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因為最近北京的房價在網上被炒得沸沸揚揚,我大概也不會去看去年冬季的一部小眾日劇《公主小屋》。這部劇講述了一個在東京獨自生活的打工女沼越幸,在拼命攢錢買房的過程中遇到的各類人和事。它們折射出了生活在東京這座大都市下不同階層的人們,和房子交織在一起的複雜人生。
看完你會發現,原來買房並不是中國社會獨有的話題,不論居住在世界上的哪個角落,都逃不掉買房與否的困擾。
想起房子的話題討論最熱時,平均每天都能在朋友圈看到 4-5 條買房相關的狀態,其中大多數都是在抒發自己對於年齡和房價的焦慮。
自古以來,人們對房子似乎就有某種與生俱來的執念。房子作為一項冰冷的不動產,卻常常與“家”“歸屬”“根”等這類温暖詞彙聯繫在一起。
然而近幾年,隨着大城市人口密集化的不斷加劇,和政府經濟政策的不斷調控,房子除了提供居住價值外,開始在現代人的生活中衍生出越來越多的複雜含義:奮鬥成功的象徵,財富自由的前提,老有所依的保障,一項回報率不斷飆升的投資...
當一間房屋已經不再是簡單的承載家庭的容器時,它在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又在扮演着怎樣的角色?
這是這段時間,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北京的房價,除了打敗了數不盡的經濟學常識以外,還在一步步逼近着人們心中越來越高的心理防線。
也許,在買房之前,每個人都應該問問自己:我為什麼一定要買房?我想買什麼樣的房子?買了房以後呢,會幸福嗎?
如果你還不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日劇《公主小屋》嘗試着幫你做出了假設。
你為什麼一定要買房?
“為什麼,要把自己買的房子賣掉或租出去呢?我想買的,是能永遠居住下去的房子。”
——沼越幸,居酒屋服務員
《公主小屋》的女主角沼越幸,是一個高中畢業後就獨自一人到東京生活的打工妹,26 歲的她單身、獨居、父母雙亡,居住在東京相對便宜偏遠的羣居公寓區,房屋不是漏水就是洗衣機崩壞,就連到這裏發售樓傳單的小弟都要暗暗吐槽:“住在這裏的人,怎麼可能買得起公寓嘛。”
沼越在東京唯一一份正式的工作是居酒屋的服務員,一做就是 8 年。這樣的女主角,當身邊人聽説她要在東京買房時,第一反映都是“也就是隨便説説吧?”。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為了買房,她全年無休地拼命打工,同一家店的店員都稱她為“換班之神”。
家裏的洗衣機壞掉了也不肯花錢修,一定要用到壞掉為止。
作為一個在東京生活的現代人,居然沒有手機。
平時總顯木訥笨拙,面無表情的她,唯一能在她臉上看到微笑的瞬間,是在看到存摺上的錢又多了一點的時候,和幻想有了屬於自己的房子後的幸福生活時。
當她踏出買房的第一步,去售樓中心看房時,在眾多衣着光鮮的白領間一副學生扮相、穿着樸素的沼越總是能引起售樓中心幾個員工的注意。一開始他們都懷疑沼越買房的決心。
面對除了想買房以外,對買房的各項政策和準備工作一無所知的沼越,高橋一生扮演的售樓小哥伊達是這樣告訴她的:
那麼,沼越買房的目的是什麼呢?在一次售樓會上,面對買房顧問分享的“買房前要綜合考慮房屋的地段、增值空間和租出成本等問題”這一觀點時,平時安靜少語的沼越第一次提出了疑問:
在沼越的觀念中,買房是為了自己居住,將好不容易買到的房子賣出去或租出去,在她看來,十分不解。
售樓部的顧問和銷售們自然一臉懵逼,沒想到現在還有想法這麼單純的女孩子。她們也曾不止一次揣摩:“所謂能永遠居住下去的房子,指的是什麼呢?”
