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首次大城市攻堅,任務交給東北,可不敢打,華東説:我來打

大家好,我們的吃貨新天地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周總理曾説:“濟南戰役,是毛主席和中央軍委把秋季攻勢引向戰略決戰的起點。三大戰役的序幕是濟南戰役。”原因何在?
解放戰爭進入1948年秋,這是解放軍經歷的第三個年頭。我軍歷經從戰略防禦到戰略反攻兩個階段的作戰,改變了敵我兵力對比:
至1948年6月底,國民黨軍總兵力為365萬人,其中正規軍198萬人,非正規軍53萬人,特種兵和海空軍45萬人,後方機關、學校69萬人。解放軍的總兵力由戰爭初期的120萬人,發展到280萬人,其中野戰軍149萬人,地方部隊125萬人,南方游擊隊4.1萬人。與國民黨軍同期兵力對比由戰爭初期的1:3.4,下降為1:1.3,其中正規軍的對比為1:1.32。
解放軍首次大城市攻堅,任務交給東北,可不敢打,華東説:我來打
東北戰場:東北野戰軍經過冬季攻勢,迫使衞立煌集團向錦州、瀋陽、長春等大城市收縮;
華東戰場和中原戰場: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經過山東大反攻、豫東和襄樊等戰役,迫使王耀武集團孤懸濟南、青島、煙台,山東解放區已連成一片;並使徐州劉峙和華中白崇禧兩大集團屢受挫折,不得不轉攻為守;
華北戰場:晉中戰役的勝利迫使閻錫山集團向太原收縮;
西北戰場:澄(城)合(陽)等戰役鉗制並削弱了胡宗南集團,使之不能作戰略機動,西北野戰軍已經能夠獨立擔負西北戰場的作戰任務。
綜上所述,國民黨軍的正規部隊只能擔任戰略要地和交通線上要點的守備,只能在其附近地區作戰役性機動,能做戰略性機動的兵力極為有限,我軍進行戰略決戰的時機已經到來。
至此,國民黨軍重兵屯集於大城市,解放軍雖然攻佔了許多中小城市,提高了攻堅作戰能力,但是還沒有攻克敵10萬以上部隊守備的、並具有堅固的外圍和城防工事的大城市。因此,戰略決戰的關鍵所在就是,我軍敢不敢、能不能攻克敵軍10萬以上兵力守備的、具有外圍和城防多層防禦體系的大城市,這也是我軍由運動戰向運動戰和攻堅戰結合的戰略戰術方針的轉變。
1948年秋季,相對較為好打的大城市有三:東北野戰軍包圍的長春、華東野戰軍孤立的濟南、華北野戰軍一兵團包圍的太原。三者擇其一而攻之,克者必將為全軍提供寶貴的經驗,也必將為戰略決戰拉開勝利的序幕。
中央軍委及毛主席當然看好了實力最強的東北野戰軍。
1948年3月,東北野戰軍勝利結束冬季攻勢,東北軍事態勢已發生根本性的改變,解放軍在軍隊數量、武器裝備和軍政素質上,都遠遠超過國民黨軍。到遼瀋戰役前的8月,我軍總兵力已達到103萬人,其中野戰軍70萬人。敵衞立煌集團總兵力55萬人,其中正規軍48萬人,分佈態勢為:錦州、義縣、錦西一線15萬人;孤城長春10萬人;瀋陽、鐵嶺、撫順、遼陽一線30萬人。戰略決戰的突破口理所當然非東北莫屬,戰略決戰序幕的拉開也非東北野戰軍莫屬。
解放軍首次大城市攻堅,任務交給東北,可不敢打,華東説:我來打
