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閣歷史事件縱覽古今歷史,綜合重大歷史事件,暢聊名人名士,扒一扒不為人知的趣味野史。
蒲松齡兒子
作為一代著名文學家,蒲松齡兒子並沒有可以與父親匹敵的文學成就,但是關於蒲松齡兒子的記錄還是可以從古代典籍上看到一些的。根據典籍的記載,蒲松齡一生中有一共有四個兒子,四個兒子按照年齡的大小排序,分別叫做蒲箬、蒲篪、蒲笏、蒲筠,而蒲松齡一生中花費最多經歷的兩件事,一是從事文學創作,二就是全身心投入古代科考中,反觀他的四個兒子,大兒子蒲箬最高做到過貢生,二兒子沒有任何功名,三兒子和四兒子分別是廩生和庠生。
蒲松齡形象畫
蒲松齡早年的人生經歷並不順利,而常年的奔波也讓他對自己的幾個兒子很少有時間顧及。之後蒲松齡認識到了這個問題,所以接下來的時間蒲松齡把很多的經歷和關懷都分攤在了自己的兒子身上。從蒲松齡的文學著作上來看,有據可依的就是蒲松齡所創作的《聊齋詩集》,其中有多達20篇詩都是寫給自己的兒子的,詩歌的主題也始終沒有離開勸誡自己的兒子考取功名這個主旨。
在蒲松齡兒子中,大兒子蒲箬和蒲松齡的性情和人生際遇最為相似。因為蒲松齡常年在外面遊學很少回家,所以他的大兒子蒲箬很小的時候變擔負了管理家中的事務以及教育下面幾個弟弟的責任。蒲箬經過多年的苦讀之後,不僅僅成功通過了秀才的選拔考試,之後還做到了貢生這一級別並且得到了當地知縣親自送來的牌匾,而蒲松齡的其他兒子中除了老二以外都在科舉的道路上有了一定成就。即便如此,最為突出的蒲箬最終也沒有能夠在文學上得到像蒲松齡一樣的成就。
蒲松齡後人
根據歷史上的記載,蒲松齡後人一共有四個兒子和一個女兒,而從現在發現和可以查證的資料來看,蒲松齡女兒的相關記載是很難找到的,而關於蒲松齡的四個兒子的資料則有一些記載。蒲松齡的四個兒子中長子叫做蒲箬,第二個兒子叫做蒲篪,第三個兒子名為蒲笏,而第四個兒子則是蒲筠。其實,除了這四個兒子的記載之外,能夠從詩文中看到的還有蒲松齡的長孫也就是蒲箬的長子,姓名叫做蒲立德。
蒲松齡與兒子畫像
蒲松齡後人中很多人都受到了蒲松齡無微不至的關懷,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蒲松齡早年忙於自己的事情所以很少親自教育他的的子女們因而心中不免有些愧疚,另一個原因則是蒲松齡的一生都沒能實現自己的對科舉和仕途的夢想,因而他就把自己想要取得功名的心思很多地寄託在了自己的後人身上。根據蒲松齡曾經寫下的《聊齋詩集》,從中間能找到20多首為了教育他的子孫而寫下的詩篇,這些詩篇的內容就是試圖教育蒲松齡後人在鑽研科考方面的技巧以及表達他呼籲子孫們博取功名的強烈願望,從中可以看出蒲松齡對自己後代教育的嚴格。
蒲松齡對後代的嚴格也並非沒有收穫,蒲松齡的長子蒲箬就曾經成功地通過了秀才的考核,之後還做了貢生,成為貢生之後當地的知縣還曾經為其親自題匾,雖然蒲松齡後人蒲箬並沒有在科考的道路上走得更遠,但他在功名之路上比蒲松齡走得更遠,而且之後也成為了一名教書先生,一定程度上繼承了蒲松齡的意志。
蒲松齡是什麼家
《聊齋志異》是耳熟能詳的一部小説作品,現在的諸多影視劇的故事都是沿用的聊齋志異中的故事,這個故事被改變為電影和電視劇很多次,深受人們的喜愛。《聊齋志異》的作者是蒲松齡,那麼蒲松齡是什麼家?
蒲松齡畫像
蒲松齡是我國清代著名的小説家、文學家。説他是著名的小説家,是因為他寫了一部流傳千古的小説《聊齋志異》,説道他是著名文學家是因為,蒲松齡除了小説以外,在文章和學問上成就也很高,是公認的才子。
蒲松齡小時候正值滿清入關,那時候是戰爭年代,所以產生了很多稀奇事,這對蒲松齡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這也為他寫《聊齋志異》奠定了基礎。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大約在他45歲的時候成書,後來進行過多次修改。
《聊齋志異》的成就很高,魯迅先生評價《聊齋志異》是“專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稱讚“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木三分”。這些都是當代文學家對於這本小説的評價,按照蒲松齡先生小説的影響和文學價值來看,這些評價絕對不過分。
而説蒲松齡先生是著名的文學家,是因為他在文學上的造詣也很深,他寫的詩成就也很高,還有很多是膾炙人口的;他還是寫文章尤其是駢文的高手,蒲松齡也是當時人們公認的才子,所以稱為文學家也不為過。
蒲松齡別名
蒲松齡是我國清代著名的小説家和文學家,他出生於1640年,去世於1715年,在他的一生中最大的成就就是寫了一部傳世鉅著《聊齋志異》,這部文學作品的評價極高,藝術水平也非常高。
.
