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資料簡介 孟子對孔子的評價

孟子的資料

孟子是春秋戰國時期儒家的集大成者,他為發展和壯大儒家學説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曾是孔子的再傳弟子子思的學生,他吸收了孔子的部分主張,但是又發展了自己的思想,使得儒家思想更加廣闊飽滿,“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就是孔孟思想最大的區別,但是他們都為儒家學説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

孟子

孟子跟孔子一樣都是山東人,而且人生經歷也跟孔子很相似,都是年輕時周遊歷國,但是總是顯得不合時宜,他的學説思想總是不被採納,只好鬱鬱寡歡。即使孟子通常顯得很慷慨激昂,善於辯論,咄咄逼人的樣子,但是內心裏孟子也是很寂寞的,因為儒家學説在春秋戰國的亂世中很難得到採納,也是不合適的,孟子的失敗是註定的。

孟子平時總是滿口仁義,希望人人都能做正人君子,他曾經説,人皆有不忍之心,不然與禽獸有什麼區別呢。這些道理本身都沒有錯,也常常能使人信服,不過這些用在約束個人,提高個人修養的方面還有用,但是治理國家畢竟是個非常複雜的事情,也不能靠仁義道德,提高人的修養來簡單處理,一個全部都是君子的國家一樣是會發生矛盾的,個人的修養決定不了國家的繁榮強大。不過孟子提出尊卑有序,用親善來改善緩和社會矛盾在社會矛盾突出的初秋戰國的亂世中還是有一定的借鑑意義的,也有利於維護社會的長期穩定,但這都是後來的事情了,孟子生前並沒有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

孟子謂萬章曰

“孟子謂萬章曰”是《孟子》裏面的一段話,這段話的意思是強調環境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性,同時也是一個哲學命題,就是儒家提倡的“賢賢德也,德德昌也”,就是説與賢德的人相處交朋友,長此以往,耳濡目染,那麼就算是一個天資愚笨的人也會變為賢明的君子,所以説一個人所處的環境的好壞是非常重要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這個道理。

孟子

儒家一直提倡要做一個賢德的聖人君子,認為如果一個國家,甚至整個天下都是正直的君子,那麼就不會有人濫用暴政,苛刻百姓,也不會有人會發動戰爭,做那些勞民傷財的事情。這顯然是高估了人性的作用,因為治理國家和處理大國關係雖然是要和平,反對戰爭,但是和平的局面並不是靠個人修養就能得到的,還在於國家有沒有實力來維持與鄰國的實力均衡,否則一個小國弱國,即便全國上下都是正人君子,即便人人都是善良的熱心腸也是沒有用的,大國不會因為你善良就不會欺負你,不會兼併你,很多時候都是要靠實力和權謀説話的,這一點儒家是沒有認識到的,這也是孔子和孟子周遊歷國,但是屢屢失敗的根本原因。

儒家的這一套理論在和平時期用來緩和社會矛盾是有用的,但是在春秋戰國四分五裂的亂世之中,最終還是法家的權謀和縱橫家的詭計佔了上風,而孔孟等人的學説雖然在後世備受推崇,但是生前卻總是鬱郁不得志的。

孟子學説

孟子本來的名字叫作孟軻,因為他的思想觀點影響遠大,所以被後代人們成為孟子。他是戰國時期儒家大賢,他也效仿孔子講學,教出了許多學識淵博的學生。孟子去過許多諸侯國推行自己的仁政學説,在這期間他的言論都是非常精彩的。那麼讓我們來看看孟子都有哪些學説呢?

《孟子》書影

總的來説,他的學説都是從人性本善出發的,主要有“仁政”、“王道”學説,他主張德治,不提倡用戰爭的方式解決問題,而是主張和平。

首先,對我們今天最為認同的是民本思想。孟子説過:“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把人民、社稷、均值按照重要性排序,最重要的是人民,接着是國家社稷,最後是國家的君王,他認為君主是為人民服務造福的。所以孟子認為君主應該愛護自己國家的人民,保護他們不受到傷害,保障他們的權利。

其次,仁政學説。孟子將孔子學説的“仁”發展為仁政學説。他主張君主張實行仁政,用寬厚的政策使人民得到修養和發展,這樣國家也才會越來越富強,君主也才會得到人民的愛戴,國家的統治根基才會更加穩固。當然我們看看在古代實行仁政也是有很大好處的,仁政可以緩和階級矛盾,避免一些內亂。仁政學説是孟子思想最重要的部分,是核心。

第三就是,道德倫理。孟子被後來朝代運用最多的就是他的道德倫理了,孟子認為仁、義、禮、智是我們最基本的道德規範。孟子最看重的是仁和義,它們最為重要。仁和義的基礎是孝、悌,他認為如果每個人都堅持這些道德規範,那麼我們的社會就會非常和諧了,人們的生活也就更加幸福了。當然孟子的道德倫理學也有利於我們今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孟子莊子