6月7日,毛主席在同意東北野戰軍打長春時,致電林彪、羅榮桓、劉亞樓,指出:“長春勝利將給你們爾後南下作戰逐一攻克各個大城市開闢道路,各個大城市的攻克將從長春戰役取得經驗。希望你們精心組織這次戰役,預先估計到戰役中將要發生的各種困難,逐步總結經驗直至完全勝利”。毛主席對林彪的期望溢於言表,但林彪卻讓毛主席大失所望。
7月1日,朱德在華北軍政大學開學典禮大會上評價我軍的攻堅能力時,説:“20年來我們在軍事上所苦惱的,即對敵人堅固設防的城市無法攻破,但近半年來學習的結果,已經能夠攻破敵人較大的堅固設防的城市了。”朱德這裏講的“敵人較大的堅固設防的城市”顯然還不是指屯兵10萬以上的大城市。
中央軍委領導人的眼光都集中到我軍有沒有決心、有沒有能力攻克敵人重兵10萬以上屯集的大城市。之所以同意東北野戰軍攻擊長春,也是為了希望從攻佔長春的戰鬥中解決大城市的攻堅問題,為全軍取得經驗,直至實現戰略決戰的戰略意圖。遺憾的是,東北野戰軍在試打長春後,林彪認為“部隊對堅固設防的大城市攻堅作戰,在技術上存在不少問題,認為目前即正式攻長春,成功的可能性較小”;“長春守軍在10萬人以上,設防堅固,如攻長春又可能遇到瀋陽、錦州北上的20萬增援之國民黨軍的威脅,所以這一仗帶有很大的勉強性和冒險性。如攻長春不成功,則對今後作戰會產生嚴重影響”。因此改攻擊長春為圍困長春。
解放軍首次大城市攻堅,任務交給東北,可不敢打,華東説:我來打
東北野戰軍既然難負眾望,毛主席就把這一難題就交給了華東野戰軍。
1948年7月,華東野戰軍主力勝利結束豫東戰役,山東兵團攻克兗州、泰安等城市,尚未結束津浦路中段戰役,14日毛主席就發電指示華東野戰軍指揮員粟裕等人,要求乘勝連續作戰,發起攻濟打援戰役。16日又連發4電指示華東野戰軍粟陳唐張和許譚,對攻濟打援提出具體方案,如:搶佔濟南機場,準備攻克濟南,準備打邱清泉和黃百韜兵團的援濟部隊等等,對於攻打濟南的迫切心情躍然紙上。
8月25日到29日,粟裕、譚震林主持華東野戰軍曲阜會議,討論攻濟打援問題。粟裕指出:濟南戰役將是一場嚴重的艱苦的戰役,濟南是徐州的屏障,敵人會死守濟南,增援也會猛烈。戰役將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攻佔濟南飛機場,殲敵5~6個旅,第二階段攻濟打援。並嚴肅指出:不能輕敵,濟南不比濰縣、兗州和開封,守敵王耀武能力較強,手上有正規軍3個師9個旅,非正規軍5個旅,共有11萬餘人。濟南市區分為內城、外城和商埠,從日軍時期長期設防,構成基本防禦地帶;濟南郊區白馬山、茂嶺山、硯池山等制高點為重點防禦地帶,在日偽工事的基礎上構築碉堡、壕溝、鐵絲網和鹿砦,形成160多個支撐點,縱深10多公里的防禦陣地。
解放軍首次大城市攻堅,任務交給東北,可不敢打,華東説:我來打
毛主席在華東野戰軍曲阜會議期間,於8月26日、28日連電華東野戰軍指揮員,對濟南戰役的前景進行了分析,並對攻濟打援的部署作了指示,指出:“攻濟打援戰役必須預先估計三種可能情況:(一)在援敵距離尚遠之時攻克濟南;(二)在援敵距離已近之時攻克濟南;(三)在援敵距離已近之時尚未攻克濟南。你們應首先爭取第一種;其次爭取第二種;又其次應有辦法對付第三種。”
曲阜會議上,對如何攻濟打援的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戰役的關鍵在於能否在短時間內迅速攻克濟南。毛主席曾在7月16日的電報中説:“爭取10天內外奪取濟南”。
