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園田居·其三》是晉宋時期文學家陶淵明的作品,這首詩細膩生動地描寫了作者對農田勞動生活的體驗,風格清淡而又不失典雅,洋溢着詩人心情的愉快和對歸隱的自豪。本詩比較 難懂的是最後5字“但使願無違”背後的人生智慧。
《歸園田居·其三》
【南朝宋】陶淵明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陶淵明從二十九歲起開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厭惡官場,嚮往田園。他在四十一歲時,最後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澤縣令即辭官回家。以後再也沒有出來做官。據《宋書·陶潛傳》和蕭統《陶淵明傳》雲,陶淵明歸隱是出於對腐朽現實的不滿。陶淵明品格與政治社會之間的根本對立,註定了他最終的抉擇——歸隱。
這首詩共分為兩層,前四句為第一層,反映了作者躬耕勞動的生活。“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此二句引用了楊惲的“田彼南山,蕪穢不治”,是對其勞作情況做總體交待,先指明耕種的是“豆”,再説勞作的地點在“南山下”,五個尋常字,將事情敍説得非常清楚。詩人畢竟是“少學琴書”,士人出身,躬耕田畝缺乏經驗,“草盛豆苗稀”的勞動後果,也就不足為怪了。
緊接着的“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則表現了陶淵明勞作的辛勤,即早晨就去田地裏清除雜草,到了晚上就着月光才扛着鋤頭回去。結合前兩句詩,我們可以得知陶淵明並沒有因為可憐的勞動成果就灰心喪氣,反而是樂此不疲地躬身壟畝。從另一方面來看,也凸顯了陶淵明歸隱田園後的愉悦之情,以及一種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精神。
後四句是此詩的第二層,抒寫的則是作者經過生活的磨勵和對社會與人生深刻思索之後,對真善美理想的執着追求和與現實社會污濁官場的決裂。“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即狹窄的小路上草木叢生,傍晚時的露水也沾濕了我的衣裳。這兩句詩主要説明了陶淵明親身體會到了農業勞動的艱辛。但他並沒有放棄,反而是“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即身上的衣裳沾濕了並不可惜,只要不違揹我歸隱的心意就好。
出仕做官,自然就有俸祿保證他的生活,但會違揹他的高潔操守,必須要與世俗同流合污。而歸隱田園,就必須要靠躬耕勞動維持生存,不貪圖世俗名利。對於我們來説,雖然如今的人生道路不止兩條,但是本質一樣,倘若我們按照本心選擇了某一條路,那就要同陶淵明一樣,不辭辛苦地走下去,也就是最後5字所説的“但使願無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