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學《楞嚴經》丨別解文義·正宗分
每天十分鐘,一起學《楞嚴經》
《楞嚴經》是佛教的一部極為重要的經典。在內容上,包含了顯密性相,各方面重要的道理;在宗派上則橫跨禪淨密律,均衡發揮,皆詳盡剖析開示。圓瑛法師是近代研究《楞嚴經》最為著名的法師,有“楞嚴座主”、“海內獨步”的美譽。圓瑛法師花數十年心血結成此書,內容豐富、細密,成為講述楞嚴經的經典著作,得到了教內外的一致認可。
《楞嚴經》講義
十、別解文義·正宗分(二十五)
(第二十五段)
【前 文提示】別解文義部分目錄簡表如下,紅線所指為正在講解部分。前文講完“辨定客塵”,今開始講“ 正顯不動”。
正顯不動分二:對外境顯不動、對內身顯不動
· 對外境顯不動
即時如來,於大眾中,屈五輪指,屈已復開,開已又屈,謂阿難言:汝今何見?阿難言:我見如來,百寶輪掌,眾中開合。
此佛以手為阿難之外境,以顯見性之不動。因上文陳那分析客、塵,主、空,則動、靜分明,要阿難即生滅之客、塵,薦取不動主、空之見性耳。故於眾中,屈曲五輪指又成拳相,屈已復開,開已又屈,以表外境不住,引起阿難見性現前,令注意也。故問阿難:‘汝今何見?’在佛之意,還是要阿難,向能見處親見天然不動之本體,而阿難乃據事直答:‘我見如來,百寶輪掌,眾中開合。’佛手掌中有千輻輪相,故稱輪掌。
佛告阿難:汝見我手,眾中開合,為是我手,有開有合?為復汝見,有開有合?阿難言:世尊寶手眾中開合,我見如來,手自開合,非我見性,有開有合。
佛告阿難者,因其不悟,故呼而告之曰。阿難:‘汝見我手,眾中開合,為是我手,有開合耶?為是汝見,有開合耶?’此佛更向親切處提醒,要阿難於外境與見性,主、客之義,定要分清。阿難言:世尊寶掌,在大眾中,有開有合。我見如來,手自開合,非我見性,有開有合。此因如來提醒之後,始覺佛手,開合如客,見性不動如主。
此佛見阿難所答,依稀似是,但未便儱侗放過,還須切實勘驗始得。故即問雲:誰動?誰靜?要知動、靜,較前開、合,更深一層。以開、合易辨,動、靜難明,故問令答,且看當機,腳跟是否點地。阿難見佛手開、合之時,佛手在阿難見性之中,不住如客,而阿難見性,無有開合如主,此動、靜分明,阿難已經領悟,故承問誰動誰靜,應聲答雲:佛手開合不住,動也,而我見性,本來不動。但用況顯之詞,初學稍覺難解。尚無有靜者:非言見性不靜也,蓋靜必因動而顯,先曾動過,後乃不動,方可説靜;見性從本以來,不曾動過,未動不須説靜,故曰尚無有靜相可得,誰為無住,猶言何處有動耶?無住二字即動也,正顯即性,非惟離動,而且動、靜雙離,誠天然自性之本定,非由制伏攝念而成。凡欲求十方如來,得成菩提之定,決當以此見性,為因地心。佛但先顯,不與明言,且待請修時,再與指出,必以根性為因心也。
佛言:如是。
阿難此時見解,陡然與前不同,已親領見性不動之義,所分外境為動,見性不動,其理不謬,故佛印可之曰:‘如是’。當知此中,以一佛手,為一切外境之例,既佛手開、合,與見性無干,則凡一切萬事萬境,任其起滅紛飛,皆與見性無干矣。若人於動中,睹此不動之性,常恆不昧,自不至為境所奪矣!
此文雙兼直、曲二指,如果如來但屈指開、合,不形審問,阿難即禮拜默領,不分動、靜,何異教外別傳之旨?因有問有答,故曰雙兼直、曲二指。而宗門豎指、伸拳,發明於人者,多本如來舒拳屈指之意,令人自見自悟也。
· 對內身顯不動
如來於是從輪掌中,飛一寶光,在阿難右,即時阿難回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難左,阿難又則回首左盼。佛告阿難:汝頭今日何因搖動?阿難言:我見如來出妙寶光,來我左右,故左右觀,頭自搖動。
上科對外境,而分動、靜尚疏;此科就內身,而分動、靜則親。以內身親為自體,其興見性,動、靜難分。佛要令阿難,更於自身中,親見不動之體,故從輪掌中,飛一寶光,在阿難右,令其回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難左,令其回首左盼。故問阿難:汝頭今日因何搖動?要阿難説出,觀光動頭,方可辨於見性之動、靜耳。
上科阿難於外境見性,所分動、靜,已蒙印可;此科佛欲就內身勘驗頭、見,誰動、誰靜,看阿難能否於搖動身中,親見不動真體。正脈雲:世人認見是眼,故頭搖眼轉,宛似見性亦動,今阿難因佛上文説破,見不屬眼,已覺此見,離眼獨立,湛然滿前,自試頭之搖,何干於見?是以直答:我頭自動,而我見性,尚無有止靜也,誰為搖動。即所謂而我見性,尚且無有靜相可得,如何更有搖動?
頭之與見,同在阿難當人分上,今於自身上,能分動、靜,自然較勝從前認眼為見多矣!阿難此時,能於搖動身境之中,分出不動之見性,由聞上科,彼無眼者,非見全無,又既能矚暗,見何虧損?已領見性脱根脱塵,離緣獨立。又聞陳那解説,客、塵,主、空之義,復明常住不動之義,故一經如來勘驗,能於動搖身境之中,説出不動之見性。細究阿難,此時解悟,雖經如來印可,實屬從外入者,不是從內發出,佛但以所答不謬而許之。何以見得,阿難不是從內發出?觀下科意請如來,顯出身、心二者之中,發明何為虛妄生滅無常性,何為真實不生滅常住性,便知。
宗家多向根身,接引學人。昔無業禪師,初見馬祖,問曰:‘三乘文學,粗窮其旨,嘗聞禪門,即心是佛,實未能了!’祖曰:‘祗未了的心即是,更無別物。’業曰:‘如何是祖師西來,密傳心印?’祖曰:‘大德正鬧在,且去別時來。’業才出,祖召雲:‘大德!’業回首,祖曰:‘是甚麼?’業便領悟,乃禮拜。祖曰:‘這鈍漢,禮拜作麼?’
眼中見性,湛然圓滿,超然獨立,不特與外境無干,而與內身亦不相干。又非但無有動相,並靜相亦不可得,誠所謂這個見性,內脱根身,外遺世界,身、境兩不相干,動、靜二皆不屬。若能親見根中,不動搖之定體,即是奢摩他,微密觀照,最初方便也。故佛複印可曰:‘如是’。三正顯不動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