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説中最具殺氣的7大上古兵器
在過去的冷兵器時代,古老文明孕育了眾多造型奇特同時殺氣瀰漫的「古兵器」,它們有的已經失傳,有的依然在搏鬥中發揮著獨特的作用……
▼7.阿茲特克黑曜石鋸劍(Macuahuitl),長度約1公尺左右,由於阿茲特克文明的冶鐵技術落後,因此使用了這種將打磨鋭利後的黑曜石片鑲嵌在木棍上的武器,同樣能夠造成可怕的傷害。目前已無真品,最後一件真品在1884年一次博物館火災中被燒燬。
擁有類似設計的阿茲特克長矛tepoztopilli。長度約為一人多。
同樣不使用鐵器為刃的還有波利尼西亞人。以毛利人為首的島民們使用木棍、木棒輔以鯊魚牙齒的設計,奠定了他們獨特的鯊齒武器文化
▼6.投擲飛斧Kpinga,非洲努比亞古代民族Azande人的武器Kpinga(又名Hunga Munga)。投擲用的飛斧,長度50多公分,通過突出的三刃來確保造成最大的傷害。
Kpinga在當時是名貴的武器,只有職業戰士才有資格擁有,成為一種地位的象徵。
▼5.印度武器拳劍/拳刃(Katar),同樣成為地位的象徵,做工通常十分精美,造型也多變。甚至有以拳劍獵虎的傳統,因為若能用這樣近程武器搏殺猛虎,無疑是真正勇士的象徵。
火器流行後,也出現了能夠發射一次子彈的拳刃。
▼4.印度圓刃/戰輪/環刃(Chakram),傳説中毗濕奴的武器,後來錫克族戰士經常使用。錫克武士通常就把圓刃戴在手臂上、脖子上或頭巾上來攜帶。作為投擲武器,圓刃的好處是在馬背或者象背上也能輕鬆使用。
▼3.印度鞭刃/捲刃(Urumi),看似散亂無章,這些鋭利的鋼條平時捲起,甩出時就成為長劍一般,是南印度喀拉拉邦傳統武術中的「終極武器」。至今仍有雙方持鞭刃和小盾搏鬥的表演,以此來展示雙方高超的技術。
▼2.諸葛弩,中國三國時期蜀國的諸葛亮製作,也稱作元戎弩,一次能發射十支箭,火力很強,主要用來防守城池和營塞。後人對其進行改進,使之成為一種五十矢連弩,威力更大,但是因為生產很複雜,所用的箭矢也必須特製,所以生產量低,後失傳。
▼1.血滴子,傳説中的殺人兵器,據傳能隔空取人首級。真正的血滴子是什麼樣的誰也不知道,我們只能在影視作品中看到一些蹤跡。國家地理的一期關於中國古代兵器的節目中,把血滴子排在了殺人兵器的第一位!注意,第一位是血滴子,不是小李他媽的飛刀!足以可見血滴子的兇殘程度!
中國古代8大攻城武器 一顆炸彈毀一城
在冷兵器時代,沒有火炮之利,守方據守天險或固守城池,在糧草充足且軍勢相當的情況下,往往都會讓攻擊的一方無計可施,於是就有許多説客説服守將獻城成為美談。那麼如果守方武將堅決固守城池,古人都有些什麼辦法攻破敵軍城池呢?接下來,讓我們一覽古代的一些攻城重武器:
一、巢車
巢車又名樓車,主要作為古代攻城的戰略性武器存在,是一種專供觀察敵情用的瞭望車,車底部裝有輪子,可以推動,車上用堅木豎起兩根長柱,柱子頂端設一轆轤軸 (滑車),用繩索系一小板屋於轆轤上,板屋高9尺,方4尺,四面開有12個瞭望孔,外面蒙有生牛皮,以防敵人矢石破壞。
屋內可容納兩人,通過轆轤車升高數丈,攻城時可觀察城內敵兵情況。公元前575年鄢陵之戰時,楚共王曾在太宰伯州犁的陪同下,親自登上巢車察看敵情。23年王莽軍圍攻昆陽時,造高10餘丈的大型巢車,用來觀察城內守軍動態,稱為雲車。
