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王昭君上官儀 上官儀的孫女

由 亓官天亦 發佈於 經典

新聞閣歷史事件縱覽古今歷史,綜合重大歷史事件,暢聊名人名士,扒一扒不為人知的趣味野史。

王昭君上官儀

對於唐詩來説李杜無疑是站在頂峯的,而初唐無疑是一個比較暗淡的時期,還遺留着六朝時期奢靡豔麗的文風,作品大多都是讓人不敢恭維的,上官儀雖然也是當時的風格,但是總體來説比起當時的其他人還是有着不少進步的,而這首《王昭君》細細品味之下,也頗有一番滋味。

上官儀的影視形象

這首詩也算是一首律詩,雖然在音律上來説還不算嚴格,但是總體上來説還是工整的,也算是律詩成形過程中的經典之作了。首聯以寫景起,“玉門春色晚”,玉門關外一直以來在人們心中都是比較荒涼的地方,何況是春色已盡。接下來的那句“金河路幾千”則是説前往匈奴路上的艱辛苦難,開局就是營造了一種悲傷荒蕪的基調。

之後頷聯又是藉助聽覺和視覺的交互,淒涼哀婉的琴聲飄蕩在月桂的枝條上,幽怨纏綿的笛聲也是縈繞在柳樹的花朵之中,情景交融讓人不覺心生悲慼。展現了昭君背心的苦澀,使讀者升起惋惜之情。頸聯對仗比較工整,“霧,月,風,蟬”等等景物都和昭君相得益彰表現出來昭君的美好。

全詩的最後則是表現了昭君在匈奴塞外的心情,她修書一封,遣使回鄉希望能夠等來信使的好消息,但是這樣的等待換不來回家的希望,等來的只有深邃的絕望,只好淚流不止,將自己內心的痛苦不甘都訴説給天上的白雲,於是乎一個王朝的尊嚴就壓在了一個弱女子的肩上,千古悠悠,時光流轉,到了現在回想起孤身塞外的昭君依舊讓人憐惜。

上官儀的孫女

上官儀一生最為著名的大概就是他有一個名傳千古的好孫女上官婉兒,在上官婉兒出生沒有多久,上官儀就因為參與到皇家內部的爭鬥之中被武則天找藉口給殺了,之後上官婉兒也就跟着進到了皇宮中當奴婢。

上官婉兒畫像

上官婉兒雖然是進到宮裏做了個小宮女,但是在母親的教導之下,再加上有着祖父上官儀的優秀基因,小小年紀的上官婉兒就聰明過人,展露了驚人的才華,在14歲的時候受到了武則天的召見,讓她當場作詩,結果上官儀出口成章,言辭華麗,武則天非常高興,當場就免除了她的奴婢身份,後來等到武則天稱帝以後,上官婉兒地位更加高,經常負責處理武則天的詔書,而她也刻意逢迎,因此深得武則天的寵愛。

後來等到武則天被迫退位之後,上官婉兒依舊得到唐中宗的重用,還被封為了昭容,後來上官婉兒和韋皇后等人也經常往來,常常勸説韋皇后學習武則天,因此韋皇后幾次上表請求減免賦税,收買人心,之後武三思等人也得到上官婉兒的推薦才得以進宮,搞得宮廷上下也是混亂不堪,使得當時的太子憤而起兵造反欲要誅殺上官婉兒,在擒拿皇帝皇后,結果太子兵敗,上官婉兒愈發得寵。

後來隨着太平公主的崛起,上官婉兒又依附於太平公主,但是李顯突然駕崩,韋皇后欲要效仿武則天,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一起先下手圍攻韋氏,在這場後宮爭鬥中上官婉兒被李隆基殺死。

唐朝上官儀

説到上官儀可能不少人不太清楚,但是説到上官婉兒,大概是沒有多少人不知道的,上官儀就是上官婉兒的爺爺,他是隋唐時期人,早年的時候跟着父親在江都生活,但是在大業十四年的時候,隋煬帝身死,他的父親也遇難,因此上官儀為了避禍轉而出家為僧。

上官儀影視形象

雖説是自行剃度了,但是上官儀算不上一個真和尚,除了學習佛家經典之外,上官儀還精研儒家《三論》並且很擅長作詩寫文。後來等到唐朝成立的時候,貞觀年間的時候,上官儀得到了當時揚州都督的器重被推薦去參加科舉,果然一舉考中進士,因為文采不錯,所以上官儀經常幫李世民起草詔書,還得以參加宮中的宴會,同時他得到了當時的宰相房玄齡等人的信任,參與到編撰《晉書》的工程中,因此被升官,授為起居郎,之後節節攀升,更是成為了當朝宰相位高權重。

但是好景不長,後來隨着武則天權勢的不斷壯大,唐高宗和她的爭鬥也愈發劇烈,作為忠實的保皇派,上官儀也遭了秧,武則天暗中指使手下的人誣告上官儀和廢太子李忠一起密謀造反,因此被判處了死刑,有趣的是,當時廢掉李忠的詔書還是上官儀起草的,到了現在兩人卻成了造反的同謀。自此之後李氏大權徹底旁落,武則天正式掌控了朝廷上下。而那個後世有名的上官婉兒還在襁褓之後,後來更被武則天調教成了自己的親信。直到武則天去世之後,上官儀才得以平反,被追封為楚國公。


 