蒲松齡畫照
蒲松齡是作者的原名,蒲松齡的別名是蒲留仙,留仙是蒲松齡的字,還有人叫他蒲劍臣,劍臣是他的另一個字。在古代人們有自己的名字,但是一般都不叫,因為這樣會感覺很生疏,他們都會在成年以後自己取字,這個字也是他們的名字,一般關係比較好的都要叫字。
蒲松齡為什麼給自己的字定為留仙和劍臣呢?這也和他的小説有關,因為《聊齋志異》是一本志怪體小説,其中説的都是妖魔鬼怪和神仙故事之類的事情,他為自己確定的字,就表現了這個意思。
《聊齋志異》耗費了蒲松齡許多年的時間,他在自己貧困交加的時候一邊教書一邊著述,在自己四十五歲的時候終於將這部鉅著完成,之後的許多年中,他一直在對作品進行修改,一直到自己滿意為止,就形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式。
《聊齋志異》的出版發行也遇到了很多麻煩,因為書成以後,蒲松齡沒有資金印製,也沒有人資助他,所以一直在小範圍內傳閲,一直到乾隆年間才大範圍刊印。此書一出,立刻震撼世人,人們爭相購買,搞得洛陽紙貴,自此以後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才開始大範圍流傳。
蒲松齡自號
蒲松齡是我國著名的小説家和文學家,他的文言文短篇小説集《聊齋志異》是現存的最為出色的文言文小説,其中的很多故事得到現代公眾的喜愛,現在很多影視作品中還經常能夠看到。
蒲松齡畫像
蒲松齡自號是“柳泉居士”,這就是蒲松齡自己取的號,關於蒲松齡為何給自己取這個號,還有一個故事。
蒲松齡一生都想通過科舉獲取功名,所以他年輕時候就開始在科場上努力,但是天不遂人願屢試不第,這對蒲松齡是很大的打擊。對文學特別喜愛的蒲松齡決定寫一部“孤憤之書”,通過談狐説鬼的形式,來表達自己內心的鬱悶之情。
但是他自己的閲歷有限,聽説過的鬼怪小説很多,但是並不能形成一本書,所以他就決定要去“採風”,而他選擇的“採風”之地就是柳泉。因為這個地方距離蒲松齡的家很近,還有一個大柳樹,可供路過的人乘涼。
柳泉這個地方風景優美,也是南北往來過客的必經之路,在這裏擁有大批的人流,對於蒲松齡來説,這個地方是最合適的地方。因為蒲松齡家境貧寒,沒有多餘的錢在這裏做好招待,所以他只能一邊講課一邊採風。
因為柳泉這個地方為他提供了大量的寫作素材,為他的最終成書提供了極大的幫助,所以為了紀念這個地方,蒲松齡自號“柳泉居士”,以此來紀念這個對自己幫助甚大的地方。
蒲松齡思想
蒲松齡是我國古代最為著名的小説家,也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他的小説《聊齋志異》現在還有很大的影響。現在對於蒲松齡先生的研究有很多,人們在對蒲松齡先生小説進行研究的同時,對蒲松齡的思想也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
蒲松齡畫
實際上蒲松齡一生都在熱衷於科舉考試,但是因為當時科舉考試腐敗盛行,再加上蒲松齡本身五十幾年都未曾考取功名,所以在他的思想意識中,是腐敗對科舉造成了損害,使自己不能在科場實現自己的願望,因此他對腐敗極為痛恨,這就是他小説中的重要思想。
蒲松齡的思想受到他的父親影響比較深,因為他的父親是一個不得志的秀才,一生多次參加科舉考試而不能中榜,所以在他教導自己兒子的時候,就將科舉才是正途的思想傳播給了自己的兒子蒲松齡,因此蒲松齡這一生都在為科舉奮鬥。
但是蒲松齡註定是悲劇的,因為在他五十幾年的時間中,都沒有中榜。蒲松齡同時對於腐敗是非常痛恨的,因為這和他沒有在科舉考試中取得成績有很大的關係,所以他在思想中就有對腐敗深刻諷刺意味。
這主要在他的小説和作品中表現出來,蒲松齡是偉大的文學家,他的作品最出名的是小説,實際上他還有很多其他的作品,比如詩和駢文等,他都是高手,同時在這些作品中他也表現出了對於腐敗的痛恨。
蒲松齡婚姻