在和沼越不斷深入接觸後,他們才漸漸明白,“房子”對於失去雙親後,被迫離開自己原本在東京的家,搬去鄉下親戚家過“寄人籬下”般生活的沼越來説,意味着什麼。
當大多數人把房子作為一項投資理財的產品時,房子在沼越心中,依舊是最古老的“家”的象徵,它代表着“不再流離失所的生活”,代表着心安。
之前在網上做過的一份與房子有關的問卷調查,在問題“你買房是為了什麼?”中,排名第一的選項是:“安全感和歸屬感,買了房才有在一座城市紮根的感覺”。
(樣本數量:115,平均年齡:25-30 歲,集中座標:北上廣深一線城市)
可見,房子在絕大部分現代人生活中的意義,和房子對沼越的意義相似:某種“安全感”的象徵。
就像很多在一線城市生活的人將“年輕時的奮鬥”作為規避未來風險的保障一樣,“房子”在那些極度渴望在一座城市紮根、被一座城市接納的異鄉人心中,也是為未來降低生存風險的一項保障,或者心靈上的某種寄託。
我想這也是為什麼在房價一次次突破人們可承受範圍的底限時,還是有很多人即使四處借錢、傾盡幾輩人全部資產、背上幾十年房貸壓力,仍要在大城市買房的原因。
然而,在越來越魔幻現實主義的中國一線城市,房價的離譜漲幅已經使房子在很多人的生活中從“生存必需品”的清單中剔除。
當房價在絕大多數人觸手可及的位置時,買房看上去天經地義。但是當房價被置於大多數人即使跳起來也觸及不到的位置時,房子在某些人的概念裏就成了一個可有可無的“身外之物”。
畢竟“想買房”和“能買房”是兩件完全不同的事。
所以,當你受外界輿論干擾,為了買房而焦慮不安時,是否應該先靜下來想想:我為什麼要買房?買房在我的人生規劃中是一件必需品嗎?
你想買什麼樣的房?
“我不能買下這套房。這兒的風景,確實很美。但是我發現,有些東西,與我永遠無緣,我明白了有些事,就算努力也是辦不到的。”
——沼越幸,居酒屋服務員
當你已經想好要買房後,要考慮的第二個問題可能是:我想買什麼樣的房子?
這個問題涉及房子的價格、大小、地段、支付方式等諸多選項。
對父母雙亡的沼越幸來説,買房是一件自己一個人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事情。當同事對她買房的想法產生質疑時,她曾説:
一開始她去看了自己理想中的房子:高樓層、可以俯瞰整個東京的夜景、帶有空中花園和休閒區,她在看房時不禁暢想自己在這裏生活的愜意。
然而她所看的那間房,其實早已被某個父親幫忙湊齊全款的女生預定。而且,以她的經濟能力,也支付不起那間公寓。
然而她還是在第一次看房後,和銷售預約了第二次看房,並穿上了全劇唯一一次比較正式的正裝和並不適應的高跟鞋。售樓中心的幾個朋友還在擔心她為了買房變得盲目,從此要揹負超額負擔一輩子成為房奴。
小沼卻站在可以俯瞰東京的陽台上第一次認清了現實,她終於知道:有些事情,即使努力,也是辦不到的。
相信這也是絕大多數經濟實力不足,但一心只想看大城市裏面積大、地段好的房子的買房族們,在看房過程中逐漸認清的現實。
問卷中,有一個問題是:
一半以上的人想在二三線城市買房,除此之外就是“哪種買得起買哪種”,沒有選擇的餘地。
如果是在一線城市買房,相比市區,更多人會選擇靠近郊區地段的房子,原因自不必我多解釋。現在的北京,即使是距離國貿這種繁華地段 32 公里,隸屬河北範圍的燕郊,房價都飆升至了 2 萬以上一平米的價格。
所以對於普羅大眾來説,實在無法兼顧房子的地段和大小。在金額有限的情況下,想買五環內的房子就得犧牲房子的大小,想買大一點的房子只能去五環外買。
過去,還有些人會為了兼顧兩者採取“曲線救國”的道路,先從二線城市的房子買起,漲價後再換一線城市中心地帶的小房子,再慢慢換中心地段的大房子,比如下面這位豆瓣網友:
但今年北京的購房新政出來後,購買二套房的首付提至 60%以上,貸款利率是基準利率的 1.1 倍。新政之下,“曲線救國”似乎也不太行得通了。
所以,買房是一件量力而行的事情,認清現實,在可承受的經濟範圍內買房,才不會讓房子成為自己一生的負擔,或奢望。
就像認清現實後的沼越,一掃失望情緒,對東京這座城市招招手,決定重新來過。
沼越重新踏上了看房路,這次她只看自己買得起的房子,比如地段偏遠一點的二手房。
買了房以後呢?