宋代又出現一種將望樓固定在高竿上的“望樓車”。這種車以堅木為竿,高8丈,頂端置板層,方闊5尺,內容納一入執白旗瞭望敵人動靜,用簡單的旗語同下面的將士通報敵情。將旗捲起表示無敵人,開旗則敵人來;旗竿平伸則敵人近,旗竿垂直則敵到;敵人退卻將旗竿慢慢舉起,敵人已退走又將旗捲起。
望樓車,車底有輪可來回推動;豎杆上有腳踏橛,可供哨兵上下攀登;豎杆旁用粗繩索斜拉固定;望樓本身下裝轉軸,可四面旋轉觀察。這種望樓車比巢車高大,觀察視野開闊。後來隨着觀察器材的不斷改進,置有固定的瞭望塔,觀察敵情。
二。木幔
木幔,是古代一種裝有木板作掩護的攻城車。是古人在攻城在對付守城方類似箭石等投擲物時想出的辦法,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用草、布、木、皮等各種材料造出一大塊東西,挑起懸掛在城牆外,就能對拋射物進行緩衝。
它們被稱為“籍幕”、“布幔”、“木幔”、“籬笆”、“皮簾”等。《宋書·武帝紀上》:“ 張綱 治攻具成,設諸奇巧,飛樓木幔之屬,莫不畢備。”《通典·兵十三》:“以板為幔,立桔槔於四輪車上,懸幔逼城堞間,使趫捷者蟻附而上,矢石所不能及,謂之木幔。”
三。轒輼車
轒輼(fényūn)車,古代攻城武器名。為四輪無底木車,上蒙牛皮抵禦城上箭矢,人在車中推車前行,可掩護士卒抵近城牆進行攻擊,但無法直接破壞城牆。一車可藏十人左右。據《武經總要》記載:輼轒車,下虛上蓋,如斧刃(其車梯盤勿施桄板,中可容人着地推車),載以四車輪,其蓋以獨繩為脊,以生牛皮革蒙之。中可蔽十人,墳隍推之,直抵城下攻厥。
在南北朝的時候經過侯景的改良成“尖頭木驢”,據《太平御覽》、《梁書》及《通典》,因《通典·兵典》的詳細記載:梁將侯景反,兵逼建業,皆危懼。梁將羊侃為守城督,因偽稱得外射書,雲「邵陵王、西昌侯兵已至近路」,乃少安。賊為尖頭木驢攻城,矢石所不能制。侃作雉尾炬,施鐵鏃,以油灌之,擲驢上,焚之俄盡。
為增加行車的安定性,該器具路輪又增加成為六個,車長為一丈五尺(4.7 公尺),高八尺(2.504公尺)。《武備志。軍資乘攻二》記載:古時攻城戰車。六輪,上橫大木為脊,長一丈五尺,高八尺,上尖下方,外蒙以生牛皮,內載十人;推逼城下,以攻城作地道。
四。撞車
撞車,是中國古代量破壞城牆或城門的主要兵器,靠衝撞的力量破壞城池的防禦措施。《三才圖會·器用五·撞車圖説》記載:“撞車:上設撞木,以鐵葉裹其首,逐便移徙,伺飛梯臨城,則撞之。”
五。臨衝
臨衝,又稱臨衝呂公車或呂公車,相傳此車便是由姜太公發明的,因其受封於呂地,所以尊稱為呂公。而實際上,臨衝呂公車最早成型應該追溯到宋代,明代才有較多應用。
臨衝呂公車是古代一種巨型攻城戰車,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戰車。車高數丈,長數十丈,車內分上下五層,每層有梯子可供上下,車中可載幾百名武士,配有機弩毒矢,槍戟刀矛等兵器和破壞城牆設施的器械。
進攻時眾人將車推到城腳,車頂可與城牆齊,兵士們通過天橋衝到城上與敵人拼殺,車下面用撞木等工具破壞城牆。這種龐然大物似的兵車在戰鬥中並不常見,它形體笨重,受地形限制,很難發揮威力,但它的突然出現,往往對守城兵士有一種巨大的威懾力,從而亂其陣腳。
1621年,明熹宗派朱燮元守備成都,平息四川永寧宣撫使奢崇明的叛亂。當時,叛軍將成都團團圍住,晝夜攻打,用鈎梯爬城,在城外壘土山,設工事,居高臨下,用強弩射城上守兵。守軍用火炮、火箭反擊,雙方相持不下。
