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關於司馬遷的故事解讀 司馬遷發憤寫史記

新聞閣歷史事件欄目為您提供中國歷史、歷史故事、世界歷史、歷史人物、歷史圖片、考古發現、野史趣聞等一系列的歷史相關內容。

關於司馬遷的故事

關於司馬遷的故事大家也許並不陌生,司馬遷,字子長,是我國西漢時期著名文學家和史學家,生卒年不詳。出生於史官世家的司馬遷十歲起就開始讀古文,接受父親的教育,良好的家教對他後來的治學產生了深刻影響。

司馬遷動畫照

後來司馬遷跟隨父親前往長安,同孔安國和董仲舒學習了《春秋》和《古文尚書》。十九歲的司馬遷就成為了補博士子弟。二十歲的司馬遷開始遊歷天下。司馬遷的足跡到過夏禹遺蹟、會稽、姑蘇、五湖、淮陰、豐沛、大梁、孔孟之鄉、逐鹿、長城等,遊歷的地方多是歷史名人的故事發生地和家鄉,在遊歷中司馬遷更是開闊了眼界,為之後《史記》的撰寫積累了豐富知識。公元前108年司馬遷任太史令。太初元年,司馬遷與唐都等人一同創立了《太初曆》,適應了當時的社會需要。

公元前99年,李陵因被匈奴擊敗而降敵,司馬遷為李陵辯解而被漢武帝判以死刑。單位了完成《史記》,司馬遷自請宮刑而免除一死,在獄中司馬遷堅持撰寫着《史記》。司馬遷出獄後擔任中書令一職,繼續發奮寫書,最終得以完成這部著作。公元前87年漢武帝駕崩,司馬遷隨後離開了長安,不知所向。

司馬遷自小學習古文,在父親的親身教誨和董仲舒等文人的指導下,司馬遷學識更為淵博,他一生為完成《史記》創作而忍辱負重,將自己生死置之度外,留給後世巨大的精神財富,而關於司馬遷的故事也必將流芳千古。

司馬遷的故事

司馬遷因為李陵事件被漢武帝關入大牢,司馬遷的案子分到了當時一個名聲不好的酷吏杜周的手上,杜周絲毫沒有要手下留情的意思,對司馬遷嚴刑拷打,司馬遷就是不認罪。不久之後,公孫敖傳回了李陵在匈奴訓練軍隊,要出兵長安的的假消息。漢武帝盛怒之下,處死了李陵的家人,還給司馬遷定了誣罔罪。按照漢朝當時的律法,誣罔罪是要問斬的,但是律法中還有規定,受刑人若能交出五十萬的贖金或者受宮刑就免了死刑,司馬遷當着一個小官自然拿不出五十萬的贖金,但是為了保住性命,司馬遷就選擇了宮刑。

原創歷史大戲《司馬遷》劇照

宮刑是漢朝的五大酷刑之一,受刑之人除了要承受身體上的摧殘,還要承受心靈上的創傷,對人格是極大的侮辱。司馬遷也一度悲痛欲絕要到自殺,但是司馬遷卻有着異於常人的勇氣與毅力。司馬遷深知“人固有一死,或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於是他選擇了重於泰山之死。

從《史記》後的文章《報任安書》中,後人也能知道,司馬遷當時是以前人的榜樣作為自己繼續前進的動力,以周文王被拘,孔子一生困頓,屈原被放逐,左丘失明,孫子被臏腳等慘痛的經歷自比今日之遭遇,在逆境中強大起來,完成了父親和家族交付的使命,完成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財富。

司馬遷發憤寫史記

司馬遷遭受宮刑之後,一度一蹶不振,經受着身體摧殘的同時也飽受精神上的折磨和巨大的人格侮辱,因此司馬遷甚至想到了一死了之,但是偉人之所以偉大,就是因為他們沒有輕易放棄,沒有輕易以結束自己生命的方式來對抗生命對他的考驗,司馬遷也是如此,司馬遷説“人固有一死,或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

楊之光國畫人物系列之司馬遷

司馬遷想到了自己父親臨死交代自己的事情還未完成,想到自己的身上還擔負這家族的使命,一想到自己尚未功成名就,這樣死了就如同螻蟻一般,於是司馬遷選擇在飽受摧殘和屈辱之後活下來。

司馬遷以先世賢人的事蹟勉勵自己,周文王被紂王拘禁在獄中推演出了《周易》,大聖人孔子一生困頓晚年才寫出《春秋》著作,屈原被放楚懷王放逐漢北這才寫出了《離騷》,左丘失明之後才寫了《國語》,孫臏被處以臏足之刑才修兵法,呂不韋也是因為被貶才能夠有《呂氏春秋》流傳後世,韓非子被囚禁在秦國因此寫了《説難》和《孤憤》。一想到這些賢人都是在自己身處困境,因滿腔憤懣才寫出傳世的著作,司馬遷就以此為鑑,發奮努力。

當時能夠支撐司馬遷活下的去的信念就應該是要把《史記》寫完,也正是因為沒有完成《史記》司馬遷才能忍辱負重的活着。當然,努力的人總會有回報,司馬遷花了十數年的時間,最終完成了這本被稱為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記》。