後來毛主席又在8月28日的電文中説:
“攻克濟南之時間不能預先只規定一種,而應預先規定三種,即20天、一個月、兩個月。這三種時間中,我們固然要爭取第一種,其次是第二種,但這在戰役發起之前只是一種理想,是否能實現要依攻擊過程中敵之防禦能力如何才能確定。或者20天左右即可攻克,這樣我阻援兵團是有把握阻得住援敵的(包括殲敵一部分);或者要一個月左右才能攻克,這樣我必須殲滅援敵幾個旅,雖然不一定是6個旅,但殲其3至4個旅是完全必須的,否則就不能阻住援敵,我攻濟必功敗垂成。但最重要者是一個月左右還不能攻克濟南,必須大量殲滅援敵,例如6個旅、8個旅或更多些,根本停止了援敵前進,給我以所需要的一切攻城時間,例如一個半月,兩個月,或更多些(打臨汾曾費去72天)才能克城,你們的根本出發點應放在這種情況上。”
這就有了攻克濟南“20天不行就一個月,一個月不行就2個月”的説法,這也説明我軍從中央軍委最高決策層,到華東野戰軍最高指揮層對我軍攻克大城市的能力的估計以及重視程度。
8月29日,這是曲阜會議的最後一天,華東野戰軍商定濟南戰役的部署,決定以攻佔濟南為主要目標,力爭短期內攻克,將部隊分為攻城和打援阻援兩大集團。
解放軍首次大城市攻堅,任務交給東北,可不敢打,華東説:我來打
9月16日至24日,華東野戰軍14萬人攻城,18萬人打援,歷時8晝夜,攻破敵人外圍、外城和內城堅固的防禦體系,勝利攻佔濟南,充分顯示了華東野戰軍的攻堅能力。濟南戰役結束,國民黨軍的援軍邱清泉、黃百韜和李彌兵團還在成武、曹縣一帶磨磨蹭蹭,畏縮不前,聽説濟南城破,急忙回撤。
濟南戰役後,山東敵軍受到極大震懾,臨沂、煙台、菏澤等地之敵軍棄城逃跑,山東除青島和魯南邊緣少數據點外,均獲解放,使我華北、華東兩大解放區完全連成一片,為後來的淮海戰役提供了極為可靠的戰略後方,為淮海戰役提供了極為有效的後勤保障。
濟南解放,證明我軍的強大攻堅能力,我軍在炮兵攻堅、步炮協同、障礙爆破、城市巷戰等各個方面都有了長足的發展,任何一個國民黨軍佔領的城市都無法逃脱我軍的攻擊了。粟裕將軍説:“淮海戰役後期,杜聿明手中雖有3個兵團,但不敢堅守設有堅固工事的徐州,他們害怕成為第二個濟南,是一個重要原因。濟南戰役結束了,這僅僅是一個序幕,更大的勝利正等待我們去爭取。
三、濟南戰役不僅是淮海戰役的序幕,而且也是遼瀋戰役的序幕
9月24日晨7時,濟南內城剛被我軍突破不久,粟裕向軍委和華東局電告我軍戰況的同時,就提出進行淮海戰役的建議。次日中央軍委電示:“我們認為舉行淮海戰役,甚為必要。”因此,説濟南戰役是淮海戰役的序幕是十分自然的。但是周恩來的結論是“三大戰役的序幕是濟南戰役”,這就説明:濟南戰役不僅是大決戰第二個戰役——淮海戰役的序幕,而且也是大決戰第一個戰役——遼瀋戰役的序幕。
有人質疑:遼瀋戰役開始於1948年9月12日,而濟南戰役開始於9月16日,哪有“序幕”在“正劇”之後拉開的?
讓我們回顧遼瀋戰役的決策過程,就可以知道上述的結論是多麼可笑!
早在1948年2月7日,毛主席就致電林羅劉,指出:“對我軍戰略利益來説,是以封閉蔣軍在東北加以各個殲滅為有利。”
3月,東北野戰軍結束冬季攻勢,東北敵軍基本龜縮到長春、瀋陽和錦州,一個嶄新的問題擺在從中央軍委到東北野戰軍各級領導面前,就是敢不敢、能不能攻克敵人重兵10萬人以上的大城市?