這天城外忽然喊聲大起,守軍發現遠處一個龐然大物似的戰車用許多牛拉着,向城邊接近,車頂上一人披髮仗劍,裝神弄鬼,車中數百名武士,張強弩待發,車兩翼有云樓,可俯瞰城中。戰車驅近時,霎時毒矢俱下,城上守兵驚慌失措。朱燮元見狀沉着若定,告訴官兵這就是呂公車。立即命令架設巨型石炮,以千鈞石彈轟擊車體,又用大炮擊牛,牛回身奔跑,呂公車頓時亂了陣腳,自顧不暇。
六。雲梯
雲梯應該是我們最熟悉的古代攻城器具,是古人用於攀越城牆攻城的用具。它並不是很多影視作品中最常見到的那種,長得像一個竹梯的東西。這種器具有的種類其下帶有輪子,可以推動行駛,故也被稱為“雲梯車”,配備有防盾,絞車,抓鈎等器具,有的帶有用滑輪升降設備。
雲梯的發明者一般認為是春秋時期魯國能工巧匠公輸盤(魯班),其時楚惠王為了達到稱雄目的,命令公輸盤製造了歷史上的第一架雲梯。《淮南子·兵略訓》許慎注曰“雲梯可依雲而立,所以瞰敵之城中”説明雲梯另外一個用途可以登高望遠偵探敵情。
戰國時期的雲梯,從戰國水陸攻戰紋銅鑑所示圖案判斷 ,系由3部分構成:底部裝有車輪,可以移動;梯身可上下仰俯,靠人力扛抬,倚架於城牆壁上;梯頂端裝有鈎狀物,用以鈎援城緣,並可保護梯首免遭守軍的推拒和破壞。
唐朝的雲梯比戰國時期有很大改進:梯身(主梯)以一定角度固定裝置在底盤上;在主梯之外,又增設一具活動的上城梯(副梯),其頂端裝有一對轆轤,登城時可以沿着城牆壁面上下滑動,謂之飛雲梯;雲梯的底部則“以大木為牀,下置六輪”。由於主梯採用了固定式裝置,簡化了架梯程序,縮短了架梯時間,而活動的上城梯的設計,則大大降低了雲梯在接敵前的高度。
攻城時只需將主梯停靠城下,然後再在主梯上架設上城梯,便可“枕城而上”,從而減少了敵前架梯的危險和艱難,同時又保證雲梯在登城前不過早與城緣接近,免遭守軍破壞。宋朝的雲梯結構有了更大的改進,採用了中間以轉軸聯接的摺疊式結構,並在梯底部增添了防護設施。
此外,上城梯(副梯)也出現了多種形式,有飛梯、竹飛梯、躡頭飛梯等。這些改進,使登城接敵運動簡便迅速。明朝以後,由於火器的迅速發展,這種笨重的木製雲梯也逐漸被廢棄,推出歷史的戰爭舞台。
七。壕橋
壕橋又稱為“飛江”或“飛橋”,是古人為了通過城外的壕溝或護城河等障礙,作為攻城軍機動性的便橋。
我國自戰國時代便有使用壕橋的紀錄,根據《六韜·虎韜·軍用》的紀錄中有:“渡溝塹飛橋,一間廣一丈五尺(4.7公尺),長二丈(6.26公尺)以上,着轉關、轆轤、八具,以環利通索張之。”由此可知宋代之前我國在壕橋的發展方面已極為成熟,不但應用了銷軸、轆轤等機械裝置,其橋寬達一丈五尺,若一次使用八具,可以提供寬達十二丈(37.56公尺)的正面供部隊通過。
《武經總要》記載,宋時壕橋已普遍裝上輪子,做成車型,以便推徙。所載的宋代壕橋類器材總共有五種,壕橋的寬度是視城壕或護城河的寬度而定,這些壕橋多半是在圍城時攻方觀測後就地取材製作的。
為了運輸的方便,壕橋的橋座下有兩個大輪子,以便攻城軍可以出其不意的部署壕橋,使部隊迅速通過橋面,進行攻堅作業。為了確保橋面的安定性,壕橋的前端有兩個用來固定的小輪,當小輪陷入對岸的土壤中,就可以使橋更為穩定,此種特殊設計比起前代用許多繩子固定的方法,顯然較為進步。
而到了唐代,護城河寬達二丈。製造壕橋不易找到巨大木材;橋過長時,使用也不便。 所以當壕溝或護城河過寬時,則利用機構較為複雜的摺疊橋。
八。投石車
投石車想必大家也不會陌生,它是利用槓桿原理拋射石彈的大型人力遠射兵器,它的出現,是技術的進步也是戰爭的需要。如中國象棋黑方的炮寫作“炮(石包)”,就是投石車,火字偏旁的炮,古文中多指的是炮烙。