“我到底能不能一生都支撐着這個家?”
——井川,知名漫畫家
在很多人的想象裏,在大城市擁有一套房子的有房族一定比無房族幸福,事實真的如此嗎?
《公主小屋》中,三個有房族的獨身女性買房後的生活狀態,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離開熟悉的家人朋友,獨自到東京求學的女孩 A,靠父親湊錢買下了一間公寓,就是沼越之前去看過卻買不起的那間。
看上去她的生活充實有趣,和不同的男孩子約會,奔波於各種聯誼社交場合之間,卻在獨自一人走在繁華的街上時,説出了這樣一段話:
“突然從建築的縫隙中看見星星”,這種感覺就像突然從大城市光鮮亮麗的生活中驚醒,問自己究竟為什麼來到了這裏一樣。
看到這裏的時候,我想起了去年冬天的某個夜晚,獨自一人看完電影后走在回家的路上時,看見遠處樓房縫隙間綻放的煙花,不知不覺就站在那裏看了很久。已經好久沒有在城市看過一場煙花了,那些閃爍的花火像某些已經離我而去的東西般,註定看不清全貌。
劇中,一次偶然,A 將手機落在了沼越打工的居酒屋,沼越去 A 的家裏送手機時,驚奇地發現正坐在地板上吃外賣的 A 家裏,除了一張牀外,什麼傢俱都沒有。就像看上去熱衷社交,內心卻很空虛的 A 一樣,這間房子影射着她在東京的真實生活:孤獨、空虛、找不到生存的意義。她雖然有房子,卻找不到東西將它填滿。
沼越問 A 為什麼買下了這間公寓,A 望着窗外的夜景出神地説:
這是雖然在東京有房,心靈卻極度空虛的 A 的故事。
另一個女性 B,是一位 40 多歲的單身白領,她在市區的繁華地段有一套人人都夢寐以求的房子,職場上給人一種女強人印象的她,被公司裏的年輕女性們稱作“單身之星”。外人眼中的她,生活十分幸福。
現實情況卻是:她並不喜歡“單身之星”的稱號,幾十年如一日在大房子裏過着單身生活的她,看上去在職場中雷厲風行,生活中善解人意,生活作息健康規律:晚餐做沙拉,飯後練瑜伽,卻在夜深人靜入睡之際,幽幽地説出了一句:“我什麼時候才能死呢?”
房子雖然滿足了她外在的虛榮,卻無法填補內心的寂寞。就像每談一個男友就會立馬同居的售樓前台阿久津一樣,只是為了彌補內心的寂寞罷了。
最後一個女性,是知名漫畫家井川女士,她在繁華的街區買了一棟獨墅,當初因為看中了寬敞的院子而買下了對自己來説有些空曠的房子,這在售樓部的伊達心中一直是個心結。
因為井川女士是他成功簽約的第一個客户,在長時間沒有業績的情況下,他在明知那套房子並不適合井川的情況下,仍推薦她買下了那套房,為此他擔心井川買下這套房子後並不幸福。
某次,沼越在路過這套房時,看見了坐了庭院的太陽傘下一邊喝咖啡一邊休息的井川老師,不禁感慨“我要努力到什麼程度,才能住進這樣的房子啊”。
她把這件事情告訴了伊達,伊達卻告訴她:
也正是因為這次對話,伊達再也無法忍受心中的那份自責,在某天晚上,跑到井川老師的家門前略帶哭腔地問:“買了這套房子後,您幸福嗎?”
