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漢武帝登基 漢武帝的年號

由 司馬盼香 發佈於 經典

漢武帝登基

漢武帝劉徹是西漢的第七位皇帝,他的雄才偉略與治國之才是得到歷史驗證的,他是一位非常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以及一個偉大的詩人。漢武帝登基的時候才16歲,按照現代的算法來看的話他還是一個未成年,但是漢武帝在位的一生為國家為人民作出了很多的貢獻。

漢武帝劇照

據説在劉徹的母親懷上劉徹的時候就夢見了太陽進入她的懷中,那時他的父親漢景帝還是一個太子,漢景帝知道這件事情之後覺得非常吉利。劉徹還未出生漢文帝就逝世了,漢景帝即位之後劉徹就出生了。劉徹從小就天資過人非常聰明早慧且進退自如。三歲的時候漢景帝將劉徹抱在身上問他想不想成為天子,劉徹回答到“由天不由兒。願每日居宮垣,在陛下前戲弄。”這個答案又聰明又貼心,使漢景帝不得不對這個兒子高看一眼。

公元前153年劉徹以皇子的身份被封為膠東王,漢景帝的長子劉榮被封為太子,但不久太子劉榮被廢,劉徹被立為太子,他能成為太子與他的姑母館陶公主有很大的關係,館陶公主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劉徹。公元前141年漢景帝駕崩,太子劉徹繼承皇位。漢武帝登基之時漢朝已經建立了六十多年了,天下非常的安定。但是年輕的漢武帝這是還是無法掌握實權直到公元前135年竇太后去世之後漢武帝才得以重掌大權。在經過文景之治之後漢武帝推行的休養生息的政策使得西漢王朝蒸蒸日上。

漢武帝的年號

年號是漢武帝繼位後手串的漢武帝時年號有11個,一般遇到大事才會更改年號,而且一個皇帝年號不限,有些只有一個,比如清朝的皇帝都是一人一個,最多年號的是唐高宗,他有14個年號,年號是皇帝的專有稱號,現在已經沒有了,一般我們認為年號就是當時的歷史文化。據説國外的歷史上也曾勇中國的年號,因為比如朝鮮、琉球等當時就曾是中國的藩屬國。

漢武帝的畫像

建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年號,從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40年到公元前135年,使用此年號6年。公元前140年,劉徹登基,太子妃封后,霍去病出生,公元前139年,張騫初次出發西域,公元前135年,竇太后去世。第二個年號元光也使用了6年,據説建元六年8月的時候天有異象,因此改年號為元光。而第三個年號元朔是因紀念衞青打敗匈奴於龍城,這是西漢第一次對匈奴主動出擊,因此改元朔,太子劉據也出生在元朔元年,此年號也用了6年。公元前122年,改年號為元狩,因漢武帝狩獵時獲得一支五蹄一角的獸,而公元前116年因有司言寶鼎出為元鼎,因此漢武帝改為元鼎。公元前110年四月漢武帝封禪泰山,因而改元元封。隨後的太初、天漢、太始、徵和,漢武帝都只用了4年,而後元最為漢武帝的最後一個年號,只用了2年。

漢武帝在徵和的時候發生了巫蠱之禍,以公孫父子的死為開始,相繼有四十萬人因此死亡,漢武帝也在這事件前後殺了大量的政治上層人物,有學者認為西漢由盛轉衰就是從這裏開始。漢武帝最早開始培養的太子(繼承人)計劃落空,最後導致後來霍光專權。

漢武帝時期的名將

漢武帝時的名將最為我們熟知的就是衞青、霍去病、李廣了。其實霍去病是我們大家最熟悉的一個,因為之前很火的《大漠謠》其中衞無忌的原型就是霍去病,但是裏面許多內容都是被修改過的,因此和歷史上是完全不同的。霍去病的一生總結就是天妒英才,這是大家公認的,霍去病少年成名,18歲一戰封侯,22歲就成了大司馬,但是風雲西漢歷史並沒有多久,24歲就病死了,在但是霍去病的名字是匈奴聞名喪膽的,永遠衝鋒在前的一個血性男兒。

霍去病、衞青、李廣大敗匈奴

霍去病的光芒其實當時蓋過了他的舅舅衞青,還蓋過了一生為漢朝服務的李廣。霍去病在22歲的時候,帶着5萬騎兵追殺左賢王,跟着他的校尉全部封侯。霍去病去世後長伴茂陵,繼續守護着漢武帝。而第二要説的就死衞青,衞青是霍去病不同,以私生子身份出生,所以一直保持着低調。衞青在人們的評價裏近乎完人,對手下懷柔,對皇上順從,對妻兒温情,對朋友義氣,但是對待敵人卻無比的果敢勇猛。雖然漢武帝后來寵信了霍去病,但是衞青對霍去病是寬容的,所以李廣自殺後李敢刺殺衞青,霍去病才會幫衞青出頭殺死了李敢。雖然霍去病去世後,漢武帝也沒有要他再出兵打仗,但是衞青的一生沒有什麼可以遺憾的。

相比下李廣這位老將就帶着悲劇英雄的色彩了,他是中國傳統意義上最完美的將軍的楷模,和戰士們同甘共苦,但是他得到重用的時候確實在漢武帝時,可惜老將李廣5次獨立領兵都以失敗告終,最後在漠北之戰中迷道自盡,當時他已經60多歲了。


