説到“空城計”往往我們都會想到一人一琴一童子面對城下大軍時,大開城門而氣定神閒地撫琴,最終目送城下追兵倉皇而逃的情景。
確實,諸葛亮的“空城計”因為《三國演義》裏面精彩的描寫而廣為人知,但是對於諸葛亮是否真的使用過“空城計”是有爭議的。
原因在於:
其一,陳壽所寫的《三國志》作為記述三國時期正史的史書中並沒有把諸葛亮“空城計”記載進去。
其二,據《宋史·裴松之傳》記載,在陳壽完成《三國志》130年左右南朝宋文帝下令宋中書侍郎裴松之為《三國志》作注。由於裴松之作注所採用的史料大部分來自陳壽同時代的著作,而且裴松之作注時也是忠於原著,不加裁剪,有頭有尾,因此參考價值極大。
關於“空城計”,裴松之所作的注中有3人曾經使用過此計。他們分別是諸葛亮,趙雲和文聘。有趣的是,裴松之在對《三國志》作了諸葛亮使用“空城計”的注之後,隨即就認為此事不真實,也就是説
裴松之個人的態度是,諸葛亮並未使用過空城計。
其三,易中天教授也曾在百家講壇中發表自己的意見,認為“空城計”原本是呂布趁曹操城中兵力不足之時前來偷襲,而曹操讓隨軍女眷到城樓上站崗,呂布見兵力不多,恐曹操設伏,因此被嚇退。只不過在《三國演義》中被羅貫中移到了諸葛亮的頭上。
那麼,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使用“空城計”把司馬懿逼退,其實不過是為了塑造諸葛亮軍事才能所創作的。
眾所周知,《三國演義》整體是“尊劉抑曹”的,羅貫中在寫的時候就是把曹操所屬的魏國當成反派來描寫的,既然司馬懿退是歷史上就已經有了的,那麼我把它寫成諸葛亮逼退司馬懿既沒有改變歷史進程,又能“寫活”諸葛亮,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
倒是在早前熱播的《大軍師之虎嘯龍吟》中有一種觀點。
當時司馬仲達和諸葛孔明一個在城樓上,一個在城樓下,兩者依依相望。此時的司馬懿心中面臨兩個決定:
1.一舉消滅諸葛亮從而流芳百世。
2.放過諸葛孔明,用諸葛亮來牽制曹魏宗親,保住自己在曹魏朝堂的地位,從而保證司馬家族不落到“狡兔死,走狗烹”的地步。
最後司馬懿選擇了放過諸葛亮。
司馬懿之所以會選擇退走,最主要的原因是就是“利”,至於這個“利”是為了曹魏大局,還是個人私心或許只有司馬懿本人才能回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