雖然漫畫家回答自己很幸福,但老年獨居,靠畫漫畫生存的她,也只能一刻不停地畫着漫畫,才能維持自己住在那間大房子裏的生活。
想住什麼樣的房子,就必須付出對等的努力,承擔更大的壓力。從買房的那一刻起,生活就容不得你任性,房子帶來安定和幸福的同時,也會犧牲另一種生活。
想起我在上海的某個朋友,去年和男友在上海市區買了一套房,全額 600 萬,首付 300 萬,剩下的 300 多萬要靠每月 1-2 萬,20 年還清。
當我説“多好啊,你在上海終於可以定下來了”時,她卻搖頭説,買房後,花錢沒以前那麼隨便了,現在出去買東西都要看標籤價格。由於她自己開店做生意,店裏生意不好的時候也會夜夜擔心得睡不着,害怕下個月的房貸沒有着落。
“只要一想到我要還 20 年房貸,等還完房貸我都 40 多歲了,就好可怕。”朋友説。
這和劇中沼越的某個孕婦鄰居,因為買房後的還貸問題憂心忡忡情況類似。
所以,買房雖能帶來一定安全感,但如若過於逞能,還貸壓力太大,反而會降低幸福度。況且,買房並不代表人生奮鬥的終結,很多時候,真正的奮鬥,反而是心儀的東西到手之後才真正開始的。
問卷中,在“現在買的房子需要多少年還清貸款?”和“房貸佔每個月工資的多少?”兩個問題中,還貸 20-30 年,每個月貸款小於工資的三分之一是主流:
在貸款年限和還款金額尚可承受的情況下,因為買房而不幸福的人佔少數,絕大多數有房一族表示“買房後感覺差別不大”,或者“幸福,有了安全感”。
《公主小屋》的最後,雖然沼越仍然沒找到心儀的房子,但她仍在努力攢錢,積極看房的路上。
縱觀中國社會,正在因買房而上演着一出出人間奇觀:為了買房而假結婚的男男女女,利用假結婚賺錢的房產中介,因為一套學區房在有房一族前抬不起頭的清華博士...
有時我們作為觀眾對這一幕幕奇觀冷嘲熱諷,有時我們又迫於現實不得不成為奇觀中的一員。買了房的人看着日漸飆升的房價洋洋自喜,沒買房的人用有房族們“房奴”的身份安慰自己至少來去自由。漸漸的,越來越多人在買房的焦慮和爭論聲中遺失了初心,他們越來越不明白:拼了命在大城市買房,究竟是為了什麼?
其實,無論你抱着怎樣的初衷買房,無論你為買房付出了什麼,亦或你壓根就不想買房,都不是一件值得上升到價值觀去爭論的事情,人活一世,自己開心就好。
最後用《公主小屋》中的一段話結尾:
無論有房無房,都希望你活得幸福、自在。
最最後,附上這陣子在網絡和問卷裏收集到的網友們對於買房這件事的看法:
@Becca K:我覺得最近討論激烈的房子,只是表面問題。寫文章的大部分人拉不下臉直接寫點户口的問題。在北京發展好的“中層”普遍面臨階層傳遞的問題。沒户口,孩子還得回去高考,重走自己的路。他們掌握一定的話語權,所以借房價發發牢騷。年輕人誰買得起啊,都是跟着抱怨兩句。
房價、教育最近發揮的作用是疏散城市人口。討論這麼激烈,可以看出政策在起作用。每個人都想在大城市出人頭地,每個人都想把下一代的階層固化下來,滿滿的都是慾望。當慾望得不到滿足,自然怨聲載道。
説實話,我當年一心沒想在北京,結果命運卻讓我留下了。我覺得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我覺得哪裏都好,一個地兒一個活法。關鍵是活的有價值。
@hong:買房以後,有種沒錯過牛市的歡欣感,談到房子就開心,覺得買的正確。和十年前在北京買了房的人一樣的那種,趕上車了,那種定心感。