漢武帝死後

漢武帝是中國有名的好皇帝,對於中國政治經濟的發展、各種制度的完善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也因為連年的征戰導致國庫空虛,國家虛弱,內部矛盾不斷,但是漢武帝晚年的時候還是幡然悔悟,知道了自己不能繼續這樣下去,就表示從此以後嚴禁暴政,還政於民,恢復到漢初那種“守法而無為”的方式,但是沒兩年漢武帝就去世了。

漢武帝畫像

在漢武帝死後,漢昭帝和輔政大臣霍光等人一起遵守着武帝末年推行的政策,史書上稱為“因循守制、無所改作”,這樣的政策正好符合當時民生凋敝的情況,是最適合當時的發展的,所以在短短的十多年的時間,西漢就有了一絲起色,在這段時間,經過當朝大臣的仔細探索廢除了酒類的專賣,基本奠定了日後國家專賣的形勢。可惜漢昭帝早逝,如果能夠活得長久,西漢也未必會這麼快就滅亡,或許會有第二次巔峯也説不準。

漢昭帝死後,本來擁立的是昌邑王劉賀,但是劉賀為人殘暴庸碌,所以被一羣大臣給廢了,改立武帝的孫子劉詢為帝,也就是漢宣帝,之後也一直按照漢昭帝時期的政策發展,出現了一段時間的國泰民安的局面,歷史上稱之為“昭宣中興”。在這段時間漢朝的國力上升,社會安定,受到了很多歷史學家的肯定。但是宣帝活得也不久,之後的幾代皇帝一代不如一代,吃着前代人留下來的老本,將祖宗的基業斷送了,直到王莽篡位新朝建立,輝煌的西漢王朝終於宣告完結。

漢武帝用人

自古以來做皇帝的都不需要自己有多能幹,更重要的是會用人,要知道普天之下人才何其的多,只有不會用的皇帝,而漢武帝就是這麼一個能用人會用人的皇帝。那麼漢武帝一朝有哪些人才呢?

黃曉明漢武帝

漢武帝上位之後,積極的任用賢能,打破了以往的陋習,不拘一格的選拔人才,任用了一大批人才,對於當時的軍事,經濟,文化,政治等多方面都進行了改革,對於當時的局勢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也因此把大漢王朝帶到了最頂點。其中有名的比如董仲舒、汲黯、趙禹、張湯、兩司馬、東方朔、霍光、桑弘羊、衞青、霍去病等等,數不勝數,可以説大漢時期很多耳熟能詳的名人都是漢武帝時期的,即使是縱觀歷朝歷代,武帝時期的人才陣容也是恐怖的。

韓愈曾説過“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而漢武帝就是這麼一個優秀的伯樂,能夠發現隱藏在人羣之中的人才,在登基之後,漢武帝針對當時選拔人才上的侷限,將流傳下來的用人策略進行了巨大的修改,開闢了察舉、徵召、博士弟子這三條途徑,真正的貫徹了唯才是舉的準則,而且他的人才不是那種光會説不能做的那種,都是那些動手能力強,可以很好的處理政事的能臣。在這羣人的幫助下,漢武帝將中央集權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形成了一個合理的人才收攏體系,為當時西漢的發展提供了很多的人才,能夠滿足各種位置的需求,也正是如此,才有了漢武帝時期的大漢盛世。

竇太后與漢武帝

竇太后與漢武帝均是我國曆史上有名的人物,兩人皆有政治才能,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竇太后與漢武帝乃祖孫關係。

漢武帝劇照

竇太后出身貧寒,年幼便以家人子的身份入宮伺候呂太后,後被呂太后賜給代王劉恆。雖然她開始並不情願到代國,可這一去改變了她的一生。她受到劉恆的獨寵,劉恆登基後她被封為皇后。她的兒子劉啓登基她被尊為皇太后,之後漢武帝劉徹即位她被尊為太皇太后。

漢武帝是西漢第七位皇帝,他天資聰慧,有政治才能。在其母王皇后和館陶公主的幫助下登上太子之位,景帝逝世後,年僅16歲的他便登上大位。然而此時的漢武帝還受到兩股勢力的壓制,一個是外祖母竇太后,一個是母親王皇后。經過他的堅忍和努力,最終成就了西漢的繁榮。

漢武帝即位時,因為年紀太小,初期在朝政上有祖母竇太后聽證,很多事情都做不了主,這讓初登大位的漢武帝多少有些怨言。但他們二人最大的問題還是政治上的理念的不同。竇太后喜好黃老思想。而天生具有叛逆性格的劉徹卻渴望改革當下的一些禮制規範,他認識董仲舒後決定推崇儒術。而這一思想正好與竇太后的黃老思想是相左的。這引起了竇太后的不滿,強制干涉他停止了改革。漢武帝對此有怨言但他知道自己沒有實力與祖母抗衡,他開始堅忍,不露鋒芒。最終在竇太后離世後,他掌握大權,開始了他的執政生涯。

漢武帝對竇太后干涉朝政雖然有怨言,但他也感謝竇太后在初期幫自己穩定了局勢。