孟子對大家來説並不陌生吧,據史料記載孟子生活在戰國時代,他本來的名字叫孟軻,他是孔子的孫子的再傳學生。他的祖先曾是魯國的貴族,父親的名字叫激,母親叫仉氏。

孟子像

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他和孔子齊名,被人們一起稱作“孔孟”。他的名句有:“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等。

政治上,孟子主張恢復周禮,採取仁政和德治。他認為君主應該愛護人民,把人民和國家放在重要位置,君主不應該實行嚴苛的政治而獨自享樂。他還主張人們要講求道德倫理,只有人們遵行仁義才能是國家穩定。孟子的思想知道今天影響都是非常深遠的,對我們的思想素質的養成也是意義重大的。

莊子想必我們也是經常説起吧,莊子名字叫莊周,字子休,他給我們的映像是非常瀟灑和智慧的,我們所熟知的就是莊周夢蝶的故事,莊子是戰國時期宋國人。莊子屬於道家學派,此外他也是中國古代的哲學家,他和老子齊名,人們所説的老莊之學就是指的他和老子,可見他的地位是非常高的。我們熟知他的名句就有:“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浮生若夢,若夢非夢。浮生如何?如夢之夢。”、“子非魚,安之魚之樂?”

在今天許多人看來,莊子的思想是消極避世的,不願意面對社會現實的。但值得注意的是莊子的那種超然物外的思想境界是非常難得的,是一種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的境界,不是一般人能達到的。

孟子對孔子的評價

孟子與孔子都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魯國人,也就是現在的山東人,算得上是老鄉,而且孔子身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孟子是孔子再傳弟子子思的學生,那麼孔子就是孟子的祖師爺了。這樣特殊的淵源下,孟子自然對孔子是十分敬仰的,他曾經評價孔子是古今集大成者,是真正的大聖人,是古今先賢的楷模,對孔子的評價是非常高的。

孔子

孟子把孔子看做是自己心目中的聖人的代表,是非常完美的古代先賢,孟子認為所有的聖賢都比不上孔子,孔子是儒家理想人格的化身,對孔子推崇備至。他曾經非常遺憾自己晚出生了幾十年,無法親自當面向孔子討教學問,無法親身領會孔子的智慧。於是孟子就效仿孔子周遊歷國,當然了他的聲望比不上孔子,所以無法帶着眾多的弟子一起,但是他不辭辛苦,常常形單影隻與各國的國君和大臣們辯論,極力推銷儒家的學説思想,雖然最後跟孔子一樣以失敗告終,自己也悶悶不樂,鬱鬱而終沒有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

不過孟子的辛苦沒有白費,他好學不倦,勤于思考,不僅繼承了孔子的理論,而且通過自己的學習擴展和發揚了儒家的思想,使得儒家學説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提高了儒家思想的境界,將儒家學説帶到了一個新高度,受到後人的尊敬。後世常以“孔孟”將他與孔子相提並論,而且被尊稱為“亞聖”,僅次於孔子,在儒家學派裏威望很高,他的著作《孟子》也是儒家經典之一。

孟子謂戴不勝

在儒家經典《孟子》一書中記載了孟子與一位叫戴不勝的士大夫之間的對話。在這個故事中,戴不勝想向齊王推薦一位叫薛居周的賢德的人,因為他認為只要齊王身邊有薛居周來輔佐,齊王就不會被小人的讒言所迷惑了。對此孟子有不同的觀點。

《孟子》一書

孟子首先給戴不勝講了一個故事,他問戴不勝説,如果一個楚國的官員想讓兒子學齊國話,那麼是找一個齊國老師來楚國教呢,還是把兒子送到齊國去呢?戴不勝説,不要那麼麻煩,就直接找個齊國老師教就行了。孟子説如果找個齊國老師教,那麼就算天天督促他説齊國話,但是身邊的人都是説楚國話的,他也學不好齊國話。但是如果他到了齊國,就算不用老師教,但是身邊都是説齊國話的,時間一長,他自然而然就學會齊國話了。戴不勝認為有道理。

孟子接着説,假如齊王身邊上至大臣親戚,下到奴隸僕人都是賢明的人,那麼齊王就沒有機會接觸奸詐小人了,但是如果大王身邊都是那些只會説讒言的小人,那麼齊王身邊只有一個薛居州又有什麼用呢,區區一個薛居州就能對大王產生什麼重大的影響呢,戴不勝覺得孟子説的很有道理。

這個故事是孟子認為環境對人的生長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一個人所處的環境對他的品行、性格、處事方式都有很大的作用,並不是某個外在的因素就能輕易改變的,因為環境對人有着潛移默化的作用。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806 字。

轉載請註明: 孟子的資料簡介 孟子對孔子的評價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