@匿名網友:我對房子沒什麼執念,但與其租房把錢給房東,自己有一套房自己供,就是所謂的肥水不流外人田吧。剛畢業在外,父母全額給我在這個二線城市買了套房我一個人住。我不覺得有什麼不好意思或者羞恥。他們買了他們就安心了,畢竟我一人在外漂,他們在老家總怕我有一天被房東踢出來無處可去。所以他們能安心才是我接受這房子很大一個理由。
雖然房產證上寫的是我的名字,但我每個月會打三分之一的薪水作為租金給到爸媽。雖然他們也不在乎那麼一點錢,但怎麼説呢,我們之間以另外一種平等的關係相處的。買房的過程都是我一個人在折騰,這期間和爸媽溝通很多,也學習了很多關於房的知識,其實我爸就是想換個方式鍛鍊我……
@匿名網友:剛買房。以前從沒想過要買房,覺得租房住挺好的,甚至覺得一輩子租房也沒什麼不好,單位在哪裏就住哪裏方便選擇又多。可以和同事住合租房也可以一個人住個 loft 單身公寓。
父母在大學畢業進入工作第一年就提出要買房,被我以不要把現金流變成固定資產的想法駁回。第二年杭州 g20,出租房嚴整,房東無奈停止續租,討厭找房搬家的我被迫在一個月內要找到一個新的房子,符合 g20 標準的合租房價格飛漲,時間緊迫,要求就近等原因最終找了個房租超過工資三分之一的房間,當時安慰自己雖然房租翻了一倍但是不再住潮濕的一樓而且朝陽有獨立衞生間了也算值當,一個月後,高昂的電費(租房按商業用電算)成為了導火索,父母下定了決心一樣告訴我要買房,與其交這麼高的房租不如還房貸,g20 後杭州房價翻番讓他們後悔之前被我説服沒有買房,還告訴我遲早要買,以後房價還會再漲…
後來因為買的房子所在小區一直是我希望租住卻還沒有能力租住小區,交通方便,平方很小,沒有使家裏揹負太大的負擔,對父母的歉意也小了點,獨自辦房產手續簽合同時,突然有了一種自己已經是成年人的長大了的感覺~置辦軟裝時也開始有所期待,突然也有了有房真好的想法。和朋友們聊天提到近來,發現大家都在準備買房或者已經在老家買房,原來只願意按照自己意願來生活的我,自戀的標榜不會落入既定人生步驟的我,其實也不自知的正在走着,然後從給房東打工變成給銀行打工。
@匿名網友:房子對我來説就是一個能住的地方吧,以後如果是我一個人生活的話,那就在工作的地方附近租個房,每天坐公交地鐵上下班,換工作了就再換個地方租,如果是兩個人生活,還是會考慮買個房,不會太大,夠住就好,還有我不喜歡在繁華人多的地方買,地方偏僻無所謂,能安靜一點。等我厭倦了城市的生活(説其實我現在就不太喜歡),我就去一個安靜,風景優美的地方買一個小房,種花,種菜,釀酒,讀書,彈琴,下棋,親近自然,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迪瑪希的迷妹:有沒有想過原本就是工薪階層的人就因為在北京買了一兩套房,就有千萬資產了,再想想自己賺錢,即使在北京年收入 50w 也不能算低了吧,要多少年才能有 1000 萬?感覺社會挺殘酷的,努力工作上班的甚至一些做生意的,賺的錢都還趕不上炒房的。
@短毛實驗狗:座標成都,買了覺得住自己的房子安逸很多, 想要添置很多美好的東西在自己的小窩,而且終於不會被任何不喜歡的人打擾了,真的很棒,幸福感增加了,一家人一起還房貸,壓力也不是很大,而且買了之後就又開始漲價了,覺得幸好買了。
@東北人在廣州:不是説買房要有個自己的家之類的,你買房孩子就可以在這裏上學,外地上學要房產證的,除了很貴的私立學校,所以説為什麼很多人奮鬥一輩子只為買個房子。