按理説冬季攻勢結束之後,休整30天到40天后就應開始對東北大城市的攻擊。按毛主席的意圖是攻佔錦州,封閉東北敵軍,各個殲滅。但是東北野戰軍領導人林彪卻選定攻擊長春,4月18日東北野戰軍給軍委的電報就不同意打錦州,説打長春好。軍委22日的回電,話就不甚好聽了:“我們同意你們先打長春的理由是先打長春比較先打他處要有利一些,不是因為先打他處特別不利,或有不可克服之困難。你們所説打瀋陽附近之困難,打錦州附近之困難,打榆錦段之困難,以及入關作戰之困難等,有些只是設想的困難,事實上不一定有的。有些是實際的困難,在你們打開長春南下作戰時會要遇着的,特別在萬一長春不能攻克的情況之下要遇着的。因此,你們自己,特別在幹部中,只應當説在目前情況下先打長春比較有利,不應當強調南下作戰之困難,以免你們自己及幹部在精神上處於被動地位。”
解放軍首次大城市攻堅,任務交給東北,可不敢打,華東説:我來打
5月下旬1、6縱打長春,這叫“試打”,就沒有下定決心打,打了兩天就停了,説對長春“久困長圍”。6月初,毛、周、朱分別就打長春事與林、羅電商,6月5日林羅致電軍委,提出3個方案:1、正式進攻長春;2、少數兵力圍長,主力南下北寧線;3、長期圍長、打援,同時練兵。並説傾向於第3方案。
15日羅榮桓在吉林高幹會上説:“長春是我們進攻的第一個大城市,如果打不下來,會影響士氣,影響羣眾情緒”。這説出了東北野戰軍領導人的心結。
中央軍委毛、周、朱對攻打大城市也沒有十分的把握,因此從一開始就不得不同意、尊重東北野戰軍的意見,這也屬正常,他們也不瞭解我軍的攻堅能力到底有多強。林羅認為,“5萬人以下的守城部隊,我們均有殲滅他的相當把握;10萬人的守城部隊,只要不受大的增援威脅,我們亦有殲滅他的相當把握”。如果林羅下定決心攻克長春,那麼,就不會有“濟南第一團”了,就是“長春第一團”或者“錦州第一團”了。中央軍委對打大城市沒有把握不僅對東北野戰軍,對華東野戰軍打濟南也吃不準,所以才有打濟南“一個月不行兩個月”的説法。
電報往來,一會兒要晉察冀配合,一會兒説大雨,一會兒説糧食困難。直到8月24日,東北野戰軍才決定在9月6日,南下北寧線。林彪決定東北野戰軍南下,只是想打北寧線上的中小城市,而不是決心攻佔錦州。東北野戰軍9月12日令2、3、6縱和炮縱在四平、梅河口登車,秘密西運遼西。9月17日東北野戰軍2兵團程子華、黃克誠部指揮11縱和3個獨立師,打響北寧線,克昌黎、北戴河,切斷秦皇島和錦州的聯繫。這一北寧線之戰當時稱為“秋季攻勢”,為和1947年的有所區別,又叫“秋攻戰役”。後來打了錦州,演變成決戰,才改稱遼瀋戰役。這樣,前面的小打小鬧也成了遼瀋戰役的一部分,那麼從12日算起就順理成章了。
解放軍首次大城市攻堅,任務交給東北,可不敢打,華東説:我來打
9月12日冀熱遼在北寧線打響之後,21日林羅致電各縱説:“此次秋季攻勢,各種條件皆對我有利。錦州附近之敵,在我攻勢發動前已調走5個最強的師,使此線由不好打變成好打”,這才同意打錦州。但是打錦州的部署又受到4縱、7縱打錦西建議的影響,直到28日打錦州的部署才定下,真是多災多難。29日,毛主席致電林羅劉,指出:“若你們能夠迅速攻克義縣錦州兩點,則主動權便可握在你們手中,否則,你們可能產生如像過去半年那樣處在長沈兩敵之間,一個也不好打的被動姿態。”並批評東北野戰軍“我軍從9日出動至今日已21天,尚未開始攻擊義縣,動作實在太慢,值得檢討。” 這樣,林羅劉才認識到:“此次攻錦打援戰役帶有全東北的決戰性質”。