春秋時期已開始使用,隋唐以後成為攻守城的重要兵器。但宋代較隋唐更有進一步的發展,不僅用於攻守城,而且用於野戰。古書中的“拋石”、“飛石”指的就是投石車。
最初的投石車結構非常簡單,只是用一根巨大的槓桿,長端是用皮套或是木筐裝載的石塊,短端繫上幾十根繩索,當命令下達時,數十人同時拉動繩索,利用槓桿原理將石塊拋出。
中國戰爭史上投石車首次大規模使用,應當是李信攻楚的時候,楚軍秘密準備了大批投石車,當秦軍渡河時突然同時發射,無數尖利的石塊烏雲般砸向秦軍,二十萬秦軍全面潰敗,李信自己也兵敗自殺,可見當時投石車的威力,堪稱古代遠攻武器之王。隨着技術的發展,投石車也越來越先進,很多三國遊戲中的“霹靂車”就是戰國時代投石車的改進形。
中國的投石車在宋代到達高峯,宋代兵書《武經總要》中記載,“凡炮,軍中利器也,攻守師行皆用之”,足見對投石車的重視,書中還詳細介紹了八種常用投石車,其中最大的需要拽手250人,長達8.76米,發射的石彈45公斤,可射90步,即140多米。
也許《武經總要》可能是出於保密或者故意誤導敵人的目的,將發石車的射程大大縮小了,實際上根據別的古籍記載和現代科學計算模擬,這種投石車的發射距離不少於500米,這在冷兵器時代,可説是超遠程打擊了。
中國是北宋-南宋時期發明的對重式投石車,金國在滅亡北宋的汴京之戰中,一夜之間架設拋石車5000餘座,在汴京長達50裏的城牆外同時向心突擊,金軍發射了無數的石彈,以至於汴京郊外當時竟然再也找不到石塊!
攻城時先將護城河填平,而後萬炮齊發,再輔以大量強弩,一舉擊潰守城部隊的部署,進而出動與城牆等高、可容納80人的巨型攻城車對城池展開登城戰。大家可以想象一下當時壯觀的發射場面,簡直不遜於現代戰爭規模的火力準備!
武器探秘:10種來自世界各地的古代武器
每一種武器的製作本質上都帶有一種特殊的目的。為了滿足武士們使用武器的需求,武器不斷演變。雖然有時候根據這些需求而製作的武器,沒有有效地實現它們的目的,但歸根結底它們是獨一無二的。
1.Urumi
Urumi 是易彎曲的劍鞭,刃片是由彎曲度很高的金屬打造而成。不用時,可像腰帶一樣纏在腰上。刃片長短不一,Urumi能夠達到3-5米長。Urumi 可以彎成一個小圓圈,形成一個防禦區,敵人很難滲入進來。Urumi 的每一面都很尖鋭,即使針對訓練多年的使用者來説也相當危險。哪怕是最簡單的停住或者改變方向都需要具有高超技巧才能做到。由於獨特的戰鬥風格,Urumi 不適合用於戰鬥隊形,只適用於兩個人之間的對決。
2.Shotel
與khopesh所不同,shotel曾經確實被古埃塞爾比亞人當做鐮刀劍使用。它的外形使其很難與其他刀劍或者護罩進行格擋。不考慮它的外觀,shotel被普遍認為不實用。
與巨大的鐮刀形刀刃相比,它的手柄太小了些,這使得它不但顯得笨重,且難以瞄準目標。使用shotel作戰被證明非常之難。因為它的刀刃的形狀,就連想要將其從劍鞘裏拔出都會很棘手。歐洲對於該武器的記載和評價都偏低,就連埃塞爾比亞正教會也説它只適合裝飾所用。也許該武器是為了別樣的戰爭而製造出來的吧。
3.Khopesh
儘管有時被稱作鐮刀劍,khopesh作為古埃及的武器之一,不僅僅是戰斧和劍之間的過度物。在古埃及早期,權杖代表着執政權,但是khopesh在戰場上的致命性最終使得其被看作古埃及上層精英的象徵。甚至拉美西斯二世都被描繪使用過khopesh。