上官儀的詩

上官儀在初唐時期非常有名,他不只是當時重要的宰相,曾經輔佐過李治登基並且堅決反對武后專權,同時他還是當時的文壇領袖,他在詩歌的發展道路上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他創作的詩“綺錯婉媚”,在原先的基礎上更加註重詩的格式,追求聲律之美,對於後來律詩的形成可以説是至關重要。

武媚娘傳奇中的上官儀

上官儀對於唐朝詩歌的發展貢獻,主要體現在對於詩歌中景物的描述上,通過細膩的手筆,一改原先媚俗豔麗的風氣,使得整個詩歌的“畫風”顯得更加清新自然,但是對於內容沒有什麼拓展,還是一些宮廷文學,沒有慷慨雄壯的氣勢,也沒有自由不羈的氣度,同時他歸納整理了前代人對於詩歌中使用對仗的方式,提出了經典的“六對”“八對”之説,對於後來詩歌的發展還是有着一定的貢獻的。可以説他在唐詩的發展中起到了承上啓下的作用。在這裏小編就簡單的介紹一下他的一首名作。

上官儀的詩中最有名的大概就是這首《入朝洛堤步月》這首詩大概是他在當上宰相之後創作的,當時皇都在洛陽,文武百官要趕在凌晨之前感到皇宮,但是當時的皇宮在洛水邊上,晚上是封門的,百官只能等在洛水邊上的洛堤上等候。上官儀就在等候之中即興創作了這首詩,詩的前兩句主要是説自己乘着馬來到長洲(即指洛堤),而且將洛水比作含情脈脈的女子,通過這種形象的比喻來表現自己和皇上之間的信任。

之後兩句借景抒情,第三句式描述了一幅曙光將至,喜鵲報喜的景象,表現了天下太平國泰民安的局面,同時又是化用曹操的《短歌行》展現自己治理朝政的魄力。在最後又是通過一幅秋日鳴蟬的景象展現了當時太平盛世可能會有的隱患。

上官儀怎麼死的

上官儀在唐朝初年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一直努力輔佐皇帝治理朝政,深得羣臣和民眾的敬愛,然而最後上官儀卻悽慘地被人用謀反的罪名處死,直到多年之後才得以平反,那麼上官儀到底是怎麼死的呢?

上官儀的劇照

説到上官儀的死,就不得不説一下當時的朝廷情況,當時正是武則天從幕後走到台前的時候,因為一段時間的李治重病,武則天臨朝聽政,被當時的人稱為兩聖,俗話説一山不容二虎,一個國家怎麼可以有兩個主宰者呢?因此李治心中對於武則天也有着不滿,但是又下不定決心,於是詢問了上官儀,那麼上官儀是怎麼回答的呢?他直接就説:“皇后專橫,不如廢之。”上來直接就説廢了武則天,李治被他也説動了,一下就決定起草廢后的詔書。

但是在這個時候武則天辛苦建立的情報網就生效了,當時記載是“左右奔告於後”也就是説當時的手下人是竭盡全力跑去通知武則天的,知道消息之後武則天也是盡顯梟雄本色,立刻趕來面見李治,武則天的能力確實遠超李治,很輕易就抓準了李治多情懦弱的缺點,先是哭訴自己這些年來為了李治的付出,之後又是痛斥李治為何要廢后,這麼一來懦弱的李治瞬間就忘記了自己的原意,直接就把上官儀給推了出來,可以説上官儀就這樣成為了李治的擋箭牌,這件事雖然暫且揭過,但是武則天畢竟是一個記仇的女人,沒過多久就找藉口把上官儀給殺了。

從整個事件可以看出,上官儀其實不過是李治手中的一個棄子,為了大唐江山忠心耿耿大半生的上官儀,最後卻是以這樣謀反的罪名被人誣告殺死,直到武后退位才得以平反,可見李治確實是一個懦弱無能之輩。

上官儀墓

上官儀身為大唐初期有名的宰相、詩人,在當時有着很大的影響力,在當時雖然因為武后專政,上官儀被誣陷殺害,但是在武后被迫退位之後,上官儀就得到了平反,上官儀一開始被害於洛陽,但是後來遷葬到了澠邑,當地人敬仰上官儀為人剛正就給他立碑表達尊敬之情。

上官儀墓地

上官儀的目的在澠邑外邊,原來有石碑,但是在文化大革命的時候被搗毀了,而且在上世紀70年代的時候,因為修建公路,墳墓也已經被掩埋了,公路從墓地上面穿過,現在已經看不到了,在距墓地不遠的地方中國現存的上官家族的成員們在當時立有一塊石碑,用來祭奠上官儀。

上官儀所葬的澠池地處一個温帶山陵地區,處於中國華北地帶,墓地所在的村子被稱為仁村,可以説是人傑地靈,也是上官儀的祖籍所在。據説在後來上官儀的後人為他在此立碑的時候,還發生了一個比較有意思的傳奇故事。據説當時上官儀後人大約30多人都來到了當地,開着車前往的,一路上都是陽光明媚,風和日麗但是在為紀念碑披上紅綾的時候卻是突降甘霖,頃刻之間又煙消雲散,開幕式得以準時開始,因此留下了一個“儀公公正,感動上蒼”的説法。

雖然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上官儀的墓地遭受過各種各樣的災難,但是直到現在,上官儀忠勇雙全,對抗武后的精神依舊感染着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