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七點,25歲的李蒙從睡夢中醒來,家族羣裏已有好幾位親人發消息問好。在那一連串的圖片中,他最熟悉的是媽媽“問好”的表情包――“早上好”三個字顏色鮮豔、字體繞圈旋轉。他揉揉眼睛,從一堆表情包中,認真挑選了一張小狗圖作為回應。
李蒙最喜歡萌物搞笑類表情包,他並不認為這些會影響交流。“好多朋友説,看到長輩發的表情包總覺得有代溝,不知怎麼回覆,其實沒關係啊。”在李矇眼中,表情包就是為了傳情達意,形式如何並不重要,“長輩們會用智能手機,難道不更該高興嗎?本就是娛樂、放鬆交流,何必認真呢?”
本科生楊育松同樣喜歡“萌系生物”的表情包,“暴走漫畫”也頗得他喜愛。簡單的手繪表情,融合日常生活的笑話段子,或誇張,或諷刺。當然,他也不排斥某些帶點“污”和“喪”的表情包。
而對於那些色彩鮮豔、形象“酷炫”的表情包,楊育松卻很不“感冒”,認為是“長輩用的”。平日與長輩交流時,他也儘量挑沒字的表情圖給長輩發。有一回,楊育松給媽媽發了一個“特媽寶型”的表情,結果媽媽卻問了一句“有什麼事”,“完全不在同一個頻道嘛。”
年將四十的羅麗君喜歡在家族羣裏發“內涵”表情包。原以為長輩不會明白,但她發現,長輩們甚至比年輕人更喜歡用表情包表達情緒,有些表情包甚至讓她感到“辣眼睛”。
據騰雲智庫研究發現,2016年,微信中日均發消息僅佔總次數20%左右的父輩羣體,所使用的表情包卻已成為網絡上風靡一時的潮流符號。研究進一步指出,父輩羣體使用的表情包具有高飽和度色彩、字體樣式多變華麗、動態多為頻閃、旋轉、充滿“正能量”等特點。
表情包“3.0時代”,各種版本和風格的表情包從哪裏來?記者瞭解到,目前活躍於微信、QQ平台上的各種新型表情包,大多並非騰訊公司專門設計生產,而是由“民間生產”——第三方(網友、公司等)創作上傳、分享流通。
在微信表情開放平台上,有“投稿指南”“最新公告”和“常見問題”三大類。點擊“投稿指南”,能看到相關表情製作規範、表情審核標準、真人表情投稿等入口。此外,該平台也會定期按月發佈“微信投稿表情月度榜”,進入榜單的表情包多以萌娃萌物、明星表情包、動漫形象設計等為主。
武漢大學大四學生楊景楨,去年製作投稿了一組展現運動員風采的表情包,最終獲得某全國表情包創意大賽第二名,其表情包也被某輸入法收錄。她坦承,自己做表情包的時間並不久,“最開始做是為娛樂自己、娛樂他人”。楊景楨回憶,從發現靈感到構思,再到手繪設計、掃描、調色等環節,幾乎每一個表情包要花費兩小時左右才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