作為青銅時代的武器,khopesh由銅塊鑄造而成,但卻具有一定重量。它被認為是與戰斧相似的雙手武器,從迦南和美索不達米亞進口。刀刃有明顯的弧度,就像一把鐮刀,只有外部邊緣被磨得鋒利。與戰斧相似,khopesh可以當作劈砍武器來使用。它的外形使其在劈砍上也十分高效。khopesh弧度的內側部分也具有實際功能,能夠用來制止敵人的武器,還能猛拉敵人的護罩。
4.梭鏢投射器(Atlatl)
梭鏢投射器是石器時代的投擲武器,是弓和箭的前身。長矛只能以有限的速度拋出較短的距離,而梭鏢投射器能以每小時160千米(100英里每小時)的速度向前拋出。這是一個看似簡單的武器,就是一個在末端具有突起或缺口(可以設置飛鏢)的手持棍子,儘管其設計非常簡單,但卻非常有效,以至於有理論認為正因為人們用它來捕殺猛獁象,最終導致了猛獁象的滅絕。
武器的速度取決於它的靈活性,atlatl 和飛鏢都是用柔韌的木頭製成。當射擊時,atlatl 和飛鏢同時彎曲。這樣一來,匯聚的能量將使飛鏢獲得極高的速度。考古發現,atlatl 的使用相當廣泛,除了非洲之外,每一個有人居住的大陸都發現了它曾廣泛被使用的證據。儘管其最終被更為方便的弓箭所代替,不過atlatl 的使用持續了很長時間,甚至在16世紀時還被阿茲特克人作為武器使用。
5.火槍(Fire Lance)
火槍發明於古代中國,它類似於長矛又可以發射火藥槍彈。它最早的形式是:把裝滿沙子的竹筒綁在一個長矛上,這樣,就可以弄瞎敵人的眼睛,在近距離搏鬥中取得優勢。隨着科技的發展,火槍逐漸包含了彈片和毒鏢,但是要想得到足夠強大的爆炸力,火槍就必須的具備一個堅硬的外殼,初始時,火槍的外殼是由一種堅硬的紙製作的,後來變成金屬製作了。
文獻中還描述了一種名叫“火管”(fire-tube)的武器,它被用作火焰噴射器,可以給3.5米(12英尺)高的敵人帶來一場“火浴”。後來它發展成為把有毒的化學物與爆炸物相混合的武器,這時,它爆炸後釋放的腐蝕物能夠造成無辜者的傷亡。這樣的武器其爆炸規模更小但是火焰源源不斷,它會釋放大約五分鐘的有毒氣體。直到爆炸物完全燃盡。
6.Madu
苦行者(Fakir,古的穆斯林和古印度教的苦行僧們)是不允許攜帶武器的,所以他們得隨機應變以保護自己。他們創造了Madu,一種顯然不被官方認可的武器。最初,這種武器(我們得承認,它就是一種武器)是由一塊橫木垂直連接兩個印度羚羊的角而製成。由於羚羊角的兩個尖刺被放置在相反的方向,Madu(也被稱為“苦行者的角”)非常適合用以戳刺,儘管苦行者們認為它主要的功能室用來防衞。
使用Madu的搏鬥風格一直沿用至今,被稱為“maan kombu”。“maan kombu”從屬於印度規模較大的武術silambam--古老,使用武器的印度武術。
“Maan Kombu”(鹿角)以製作武器的材料而命名,但是苦行者們和silambam的武者們後來都開始使用其他動物的角做材料。然而,因為現行法律禁止羚羊角或者鹿角的使用,這種藝術形式正在消亡。這個武器有很多革新,包括有在Madu上加上一些鋼釘和護盾在內的一切革新,都使得Madu成為一種效率更高的武器。
7.雙手劍(Zweihaender)
Zweihander也許是歷史上型號最大的劍。瑞士和德國的步兵們用它來抵禦長矛軍,它也因此而聞名。雙手劍需要雙手使用,其劍柄到劍尖長達到178釐米(70英寸),其重量可達到1.4到6.4千克(3-14磅)——但是達到一定重量的劍往往只能應用在儀式上。雙手劍主要是用於對抗長距離戰爭中的長矛和戰戟的,一些雙手劍的劍身上有一段較鈍的地方,它略高於主防護位置,被叫做“無刃部”(或“卡榫”)。這個“無刃部”能夠減少持握的距離,而帶有“無刃部”的雙手劍在主劍身突出的地方通常會制有一個較小的護手。