司馬遷之死

司馬遷的死史書上沒有明確的記載,死因沒有被記載,連死年都存在很大的疑問和爭議,這其中也有許多可以討論的空間。

司馬遷介紹

班固在《漢書》中為司馬遷專門寫過一篇傳記,但是在這篇傳記中也沒有記載司馬遷的死亡原因和日期,以至於後世對司馬遷的死充滿了疑惑,也使得司馬遷之死成為了一個千古謎團。但是坊間也流傳着幾個關於司馬遷死因的説法,可以從中判斷一二。

第一種説法是司馬遷是因為在給任安的回信中,出現了埋怨的語句,被漢武帝知道之後就下令,秘密處死司馬遷了。這個説法中存在很大的漏洞,首先我們能從報任安書書中發現,司馬遷並沒有寫什麼埋怨的語句,表達的是自己沒有把話數清楚,而導致了漢武帝的發怒。而且後來漢武帝為司馬遷平反,還重用了司馬遷,讓司馬遷擔任了中書令一職。要是漢武帝下令殺了司馬遷,如此反覆無常的人,又怎麼能做皇帝呢?

還有一種説法是司馬遷因為自己的史記能夠公開,為世人所知而高興致死的,這個説話中實在有太多的漏洞,就不再贅述了。另外一種説法是司馬遷退居故里,頤養天年,最終無疾而終。這個説法在韓城市司馬遷祠內《翟邑侯重修太史廟記》碑文可以查證。

因為司馬遷的死沒有被明確的記載,而且坊間又有許多的傳聞,因此司馬遷之死到現在還是一個謎。

司馬遷為李陵辯護

司馬遷一生的轉折點就應該是為李陵説話這件事情了。

影視劇中的司馬遷

當時李陵自請五千兵馬前去阻擊匈奴,但是在浚稽山的時候李陵遭遇了單于軍隊的伏擊。李陵以五千兵馬,殺敵上萬,最後單于的兵馬集結的越來越多,而漢軍的援軍卻久久都沒有到,李陵被匈奴耗到彈盡糧絕,最後被迫投降匈奴,成為戰俘。

漢武帝希望李陵戰死,李陵卻做了戰俘,所以漢武帝對此非常生氣。漢武帝詢問太史令司馬遷對這件事情的看法,司馬遷卻與百官們不同,沒有出言損害李陵,而是站出來為李陵説話。司馬遷説,李陵向來都是一個孝敬父母,寬仁待下,精忠報國的人,這次投降可能是無奈之舉,他心裏可能還想有朝一日能夠回到漢朝來。漢武帝對司馬遷的一番話,非常生氣,所以就派人把司馬遷抓進了牢裏。

後來,朝廷派公孫敖前去接李陵,但是公孫敖卻無功而返。為了不被漢武帝責備,公孫敖就造謠説自己看到了李陵在匈奴訓練士兵,準備攻打長安。漢武帝大發雷霆,殺了李陵的妻兒老小,還連帶着把司馬遷給處理了。這也就是司馬遷人生的轉折點了,漢武帝給司馬遷定的罪按律當斬,但是司馬遷選擇了用宮刑代替死刑。受完刑之後,司馬遷忍辱負重奮發圖強,最終完成了史學鉅著《史記》。

所以説為李陵仗義執言是司馬遷人生的轉折點,雖然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司馬遷卻將痛苦化成完成理想,揹負責任的力量。

司馬遷贊李廣

司馬遷在《史記·李將軍列傳》中記敍了飛將軍李廣的生平,並對李廣做了非常高的評價,這段評價可以説是史學評論中的經典。

司馬遷青銅像

李廣一生謙遜恭敬,在抗擊匈奴的過程中屢立奇功,但是最奇怪的是“李廣難封”的時候,到死李廣也沒有一個爵位,而且李廣的死也並非是自然而死,是因為受到了誣陷而受到處置被迫自殺的。司馬遷對李廣的遭遇非常的同情,也對李廣的功績也持非常高的肯定態度。於是在《史記》裏,司馬遷就單獨為李廣立傳,來歌頌李廣的功績。

《李將軍列傳》也是《史記》中享有盛譽的一篇文章,全篇感情飽滿,辭藻華麗,筆法千變萬化,可以説是妙筆生花。司馬遷用這樣一篇文字,描繪了李廣充滿傳奇和悲劇色彩的一生,為人們刻畫出了一個不折不扣的英雄形象。

司馬遷除了在讚頌李廣之外,還對漢朝的用人制度進行了抨擊,並且對李廣整個家族的遭遇表達了自己惋惜和哀傷。全篇最精彩的也莫過於司馬遷對李廣短短八十餘字的評價,前有名言做引開導,後有諺語與之呼應,寫作手法也非常的巧妙靈活,稱得上是雅俗共賞。而且名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也是出自於此,司馬遷用這八個字,安慰了李廣的在天之靈。這篇文章不但能夠説明司馬遷是一個史學家,還能夠説明司馬遷是一個偉大的文學巨匠。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510 字。

轉載請註明: 歷史上關於司馬遷的故事解讀 司馬遷發憤寫史記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