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是一部以真實三國曆史為背景、經過後期藝術加工而成的歷史題材小説,是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的經典之作。自《三國演義》面世以來,不僅在我國廣受讀者追捧與熱愛,在鄰國日本也同樣掀起了一股經久不息的三國熱潮,無數的日本民眾也成了三國文化的忠實粉絲。本文結合相關史料及文獻,對《三國演義》進入日本的時間、發展及日本人眼中的“三國十大名人”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三國演義》傳入日本的具體時間,到現在為止還沒有一個明確的説法。不過,通過近幾年中日兩國學者們的深入交流,得出的一致結論認為:《三國演義》進入日本的時間大致是在十七世紀初期的日本江户時代。雖然日本這一時期在德川幕府的嚴格管控之下實行了將近兩個半世紀的閉關鎖國政策,日本與西方世界完全隔絕,與周邊部分鄰國也斷絕了來往。但是,日本與中國的貿易往來及文化交流,卻始終沒有停止過。
德川幕府在實行閉關鎖國的同時,大力引進並推廣中國的儒家文化,以此來加強對本國民眾的思想統治,將日本社會變成一個完全的封建制國家。據日本學者編著的《三國志享受史論考》中記載,江户初期的儒學學者林羅山在其個人著作《羅山先生詩集》中,附有慶長九年(公元1604年)的讀書目錄,其中就有《三國演義》。這是日本迄今為止關於《三國演義》的最早記載,也是相關學者們得出一致結論的依據。
《三國演義》剛剛登陸日本時,只在皇室、貴族及上流社會的知識分子、僧侶之間流行,中層社會及普通百姓則由於語言、文化、生活環境等多種因素的限制,無緣一睹真顏。直到十七世紀八十年代末的元祿二年(公元1689年),日本京都天龍寺有兩位名叫義徹和月堂兩位僧侶,歷時三年時間,根據《三國演義》原著譯編了第一部日語版的《通俗三國志》,這才使得三國文化在日本社會廣泛流行。不過,此時也只是擴展到了日本中層社會羣體。
十九世紀三十年代中期,即天保七年(公元1836年),日本的池田東籬和葛飾戴鬥兩位學者,比照《三國演義》原著及日語版的《通俗三國志》,通過十二年的刻苦攻關,終於完成了一部《繪本通俗三國志》。此部譯著由插圖加日語解説完成,一經面世後,立即在日本平民社會羣體中引發了巨大的反響。自此,《三國演義》在日本已經成為了能夠面對不同階層傳播的讀物。
自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以來,三國文化在日本呈現出了一個井噴式的大發展趨勢,各種以《三國演義》原著為藍本的小説、卡通、戲劇、研究文學等著作層出不窮,其受眾羣體遍及了日本社會的各個角落。尤其是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各種以三國題材為背景的影視作品搬上了銀幕,三國文化在日本各界引起的熱潮有增無減,同時也被日本各界人士引入了包括文學、社會學、教育、工商企業等多個領域。
《三國演義》在日本社會經歷了三百多年的發展,由最初的皇族讀物,發展為現今的大眾文化,吸引了大批三國忠實粉絲,甚至在很多方面的表現都超出了國人對三國文化的追捧與熱愛。據相關資料顯示,近幾年來,由日本製作的,以三國為背景的電影、電視劇、木偶劇、音頻、專題節目、遊戲等內容,遠遠超出了我國的製作數量,
除此之外,1986年為慶祝成都市與日本山梨縣成為友好城市兩週年,還專門舉辦了“諸葛亮史蹟陳列”活動。《隆中對》和《出師表》後來也被列入日本學校的漢文教材當中。日本的幾個大型出版社,都有以三國為主題的雜誌刊物,且每月的銷售量都在幾十萬本,這是令我國出版界感到非常驚訝的一件事情。
《三國演義》在日本經歷了三個多世紀的傳播與演變,其中的主要人物自然也吸引了一大批日本的忠實粉絲。有人欣賞曹操的智謀,有人崇拜關羽的忠義,還有一些人佩服呂布的勇猛等等。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日本的幾個大型出版社還聯合搞了一次投票徵集活動,題目為“選出你最喜歡的三國人物”。
這個活動一開始,便受到了日本民眾的積極響應。日本民間自發組織的近百個“三國迷俱樂部”,積極在各地收集民眾的投票。而數以千計的以三國人物命名的粉絲羣體,則身着盛裝走上街頭,為自己喜歡的三國名人造勢、拉票。
活動結束之後,相關人員進行了統計,日本人最喜歡的三國人物共有五十八位。其中,前十名中的首位是蜀漢丞相諸葛亮。後面九位的排名,依次為趙雲、劉備、曹操、關羽、周瑜、張飛、黃忠、馬超、龐統。諸葛亮之所以成為首選,主要是因為在日本三國迷的心目中,諸葛亮不僅是智慧的化身,同時也是忠貞的表率。
當然,中日文化雖然有很多關聯及相似的地方,但總體來説差別還是挺大的。日本人對三國人物的認識,在很大程度上來源於本國學者們對《三國演義》的翻譯、再創作及對三國曆史的瞭解和認知程度。所以,日本人心中的“三國十大人物”排名,與我國大眾讀者對三國人物的喜好,也是有很大差距的。
參考書籍:《三國志享受史論考》、《閒窗獨言》、《三國演義在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