使用這種巨型武器的士兵們一般會得到雙倍酬勞。(僱傭步兵,是一個令人恐懼的僱傭軍團,但是同時也是備受尊敬的軍團。他們甚至從“限奢法令”(sumptuary laws)中獲得了豁免權,以保證他們穿上那奢華的軍服,這些華麗的衣服也是他們出名的有力助手。)儘管雙手劍有很高的知名度,但是它也逃不了讓位於其他更易掌握的長矛,而成為節禮武器的命運。雖然它曾經是一個在前線使用的武器,但科技的進步使得它最終只能為突襲部隊和僱傭軍團使用。在一些地方,雙手劍甚至還成為了官方禁止的武器。
8.日本江户時代警察:袖搦(Sodegarami)
袖搦顧名思義,就是“把袖子纏住”。它是日本江户時代警察所使用的武器。一個警察一般使用一雙袖搦。
袖搦是一個帶有短釘的長杆,警察們可以用它刺穿敵人的衣服(此處指日本和服),伴隨着一個急速的捻動,袖搦就會纏緊衣物,從而使得他們能夠在不傷害(或極少的傷害)罪犯的前提下捉住他(滿人性化的)。通常,抓犯人的時候都是一個警察站在犯人的前面,另一個警察站在犯人後面,兩人通力合作鉗住犯人的脖頸,兩個袖搦都纏繞在犯人的衣服上,犯人根本不能逃脱。
對於逮捕一個律法上要求要被其他武士處死的武士來説,袖搦是一個很重要的工具。一旦戴罪的武士拔出他的武器,警察就會使出袖搦纏住他的衣服。這樣警察就能毫不費力地控制這個武士,在削弱了他的殺傷力的同時避免了不必要的傷害。
9. 印度武士拉其普特人:Haladie
有許多有趣的武器都產生於印度,但是其中最危險的是Haladie。它是古印度武士拉其普特人(Rajput)使用的武器。印度武士拉普特人以戰鬥和榮譽為生活方式。他們使用類似雙刃刀的武器來砍殺他們的敵人。雙刃刀兩面都有刀片--兩把刀刃的手柄鍛造成一個刀柄連接兩片刀片。儘管它那微微彎曲的刀片更易用於揮砍敵人或抵擋攻擊,但是它仍被認為是一種用於挺刺的武器。
有一些雙刃刀的刀柄是用金屬打造的,它帶有一點指節銅環的風格,並覆蓋了另一半刀柄,也就是接近另一邊刀片狹窄的根部。這種類型的雙刃刀幾乎在每一部玄幻小説裏面都有提及,它們也許就是世界上首次發現的三刃匕首( triple-bladed daggers)。用雙刃刀和印度着名的雙刃劍(khanda)作為武裝武器的古印度武士軍團已經向我們證明了雙刃刀的巨大威懾力。
10.日本忍者:帶有金屬釘的戒指(Kakute)
Kakute是古代日本使用的一種帶有尖刺的指環。雖然一種木頭製作的武器“shobo”與它相似,但Kakute 通常是鐵製的,並且它還有一到四個鐵刺。使用者一般會佩戴一個或者兩個指針——一個戴在中指或食指上,另一個則戴在他的拇指上。指針上的尖刺通常是朝向掌心方向,通過抓住敵人的四肢甚至是脖頸並向其要點施加壓力,這一動作會使得敵人眩暈,同時也會給敵人造成嚴重的刺傷。指針朝外時,Kakute 就會變成有刺的指環。儘管,Kakute的目的一般是制服敵人而不是真正傷害敵人,但是它的使用風格卻沒有固定標準。
忍者也會使用Kakute,特別是女忍者尤其喜歡使用。這些女忍者被稱為“kunoichi”,她們每一個都會習慣性地帶上指環,朝向掌心方向穿戴並且淬以毒藥,因此,她們能迅速地給敵人以致命的一擊。對於女忍者來説,Kakute是她們擁有的最致命且最有效的武器之一。
盤點:中國古代歷史上十大變態軍隊
在中國歷史上,各朝各代都有許多厲害的軍隊,而今天小編要來説説的就是中國古代這些厲害的軍隊其中最厲害的是哪些呢?
