護下逃走,削髮為尼,但曹操派人追捕。為了不使關羽等人難做,貂蟬毅然拔劍身亡,一縷幽怨的香魂,隨着國家大義而去。
“善終”系列也同樣有三個版本。
第一個版本是貂蟬最終出家為尼,並以佚名的方式寫下了雜劇《錦雲堂暗定連環計》,以此向世人表明自己的政治貢獻,最終在尼姑庵裏壽終正寢。
第二個版本則是説關羽沒有貪戀女色,而是護送貂蟬回到其故鄉木耳村。貂蟬則是一直守節未嫁,最終被鄉人建廟祭奠。
第三個版本稱貂蟬被關羽納為小妾,並送往成都定居,但是關羽卻沒有想到自己最後竟是兵敗身死,而可憐的貂蟬從此流落於蜀中,成了一名村婦而已。
總之,關於“貂蟬”其人,在正史的記載中是非常模糊的,僅僅是一個若明若暗的影子而已。其下落究竟如何,至今已經很難考證。
但我們可以根據情理來推斷一下:董卓死後,貂蟬落入了呂布之手,呂布敗亡後,她又輾轉到曹操手中。
儘管這些都沒有史書的記載,但也是合乎邏輯的。至於她的最後下場如何,由於史書絕無記載,便是一個千古之謎了。
我們也可以做一個合理的推斷,不外乎有兩種可能性:一種可能,是在曹操宮中了卻餘生。
呂布敗亡12年後,即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在鄴城修建銅雀台,納諸伎於其上,習演歌舞,或許“貂蟬”應該也包括在內吧。
另一種可能就是在殘酷的戰爭環境中,貂蟬作為一個隨軍的弱女子,隨時隨地都有生命危險,不知何時就已經香消玉殞了。
曹操為何不喜處女卻對二手女人情有獨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