@查理饅頭:去年年初在深圳買了房,然後還貸確實有一點壓力,但是住在自己的家裏感覺很舒心,樂意去佈置,也越來越熱愛生活啦。怎麼説,原來和同事合住啊什麼的時候,總會有點飄着的感覺,現在則是有了一些歸屬感。
@煙波釣叟:有一間小得不能再小的屋,別人可能嫌差嫌小,但自己住得安心 。不怕有人趕你走 ,但也像一隻小動物看着自己領地一樣,平時都不敢大聲説話的我半夜怒罵企圖撬鎖的小偷 。最喜歡在小屋附近溜達 ,發現有什麼好玩好吃的地方, 自己不住短暫空出來的時候還可以短租一陣子體驗一下包租婆的感覺 。有自己的家再小再差心裏也有了底氣。
@cinderella:我在蘭州,這邊可能地少,房子貴的一逼,房租更貴,而且管理不好,經常房東租幾個月不租了,又要找房子搬家,浪費時間增加成本,有一次租的房子周邊環境不好,小偷入室盜竊,順走了我的電腦和相機,氣的我大病一場。
我是打算在這裏長期生活的,雖然父母在外地。想想每個月的房租都是在幫別人還貸款,還不如付點首付買個小的自己住,家人來了也能住,可以選個滿意的地段,有自己的家了,漂泊感就沒那麼多了,然後恰好找到了户型和地段都好的,就買了,説實話,月薪三千多的時候買個九千的房子有些吃力,不過家裏給首付,過了兩年就湊錢還清了,現在覺得沒什麼壓力。
@你就當我沒來過:15 年底心血來潮加機緣巧合,在某三線買了個房子,夫妻倆存款 6 萬,借了 13 萬,買了套總價 72 萬的房,每月房貸 4500,租金 2500,前天中介打電話問房子 120 萬賣不賣……一年多我們的財產增值了 48 萬啊!這種感覺很奇妙啊!我在考慮是不是把房子賣了,換兩套普通小區供着。
@一直遊啊,不要停:
為什麼買房?
第一,怕老了沒處租房。
第二,廣州月租房過 4000 的話,買房讓我覺得更划算。不過不知道純經濟學考慮,哪個更划算。
第三,不一定結婚,買房也是多為自己打算。
第四,我他媽以前月光,自打有買房的打算,竟然能存下錢,挺有成就感。
自己攢一點,家裏給剩下首付,自己還貸。
@不想起名字:蘇北大齡姑娘,上海工作。去年趕在蘇州之前的寬鬆政策 ,硬是讓爹媽買了一套 90 平的期房(啃老了)。 樓下在建小學, 對面規劃初中, 以及 3 年內通地鐵。 因為運氣不好 ,樓層不夠理想 ,但是也咬咬牙狠狠心買了, 買完一顆大石頭就落下了。 自住嫁人甚至以後孩子上學都不怕了, 沒多久限購了。
買完後的三個月我遇到了一個普通人家的男孩子, 經濟條件可能沒我家好, 但是他比較願意努力勤奮而且聰明, 這個小長假他準備在我小區附近買個 loft 給他爹媽住, 或者出租, 未來再留給小朋友。 我們兩商量等我倆手頭寬裕了, 再買個大點的改善住房, 未來是不是也有希望了呢 。我覺得房子帶給我最大的影響就是無懼 ,無懼未來是不是艱險, 也無懼遇到的人是否正確。
@浮生若夢:北京人,新西蘭兩年 ,上個月在新西蘭買的房子。因為在北京買不起。在海淀只能買個 45 平學區房的 ,能在這邊買個還可以的四室兩廳 house ,不可能選在北京。
@星 bling:西南某省會,有 3 套房,最大的 140,小的 62,其實都是父母給我買的,大的父母外婆在住,我自己住在最小這套,每個月公積金還貸款,以後不會再買多的房子了,婚房留給男方買,不接受男方沒有房子結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