10、岳家軍
岳家軍是南宋初年岳飛領導的抗金軍隊。岳家軍以牛皋、董先各部義軍為主幹,後陸續收編楊麼等農民軍部眾,吸收山東兩河忠義社梁興、李寶等,匯成大軍。
飛申明紀律,加強訓練,號“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金貴族有“撼山易,撼岳家軍難”之語。部隊久駐鄂州(治今湖北武昌)、襄陽,世居其地,南宋末年抗擊金蒙的將士,猶多其子孫。岳家軍只是民間的説法,並不是官方承認的。
《射鵰英雄傳》裏有一情節,成吉思汗在聽郭靖説完岳飛的故事後感嘆:恨不早生百年,與這位英雄交手。今人對岳家軍和蒙古軍誰弱誰強的問題還有頗多爭論,但我寧願投岳家軍一票。
因為蒙古軍面對已經衰亡的金軍,仍然不能速戰勝之,常常在兵力佔絕對優勢的情況下依然打的舉步維艱。而岳家軍面對鼎盛時期的金軍,即使是兵力劣勢,依然能戰而勝之,戰鬥力之強大由此可見。
更為重要的是,蒙古軍是一羣強盜,岳家軍是一支為保衞家園而戰的正義之師。以正義對邪惡,蒙古軍又怎能不敗,若成吉思汗早生百年,相信蒙古民歌裏也會悲哀的歌唱: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9、衞青霍去病大漢鐵軍
衞青,霍去病,李廣,趙充國,一連串流光異彩的名字,無不讓每個中國人神往,讓每個中國人自豪。匈奴人當年橫行歐洲,十三國聯軍竟不能擋,西羅馬帝國迅速滅亡。
這樣一支強大的軍隊,卻最終倒在了漢軍的鐵蹄下。漢軍是一支將遊牧民族的野蠻精神與漢朝人的戰術紀律發揮到極致的一支軍隊。嚴酷的訓練和優秀的將領造就了這支軍隊強大的戰鬥力。
匈奴人被歐洲人稱為閃電的鞭子,那如果他們遇見漢軍呢!相信他們寧願遇見匈奴,也不願遇見衞青霍去病們。
漢王朝存在了400多年,與其他朝代不同的是,即使是其處於統治末期,其軍隊依然保持着強大的戰鬥力。這點更是其他王朝不能比擬的。
8、東晉北府軍
中國東晉孝武帝初年謝玄組建訓練的軍隊。太元二年(377),朝廷因前秦強大,詔求文武良將鎮御北方。
朝廷拜謝玄建武將軍、兗州刺史,領廣陵相、監江北諸軍事,鎮廣陵,召募勁勇,徐(治京口)、兗(治廣陵)人民紛紛應募入伍。
謝玄以劉牢之為參軍,常領精鋭為前鋒,戰無不捷。太元四年,謝玄加領徐州刺史,鎮京口。東晉稱京口為“北府”,所以稱這支軍隊為北府兵。
淝水之戰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著名的一次以少勝多的戰役,八十七萬氐族軍敗於八萬北府軍,從此北府軍聲威天下。
這是一支由南逃的北方農民組成的精鋭之師,每個人都與五胡有血海深仇,每個人都把光復河山作為己任。這支軍隊有東晉最著名的戰略家謝安,又有東晉最著名的將領劉牢之,可謂是精鋭中的精鋭,雄心勃勃的符堅碰到這樣的對手,就算有八百七十萬軍隊又怎能不敗。
胡人在戰前瘋狂叫囂,要飲馬長江,投鞭斷流,結果卻被八萬漢族子弟兵打的丟盔卸甲。據説捷報傳來的時候,謝安只是淡淡的説了句“小兒輩已破敵。”但歸家的時候,卻因興奮過度連門檻都撞斷了。可謂是狂喜。
其實狂喜的又何止謝安呢!那個時刻,肥水的輝煌把那個世紀中國的歷史濃縮成一刻永恆的絕唱,捷報傳來的時刻,也許全中國的漢人都已經淚如雨下了。
7、唐軍
漢唐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兩個頂峯時代,而唐朝則更是將華夏武功發揮到極至。唐軍是一支以漢人為主力兼有各民族士兵的混合戰隊,其武功極盛時曾遠達裏海地區。
