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的筆名是什麼 太史公是不是筆名

司馬遷的筆名

司馬遷也許知道《史記》在史學上會有一定的地位,但是他可能不會想到《史記》和自己會在歷史上有這樣崇高的地位。如果司馬遷能夠料知一二,也就會把自己的自傳寫的清楚一些,不會留下那麼多謎團了。

司馬遷的筆名是什麼 太史公是不是筆名

司馬遷石雕

司馬遷留給後人的疑問太多了,以至於後人讀司馬遷都充滿了好奇。甚至有人開始對司馬遷的筆名都開始瞭解,但是事實上司馬遷並沒有什麼筆名,可能是因為後人對司馬遷的稱呼和司馬遷自己署名的不同,因此造成了很多人的誤解。

司馬遷字子長,是西漢漢武帝時期的太史令。司馬遷最大的成就就是成書《史記》,是為中國史書的範本,對後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史記》中也有司馬遷的自序《太史公自序》,而且當初司馬遷成書之後,這本書就是《太史公書》的。相傳是司馬遷成書之後拿給東方朔看,東方朔一看這本書還沒有名字,於是就給這本書起了個名字,就叫《太史公書》。後來《太史公書》就被人們稱為《史記》流傳了下來。也許人們會誤解這個太史公是司馬遷的筆名,其實太史是司馬遷的官名,人們稱他為太史公是為了表示對司馬遷的尊重。

所以司馬遷是沒有筆名的,但是人們對司馬遷的稱呼倒是挺多的,除了司馬遷之外還有太史公、史聖等很多尊稱,可見後代對司馬遷的尊敬和懷念。

司馬遷的著作

司馬遷一生最高的成就就是寫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本記傳體的史書《史記》,這本著作被稱為“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上古從黃帝時代開始的傳説,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這之間一共三千年的歷史。

司馬遷的筆名是什麼 太史公是不是筆名

史記

《史記》之所以能夠被人們所稱道,其中有一方面的原因是因為史記開創了一種新的歷史編寫方式,在此之前史書都是以編年體為主,逐年編寫的。而司馬遷開創的紀傳體的編撰方式,也為後世歷代的“正史”所使用。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後,很多珍貴的書籍都失傳,漢朝建立之後,法律、章程、禮制都得到了重新建立,許多文人都被朝廷所使用,很多當時被毀壞失傳的古書也都被愛好文學的人士所搜尋並貢獻出來,這也給司馬遷的寫作提供了大量的文獻資料。

《史記》分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個部分,包括記載歷代帝王政績的十二本紀,記載諸侯國諸侯興亡的三十世家,記載重要人物言行和生平事蹟的列傳(其中還有一篇是自序),和十篇大事年表,以及記載音律、曆法、天文方面的典章制度的八書。全書總計一百三十篇,共五十二萬六千多個字。司馬遷的《史記》可以説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貫通古今的通史,對後世的影響非常深遠,也正是也因為《史記》的出現,這種通史之風也始終影響着後世的史書和研究。

司馬遷的名言

司馬遷是西漢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他所著的《史記》中也有許多振聾發聵的言語,被後人奉為圭臬。

司馬遷的筆名是什麼 太史公是不是筆名

司馬遷小時候學寫字

其中最著名的就應該是出自《報任安書》中的“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司馬遷用這樣一句話,解釋了他內心甘願為自己的理想抱負飽受屈辱的決心和毅力,但是使這句話出名的還是毛澤東主席,這句話曾被毛澤東主席引用到《為人民服務》中,高度臧洋了張思德為人民犧牲的奉獻精神。因此,這句話也為廣大人民所熟知。

“魚生於水,死於水;草木生於土,死於土;人生於道,死於道。”一句體現了司馬遷的思想追求,為道而生,為道而死,這是司馬遷人生的真諦,也是後世萬千人的人生的信條和準則。當然司馬遷也説過很多讓人意想不到的話,比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就是司馬遷在李將軍列傳中所用的一句話,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做人要真誠、誠實,這樣就能夠感動別人收穫回報。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民以食為天”也是司馬遷所説的話,能有這樣的覺悟,司馬遷在今天也應該是個吃貨吧。

另外我們常用的成語“兔死狗烹”也出自司馬遷的名言“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句話也揭露了人性中醜陋的一面,形容有的人過河拆橋不懂回報。“眾口鑠金,積毀銷骨”,“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也都是出自司馬遷的名言。


司馬遷宮刑

宮刑是中國古代嚴酷的刑罰之一,歷來也有很多名人曾因為一些原因遭受過宮刑。漢武帝生性殘酷,在他統治的時期,許多朝中的許多大臣都曾受到過一些酷刑,其中也有司馬遷、張賀、李延年等人。