這時,華東野戰軍早已攻克濟南,勝利完成中央軍委賦予的戰略決戰的序幕戰,而進入淮海戰役前的休整和準備階段了。
10月1日東北野戰軍下達攻錦打援動員令,中有“自我攻克濟南殲敵10萬後,全國震動”這樣的話。不難看出華東野戰軍攻克濟南,對東北野戰軍攻擊錦州產生的心理影響。
但是第二天,在林、羅南下途中得知葫蘆島增兵之後,又想回頭打長春。毛主席的批評電錶現出少有的嚴厲:“在5個月前(即4、5月間),長春之敵本來好打,你們不敢打,在兩個月前(即7月間),長春之敵同樣好打,你們又不敢打。現在攻錦部署業已完畢,錦西、灤縣線之第8第9兩軍亦已調走,你們卻又因新5軍從山海關、95師從天津調至葫蘆島一項並不很大的敵情變化,又不敢打錦州,又想回去打長春,我們認為這是很不妥當的”。在羅榮桓的干預下,才最後確定打錦州,並具體部署攻錦各部隊,這樣才有10月4日8縱隊錦州外圍大小紫荊山的攻擊。有意思的是,林彪的心結還是不定,在7日到帽兒山看地形還喋喋不休地説“一桌菜來了兩桌客”的話。
濟南戰役之所以稱為三大戰役的序幕,正是由於粟裕敢於以32萬兵力,展開攻濟打援的戰役,並且以最快的速度拿下濟南,為東北野戰軍打錦州奠定了心理支撐,也“激勵”了東北野戰軍領導人,使小打小鬧的“秋季攻勢2”、“秋攻戰役”最終演變成遼瀋戰役。雖然東北野戰軍北寧線打響在濟南戰役前的9月12日,但林彪的北寧線和毛主席的北寧線根本不是一回事,毛的北寧線是要打錦州,而林彪卻只是要打北寧線上的中小城市,就連義縣,也是在毛的批評之下才打的。説濟南戰役在遼瀋戰役之後,是不是有點拘泥於時間,而將濟南戰役的意義置於不顧?
解放軍首次大城市攻堅,任務交給東北,可不敢打,華東説:我來打
戰略決戰勝算最多的地區就是東北,東北打了半年的電報戰(1948年3月至9月),就是決定決戰的方向,長春還是錦州,表現了不同的戰略方向,也表現出不同的氣魄,更表現出不同的戰略遠見。電報戰將毛、朱、周和林、羅的觀點、想法無不躍然紙上。能將敵軍消滅在運動之中這是上上策,是解放軍的看家本領,指揮員當然自不待言。但是敵人不是呆子傻子,也知道我軍的作戰方略,所以龜縮到防禦堅固的大城市。東北是已經完成了這一戰略的收縮,而華東卻沒有完全完成。打下濟南就説明我軍有能力攻佔敵人重兵屯集的大城市,加上運動戰的能力,我軍部隊也增加了底氣,軍委領導也可以規劃決戰方略而不至於擔心攻不動10萬人守備的大城市了。
綜上所述,本文開頭的一句話:“濟南戰役,是毛主席和中央軍委把秋季攻勢引向戰略決戰的起點”就很好理解了:9月12日展開的攻勢不是後來意義上的遼瀋戰役,只能説是一次“秋季攻勢”或“秋攻戰役”,濟南戰役才是將這一戰役引向戰略決戰的起點,而真正意義上的遼瀋戰役的起點是攻擊錦州。
陳雲説:“如果按照林彪的打法,主力圍困長春不南下,以後佔領了義縣又不打錦州,那就不會有遼瀋戰役,東北的勝利就不可能來的這麼大,這麼快”。
本文作者:著名軍史專家汪魯陽(筆名),“這才是戰爭”加盟作者 ,本文為央視專訪內容,未經作者本人及“這才是戰爭”允許,任何媒體、自媒體不得轉載,違者必追究法律責任,讀者歡迎轉發。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6530 字。

轉載請註明: 解放軍首次大城市攻堅,任務交給東北,可不敢打,華東説:我來打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