漢朝戰匈奴,歷經百年終告全勝。唐時的突厥其力量不弱於匈奴,而唐朝卻一戰定天下。李靖夜襲陰山,活捉突厥可汗,可謂千古奇功。後來唐朝軍隊開疆拓土,外蒙古和西域盡為中華版圖。
實為中國封建社會的輝煌時代。唐軍裝備精良,馬匹充足,以騎兵為主要作戰方式,卻也初步配置了火器裝備。攻堅戰能力和野戰能力都為一流。充足的國力和繁榮的經濟為這支軍隊的強大提供了保證。
唐軍的主要對手也都為當時的強大民族,突厥後來橫行西方,建立土耳其帝國,阿拉伯帝國橫挎歐亞大陸,與唐朝並立。吐蕃帝國則雄據青藏高原,對中原虎視眈眈。但其與唐軍的交鋒卻基本是敗多勝少。唐朝與突厥鏖戰幾十年,打了一連串的勝仗,並收復突騎施抵擋阿拉伯帝國。
唐朝戰吐蕃更是湧現出一批名將,每一次對吐蕃的勝利都幾乎是對其軍力的毀滅性打擊。即使到了唐朝衰弱期,吐蕃雖然幾次攻克長安,卻依然無力進兵中原。
至於阿拉伯帝國,在天寶前期的幾次中等規模的衝突裏均敗於唐軍,後來傾其國力發動怛羅斯會戰,20萬阿拉伯軍面對3萬唐軍依然難以戰勝,最後只靠唐軍內部的反叛才將唐軍打退,而阿拉伯軍的自身損失卻是唐軍的幾倍。實在是阿拉伯人雖勝尤恥,唐軍雖敗尤榮。
後來即使安史之亂爆發,阿拉伯也終未敢進兵西域。可惜這樣強大的軍隊,最終還是在安史之亂的內戰裏被毀掉了,安史之亂後雖有唐朝神策軍的輝煌,但終於難以挽狂瀾,這樣一支強大的軍隊,也只有在記憶裏去緬懷追憶了。
6、明朝戚家軍
戚家軍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成軍於浙江義烏,總兵力四千人,主力是義烏東陽的農民和礦工。戚家軍因為戚繼光從而得名,是明朝的一支很有名氣的軍隊,戚家軍賴以成名的,是嚴明的軍紀,職業化的訓練水平,東亞最先進的裝備,百戰百勝的戰績和高達十餘萬級的斬級記錄。
戚家軍百戰不敗的原因在於戚繼光的治軍思想極為先進,以東亞最先進的武器裝備部隊,後膛的神威將軍炮、佛郎機炮、大口徑的加農炮發熕,還有鳥銃、倭刀、鐵甲,戚家軍的裝備絕對是東亞第一、世界前列。
要知道三十年之後的日本最強悍的薩摩兵團,全軍有兩萬只火槍,卻只有兩門輕炮,全日本到了江户時代才開始有大型的火炮出現。而戚家軍作為一支地方軍隊,其火器的先進程度甚至直逼京都神機營。
5、袁崇煥關寧鐵騎
關寧鐵騎是袁崇煥苦練出的一支兵力並不很大、但戰鬥力相當強的騎兵部隊,是明末最精鋭的部隊,能與滿清的八旗軍正面交鋒(明末三大軍:關寧鐵騎——孫承宗、袁崇煥;秦兵——孫傳庭;天雄軍——盧象升)。其名稱是後人所加。
關寧鐵騎全部使用當時最先進之三眼神銃,極為強橫,它是一種可以發射三發子彈的武器,這種武器全身帶刺,即可遠戰,也可近戰當狼牙棒使。常常幾千人追幾萬多人兇悍可想而知。
明軍裏有句老話,叫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戰,可這句神話卻被一個叫袁崇煥的書生打破了,明朝實行文官帶兵的弱智制度,可偏偏運氣好,趕上了袁崇煥這個不世出的軍事天才。
寧遠大戰1萬殘兵鬥敗13萬八旗鐵騎,可那是攻防戰,許多人並不以為然,但寧錦會戰,關寧鐵騎卻實實在在的在野戰裏打敗了滿洲八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