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北部距離海洋僅30公里,為何要千里之外的地方去出海
整個歐洲歷史,就是一段從陸地文明轉向海洋的文明變遷史。擁有一個面向廣闊海洋的出海口,是海洋文明時代各個國家的夢想。普京吞併克里米亞,薩達姆入侵科威特,都是想把出海港口,作為重要的戰略目標。
對於一個國家而言,出海口在和平時期,就是對外貿易的窗口,吞吐國家發展所需要的資源。而戰爭時期,又是外來援助的生命線,使軍隊不再孤軍奮戰。
(位於大洋之濱的芬蘭)
芬蘭的北部邊境距離浩瀚的北冰洋僅30公里。但是,他們卻只能望洋興嘆。貨物出海,必須千里迢迢從波羅的海繞經多個國家後,從丹麥和瑞典之間的厄德海峽進入大西洋。那麼,距離北冰洋近在咫尺的芬蘭,為何竟然沒有屬於自己的出海口呢?
其實,芬蘭的北方領土曾經和北冰洋直接相連,也能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同樣擁有自己的出海口。而悲劇的是,它有個強大霸道的鄰居——蘇聯。
在歷史上,芬蘭原本是瑞典的屬地。1809年,沙皇亞力山大一世發動俄瑞戰爭,佔領了芬蘭全境,成為北歐和東歐最強大的霸權國家。
直到1918年,曼納海姆將軍從俄國回到芬蘭,建立起自己的軍隊,同時宣佈芬蘭獨立。1920年,忙於波蘇戰爭的蘇聯疲於應付。為了減少周邊敵對國,便和芬蘭簽訂《塔爾圖條約》,承認了芬蘭的獨立地位。並將和芬蘭東北交界的貝柴摩地區,以及卡累利阿地峽劃分給芬蘭。這樣,芬蘭就擁有了北冰洋的出海口。
《塔爾圖條約》不僅將原屬於蘇聯的北冰洋貝柴摩港劃於芬蘭,而且把蘇芬邊界推進到距離列寧格勒僅25公里的炮擊範圍之內,這對芬蘭十分有利。明顯吃虧的蘇聯自然悶悶不樂,兩國關係也並沒有因此改善。
(曼納海姆將軍)
二戰前夕,在和德國瓜分波蘭後,蘇聯加緊對外擴張,以構築未來對付德國的防線。波羅的海三個小國迫於威脅,只得同意併入蘇聯。
1939年10月,蘇聯以邊界線影響列寧格勒安全,以及芬蘭灣入口問題,向芬蘭提出一系列要求。
一是為了使列寧格勒遠離芬蘭重炮的攻擊範圍,芬蘭在卡累利隊地峽的邊境線後退12公里。等於割讓地峽到芬蘭第二大城衞普里以東30公里的土地,為蘇聯領地。這樣,不僅衞普里面臨蘇軍威脅,蘇方還獲得地峽的河道天然防線。
二是為了保護蘇聯摩爾曼斯克不凍港的安全,芬蘭將雷巴奇半島租給蘇聯駐軍5000人,同時將芬蘭唯一的北冰洋出海口貝柴摩地區,割讓給蘇聯。
三是租借漢科半島,割讓蘇爾塞裏等五島。拆除不利兩國睦鄰關係的曼納海姆防線
作為交換條件,蘇聯把裏波拉與波拉亞維兩座自治市,劃割給芬蘭,總面積多達5529平方公里,是蘇聯要求芬蘭劃割領土的兩倍之多。只是這兩個市,都屬於窮山惡水的未開發土地。
面對蘇聯的獅子大開口,芬蘭當然一口回絕。在多次談判無果後,蘇聯決定入侵芬蘭。
(曼尼拉炮擊事件)
1939年11月26日,蘇聯製造曼尼拉炮擊事件,對芬蘭邊境線發動全面進攻。戰爭初期,訓練精良的芬軍一度使蘇軍損失慘重。但大國實力最終佔了上風,芬蘭防線被攻破,不得不主動求和。
1940年3月12日簽訂的《莫斯科和平協定》,讓芬蘭損失巨大,一共失去了戰前領土和人口的11%,資產損失近30%。芬蘭的大後方,直接暴露於蘇聯的攻擊範圍。貝柴摩出海口雖然得以保留,但蘇軍享有過境權。
合約簽訂後,芬蘭不甘失敗四處求援,拖延履行合約。它首先找上了英國,但英國並無興趣。這時納粹德國找上門來,提出借道芬蘭佔領挪威,然後以提供武器為回報。芬蘭同意了。
此後,德蘇在柏林召開會議,德國對蘇聯提出再次攻擊芬蘭的意圖表示反對,明確重申和芬蘭的軍事合作關係。
芬蘭投靠德國的舉動,使國際上對它的同情蕩然無存。芬蘭開始在德國支持下侵略蘇聯。它不僅要收回失地,還兼併了信仰東正教的東卡累利亞。這一舉動,使急於聯合蘇聯打擊德國的英國,馬上向芬蘭宣戰。
眼看德軍在蘇聯戰場節節敗退,芬蘭再次向蘇聯求和。雙方達成停火協議,芬蘭按蘇聯要求,掉轉槍口向德國宣戰,將德軍趕出了芬蘭。
(蘇芬戰爭)
1947年2月10日,蘇聯等同盟國和芬蘭在巴黎簽訂《巴黎和約》。這次和約不僅確認了1940年《莫斯科和平協定》的全部內容,還增加了蘇聯在波卡拉建立海軍基地50年使用權。又還有限制芬蘭軍備,賠償蘇聯3億美元;割認瀕臨北冰洋的貝柴摩地區給蘇聯等條款。
兩次蘇芬戰爭,芬蘭共失去45840平方公里領土。蘇芬邊界線整整向芬蘭方向推移了150公里。蘇聯的假想威脅不復存在,而芬蘭卻處於蘇聯巨大威懾之中。同時,芬蘭還永遠失去了北冰洋唯一的出海口貝柴摩地區。
(參考史料:《蘇芬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