司馬遷的筆名是什麼 太史公是不是筆名

司馬遷

當時李陵帶了五千兵馬出擊單于,但是行軍至浚稽山的時候遭遇到了單于的突襲,結果李陵以寡擊眾,以五千的兵力殺敵一萬多。但是單于的兵馬越聚越多,而漢軍的援軍卻遲遲未到,於是李陵就彈盡糧絕,最終投降單于成為戰俘。當時羣臣都聲討李陵的行為,但是司馬遷卻站出來説了幾句真話,説李陵孝敬父母、寬仁待下,又忠於國家,可能是情急之下投降匈奴,心中卻想着能夠早日回朝。漢武帝聽了之後大發雷霆,將司馬遷給收監了。

但是後來公孫敖前去匈奴接李陵回朝未果,公孫敖沒能完成任務,於是就向漢武帝造謠説是看見了李陵在匈奴練兵,準備幫助匈奴攻打大漢。漢武帝盛怒之下殺了李陵的家人,為李陵説話的司馬遷也受到了牽連,要被處以死刑。當時法律規定,處以死刑的人如果能拿出五十萬的贖金就能保命,或者降死刑為宮刑,以此求生。司馬遷為完成父親的遺願,完成自己的使命,於是選擇接受宮刑。

出獄之後,司馬遷忍辱負重最終完成了史學著作《史記》,而宮刑,從某種程度上對於司馬遷來説,是他前進的動力。

司馬遷的故事

司馬遷因為李陵事件被漢武帝關入大牢,司馬遷的案子分到了當時一個名聲不好的酷吏杜周的手上,杜周絲毫沒有要手下留情的意思,對司馬遷嚴刑拷打,司馬遷就是不認罪。不久之後,公孫敖傳回了李陵在匈奴訓練軍隊,要出兵長安的的假消息。漢武帝盛怒之下,處死了李陵的家人,還給司馬遷定了誣罔罪。按照漢朝當時的律法,誣罔罪是要問斬的,但是律法中還有規定,受刑人若能交出五十萬的贖金或者受宮刑就免了死刑,司馬遷當着一個小官自然拿不出五十萬的贖金,但是為了保住性命,司馬遷就選擇了宮刑。

司馬遷的筆名是什麼 太史公是不是筆名

原創歷史大戲《司馬遷》劇照

宮刑是漢朝的五大酷刑之一,受刑之人除了要承受身體上的摧殘,還要承受心靈上的創傷,對人格是極大的侮辱。司馬遷也一度悲痛欲絕要到自殺,但是司馬遷卻有着異於常人的勇氣與毅力。司馬遷深知“人固有一死,或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於是他選擇了重於泰山之死。

從《史記》後的文章《報任安書》中,後人也能知道,司馬遷當時是以前人的榜樣作為自己繼續前進的動力,以周文王被拘,孔子一生困頓,屈原被放逐,左丘失明,孫子被臏腳等慘痛的經歷自比今日之遭遇,在逆境中強大起來,完成了父親和家族交付的使命,完成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財富。

司馬遷是什麼家

司馬遷是西漢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司馬遷所著的《史記》對後世有非常深遠的影響。

司馬遷的筆名是什麼 太史公是不是筆名

司馬遷

之所以説司馬遷是一位史學家,相信這裏就不用再贅述了,司馬遷在史學上的成就和造詣足以讓他成為西漢乃至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史學家之一。而之所以説司馬遷是文學家,也是因為司馬遷的《史記》除了是一本史書之外,也可以説是一本非常具有可讀性的文學作品。《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主要以描寫人物為中心的作品,司馬遷以自己高超的文學素養,以及生動的文筆描寫,將許多事情都的敍述都描寫的非常的傳神,情感充沛。而且對於事物的判斷,司馬遷也有自己的準則。

也可以説,《史記》中建立了一批重要的歷史人物,這些人物為今後許多小説、戲劇都提供了重要的寫作素材,不少的帝王、英雄、俠客也都由此演化出來。而且後世的許多小説都以“傳”為民,以傳記的形式寫作,這也都是《史記》對後世的影響。所以説,作為文學作品的《史記》對後世也有非常深遠的影響,所以説司馬遷也是一位非常有成就的文學家。

當然司馬遷也是一位思想家,在《史記》中也出現過非常具有哲理意味的話,如“魚生於水,死於水;草木生於土,死於土;人生於道,死於道”等,其核心是天道自然,體現了深得道家精髓的“與時遷移”思想。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449 字。

轉載請註明: 司馬遷的筆名是什麼 太史公是不是筆名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