蒲松齡是我國著名的小説家和文學家,關於他的傳説有很多,因為他本身就是一個寫小説的人,所以他身上有諸多的傳説也不奇怪。蒲松齡的一生是悲劇的一生,因為他熱衷於科場功名,但是終其一生也只是個秀才。
蒲松齡塑像照
而對於蒲松齡來説,幸運的是蒲松齡的婚姻是成功的。説蒲松齡婚姻成功不是説他藉助妻子力量有什麼作為,而是他的妻子劉氏是一個非常賢惠的人,作為一個秀才的女兒,劉氏接受了良好的女子教育,使她成為一個傳統的女性,最為不幸的是,她沒有文化。
蒲松齡的妻子是離蒲家莊二十多里的道口村一位秀才的女兒,蒲松齡家境貧寒,所以他要外出教書度日,而劉氏在家對公婆盡孝道,同時還要主顧孩子和蒲松齡的生活。她從年輕的時候就紡線、織布,由於這個因素導致她胳膊痛,胳膊疼成為伴隨一生的病。
蒲松齡家庭貧困,在這樣一個家庭之中,平時很難見到可口的飯菜,偶爾因為招待客人買一點肉,蒲松齡的妻子也不捨得吃,都要留給他。很多時候都是她留着留着就壞了,但即便是這樣她還是要留給蒲松齡。
所以我們説蒲松齡的婚姻是幸福的。但是人們認為這樣一個才子不可能和這樣一個女子生活五十六年,於是有人説蒲松齡還有一個夫人是陳淑卿,但是經過考證,這是假的,劉氏先於蒲松齡兩年去世,蒲松齡傷心不已。
蒲松齡一生都想進體制內
蒲松齡是我國清朝著名的小説家和文學家,他完成的鉅著《聊齋志異》是現存的我國最著名的古代短篇小説,其中很多故事到現在還廣為流傳,在影視作品中也有很多改編,深受人們的喜愛。
蒲松齡畫像
蒲松齡一生都想進體制內,也就是一生都想通過自己的考試為官,為此他用了一生時間去考試,但是中期一生都沒有考中,一直到最後才是一個優貢,也沒有因為考試而成為官員。
蒲松齡之所以這樣熱衷於考試,是因為他受到父親的影響比較深遠,他的父親一生只是一個秀才,但是一生也在為考取功名而努力,但是因為自己沒有考上,所以就將希望寄託在兒子身上,他親自教導蒲松齡,將這一思想深深的刻在了蒲松齡的身體裏。
蒲松齡也有過輝煌,他在考取秀才的時候三項第一,一時間成為人們熟知的人物,名氣也由此開始傳播。但是他後來不知為何,屢試不中,在後來的五十年中,他參加了多次考試,雖然才華橫溢,但是就是不能中舉。這讓蒲松齡的內心十分鬱悶,他一生都想進體制內,但是一生都沒有如願。
雖然蒲松齡一生都想進體制內而沒有成功,但是他的才氣是有目共睹的,在當時他的才名也被當時的人熟知。尤其是他後來寫成的《聊齋志異》更是使他名流千古,到現在還影響着人們,成為一代偉大的小説家,這項成就比進體制內更為吸引人。
蒲松齡科舉
蒲松齡的小説非常出名,有關蒲松齡科舉的事情也流傳至今。蒲松齡第一次參加秀才考試的時候才僅僅19歲,當時蒲松齡在淄川縣濟南府參加考試,整個過程都非常順利,蒲松齡連續三試都是第一名,自然也就成了當地的秀才,而親自錄取蒲松齡的人也非常了不得,那就是清朝著名的大詩人施閏章。
蒲松齡畫像
施閏章當時擔任的職務是山東地區的學政,並且施閏章還負責出題。山東秀才考試正式開始,施閏章出的第一道題目叫做《蚤起》,這個題目是從孟子著名的“齊人有一妻一妾”中得來的。雖然清朝的科考已經形成了固定的文體八股文,但是這並沒有限制住蒲松齡的發揮。蒲松齡早早地就對人情世故有切身體會,再加上自身的觀察力和閲讀範圍的廣闊,很快便寫出了一篇洋洋灑灑的答案,經歷過三試之後都拿到了第一名,這讓蒲松齡在當地幾乎成為了家喻户曉的文人。
蒲松齡科舉的道路並未就此終結。在通過秀才考試之後,蒲松齡開始向全國進發參加朝廷主持的舉人考試,但是蒲松齡再試時曾經連續參加過4次舉人的考試,但是直到72歲高齡之時,蒲松齡仍然沒有成功通過考試而僅僅做了一名貢生。然而為什麼蒲松齡科舉之路的前後差別這麼大呢?據説蒲松齡在參加秀才考試的時候本身就是劍走偏鋒,因為他並沒有完全遵照八股文的要求,但是他的敢言和精彩的文章還是吸引了當時的考官施閏章,但是先前這種情況在舉人考試中卻再也沒有出現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